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古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1

望天门山古诗鉴赏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②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③回:转变方向。

④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⑤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

李白名字的由来:传说李白生下来以后,父母宴请亲朋好友表示祝贺。席间,父母请大人给孩子取名字,可是取了许多都不满意。光阴似箭,他已经7岁,他父亲觉得不能再拖延了。有一天,父亲想试试儿子的文采,对妻子和儿子说:“我想作一首绝句,但只写上两句:‘春日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下面两句想不出来了,请你们母子二人各续一句吧。”李白的母亲说:“火烧杏林红霞落。”儿子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后,突然心里一动:这句诗开头正是李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很有凌云之气,何不将“白”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呢?李白从此得名。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青莲居士。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拓展阅读

1、答题方法归纳精选

歌要有文言意识

歌用文言文写成,就需要把歌放到代的语境中来分析。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多义,还有许多的今异义现象,因此,我们读歌,要把它当成文言文理解。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是“布匹”的意思;《琵琶行并序》“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歌要了解特殊的修辞手法

歌中,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我们都能够辨识,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说是中特有的修辞方式就必须了解,比如互文: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可理解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

《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也绝不是雌雄异样,否则“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无从说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如果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无法解释“举酒欲饮无管弦”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歌要熟悉常见意象的含义

人在创作歌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它们在词中的寓意几乎是不变的。例如:

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的离愁;

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的愁绪;

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表达相思情怀;

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

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掌握词的情感、主旨。

歌要掌握阅读的步骤

1.注意歌的题目。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歌的内容,如《洞庭》说明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关注后的小注。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注释的作用更不可小视。有的是解释字词的,有的是给你说明有关背景的。这些都是解题的钥匙。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4.注意歌语境的“冷”和“热”。从歌描写景物的景色“冷”“热”中,体会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小重》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则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轻舟,衬托了使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5.调动库存,展开联想。在词时一定要把你脑海中存储的有关词的知识、作家的生平遭际、关于某个地域事件的文史知识等都调动出来,帮助你尽快地理解作品。

2、语文方法技巧

1.感知题材

(1)写景抒情,歌咏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歌。代有些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水,通过描绘江湖风江、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人自己的感情,表达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因一事由而引发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咏史,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2.提炼主题

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好水、感时伤世、吊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情、、讽谏情、报国情、伤世情、热爱情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反映人民离乱的痛苦。如“国破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2)建功报国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和豪迈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抒发报国无的悲伤、河沦丧的痛苦。如:“ 可怜白发生!”

表达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叹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涯”

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东兄弟》等。

边关思乡。思乡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与妻子团聚,渴过安宁平静的生活。如:“将军白发征夫泪” 。

(4)生活杂感

寄情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仕途失意的苦闷、惜时伤春和青春易逝的伤感。前者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后者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

3、答题方法归纳精选

以江苏卷为例,我们来看看中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本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上阕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阕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人借李广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了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情怀,是典型的借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作。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与上阕不同,词的下阕转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前五句,作者化用杜来回应小序中提到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间”一事。这里,作者借李广自比,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两位好友亲爱自己之意,盛赞他们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是借汉言宋,意思是汉时开边征战、号召立功绝域,在那时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暗含对南宋求和讳战,更无需良将的讽刺之意,痛斥了南宋当朝亲奸佞而逐贤良的*和黑暗。结尾三句以斜风寒雨之景作结,融情于景,实写自己内心壮志不得酬的悲凉。

【答案】化用杜,回应朋友邀约同居间的盛情,赞朋友的高风;(2分)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2分)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2分)

一、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技巧

1.把握景中情

(1)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3)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情感。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2.把握物中情

要把握“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情感。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情感。

3.把握典中情

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有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品“情语”准确把握歌的情感

要想准确把握歌的思想情感,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答题指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

所谓“隐性情语”,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4、答题方法归纳精选

①强调四看到位:看题目、看歌、看注释、看要求

②整体把握类别与抒情基调:歌类别有水田园、边塞、怀咏史、写景抒情等;抒情基调有哀婉悲伤、激昂愉悦、痛苦、快乐、离恨愁绪等,风格可参照书上的概括。

③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

1.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用典、顶真、通感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3.表现手法有: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多角度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抒怀、借讽今等。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④按照要求分析或归纳:表达要运用术语,答题要谨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语言要简炼通顺。

⑤重点复习唐、宋词和元曲,弄清相关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点击查看更多望天门山古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9297.html

热门阅读

  1. 简短的教师节祝福语
  2.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教案
  3. 浙江杭州西湖雷峰塔优秀导游词
  4. 一年级语文下册《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5. 纪念长征胜利的演讲稿范文
  6. 妇女节给女朋友的短信祝福
  7. 老板生日祝福语大全
  8. 熔化和凝固教案
  9. 关于我最喜欢的节日——春节的写事作文1000字
  10. 爱心树小学生的读后感
  11. 201鸡年短信祝福语简短
  12. 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学生读后感
  13. 职教教师的培训心得
  14. 《拾穗》教学反思范文
  15. 小蛙人游大海优秀读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