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白帆》散文鉴赏
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怕惧,只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你,你一定会来。
今天,阳光仍在,我已走到中途。在曲折颠沛的道路上,我一直没有歇息,只敢偶尔停顿一下,想你,寻你,等你。
雾从我身后轻轻涌来,目光淡去,想你也许会来,也许不会,开始害怕了。
也开始对一切美丽的事物怜爱珍惜。不管是对一只小小的翠鸟,或是对那结伴飞旋的喜鹊;不管是对着一颗年轻喜乐的心,或是对着一棵亭亭如华盖的树;我总会认真地在那里面寻你,想你也许会在,怕你也许已经来过了,而我没有察觉。
日子在盼望与等待中过去,总觉得你好像已经来过了又好像始终还没有来,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你到底是一种什么模样呢?
总有一天,我也会像所有的人一样老去的吧?总有一天,我此刻还柔软光洁的发丝也会全部转成银白,总有一天,我会面对着一种无法转寰的绝境与尽头;而在那个时候,能让我含着泪微笑地想起的,大概也就只有你只是你了吧?
还有那一艘我从来不曾真正靠近过的,那小小的张着白帆的船。
于是断然不敢奢求太多的欢乐、太灿烂的阳光、太平顺的心境,因为我已然懂得, 生活的境遇便是如此这般,我笑靥如花,生活即便奄奄一息,也会与黑暗之中回我莞尔一笑。缓缓得过,写给生活,也是写给幸福。
拓展阅读
1、王世贞《登太白楼》鉴赏 《登太白楼》译文及赏析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我听说从前李白曾独自登上这楼台,吟咏诗作。
他一来到这里,此地和他的大名就一起百代流传。
白云悠悠,海上霞光映照,明月皎洁升起,秋色宜人。
潺湲的济水流淌,尽阅古今,却是再找不到那曾来过的人了。
太白楼:在今山东济宁。济宁,唐为任城。李白曾客居其地,有《任城县厅壁记》、《赠任城卢主簿》诗。相传李白曾饮于楼上。唐咸通中,沈光作《李白酒楼记》,遂名于世。后世增修,历代名流过此,多有题咏。
李供奉:即李白。
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这里指吟咏。
垂顾:光顾,屈尊光临。
曙:黎明色。天门,星名。属室女座。此指天空。
潺湲(chān yuán):水缓缓流动貌。济水:古水名,源出河南王屋山,东北流经曹卫齐鲁之地入海,下游后为黄河所占,今不存。济宁为古济水流经地域,金代为济州治所,故由此得名。
这首诗大约作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此时王世贞在北京任刑部员外郎,借出差机会回太仓探亲,这年秋天,从运河乘船北上,途经济宁州(今山东济宁),登太白楼,因有此作。
此时王世贞与李攀龙主盟文坛,名重天下。登太白楼,追寻前朝天才诗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当年李白登楼情景:“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不称“李太白”而称“李供奉”,称李白刚刚去职的官衔,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楼的时间和背景,李白到山东任城,是在任翰林供奉之后,并说明他虽然被“赐金放还”,却满不在乎,照样地纵情诗酒,放浪山水之间。“长啸独登楼”,“长啸”是魏晋时代阮籍嵇康的名士风度撮口发出悠长情越的声普。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李白的潇洒风神。一个“独”字,更写出其超逸不群和“眼高四海空无人”的气概。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本来不为人注意的济宁南城小楼,一经大诗人“垂顾”,从此百代留名了。这里流露了王世贞景慕、缅怀李白之情,在无限景慕中,也隐隐蕴蓄着作者追踪比附之意。王世贞此时想的是:当年李太白垂顾此地,百代留名,我王世贞如今也来步他的后尘了。明里是颂扬前贤,暗里寄寓着个人的抱负。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王世贞写自己登楼望断天涯的情景。可是诗人笔下之景,并非全是济宁城楼即目所见,而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想像的一种海阔天高的境界。此时登上太白楼的王世贞思接千载,多么想与才华盖世的李太白精神上千古相接。于是,他也像李白那样,运用充满神奇幻想的浪漫主义笔法表现自己对这位天才诗人的神往。李白《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王也贞在登临凭吊之际,也进入李自写的那种幻觉境界:仰望海天,明月当空,曙光朦陇,仿佛自己也听到诗仙李白的召唤,即将凌虚乘风而去,进入天界之门,去与他“相期邀云汉”了。
当他猛然从幻境中清醒过来时,又从天上跌落尘寰,不禁产生一种失落感。他感叹:像李白这样的夭才多少年才出一个,酒楼啊酒楼,自李白光临之后,还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再来登临,使酒楼重新蓬壁生辉么?“杯欲觅重来者,潺缓济水流。”他心潮澎湃,望着东流入海的济水出神:那i滔滔江水啊,洪波涌起,后浪逐前浪,一浪高一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发展史文学发晨史,也是这样。他感咽的神清中,大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几百年”之慨。
这首《登太白楼》写作上一个显著的特色,把李白当年登楼和自己今日登楼捏合到一起写,明写大白,暗写自己,写得极有才情,极富个性,表现了王世贞敢于与李白攀比的雄心、气魄,李贽称王世贞“少年跌宕,······气笼百代,愈不可一世”(《藏书》卷二十六)。王世贞这种个性,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很突出。这首诗写得也像李自,海阔天空,气条调古,颇得李白诗歌之韵。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2、鲍照《代白头吟》赏析 《代白头吟》译文及鉴赏
南北朝:鲍照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人情贱恩旧,世义逐衰兴。
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
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
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凌。
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
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
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
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志士如红色的丝绳那样正直,如玉壶冰那样高洁清廉。
怎奈惭愧的是自己以前的意气都已经消散,只有无限的遗憾不断跟随着自己。
人们多不念旧恩,世情就是这样,一旦你衰败,没人会帮扶你。
人在失势以后,即使只有那么一丝一毫的缺点,哪怕足有火如丘山那样的功绩,也不能被容。
那些小人就像食莳的硕鼠一样卑鄙,他们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巧于辞令,妄进谗言。
野鸭有五种美德,但仍被宰杀,黄鹄有害无益,却因一举千里,被视为珍禽。
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而废掉了申后,汉成帝因宠爱赵飞燕而疏远了班婕妤。
周幽王日益昏惑,汉成帝做的事情也令人叹息不已。
心中赞赏的人都难以自恃,难以保全,更何况那些外表恭敬的人呢?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
宠疏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是唯独你这样的志士才抚胸叹息,感到无限愤慨!
瑕:玉上的瑕疵,斑点。
硕鼠:大老鼠。
凫鹄(hú):野鸭和黄鹄。
薪刍:柴草。这里是说君王用人好像堆柴草,后来者居上。
褒女:即褒姒,周幽王因为宠爱她而废掉了申后。
班: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
赵姬:即赵飞燕,汉成帝因宠爱赵飞燕而疏远班婕妤。
沦惑:迷误。
嗟称:叹息。
心赏:心中赞赏,欣赏。
貌恭岂易凭:外表恭敬的人不可轻易相信。
抚膺:抚胸叹息以表示愤慨。
这首诗是诗人的不平之声,写正直之士清如玉壶,但却不能容于世。诗的开首,连用两个比喻,说明自己的正直、高洁。“何惭”二句承上而言,说自己清白正直仍一如往昔,却无端受到接连不断的猜忌怨恨。以上四句写一位高洁的女子的不幸,有自喻之意。“人情”八句,是由不幸遭遇引发的感慨。人情世故,总是好新弃旧;谤议纷纭,总是向着被遗弃的弱者。稍有一丝不慎,比方说无意中得罪了权贵,出现一点点裂痕,便会酿成山丘般的怨恨和祸害。诗人切齿痛斥那些进谗的小人,就像食苗的硕鼠和玷白使黑的苍蝇。又悲叹明明有害的野鸭、黄鹄,却因来自远方而蒙受珍爱,言外之意还是说人情总是好新贱旧。传说春秋时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被重用,便向哀公发牢**道:鸡有许多优点,却不在您眼里,天天煮来吃,因为它易于得到;黄鹄啄食您园池中的稻粱鱼鳖却被您所看重,只为它来自远方,不易得到,让您感到稀罕。好吧,我这就离开您远走高飞了。“凫鹄远成美”就是用此典故。“薪刍前见陵”也是用典:西汉汲黯不满武帝重用新进之士,说:陛下用人好比堆积柴草,后来者居上。鲍照在这里也是说人情喜新厌旧。“申黜褒女进”六句,也是借史事发表感慨。申,指周幽王后,系申侯之女。幽王宠爱褒姒,将申后废黜。班,指汉成帝妃班倢伃。成帝后来惑于赵飞燕姐妹,倢伃被冷遇。“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是说真心赏爱的,尚且难可凭恃;何况原先就是虚伪的恭敬!这两句的感慨十分深沉,将寒门下士趦趄仕途、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更为充分。最后两句,又荡开一层,总结全诗:这种种令人寒心的事实,乃是自古如此,并非您一个人为之捶胸悲慨!这既像是无可奈何的宽慰,又像是绝望的哀叹:这种现象根本不可能有所改变。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3、高三语文复习资料: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示例1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点拨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的厌恶(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
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第三步)。
示例2
西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点拨 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第一步)。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襟和内心的豪情(第二步)。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色(第三步)。【网络综合 - 高三】
提醒1——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示例l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 从表层(梅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示例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在该词写周瑜,抒发了什么感情?
点拨 从表层(对周瑜)及深层(自身)两方面作答。
答案抒发了对周瑜的赞美、敬佩及对他建立了一番功业,志得意满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感伤之情。
提醒2——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而言,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点拨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提醒3——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一概括意境特点一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4、吴帆《沁园春》爱国诗词鉴赏
金陵凤凰台眺望
独上遗台,目断清秋,凤兮不还。怅吴宫幽径,埋深花草,晋时高冢,销尽衣冠。横吹声沉,骑鲸人去,月满空江雁影寒。登临处,且摩挲石刻,徙倚阑干。 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鹭洲横二水间。问谁能心比,秋来水静,渐教身似,岭上云闲。扰扰人生,纷纷世事,就里何尝不强颜。重回首,怕浮云蔽日,不见长安。
白朴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其中寄寓了作者对亡金故国的无限悼惜和对中原故乡的无限眷恋。
首三句写作者独自登上金陵凤凰台,举目远眺,但见秋景肃杀,环视周遭历史陈迹,引起无限怀古之幽思。“凤兮不还”,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意。凤凰台在金陵城西南。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五色大鸟三只,翔集山上,时人认为是凤凰,筑台于山,称山为凤凰山,台为凤凰台。古人视凤凰为瑞鸟,有凤来仪,象征王朝兴盛。而今凤去台空,六朝时繁华的景象是去而不返了。“怅吴宫幽径,埋深花草,晋时高冢,销尽衣冠。”也是化用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句意。顺着历史时序,诗人又想到三国时吴和后来的东晋也都建都金陵,而现在吴国豪华壮丽的宫殿已长满野草杂树,一片荒芜;东晋时煊赫一时的风流人物也早已销蚀于荒坟之中,“怅”字关合上下两层次,说看到这些历史兴亡的陈迹使人愁怅不已。“横吹”三句,是更进一层,说更让人伤感的是,连题咏风凰台的名流雅士而今也成为古人了。诗人在另一首《沁园春》中,直接点明“吊古愁浓,题诗人去,寂寞高楼无凤凰。”“横吹声沉”,指王安石,凤凰台有石刻宋徽宗御笔王荆公赠僧诗。王安石曾隐居金陵,有“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江上》)诗句。“骑鲸人去”,指李白,李白自谓“海上骑鲸客”。“月满空江雁影寒”,以江月之不变反衬人世沧桑,同时以景托情,抒写古人已矣,诗人独对空江、明月、孤雁影,是何等落寞凄凉。“登临处”三句,从人物情态落笔,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诗人踯躅徘徊抚摩石刻诗。吊古、伤今,忧世、感怀等多种情愫,尽在不言中透示出来。词的上片以萧瑟秋景的渲染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叹,隐隐地寄托了诗人对金朝覆亡的无限悼惜和感伤。
“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鹭洲横二水间”,是凤凰台的远景描写,也是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立,南北相连,陆游《人蜀记》:“三山自石城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正好为“青天半落三山”作注释,是说远望三山高耸入云,忽隐忽现,缥缥渺渺。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把长江分为两道,别具景观。之后诗人又化用王安石石刻诗意,并由“秋来水静”、“岭上云闲”的景色兴起人生感触,说面对扰扰人生,纷纷世事,心情怎能静如秋水,身体又怎能如闲云飘逸。词序中诗人对王安石石刻诗评道:“意者当时南北扰扰、国家荡析,磨盾鞍马间,有经营之志,百未一遂。此诗若有深契于心者以自况。”可见作者济世之心仍未消泯,经营之志犹存,但国破家亡,生不逢时,诗人不愿出仕元朝,故而心情抑郁,强颜对人生。反映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煞拍,“重回首,怕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截取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表层意思,写诗人再回首眺望中原故国故乡,杳渺难见,无限思恋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徙家金陵后曾写了许多词,大都抒写自己作为江南游子对故国故乡的思念之情,如在《水调歌头》中写道:“回首北望乡国,双泪落清笳。”直抒亡国失家之痛,体现诗人对金朝故国的深厚感情。
此词虽演太白、荆公之诗意,但熨贴圆脱,自然浑成。章法跌宕,波澜起伏,正宜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又不愿跻身元朝廷的困惑矛盾心情。情景相融,境界清空,感情挚热,是怀古词中的佳作。
5、语文怀古诗特点鉴赏
【**--教案】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