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故事精选
篇一:清华的精神是追求完美
我在清华念书时,章名涛先生是电机系主任。他在1950年的一次集会上,讲为学与为人这个问题。他说,为学与为人,为人比为学重要。为学再好,为人不好,也可能成为害群之马;为人,就是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我始终记得“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这句话。
清华的精神是追求完美我从湖南来清华的时候,碰到许多很新的东西。当时,我最崇拜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虽然学的是电机,但我最喜欢听朱自清先生讲话。我现在还记得他在同方部一个集会上的讲话。他会写文章,不善于言辞,但他讲话很诚恳、很感动人,我敬佩他的为人。我也敬佩吴晗先生、张奚若先生。记得北京解放以前,我们最喜欢到张奚若先生家里去。很多同学坐在地上,听张先生纵论天下形势,大骂国民**派,痛快之至。当时,我就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参加一些学生运动,做一些工作。特别是北京解放以后,我在清华当班会**、当学生会**。印象最深的是,我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都是在那个时期学习的,看了很多书,打下了基本理论的基础。
为学,坦率地说,我学得并不是很好,当然社会工作对我有一定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本性也不是很喜欢工学。我英文比较好,喜欢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曾经一度想改外文系,没改成。当时,我净看文学方面的书。到图书馆去,本来应该看电机工程的书,但我老想去看曹禺的剧本。
清华的精神是什么?你可以作很多解释,民主的传统、科学的传统、德先生、赛先生、**的传统等。你怎么解释都可以。我有一个解释,也是我的体会:追求完美。在清华这个环境里,使你感到人才济济。每个人都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任务,这是历史的使命。在这里学习就感到自己要追求完美,要做到最好。
做人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要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治学要扎实、严谨,绝不沽名钓誉,更不要说剽窃他人的成果,根本不屑这种行为;做事要扎扎实实,真正地为人民。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但要力求自己做到廉洁公正,不要留骂名。
我想,就是清华这种精神鼓舞着我。尽管我被错划成“右派”,20年没有*籍,但是我从来没有失掉*主义的信念,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半点的放松,我总是不断地要求自己,不辜负清华老师、清华大学和*组织对我的教育,我总是要做到无愧于心,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也用这一点来要求我的儿女。“文化大**”的时候,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自己想到这个事情心里就很难受,但是我对他们的要求始终是很严格的。儿子十来岁的时候,他要在我们阳台上种菜。有一天,他就捡了一块破破烂烂的油毡子放在阳台上,准备搁了土就可以种菜了。我一看见就跟他说,我们再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随手就打了他一个耳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打他,也是最后一次打他。他跟我讲,他没有拿别人的东西,这块破油毡子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我当时很后悔打了他,但是也许是因为有点父亲的架子放不下来,我说:“那好,我不应该打你,但是我们要把这块油毡子送回去,不管它是别人的还是垃圾堆里的。”我就陪着他,把这块油毡子扔回垃圾堆上。
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很难过。不过我很高兴,他们虽然没有到清华来读书,但是继承了清华的精神。我的女儿和儿子都曾经在国外读书,他们读书的时候,我已经做了上海市市长、副总理,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外国人知道他们的爸爸是中国的市长、副总理。他们都是靠自己洗盘子、在学校劳动来求学。
我衷心希望大家,在清华不但要为学,而且要学做人,学做事,要追求完美,一定要做到最好。你们一定要树立这个目标。我们要建立第一流的大学,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根本的就是靠科学和教育,教育是科学的基础。你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篇二:一张行走的床
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1978年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读戏剧艺术时,导师告诉他和其他同学,要做艺术,就应该讲创意。但“创意”是什么?赖声川始终没明白,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了一张行走的床。
一张行走的床那是赖声川刚到伯克利大学不久后的一天。那天早上,赖声川上完一节课后,走出教室准备去另一个教室上第二节课。走廊上的人很多,赖声川随意瞄了一眼,竟然看到一张床在走廊上缓缓移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好奇的赖声川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那张床其实是一个没有四肢的残疾人的轮椅。轮椅上有几个开关,还有一个后视镜。此刻,那个残疾人正躺在轮椅上,一边观察后视镜,一边用嘴巴操控几个开关,让轮椅行走。他的身边没有助理,周围也没有一个同学帮他一把。
赖声川不禁感叹:一个没了四肢的人竟然也能在这里得到教育,伯克利大学真是一个富有爱心、伟大的学校!他正想上前搭一把手,却被同寝室的一个同学拦住了:“你要是去帮他,他会生气的。”
“为什么?”赖声川大为不解。
同学问:“如果他问你‘你为什么要帮我’,你会怎么回答?”
赖声川说:“我当然会说‘因为你是残障人士’啊。”
“错!”同学否定道。之后,他向赖声川讲解了伯克利的一个特殊风情:“这个城市明文规定:1.每条街道的人行道和建筑大门的台阶旁必须修建斜坡,以方便残障人士的轮椅出入;2.不能歧视残疾人员,否则将面临严重的罚款。其实,*做这些规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管残疾人缺失了什么,他们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好比刚才那位同学,他虽然没了四肢,但他照样是一个人,同样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
赖声川这才意识到,自己从看到那张行走的床的第一眼开始,脑子始终只印着“残疾”两个字,而忽视了躺在床上的首先是一个人。他也终于明白,伯克利大学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给了所有人平等教育的机会,而不是施舍机会给残疾人。同样,对于老师说的“创意”这个词,赖声川一直只知道在心里想着这个概念,没去挖掘它真正的含义。
认识到这些之后,赖声川更加珍惜在伯克利大学的学习机会。1983年,29岁的赖声川回到台湾。此时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我要教学生什么?莎士比亚吗?“不,我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路,我要开拓一条我完全不明白的路,那就是自己的戏剧创作。”赖声川这样对自己说。
于是,他和学生们开始做实验,打造出第一个作品——《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在这个作品里,赖声川让学生们自己演自己,讲解成长经历里一些关键性的经验。1984年1月10日,台北的一个礼堂里临时搭建剧场,上演了这个刚从国外回来的老师的小作品。但就是这个无关紧要的小作品,吸引来了杨德昌、侯孝贤等著名导演的观看。看到学生们表演得那么自然,导演们惊讶于赖声川平淡而又不俗的创意。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大腕导演们纷纷向赖声川抛去了橄榄枝。
就这样,赖声川和大导演们开始了合作,而这些合作,让他的创意得以无限喷发。时至今日,赖声川仍说自己的成功得益于那张行走的床:“就是那张床,让我明白创意就是要去掉固有的概念。当初,我正是一面做好一切研究,一面又放掉所有的概念,才迎来了真正的创意。”
篇三:那个“**年”郭敬明
郭敬明的初中班主任黄国荣,至今记得他刚入学时的样子。
那个“**年”郭敬明新生入学,第一件事是到操场拔草。拔草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按个头大小分配劳动工具。正当黄国荣组织劳动时,一个小男生拎着一把小镰刀迎面走来。他走路唰唰的,很快,挺胸抬头,那股劲头儿让黄国荣记忆至今:“当时不兴喷发胶,可是他那个头发呀,一根一根。十多年了,我都忘不了那个头发!”
“这郭敬明咋变了?”
1996年,郭敬明考上自贡九中。自贡九中位于这座小城的一处高地上,周围大片平房,顺着气味可以找到每一个公共厕所,操场上杂草丛生。其教学质量并不太好,入学分数线也低。
郭敬明当年升初中考试,成绩不错,九中校长殷道谦说,考其他中学没问题,但要交一笔数目不小的借读费。而按照学区划分,郭家所在小区的孩子将全部升入自贡九中,享受义务教育。考虑到这笔借读费,成绩不错的郭敬明还是选择升入九中。
入学不久,所有老师都以各自的方式记住了郭敬明。
化学老师刘晓记得,郭敬明从来不穿羽绒服,冬天戴条白色长围巾,飘然垂在膝盖下面,人群中非常打眼,“简直是一道风景”。
那时郭敬明在班级当学习委员,发作业,收作业,走路笔直。虽然他在课上很少发言,但兼任生物老师的殷道谦很快注意到了他。殷道谦说,郭敬明的随和中含着一股子狠劲。一次殷在课上讲起进化论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郭敬明课后找殷道谦,说人类社会也该这样,用战争和瘟疫淘汰一批弱者。
他以一种奇特的自律,约束着自己的初中生活。黄国荣回忆,十来岁的郭敬明从来不吃零食,从不在外面玩儿,放学立即回家。一旦成绩下滑,母亲邹慧兰必定要来找班主任“交流”。
一次“交流”时,邹慧兰含糊地说,儿子不想当班里新派给的团支部*,还想当原来的学习委员。黄国荣有点儿诧异,从“官职”上来说,团支部*比学习委员大,两个职位不在一个等级。邹慧兰委婉地表示,儿子觉得团支部*手下才三四个人,学习委员就不一样了,收作业,发作业,全班的事儿都管。当时入团的同学不多,团支部*就是个闲职。那时黄国荣才知道,因为这个,郭敬明一度对他“有点儿意见”。
那时的郭敬明已经开始写文章,偶尔会把自己满意的文章给几个“认为能交流”、“互相懂得”的朋友看。能被郭敬明挑中的人有那么四五个,多是班上的小文青。
自贡九中的语文老师张政兵喜欢他,“郭敬明儿郭敬明儿”地叫,叫过来摸他的头。黄国荣回忆说,张政兵总是顺着发型摸,从不弄乱郭敬明的小偏分。初二时郭敬明写了篇描写小商小贩的散文,张政兵特地拿给班主任黄国荣看:“小商小贩都被他写活了!”
郭敬明成名后,黄国荣找来《幻城》看,看着看着皱起眉头:“这郭敬明咋变了?咋不如初二写得好?”
说起郭敬明最近的作品,黄国荣欲言又止:“他现在的文章呢,唉,我呀,还是欣赏他初二的文章,第一,文字优美;第二,人都写活了。我说呀,他要是真想获得诺贝尔奖,还得像他初二那么写文章。”
县城文青
郭敬明后来写的《1995~2005夏至未至》大热后,大批女孩从成都、重庆赶到富顺二中,“要看看郭老师的香樟树”。
富顺二中位于自贡市下属富顺县城,距离自贡市约60里。郭敬明从1999年开始在此读高中。该校校园里有太多香樟树,究竟哪棵是“郭老师的”,连校长卢健全也很迷惑。后经校方考证,认为就是教学楼左手边的那棵。此后,这棵树被叫作“郭老师的香樟树”,常有人拍照留念。
当时卢健全是富顺二中的教务主任,对郭敬明印象很深:“他不愿意读死书,不想一本正经走高考这条路。又想搞写作,又想考个大学上着,两面都想要,很矛盾噻!”
高一第一篇作文,所有同学都按要求写了800字,郭敬明写了2000字。语文老师陈明华拿到作文,认为他超长的篇幅是强烈表现欲的体现:“考试你要注意字数!考试这样写,阅卷老师很反感!”郭敬明点头答应,下一回,陈明华又收到一篇2000字长文,A4纸单面打印,错别字非常多,行文多用长句,赞美母爱,抒发感情。这篇文章被当作范文,当着全班念的时候,郭敬明语调抑扬顿挫。
当时郭敬明开始混迹于文学原创网站“榕树下”,以“第四维”的名字发表文章,并小有名气。“我所看的书很是极端,要么就是如许佳、恩雅般的安静恬淡,要么就是如苏童、安妮宝贝般的冷艳张扬,或许我天生就是个极端的人。”他在一篇文章中如是写道。
富顺二中资深语文老师陈泽林,在一场考试中不声不响站在郭敬明身后,眼看他40分钟不到写完作文,“好小子!不错呀!”“小郭”成了他的得意门生。之后两年里,陈泽林对郭敬明说,课外的作文,你只要肯写,我就给你改。在郭敬明的第一本书《爱与痛的边缘》里,《我上高二了》这篇散文陈泽林足足改了一周。那时,郭敬明最爱引用的诗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正是在高二那年,郭敬明开始研究“新概念作文”。
1998年,赵长天依托《萌芽》杂志,创办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并于1999年举办了第一届比赛。和郭敬明同时进入高中的韩寒,连续参加了两届,并分获一、二等奖。
郭敬明也决定参加。参赛前夕,他找到陈泽林:“我要去参赛,老师你帮我指点指点。”
陈泽林带着郭敬明在二中的湖边上一圈一圈地走。“你在意识流上下下功夫,但还是要有一个线索,不能太散。你肯定获奖,但几等奖就看你造化了。”
郭敬明得了一等奖。那是2001年,他参加了“新概念”第三届的比赛,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获得第一名。跟参加了前两届的韩寒一样,他的人生也从此开始改变。
郭敬明返校
毕业后的郭敬明第一次回富顺二中是2005年。当时他已经名声大噪,学校动用保卫部,拉起警戒线。郭敬明在二中阶梯教室办了几场讲座,座席要预订,二十余家媒体来到现场,大批学生从成都、重庆赶来。
陈泽林没去,“他们前呼后拥的,我不爱去。”他寻思一会儿,又补充道:“而且我要上课,一百多学生等我上课。”
但陈泽林夹着书在校园里走时,一辆车对面驶来,停在他面前。郭敬明从车里走出,拉住他的手:“老师,我们中午单独吃个饭。”
陈泽林带着郭敬明高中时的三篇作文手稿——《生活之象》、《净·静·境》、《清水出芙蓉》——赶赴饭局。现场围了好多人,不断有学生冲破警戒线进来,要求签名。郭敬明一一签名,偶尔回头跟陈泽林说抱歉。陈泽林说:“没事,你很忙,我退休了,我不忙,没事。”
记者们开始采访陈泽林。陪他采访的校领导对记者说:“你呀,要写出来,母校哇,对郭敬明寄予厚望。你呀,要想一下怎么表达这种厚望。”
现在,偶尔会有学生认出陈泽林:“你是郭敬明的老师!”陈泽林说“我不是”,“我不爱拿这个出来炫耀。”
“郭敬明对我很好的。”陈泽林再次提及那个饭局,“那次回来,他单独跟我吃饭,单独呀!吃了有20分钟呢。”
此后八年,两人再无联系。他与自贡九中的关系,也逐渐断掉了。只是九中的学籍卡上,还保留着他的笔迹。18年前,稚气未脱的郭敬明工工整整写下了自己的家庭住址:贡井区东风路34栋6楼12号。但现在,他的父母早已经搬到自贡市第二豪华的小区里了。这个地方也与他再没关系。
18年后,当出租车司机狐疑地转了又转,终于在一条窄窄的巷子口停下后,记者看到了那栋曾见证这个少年成长起来的旧楼,掩映在一群墙皮剥蚀的灰色楼群里。大楼对外界,毫不设防,漆黑狭长的楼道里,堆满杂物。楼房外面,卷起背心、露出肚子的男人们在搓着麻将,不时地,一口痰脱口而出,吐到地上。
拓展阅读
1、关于名人的成功励志精选故事
派蒂?威尔森在年幼时就被诊断患有癫痫。她的父亲吉姆?威尔森习惯每天晨跑。有一天,戴着牙套的派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但我担心中途会病情发作。”
父亲回答说:“万一你发作,我也知道如何处理。我们明天就开始跑吧。”
从那以后,派蒂喜欢上了跑步。和父亲一起晨跑是她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光。跑步期间,派蒂的病一次也没发作。
几个礼拜之后,她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爸,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记录。”她父亲替她查吉尼斯世界记录,发现女子长距离跑步的最高纪录是80英里。
当时,读高一的派蒂为自己订立了一个长远的目标:“今年我要从橘县跑到旧金山(640多公里);高二时,要到达俄勒冈州的波特兰(2400多公里);高三时的目标是圣路易市(3200多公里);高四则要向白宫前进(4800多公里)。”
派蒂虽然在身体方面不具备常人的优势,但她仍然满怀热情与理想。对她而言,癫痫只是偶尔给她带来不便的小毛病。她并没有因此消极畏缩,相反地,她更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
高一时,派蒂穿着上面写着“我爱癫痫”的衬衫,一路跑到了旧金山。她父亲陪她跑完了全程,做护士的母亲则开着旅行拖车尾随其后,照料父女两人。
高二时,她身后的支持者换成了班上的同学。他们拿着巨幅的海报为她加油打气,海报上写着:“派蒂,跑啊!”(这句话后来也成为她自传的书名)。但在这段前往波特兰的路上,她扭伤了脚踝。医生劝告她立刻中止跑步:“你的脚踝必须上石膏,否则会造成*的伤害。”
她回答道:“医生,你不了解,跑步不是我一时的兴趣,而是我一辈子的至爱。我跑步不单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要向所有人证明,身有残缺的人照样能跑马拉松。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跑完这段剩下的路吗?”
医生表示可用粘剂先将受损处接合,而不用上石膏;但他警告说,这样会起水泡,到时会疼痛难耐。
派蒂二话没说便点头答应。
派蒂忍着疼痛终于来到了波特兰,俄勒冈州州长陪她跑完最后一英里。一面写着红字的横幅早在终点等着她:“超级长跑女将,派蒂?威尔森在17岁生日这天创造了辉煌的记录。”
在高三那一年,派蒂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由西海岸跑到东海岸,最后抵达华盛顿,并接受总统召见。她告诉总统:“我想让世人知道,癫痫患者与一般人无异,也能过正常的生活。”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十二三岁时就知道,有一天要成为电影导演。在他17岁那年的某天下午,当他参观环球制片厂后,他的一生改变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参观活动,在他得窥全貌之后,当场他就决定要怎么做。他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拍摄,在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然后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也许故事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斯皮尔伯格可不一样,他有个性,他知道他要什么。从那次参观中,他知道得改变做法。
于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提其他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在此来到摄影现场,装出他是哪里的工作人员。当天他故意地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了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成“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编辑,中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发展出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灵感来。
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队直片放映了一部他的片子,因而签订了一纸七年的合同。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斯皮尔伯格正是循着“伟大的成功定律”成功的。他知道他所追求的,也知道做法,更具有判断未来变化的敏锐感,再加上变通的弹性,终于达成心愿。
19世纪末,有一位美国小伙子一心想摆脱生活的困窘,于是只身来到纽约。他最初的目标就是找一份店员的工作,但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再加上生性木讷,所以没有人愿意雇用他。
整整两个星期,他不停地奔走于纽约的每一家商店,希望有一位善心的老板能够给他提供一个工作机会,让他能够继续留在纽约。他从家乡带来的那点盘缠很快就用光了,即将露宿街头。
终于有一个杂货店的老板答应临时雇用他,但是老板只同意给他提供食宿而不发薪水。即使这样,他还是非常高兴。他干活非常卖力,卸货、上架、清扫垃圾,他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从早到晚,不怕苦,不叫累。
但是作为零售商店的雇员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生性木讷,不善与人交流,尤其害怕和陌生人说话。店小人少,他不得不时常应付那些询问价钱的顾客;打听价钱的顾客常让他手足无措。他的木讷常令前来买东西的顾客懊恼无限,拂袖而去。
老板外出采购,留他一个人在店里,对他来说那是最恐怖的事,他几乎躲在店铺后面不敢出来,有的顾客见没有人甚至会顺手牵羊拿走一些货物。发现丢商品的杂货店老板暴跳如雷,甚至当着他的面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没用的售货员!”
一天,他红着脸对老板说:“我们是否在商品上把价格标出来,这样不是方便了顾客吗?”商品的价格都在老板的心里,有时候根据顾客需求情况,老板还可以上浮一点价格,赚得更多的利润。
“傻瓜才这样干呢!”老板用欣赏马戏团小丑表演的神情望着他。
经过长时间观察,他发现几乎所有商店都喜欢销售利润高的商品,而利润低廉的小商品老板都不愿意备货,而这些小商品恰恰需求量又大,如果把这些小商品集中起来经营,商业前程一定非常好。
于是他果断地从杂货店辞了职,向朋友借了300美元,1879年,他在纽约市开了第一家商品零售店。
这家商品零售店与别的店最大的不同在于,经营的商品都是别家商店不愿意卖的利润微薄的小商品,而且所有的商品上都贴着一张小小的标签,上面标明最低的售价。
商品的价格一目了然,再加上店内货物齐全,商店的名气很快传了出去,连住的比较远的居民也跑过来购物。这用来避免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价格标签,不仅让他赢得了顾客的信赖,还让他赚得盆满钵盈。
后来,他又去别的街道开了几家模式相同的商店,每家都非常成功,在之后两年时间里,他在纽约开了20多家连锁店,所有这些为他带来了无穷财富;在随后10多年里,他不断扩张实力,他的连锁店一家接着一家,在全美国有900多家这样的连锁店,他的业务还扩展到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到1996年,他创立的连锁店在全球已经超过了8000家,成为世界之最。
他就是被誉为现代零售业鼻祖的弗兰克·伍尔沃斯。他的成功提醒人们,每一个缺陷后面都隐藏着一个成功的机会。不要害怕缺点,也许缺点就是*丢给你的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呢!
2、名人故事: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故事精选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3、读名人传有感600字最新精选范文赏析
读完《名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是他们勇敢的与困难作*。
贝多芬出身贫寒。他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他孤独地活着,他唯一的亲人辜负了他,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可他还坚强活下来。他没有一个朋友,他就像与世隔绝。虽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直痛苦地活着却创作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聋后创作的。他最终战胜了命运,战胜疾病,战胜痛苦。战胜听众的平庸,战胜困难和障碍,攀上生命的巅峰。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不肯屈服于命运,他改变了命运,他的精神震惊全世界。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他受到别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钱。他一生依附教皇,为教皇做事。教皇为自己立碑立传,使米开朗琪罗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许多困难。他坚持,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岁。
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家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曾经获得成功,但他藐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造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弘扬真正的*精神,对自由主义的藐视。
作者告诉我们要勇敢的与命运作*,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命运是自己掌握的。
4、读名人传有感600字最新精选范文赏析
《名人传》是由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这其中记载着三位在不同领域有着重大成就的艺术家坎坷的一生,他们在家庭生活不幸和社会生活排斥的双重压力下,还能够直面现实,与命运作*,在人类文化、艺术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书中被作者罗曼·罗兰尊称为英雄的三位分别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之一――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思想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这三位虽在各自领域中堪称“巨人”的存在,但却被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现实的深渊。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饱经磨难的历程,全靠他们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读完整本书后,我为三位天才悲痛的一生感到惋惜,更被他们身上的英雄气质折服,在残酷现实的压迫下,在疾病缠身的躯体中,他们以自己卓越的天赋、独特的思想、坚韧的意志于黑暗中大放光彩。
再反观现在的自己,既没有遭受贝多芬那样的不幸,也没有像米开朗琪罗一样孤单、贫病,更没有托尔斯泰的临战经历。我的人生比起他们来简直是一帆风顺,可我现在却碌碌无为整天无所事事。渴望着成功又不愿为之奋斗妄想着一夜成名,急于求成,不愿脚踏实地。对名校的向往不比任何人要少,付诸的努力又是那么不足。
我现在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偶然,不是光凭天赋能够一步登天。就算有再高的天赋,如果不能够经受住磨难的洗礼也无法取得成功。所以要想成功先要有忍受痛苦的精神,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然后努力获得走向成功的能力。
我想,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会成天幻想,不会再嫌苦怕累。我会与深远的苦难对抗,从现在开始,努力朝着自己的信仰出发,自觉承担属于自己的命运,保持初心,勇往直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