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古诗《题西林壁》
引导语:《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是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诗,又是一首哲学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是关于东坡古诗《题西林壁》的内容,**!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雄伟,崇山峻林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去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蕴含着身在其中而难以看清全面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地地貌
地理小知识: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南北长、东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弥漫。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拓展阅读
1、有关中考古诗文必背知识点《赤壁》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了中考古诗文必背知识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假设东吴美女的命运表现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写出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句子;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
3、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最后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A、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B、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5、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2、《林 逋·山园小梅》高考古诗鉴赏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录自《林和靖诗集》。《宋诗纪事》题作《梅花》。这首咏梅诗后世影响很大。辛弃疾曾在《念奴娇》词中奉劝**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因为这首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特别有名,故“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
这首诗的首联用百花凋零来反衬梅花的不畏严寒,斗雪盛开。“独”、“尽”两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颔联中的“疏影”、“暗香”用得极好,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神韵。颈联的上句写白鹤(霜禽)爱梅之盛,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一个“偷”字,活灵活现地刻画了白鹤小心谨慎的神态和心理。颈联的下句是诗人的设想,写粉蝶爱梅而至销魂,更进一步烘托出他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以上三联,作者自己的感情融于描绘之中,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梅花的热烈赞美之情。
作者虽是咏梅,但实际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苏轼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情骨冷无尘俗。”可见这梅花确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这首诗点化巧妙。颔联是从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点化而来,只改动了两个字,就使梅花神态活现,成为两句千古绝唱的咏梅诗。
[1]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2]借物抒怀和直抒胸臆。[3]巧妙点化。
3、晋唐江西诗歌·晋代江西诗歌·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咏怀诗
陶渊明咏怀诗比较有特色的是一些组诗,它们能联章而成为一组,较好地表达出诗人的复杂心理。如《饮酒》二十首,写于归隐之初,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拟古》九首,反复申述自己在晋宋之交的衰乱时世中的理想与节守;《杂诗》十二首,是作者晚年对自己人生进行反思的产物。
其《饮酒》(十九)云: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对自己的生平进行回顾,表述自己的人生理想。《饮酒》(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又在自我情怀的抒发中,隐含对社会的不满与抨击。其《杂诗》(其二)更是情韵深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时间是一个不眠的秋夜,主人公是诗人。此时,诗人情愫满怀,却欲纵还收,一吐三伸。首先说中夜枕席寒冷,又说不眠而知夜永,季节的交替、时光的流逝,种种感受涌入诗人胸中,最终诗人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来言志悲怀,深沉而激烈。诗中那素月万里的境界,实为诗人襟怀的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诗人心灵中的一境界,外化的物境与世人内在的心境在诗中自然交融,成为一体,无以区分。
陶渊明的咏史、咏怀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着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4、古诗词鉴赏题答题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设问方式】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背景知识】
1.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括景和物。
2.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常见意境特点术语:繁华热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等。
形象画面分析:特征+形象画面定位
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宋]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江南水乡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这道题属形象画面分析类题型。第一问,形象画面定位为江南水乡画面,特征是清幽恬静,简单整合即可得到答案。第二问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例2 (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宋]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问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这道题要求直接就月这一意象进行赏析,属意象意境解说类。答案对涉及月这一意象的三个诗句,先描摹解说,后说明作用效果。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主旨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设问方式】
情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要求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要求解析情感主旨。
【背景知识】
对古典诗歌常见的5种情感类型应该熟知: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情感特征或诗歌主题
【真题印证】
例1 (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问题: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鉴赏点为情感,答题思路为总分式,分述抓住诗句内容和情感特征。
例2(2008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宋]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鉴赏点为主旨,答题思路先总后分,分述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围绕观点解说。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类题型特别要注意审题。首先揣摩命题意图,区分鉴赏要求。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思路结构。题干要求从什么角度鉴赏,这一点首先必须了然于心。一般说来,修辞手法着眼于诗歌小处(某个词句)设题,表现手法着眼诗歌大处(上下联甚至全诗)设题,思路结构着眼于整体设题。答题时术语必须准确,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解说内容,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
手法类: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直接就某一诗句提出具体的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要求作分析。变体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背景知识】
要准确答题,必须掌握以下常见术语: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表达方式指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主要指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其中描写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准确术语+诗句内容+情感效果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宋]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描写)的角度和结构思路方面回答,联系描写的相关术语(动静、声色)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例2(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宋]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从全诗整体来说,术语是情景交融,在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时还涉及一些术语,如衬托渲染,也要准确。诗句内容解说和情感效果分析也是重要得分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