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杂诗》其一全诗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5 11:50:58

陶渊明 《杂诗》其一全诗及赏析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原本就是无根无蒂;到处漂泊流浪,犹如路上的灰尘。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情、血缘之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风华正茂的岁月不会重来,犹如一天里头不会有两个早晨。年纪轻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努力;否则,岁月一去不回,它是不会停下来等待人的。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

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人生在世,犹如无根浮萍,四处漂泊,就像瓜落地,又似风中之尘,辗转再辗转,沧海桑田,这个人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人身难得今已得,既得之,何不善用之?所以,不必有血亲关系,所有的人,从他瓜瓜落地开始,就是算一家人了。美好光阴一去不返,一天一天过去,及时做一些事吧,岁月从不等人。

拓展阅读

1、蝶恋花 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丝丝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词只此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层感伤的色彩,为下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柳永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2、蝶恋花 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

《蝶恋花》的作者般以抒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或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后主李煜、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成为经久不衰的绝唱。

【原文】

灯火钱塘三五夜,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

⑴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⑻“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云:“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元宵节是宋代个很重要的节日。这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元宵,又另有种排场。作者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月逐人来”句,进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句过片,使情调陡然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片热闹景象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陋,再无江南之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3、《归园田居》原文优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问题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顛。”

1、发挥想象,试复述出此部分写景的前后发展线索。

作者摆脱*羁绊,如出笼之山鸟,来到魂牵梦萦的田园,自由而醉。此部分人为我们描绘了幅不是“世外桃源”而胜似“世外桃源”乡村美图。首先整体地勾勒了下住房条件,数字化的表达非常满足;紧接着带着兴奋的心情跑遍房前屋后,榆柳成荫,桃李繁茂,好个居住环境;夜幕降临,村落渐远,炊烟四起,心中的田园仿佛笼罩在层轻纱似的梦幻之中;夜深人静,幽长而古朴的深巷不时传来几声狗吠,伴入梦,觉醒来,不觉天已大亮,七彩的公鸡雄鸣于桑树之顶,仿佛在提醒昨夜酣眠的人早点起来欣新的天!

2、句写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试结合这部分加以说

提示:淳朴自然的园田风光——成为同污浊的*、尘网相对立的理想化的象征形象;自然——不但是指丘山、园田的自然环境,而且是作者主观情趣与园田风光的物我交融、心境和谐的精神境界,是复归自然的精神解脱和升华。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农村,描绘了人由*回归农村之后田园生活的无上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人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心情和对*生活的厌恶之情。这首以平淡舒缓的笔调写园田之景,抒隐逸之情,并融入了“守拙归园田”这样颇有哲理的句子,平淡中包含有深厚的情韵,耐人寻味。

4、《归园田居》原文优秀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作:墟曲人)

相见无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翻译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解释

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切尘俗的观念。

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

言:尘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这两句是说桑麻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天天广大。

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

“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相对立的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切喧嚣,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不同于计较*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惧,并非“尘想”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人的心灵变得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步展示心之“静”。

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直写胸中天。”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点击查看更多陶渊明 《杂诗》其一全诗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4308.html

热门阅读

  1. 大班认知《统计图表》教案设计
  2. 描写下雪时心情的优美句子
  3. 大学生模范检讨书
  4. 元宵节诗词选
  5. 《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6. 关于朋友感情的句子
  7. 初中优秀教师代表的发言稿
  8. 考试祝福语:鼓励高三学子的话
  9. 《于王抚军座送客》陶渊明诗词赏析
  10. 化学教育专业自荐书范文
  11. 难忘的一件事记叙文
  12. 201年企业五一劳动节祝福语短信
  13. 高龄六一儿童节祝福语短信
  14. 名人短小故事大全
  15. 2016个人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16. 同学结婚祝福语精选
  17. 中秋手抄报内容
  18. 学会和谐相处小学六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
  19. 描写下午的优美句子
  20. 初中新学期主题班会教案
  21. 201年企业元宵节短信祝福语
  22. 来自开学第一天的日记
  23. 优秀班主任的发言稿
  24. 一年级造句练习题
  25. 幼儿园体育游戏奶粉罐小动物教案
  26. 防灾减灾的宣传标语
  27. 《送人游吴》原文赏析
  28. 居间合同的格式和说明
  29. 银行的春联摘抄
  30. 心灵美人情感散文
  31. 小学四年级班务的工作总结
  32.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异同与对接论文
  33. 江楼旧感诗歌阅读及答案
  34. 生活中得红绿灯小学生读后感
  35. 出国留学送别祝福短信15条
  36. 2016年猴年贺词祝福语
  37. 豹子的解释及造句
  38. 爱要如何表达杂文随笔
  39. 形影神三首神释陶渊明诗词
  40.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