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下册《海燕》的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56:51

八年级文下册《海燕》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 学习无产阶级**先驱敢于*、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

一 布置预习:读一遍课文;弄懂不认识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 如何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 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以《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四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作者写作《海燕》的经过及《海燕》的战斗作用、现实意义;弄清以大海为背景的暴风雨到来前夕的三幅图画,正确划分段落。

二 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学习对比、拟人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课前预习。

教师检查预习。提出要求:要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要求认真听别人提问题,结合课文分析解决)。(在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要掌握下列几个拼音;呻吟()胆怯()翡()翠蜿蜒()(拼音可用小黑板展示,让学生上黑板填写)。

二 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与反**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先驱,揭露沙皇**,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的耳目。

拓展阅读

1、地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化的图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化特点。

学工具

课件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屏幕上的各族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字。

学生活动:对照字。蒙古 维吾尔 藏族 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转】了解完我国56个民族的人口构成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化、风俗习惯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课后小结

2、四版语精选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内容。

3.从课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学重点 联系上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师引入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理清叙述的顺序。

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来;接着试了一,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弓,这只雁就会掉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来?从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3、四版语精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

2、抓住课的主要内容,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4、四版语精选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课内容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学重点难点:;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过程

一、初读课,了解内容

1.师:在我的家乡,我看到人们为了烧火或拿到集市上去卖,就不顾有关规定盲目地上山砍树,我小时候看到的一片林子不见了,山上只留光秃秃的裸露的泥土,我的心里很难过。有一位苏联的育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2.揭示课题:路旁的橡树

3.学生和师一起初读课,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把课读通,读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吗?

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9.师: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挺拔的橡树和这里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如果你到了师的家乡或者到了第十课中的那个小村庄,面对着不加节制的砍伐者,你怎么对他们说?

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点击查看更多八年级文下册《海燕》的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9311.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