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课堂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8:32

《学会看病》课堂教案设计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1)“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变了主意”、“立刻心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些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和真情包含其间。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很担心,后悔与自责。

2)“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我想......”、“时间是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说一说

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全班交流)

四、写一写

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

拓展阅读

1、《鱼我所欲也》 语文优秀例、实录

1.知识与能力:引导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2)培养生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方式。

首先可让生自主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或全班同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习习惯,掌握新的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

师可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中的意义。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生去体、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1.诵读式 2.对话讨论式

第 一

(一)内容呈现

 1.导语:(略)

 2.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内容。(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 3.生自由、放声朗读文二至三遍,读后体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了哪些论据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弄不懂,记录下来。

 4.师帮助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并和生一齐诵读文本。熟悉文本。

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文。

第 二

(二)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

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

(三)生与生对话。

在小组内生与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

(四)师与生对话。

生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五)链接生活。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实录

第一时(略)

第二

师:上节我们一起熟悉了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也可以书。

师:有些同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生小组讨论)

用幻灯片的方式把生要理解的问题展示出来,让生一目了然,而且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吗”的提问方式,激发了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问题“7”,用了一个“不

用着急”来缓解生紧张的心。师以生为本的理念就显而易见了。 □专家点评

生1:我们小组回答第3小题:这句话的意思是:“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师:大家有没有异议。

生2:没有。

生3:我们小组回答第1题:孟子在文中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4: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生4:好懂些。

生笑)

一个“好懂些”将生理解“先喻而后提出论点”的写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师引的结果。 □专家点评

师:为什么要先比喻而后提出论点呢?

师:说得好。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师:大家大声地把中心论点朗读一遍。

生读)

师点拨恰到好处。 □专家点评

生5:第4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生6:我们小组回答第2小题:文章一开头就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生7:还有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那你也来个举例论证吧。

生7:第二段首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接着又举了“万钟”的例子。这两个例子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师:怎样用的?

生7:在第二部分中把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师: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用假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生8:我们小组回答第5小题。“是心”就是指“这样的心”。

师:怎样的心?

生8:就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师:那“本心”呢?

生8:应该也是指“舍生取义”之心吧!?

师:对,“是心”同“本心”都是指“舍生取义”之心。

师:大家对这几个问题理解得不错,请大家再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2:

生分小组讨论)

同你的老师说说:

如果你们小组内有问题未能解决,带到全班与同们、老师一起交流,我们一起解决它!

和你的同对对话: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难,不用着急,在小组内提出来,与同们一起探究,试试,你们自己能不能解决?

出示幻灯片3:

幻灯片2、3用“和你的老师说说”“和你的同对对话”的形式,自然地将质疑这一环节置进来,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的不同层次的生,者的因材施的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专家点评

生9:我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

生10: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2、西师大版小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戏》

精读 情分析:

生对戏曲不太了解,也缺少戏剧舞台表演的经历,因此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师要抓住作者对艺术家的细致描绘,和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入手,激发生的习兴趣,进而发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习本的生字,新词,理解“轻盈”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段,体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与崇高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文,习场面描写,体场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2、品读重点语句,理解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激发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重、难点:

重点:品味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大意。 难点:习作者对声音和细节场景的描写刻画。 方法:

法:四循环法: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准备:

多媒体时安排:

过程:

时目标:

1、初读文,习并掌握本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文。

3、把握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段体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过程:

第一循环

一、谈话导入新

们都爱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作者了一场戏,过后留给他的是什么印象呢?这节我们习《戏》。

二、检查前预习情况。 1、我来读。

铿锵 颦 婀娜 蜃楼 屏住 例:颦Pín 〔皱眉〕

2、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描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群众观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 师补充: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此,我想同们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为生活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感到骄傲、自豪。

②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赞美我们社主义国家里的热情观众和热情艺术家。 三、出示习目标

1、写“铿锵,颦,婀娜,蜃楼”几个字。 2、我能熟读文,理解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叙述。 四、出示自指导一 自由诵读

1、画出表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 2、画出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 (4分钟后汇报)

(一)引导生体味“膨胀”与“涨”,以此强调“关键词句的含义”。(板书)

明确:“涨”是水位升高,这里比喻观众情绪逐渐高涨,呈渐变的状态。“膨胀”则有激荡起伏之势,呈热烈欢腾的状态。

(二)找生读文1、2段,要求其余生用一个词概括出场内外的气氛。 明确:“静静的”。 第二循环

五、出示自指导二

为什么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为什么强调剧场“人挤得非常满”?(先默读再小组内讨论)

师总结: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是为了以气温烘托观众的心情,人们不顾暑气炙人,争相观梅兰芳演戏,说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强调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气氛,是为了说明观众静候演出开始,表现观众对于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的渴望心情。有这位艺术大师的演出,剧场就成了艺术的圣殿。

强调剧场里“人挤得非常满”,是为了说明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六、比较阅读。

要求:生阅读“模拟作文”,寻找差距,体味文开头两段的精妙之处。[小

七、出示自知道三

速读第三段,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画出两个比喻句。 2、画出介绍剧情的句子。 (自由朗读,3分钟后汇报)

讨论两个比喻句的作用。

明确:“蜃楼”、“彩霞”两个比喻将京剧舞台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思考讨论:本段关于剧情的介绍,从文章整体,写得详细,还是简略?为什么?(板书:习重点1)

明确:写得简略。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社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穆桂英挂帅》的具体剧情与这个中心意思关系不大,所以写得十分概括,免得冲淡了中心。由此,我们大家要注意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取决于中心的需要。

八、生阅读训练

画出表现女主角上场时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画出描写女主角歌声的词句。声音是无形的,难以描摹,那是不是就是说“是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呢?”复习《老山界》中关于声音描写的语段。

九、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声音的呢? 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完成下列问题: 1、女主角上场,观众的情绪有何变化? 2、作者是怎样描写声音的? 启发讨论后明确:

观众情绪的变化:“这个平静……的掌声”。 板书:暴风雨、雷鸣

“对声音的描写”,注意引导生体味绝妙之处。

“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两对反义词把歌声形容得神奇美妙。

思考讨论:“歌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四个加点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一笑一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去,只能说“滚”;一粒一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珠子从地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梅兰芳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

自由读第四段,加深印象。 对照板书,试背本段。 十、作业

1、用彩图描绘观众的热情。 2、写一段再现声音特点的话。 板书

观众 梅兰芳

如痴如醉 技艺精湛

时目标:

1、继续文,抓住场面描写,感受观众对艺术的热爱,体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2、总结全文,体场面描写对中心的烘托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文。 过程:

第一循环:

一、复习,导入新

1、生读自己写的关于声音的片断,集体评议.。 2、齐背第四段。

二、出示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文,感受到观众对艺术家的热爱。 2、习场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三、出示自指导一

男生齐读第五段,女生思考:听到这样神奇美妙的歌声,观众的表现如何?注意抓关键词。

“鸦雀无声”的含义是什么?(要求生快速查词典,结合语境,解释在文中的含义。)(5分钟后汇报)

1、在读文。 2、小组讨论交流法。 3、汇报展示。 第二循环

四、出示自指导二

女生齐读第六段,男生根据自 己的理解,归纳本段内容。

这位精湛的艺术家是谁呢?他已66岁高龄,表演仍能创造“奇迹”,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七段。(5分钟后汇报)

1、自由诵读文。

2、边读边做批注,把你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体。 4、汇报。 五、师小结

本文标题“戏”,中心意思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表现上,放在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上,特别是对观众的表现,着力渲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

六、齐读全文,加深理解

七、播放“梅兰芳京剧唱腔”片段,具体感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重点写观众戏的场面,而略写梅大师精湛的表演了吗?

指名反馈:因为文的主题不仅是赞扬艺术家精湛的技艺,还要赞扬观众对艺术的喜爱和热情。而且大师艺术的精湛同样可以从观众们的表现中得以烘托。

八、生谈感受

小组交流各自所画的再现观众热情的图画,推荐优秀作品,集体评议。 九、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六、七题 2、背诵第五段。板书

膨胀

静静的

暴风雨、雷鸣

声音:滚、滴、溅、落

3、六年级数上册公开《百分数》

第一

《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

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 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它是在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本单元的基础。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明确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比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的意义的探索过程,让生主动参与,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渗透数应用思想,培养生善于观察比较,勤于分析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重点】

理解的百分数意义。 【难点】

弄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 前准备 ◆ 相应件 【复习导入】 1、回答:

(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1 服务育 用心用情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数关系。

81(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 100 米。 81(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100 。

【讲授新

一、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百分数的例子:校有60%的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 像14%、65.5%、120%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二、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写一写,读一读(强调读写时要认真细心) 1.出示10个百分数,比一比谁写的又对又快。

百分之六 百分之二百 百分之三点九 百分之八十五 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一百五十 百分之零点六四

2 服务育 用心用情

4、人版五年级数上册公开《用字母表示数》

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内容

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材P52-P54例1~例3,做一做。

1、使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 4、在习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激发对数习的兴趣。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1、投影出示图片

引导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提问请生思考回答

师:在生活中、在数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今天这节我们一起来习用字母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例2:

(1)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书P54例3。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

a×b=b×a(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书讨论。 问:

(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a2表示什么?2a表示什么?

师强调: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口答结果:3的平方、5的平方、6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十二:第1-3题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

今天你到什么知识,你体到什么?

5、《我要的是葫芦》

1.理解文内容,知道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丰硕的果实。懂得问题要全面。

2.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用每天、可爱造句。

3.渗透法顺序习法。

4.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通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悟出事与事有联系,句子与句子有联系。

理解文内容,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1.六张小葫芦图。

2.一张用图。

第一节

一、借助拼音自读

1.芦字在本文中读轻声。

2.邻是后鼻音,要读准字音。

二、认识自然段

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熟读文思考:

1.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2.从哪些句子可以出种葫芦的人很爱葫芦,希望葫芦快快长大?

3.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4.画出描写小葫芦的词语。

第二节

一、导入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摘葫芦。挂图

请六位同到前面来,每人摘一个葫芦,背后的字,在黑板上组成一句话我要的是葫芦。

板书9

齐读

二、理解文内容

展书生自由读

弄清题在第几小段?

题中的我指的是谁?

范读

全文有几小段?(四小段)

挂板先写什么?

葫芦开始长的怎样在第几小段?(第一小段)

读一段

这段有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

生读一句,说一句。

读第一句

什么意思?(种葫芦的人,先搭一个架子)

板书贴葫芦架子

读第二句

什么意思?(细长的藤上长满了叶子。)

长满什么意思?(特别多,茂盛。)

板书贴叶子

读第三句

什么意思?(花谢了,长出小葫芦。)

板书贴葫芦

读第四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喜欢小葫芦。)

读第五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每天都去几次。)

板书贴人

我们知道这五句话的意思,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长满绿叶挂小葫芦

(叶子)(果实)

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因为藤上长满了绿叶,所以藤上挂了小葫芦。)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几次。

板书

种葫芦的人每天去什么?(去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怎么可爱?

师问

1.架上爬了什么样的藤?

2.藤长满了什么样的叶子?

3.开出什么颜色的花?

4.小葫芦长得这么好,你喜欢吗?

导读把喜欢的心情读出来。

种葫芦的人一心想得到葫芦,得到了吗?

挂板再写什么?

后来小葫芦有什么变化,在第几小段?

读二、三段

小葫芦有什么变化?

板书生虫

种葫芦的人怎么想?

板书怕什么盯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自己对自己说话。)

种葫芦人的表现说明什么?(不懂叶子果实的关系。)

师讲

植物的叶子是吸收阳光和养料用的.。叶子长得好,才能结出果实好。

这时候,谁来告诉种葫芦人这个道理?

板书贴邻居

听了邻居的话,种葫芦的人怎么说的?

板书还用治要

还用治什么意思?(根本不用治。)

种葫芦的人这种说法,说明什么?

(不懂叶子的重要,不听别人的劝告。)

说话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

导读分角色读二、三小段

由于种葫芦的人错了,还不听劝告结果如何呢?

挂板最后写什么?

结果如何,在第几段?读第四段:

结果如何呢?

板书变黄落了贴图

说话:

用因为所以说出结果如何

(因为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所以小葫芦变黄,全落了。)

小葫芦开始长得多好呀,后来都落了多可惜呀!种葫芦的人怎么想?(怨自己不听劝告不治虫子。)

以后再种葫芦怎么办呢?(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既要葫芦又要叶子。)

这篇文告诉我们什么?(事与事之间是有联系的,问题不要一方面、要全面。)

读全文

小结:通过文的习我们知道了,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生活中事与事之间有联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有联系。

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第三节

一、读生字卡片

邻居变黄自言自语

二、找出哪些字可以用过的方法来记忆。

芦加部首方法。户加一个草字头念l*

居加部首方法。古加一个尸字头念j&

组词:邻居

葫形声字记忆法。草字头形旁表义,胡声旁表音。

治换部首方法。抬提手旁,换成三点水念zh@。

组词:不用治

言部首字组词:自言自语

三、找出易错难写的字邻左右结构,右耳刀旁。左边容易写今。要与岭、

领加以区分。

组词:邻居

慢左右结构,竖心旁。右中象四不是四。

组词:慢慢

变又字底。注意中间两个点的写法。

组词:变黄

四、后作业

1.造句

每天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可爱图上画的小葫芦真可爱。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小花自言自语地()

()葫芦藤一个一个都()

()小葫芦慢慢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要的是葫芦》九,我要的是葫芦,希望对你有帮助!

点击查看更多《学会看病》课堂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16790.html

热门阅读

  1. 招商引资的工作总结
  2. 新生代表在军训动员大会上的发言稿
  3. 冯梦龙的名言
  4. 七月节日祝福短信
  5. 201年最感人的女朋友生日祝福语
  6. 汽车的工程专业的自荐信范文
  7. 《千年梦圆在今朝丽》教案
  8. 201注册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强化习题
  9. 唯美浪漫的七夕祝福句子
  10. 财务工作的年终总结
  11. 七夕爱情语录
  12. 关于综合办公室年终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范文
  13. 我自豪因为我是一名教师的教师演讲稿
  14.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5. 赚钱还是赚人生随笔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