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冬至吃饺子人间之美味
今天,迎来了我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在这寒冷的时节里,吃一碗饺子,暖暖心脾,是多么惬意的事,冬日暖阳,毕老师分享一篇冬至的美文,一同去欣赏下吧:
世界真奇妙。黑夜和白天彼此轮回,一个似穿着一袭黑色燕尾服的绅士,一个像一身白色连衣裙的美女,犹如一对华尔兹的舞者,在春夏秋冬四季的舞池里,伴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在不经意间,一舞,就舞到了今年的冬至。
冬至,又名“阳生”,一阳始生,万物复苏,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农谚说得好,“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最长的黑夜和最短的白天走到顶端,便是否极泰来:“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从这天开始,黑夜仪态幽雅地转身后退,白天则踩着灵动的舞步紧紧跟随,一直跟到火辣辣的夏天,二者此消彼长,亘古不变,永恒着这个世界和人们的生活。
冬至,将冬天的时间划走一半,刮着凛冽的寒风,哼着“数九”的歌谣,用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撞击着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沿凌走……”。随着“数九”的到来,整个天地都随之冰冻了,就连我小时候的那个村庄、那条河流,还有广袤深厚的田野,全都在严寒中凝固。
旧时的农村,冬天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穷的连煤都买不起。生火做饭的煤泥,也是大人拉着排子车,吭哧吭哧地沿着泥洼不平的土路,从40多里外的马头洗选厂拉回,维系着人们最低的温度需求,远没有如今集中供暖过的舒坦,但对于经历了“天寒白屋贫”的农村人来说,“小寒大寒,不久过年”,守得岁尽,花开有时,便看到了春的色彩。
旧时的农村,立冬尤其是冬至过后,田里的活告一段落了。农民的日子开始变得散淡,在家“猫冬”的老少爷们、青年男女,便把吃饭睡觉当作头等大事,打发着悠闲而又无聊的时光。
旧时的农村,“冬至如大年”,素有“不吃冬至饺,耳朵被冻掉”之说,到了冬至的中午,无论贫富,饺子成了大家的节气里必吃的节日饭。这天,母亲早早起床,烧一锅开水,将晒干的白萝卜条倒进铁锅中蒸煮,捞出浸泡在清水中,然后用一块四方棉白布手巾将水分挤掉,放到早已准备好的案板上;父亲则到街上买一小块五花肉,剥几颗自家种的大葱,和着挤干水分的白萝卜条,噼里啪啦地剁了起来。虽然馅子里肉不多,可经过父亲油炒黄豆酱,外加五香粉的搅拌,饺子馅顿时香溢满屋,馋得我直流口水。这时,母亲已经把面和好,父亲擀皮儿,母亲捏饺儿,小孩子一边在高粱杆锅盖上摆放饺子,一边斜眼看着灶台上的水锅,催着父母锅开后,先煮几个尝尝“咸淡”。等到饺子捏齐,已经接近正午,母亲端起锅盖将饺子下入锅中,父亲则收拾面盆、面板、擀杖,吩咐我们弟兄几个坐好。这时,母亲将煮熟的饺子端到饭桌上,我们迫不及待、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直到吃得打起饱哏儿、饺子涌到了嗓子眼,才对父母说:“今天的饺子真香!”
在那苦于温饱的日子里,除非年节,饺子是百姓餐桌上难得一见的美味。因为稀罕,冬至饺子便成了我小时候的奢望、长大后的思念。这香甜的饺子饱含了父母的疼爱与亲情的厚重,揉进了悠悠岁月与浓浓乡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冬至的饺子是有生命、有感情、有灵性的。从过去到现在,从贫穷到富裕,我们所过的每一次冬至、所吃的每一次饺子,何尝不是自己的情愫和亲人的牵挂!何尝不是历史的见证和日月的光华!
又一年冬至,饺子你吃了吗?
拓展阅读
1、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作文节日作文
东汉末年,正是天下大乱、三国鼎立之时。
一代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可回到家乡,这哪里是曾经美丽的家乡啊:一幢幢房子破旧不堪,却无人修理;街上依旧有人,可商铺只有几家;行人们面如死灰,正值寒冬,大家耳朵都冻得结痂或是乌黑溃烂。
张仲景看到这一幕,不禁心酸。来屋里求医者更是多如牛毛。
他便让助手和弟子在后院、门前搭起帐篷,篷外架起几口大锅熬汤,先是命徒弟宰羊,将羊肉与买来的辣椒与祛寒的药材在锅里炖熬数小时。再捞起剁成馅儿包在圆面皮儿里,做成耳朵一样的食物,名叫“娇耳”。
冬至那天,帐内挤满了前来求医的人,张仲景叫弟子把“娇耳”下在锅中,煮熟后分发给前来求医的人们吃,再把汤水给人们喝下,结果,人们原本冻伤的耳朵不再恶化,伤口渐渐愈合了。从此,人们叫它“矫耳”,就是今天的“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现在我们在冬至与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也为了纪念那位伟大的名医张仲景!
2、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作文节日作文
今天是冬至,妈妈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又是和面,又是调肉馅儿。妈妈昨天就说过冬至必须吃饺子。可是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我起床后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来到书房打开电脑,我要找找答案。
我在百度里点搜索“冬至的来历”,一下子搜出来好多关于冬至的信息。一一读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啊。传说是这样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我故意问妈妈“妈妈,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妈妈摇摇头。“告诉你吧,是为了纪念治病救人的‘医圣’张仲景。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说。妈妈也有不知道的时候,我暗自高兴地想。从网上我还学会了一首关于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了吗?
3、冬至吃饺子作文600字
窗外,寒风呼啸……
终于放学了,疲惫的我迅速推开家门,简直太冷了——双手被严寒侵袭得冰凉通红,脸也被寒风刺得疼痛。现在的我,只想进家,感受感受温暖。
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摆着一袋面粉,屈指一算,又到了冬至的日子,该吃饺子了。
我正思索间,外婆从厨房里探出头来:“回来啦,来,赶紧洗个手,一起包饺子吧!”我甩下书包,我顾不得洗手的冰冷,连忙奔至桌前,与外婆开启了一场与饺子的“亲密接触”。
我赶紧捻起一声面皮,让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包饺子的技巧。“将饺皮平铺在手上,舀一勺馅饺皮*,然后饺皮两头一重合,将馅裹起来,对,对,就是这样!”外婆一边示范,一边用语言引导我。看着外婆忙碌的手,温和的笑容,我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我想这就是幸福吧。
在几次传授后,我熟悉了技巧,逐渐加快,铺上馅,裹上皮,折一折,沾上水,绕一圈……这些口诀时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看着外婆,外婆看着我,灯光聚焦到桌前,映着我们一老一小的背影,都在感受着这小小的幸福。
片刻工夫,一篮水饺便包好了,承载着我与外婆的辛劳,它开始了与水的碰撞摩合,不消半响,幽香便顺着空间,弥漫在家中,也弥漫在心底。
一锅饺子就这样冒着热气,热腾腾地端上桌来。爸爸妈妈也下班回家了,在这个冬至日,一家人围着餐桌,吃着盘子里雪白可口的水饺,谈笑风生。蓦然地,我们沉浸在这身边的幸福中。
其实,发现幸福并不困难,一次小小的奉献,无论乡村城市,无论山南水北,幸福都一直在,只要我们用心寻找,一定会发现。
或许真的是发自内心吧,在与家人吃饺子时,我感受不到任何寒冷,只有温暖驻我心。窗外,任它风吹雨打,窗内是*的团圆和幸福。
期待着,下一次身边的幸福……
4、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作文节日作文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民间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辞官回家乡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的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分给来求药的每个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妖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医圣张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今人们讲究进补养生*,在严冬季节里进补是多数人的选择。从中医养生方面讲,冬令进补也是在冬至前后;三九天开始。民间早就有“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九九歌》就是从冬至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