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范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 尾段导入 ,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二 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 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 中相应减去第3条)
拓展阅读
1、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7《听听秋的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
1.会认“抖、蟋、蟀、振、韵”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3.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感悟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
1.会认“抖、蟋、蟀、振、韵”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难点
感悟作者对秋天声音的喜爱和赞美。
1.识字写字教学
生字教学不能只是反复强调,也要重视识字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抽象的字或词语可以用图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如“掠”可以用一个小动画让学生理解。
本课的会认字,可以组成词语“抖动、蟋蟀、振动、韵味、掠过、吟唱、辽阔”,在进行认读时,可以借助多种方法进行理解。比如,“抖动、振动、吟唱”可分别借助表演的形式理解词语的意思,“蟋蟀”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认识理解词语。
2.阅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句、进行批注阅读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秋天里声音的喜爱之情。
(2)读写结合。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如课文中描写树叶飘落的声音“唰唰”,蟋蟀振动翅膀的声音。秋天就是一个音乐厅,这样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多积累这样的词语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很有帮助,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学习修辞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更细腻、形象、生动,感情的表述也更丰富,如文中“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就是恰当地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多读,多练说,为以后写句子、写文章做好积累和铺垫。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话音、歌韵、叮咛、掠过、饱满”的意思。
(2)对作者毕国瑛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3)搜集蟋蟀、大雁、音乐厅的图片。
(4)初读课文,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通顺,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多媒体课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师:现在正是秋季,秋天的景色真迷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秋天,感受秋天的美丽。(多出示几张秋天的图片)
秋天不仅美丽,还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呢,听——(播放各种声音,比如:蛐蛐的叫声,雨水滴落的声音,大雁南飞的叫声,小朋友啃苹果的声音等)
2.师:在作者毕国瑛的眼中,秋天有哪些声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毕国瑛,山东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少年报》编辑。当代诗人、作家。
5.课件出示课前预习的资料:
蟋蟀:昆虫纲,直翅目。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
大雁: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音乐厅:是举行音乐会及音乐相关活动的场所,是人们感受音乐魅力的地方。(出示这三张图片)
6.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问题:
(1)秋天有什么声音呢?
(2)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
用秋天的美景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同桌合作,汇报交流。
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
抖、蟋、蟀、振、韵、掠、吟、辽、阔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说一说你们小组合作后共同发现了什么?
(3)指导识字,在词语情景中识字。
抖动、蟋蟀、振动、韵味、掠过、吟唱、辽阔
(4)归类指导,“抖、振、掠”都有相同的偏旁“扌”,都是表示动作的生字。
“蟋蟀”的偏旁是“虫”,和昆虫有关系。
学生认读,开火车读,领读。
5.圈画本课难理解的词语。
道别:离别前与人打招呼。
歌韵:和谐悦耳的歌声。
叮咛:反复地嘱咐。
掠过:从上面飞过。
饱满:丰满。
6.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用多种方法识记,如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利用生活情景理解词语等方法掌握了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识记生字词,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学习课文,品味感悟。
1.学习第1~4小节。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①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第1~4节。
②诗歌中介绍了哪些声音?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黄叶
蟋蟀
大雁
(3)语言训练:仿照第一句的形式将诗歌内容换个表达方式。
课件出示:
秋天的声音,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将句子补充完整。
(4)与同桌合作,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自学为主,教师点拨。
课件出示: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朗读指导:“叮咛”读得轻一些,“歌吟”读得美一些,“暖暖的”读得慢一些。
师: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生1:蛐蛐的叫声,雨水滴落的声音,小朋友啃苹果的声音。
2.小组交流,学习第5、6节。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歌,这次作者听到了什么声音?
2.通过对这两节诗的学习,你又了解到了什么?
3.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读给同桌听。
4.文中用了什么修辞?这样的修辞有什么好处?
5.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交流。
生1:这次没有声音,是安静的。前面的声音丰富而多彩,这两节让人感觉到温馨、静谧。
生2:这里运用了排比,让人读起来感觉更细腻形象。
(3)小练笔:
课件出示:
冬天是个时装师,为大地披上雪白的衣裳;
冬天是个魔术师,给小朋友送来棉花糖;
冬天是个音乐师,用各种各样声音谱写乐章。
通过抓住重点词去体会,展开想象,让诗歌不仅是一首动听的歌,也是一幅美丽的画。
(4)师小结: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让我们不由地爱上秋天,爱上秋天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来描写,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成功之处:
这首诗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美好,所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更多秋天的事物和景象,自己进行诗歌创作。不足之处:
首先在备课时,“备学生”的这一环节考虑得不够周到。课前只是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只是觉得说话练习是个难点,给孩子们略加指导外,其余的内容并没有给孩子进行过多的指导。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重在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2、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学设计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学习本课11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三、结合课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
2.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理解**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敌*中表现的巧妙的*艺术。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放录音,听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疑难问题。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学生自我拼读生字表中的11个生字,然后指名读,根据学生拼读的情况,教师给予指导。
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4.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让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
(1)监狱里的**前辈庆祝的是哪一年的元旦?
(2)他们在敌人的魔掌里为什么还那么欢乐?
(3)课文在描写**前辈在狱中联欢的过程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填写课后练习第2题。)
五、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教师简介课文开头的背景。
2.学生齐读第1段课文。
3.齐读后,教师可以提问:“天还未亮,女室一带头,每一间牢房同时响应,像一阵闪电,爆发了洪亮的歌声。”这表达了**先辈怎样的心情?
4.教师小结第1段。
二、学习第2段课文。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自读第2段,思考,讨论。
(1)第2段开头是什么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在新年联欢会上**们准备了哪些礼物?
(礼物有贺年片、五角星、锦旗等。)
(3)他们是怎样准备这些礼物的?
(4)在这样险恶、黑暗的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要准备这些礼物?
3.齐读课文。
4.教师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课文第3段。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1)说说“苍劲”和“洋溢”两个词的意思。
(2)女牢的对联写的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反复读这幅对联。请一名同学背给大家听。
说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和它的横额“扭转乾坤”的意思?
(3)为什么说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幅对联的理解?
让同学反复读这幅对联,然后请一名同学背诵。
(4)楼二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读出对联,并说说它的含义。背诵这幅对联。
(5)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说说这幅对联的意思。
3.这些对联**者看了欢欣鼓舞,特务们看完对联后有什么表现?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4.学生朗读第3段课文,反复读对联,边读边体会对联的含义。
5.教师小结。
四、作业。
1.读课文。
2.背诵文中的对联。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4段。
1.学生自读第4段课文,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读课文,然后讨论:
(1)第4段课文中描写了狱中联欢进入表演节目阶段,这一部分着重写了**们表演的哪几种节目?
(2)读出文中描写戴铁镣扭秧歌的语句。
(3)课文是怎样描写**们表演叠罗汉节目的?
(4)课文中怎样描写女**表演秧歌舞的?
(用上边的方法来学习这段课文,体会**者面对随时可能被敌人杀害的危险,对人民的事业无比忠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3.指名学生读第4段课文。
4.小结第4段。
二、再一次听课文朗读录音,回忆全文内容。
三、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认识。)
四、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狱中联欢
大合唱→ 互赠礼物→ 贴对联→ 表演节目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纪念品是极简陋的,从中可以看出狱中的情况是何等的艰难,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准备礼物,互赠礼物,表现了**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他们对**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者是那样的心灵手巧。
3、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学设计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 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 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 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三、学习“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四、小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学设计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 自然流露赏心悦目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乐文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
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这件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
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采用自读感悟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
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通过重点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渗透古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悟与收获。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生成,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在导入时我主要采取观看视频的形式引出课题,并随机拓展与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则寓言有个感官的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范读,指导停顿,注意节奏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自读,相互校音,做到通顺流利。学生再读体会,初步感受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领会每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借助肢体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将文章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生动有趣。复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几个重点词语颦捧坚挈走是否强调到位。除此之外,我把东施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共同品味。从而理解和体会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东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苦恼,学生帮助解决:如:西施皱眉很美,我只是模仿她,可是为什么却招来很多人的恐惧与笑话?那么我今后该怎样做呢?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结尾我用富有*与启迪性的语言总结全文,并留下深深的思索。西施之美固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令我们回味无穷,问世间:美与丑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区分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