《桃花源记》教案ppt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下面是课文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字词:
1. 请同学们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 子 骥( jì ) 诣 太 守(yì )
2. 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 课文分析
(一)
我国东晋末年,*国家分裂,**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合作,不满黑暗的*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理清课文思路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四)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五)重要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拓展阅读
1、《桃花源记》读后感实用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梦想化的世界。
陶翁梦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梦想化的王国,构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梦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梦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趣味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能够说陶渊明是人类梦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欢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2、《桃花源记》读后感实用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3、《桃花源记》读后感实用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我已经深入其中。小溪两岸群山连绵,顺着小溪走,一个神秘的地方出现了,桃花盛开,到处生机勃勃。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除。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4、《桃花源记》读后感实用
林尽水源之地,仿佛若有光,光点尽散,显出世外桃源。蜂蝶飞舞,鱼鸟和鸣,迟暮的老人和童稚的孩子都安闲快乐,溪水静逝,落英缤纷。花瓣零落成泥踏成通往仙境的路,栖着繁星的小口,隔着梦与泪。
不惑之年,抛却凡世,辞官而没。这一路,他走的潇洒而淡然。不顾世人嘲讽,他用诗歌坚持追求。相比宦场沉浮,他还是更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问及,只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不屑政事污浊,他用传奇诠释理想。前尘皆忘,携梦再入轮回,仅为心中那片桃林。不解,只笑:“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不要功名利禄,他用汗水彰显淡泊。悠悠竹篱之间,清酒香菊相伴,一世清贫为伍。摇头,只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满目堆青叠翠让他迷恋,春日欣赏莺歌燕舞,夏天观看荷叶田田,秋季感受层林尽染,冬夜聆听雪落无声。我暗叹: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矢志不移与随波逐流之间,他选的毅然决然。可挂印归田园,真的是他毕生所求吗?
曾几何时,面对官宦人家的纸醉金迷,晦暗*的勾心斗角,他愤懑而失望;现如今,望着悠然飞溅的泉,倦飞知返的鸟,他满足而释然。草长莺飞之际,他已忘却仕途的不顺,却牢记世人的愿望,可身在绝境,他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只得将自己心间的光,点在纸页,落在笔尖,寄于桃花源。人生旷达如此,浮华洗尽,琴上无弦又有何妨?唯愿此生清梦,流传千古。因此落笔生花,以桃花源记为媒,泼墨挥毫,吟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在纷飞战火之中描绘桃花源,从彭泽县走向桃花源的路,他走出了自己特立独行的人生。他不仅描绘出桃花源如梦似幻的美,也让我明白: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世界,总有遗憾,总有挫折,但只有敢于放马去追逐梦想的人,才能放下那些人生桎梏。
曾几何时,面对繁重学业的紧迫压力,胸怀大志却漫无目标,我们怠倦而气馁;直到遇见鸟语花香的桃花源,遇见与世无争的陶渊明,心中积郁的块垒霎时消散如烟。尘世的喧嚣,让我们背负了太多阴影,承担了太多希冀。此时的我们,都像久在樊笼里的鸟,梦想为心中的那片桃林,复得返自然。当现实生活已经失去了玫瑰色的光彩,那些如梦似幻的景色,早已在钢筋混凝土的“钢铁”城市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只能在梦境中去寻找玫瑰的气息和理想的家园。桃花源,它仿若火山口里的一汪新泉,残留着这个世界最后的甘甜和诗意。
晨光熹微之间,梦醒了,他一声轻叹。桃花源,虽然是梦,陶渊明,仍在那燕语莺声之间流连忘返,为世人留下了桃花源记,也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对诗意人生的期待和遐想……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然而,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仍伫立着一个洒脱不羁的背影,陶渊明。让我们紧跟他的步伐,也学他,用饱满的热情和希冀在岁月的桃林里写下密密的诗行。
5、《桃花源记》读后感实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我在读完《桃花源记》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世事纷争中,想有这么一个桃花源,洗尽铅华,与世无争。
《桃花源记》是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所作,呈现出一个安乐、美丽的理想境界,其所表达出的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不满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发人深省。在作者优美写意的笔触下,我眼前浮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桑竹脉脉,人笑晏晏。这里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乐,令我心向往之。
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不问外世,不着烦琐,人们没有大的欲望,邻里之间没有纷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乐。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种安定,是知足常乐。所有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所有的歌舞升平、尘世喧嚣都远去,归来只余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心”。当繁华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饰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静土,一脉温情,一个怡然的微笑。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极快,一切都争分夺秒。无心再驻足欣赏一株春桃,无意再与家人好友多些亲切的深谈。同时,快节奏带来的还有功利心。不知何时,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过程,重要的仅是结果;又不知何时,先祖留下的传统宝藏已无太多人潜心静会。这个世界嘈杂喧闹,只闻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脚步声。及此,再无怡然。试想,每个人都急着奔赴终点,错过了一道复一道风景,又如何会有快乐?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安居乐业、不急不缓、"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再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些竞争。竞争不是不好,但怕的是于竞争中引出的纷争。朋友曾对我开玩笑到:“现在社会呀,就是凭实力竞争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挂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测,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为了一些功名利禄,舍弃初心,舍弃真情,这种事层出不穷。那种桃源式热心相助、相惜相乐,去了哪里?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处世真情。
摒尽那种种繁华修饰、世间纷争,吾心安处,独一世外桃源。惟愿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铅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