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30 09:52:5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范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1)画图法(2)抓住关键词。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拓展阅读

1、设计

知识与能力: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习过程与方法:在自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习伽利略独立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结论的含义。

第一课

(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伟大的利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研究物体从高处落的规律。这篇课就是介绍当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是落在上的意

(二)初读课,了解自情况

1、请一位生朗读课,其他生跟默读,边读边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zhuó)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考题,检查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重10磅的和一重1磅的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大小不一的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

信奉:相信,并照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校念书的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候就善于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中是什么意?(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肯动脑,善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考:

(1)“信奉”是什么意?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

责备:批评的意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衬。

(四)板书设计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第二课

(一)讲读课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一10磅重,一1磅重,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种假设,推出结论。这结论是什么?

①把一10磅重,一1磅重的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

4、这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一句话,会推出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重量的情况)

(二)朗读课第四自然段

1、读后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总是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重量的一高处落下,总是往下落的速度跟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惊讶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推出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

巩固延伸:

1、读了这篇课,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的人)

2、这篇课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

2、词语填字,并给这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这一课的重引导生从语言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让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是*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初出茅庐的年轻授。事实上,生也达到了这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生的理解,激发了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章比较枯燥,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2、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能背诵课第三自然段。

2、在充沛理解课基础上回答“考虑·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师的指导下,能给课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家的说法,并通过复试验证明自身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的精神。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1)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一10磅重,一1磅重,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家,也是科家。在生物、生理、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家。他25岁就已经当上了数授。

三、整体感知,掌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家,一位是25岁的数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什么问题?

2、说,师总结:

3、加上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1)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2)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相信的程度深,信仰、信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3)读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 ”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发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爱动脑筋,不迷信,他不只敢怀疑,还勇敢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局部:

(1)提问:

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身试验 b、公开试验)板书。

(2)习伽利略自身做试验局部:

① 自由读课,想一想:

从这局部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身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 大屏幕出示填空题,边报边填空。

③ 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态度?(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作出什么结论?

重量的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往下落的速度跟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 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局部:

① 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 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 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④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示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 人们明白了一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俺们,这人无论他位多高,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他人。敢于考虑,找知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的精神是值得俺们习的。

板书:(献身科、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们要不要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1)出示句子:

重量的从高处落下来,总是

(2)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试验:

第一次,将演示的皮放在一高度,并放下。

第二次,将演示的皮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放下。

(3)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重量的从(一)高处落下来,总是

3、再给你们一机会:开头,俺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习,俺们不只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敢于怀疑,献身科的精神,,俺们自身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习中勇于考虑,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习。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 亚里士多德

速度与重量有关

自身试验 公开试验

打破迷信 献身科

3、设计

1、认识3生字,会写12生字。能根据上下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

2、能读通课,初步感知课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

1、(出示图片)们,这,一重10磅,另一重1磅,让它们从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呢?是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2、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是这样想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家发现了这真理。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略”。

二、初读课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真理的呢?请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能干的还可以试完成这填空。

(出示)要求: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⑵完成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条件下,重的”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情况:

⑴这篇课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⑵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宣布固执比萨城解释

开火车指名带读、齐读。

⑶指导“释、辩”的字形

⑷交流填空题。

三、再读课

1、生简介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人呢?

2、补充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感受他的伟大。

3、师小结: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找找看,课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4、(随机出示4句子)指导:

⑴那候,研究科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⑵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⑶有的说:“这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⑷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自己写,师**指导。

⑵集体交流。

6、小结。

四、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

点击查看更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5810.html

热门阅读

  1. 给老师的元宵节祝福语201
  2. 舌尖上的徽州昧道美文
  3. 关于调度室安全的承诺书
  4. 2019年会主题标语
  5. 给客户的早安语录
  6. 三只小猪的故事
  7. 201年父亲节送花祝福语精选
  8. 201年元旦祝福语大全精选
  9.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10. 迎中秋庆国庆系列活动总结
  11. 初一语文《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12. 展现自我风采让青春飞扬演讲稿
  13. 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经典励志名言
  14. 2016年平安夜圣诞节微信祝福语
  15. 玉蝴蝶柳永诗词鉴赏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