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课文重点与难点
引导语:*《沁园春﹒雪》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重点与难点,欢迎大家阅读!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本诗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
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现手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对比。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对比,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两处转折和对比,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含义:天所宠爱的人
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典故:风**: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出处:《国风》《离**》
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这里指文学才华。
拓展阅读
1、沁园春雪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二)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三)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五)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六)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2、沁园春雪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⑵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分析词句表达作用的方法。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1、导语: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诗坛文苑,多有咏雪的佳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今天,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去体会一代伟人莽莽原野般宽阔*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
2、播放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欣赏视频资料。进入情境。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自由有感情朗读词。体会感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问: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独立思考问题。
交流。
三、研读课文,分析体会词句作用
1、提问:
你认为《沁园春 雪》中哪些词句写的好,为什么?
2、组织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路:
⑴ 词句表面意思
⑵ 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⑶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思路分析词句。
4、品析词句:
词句表面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发言。
四、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材料:
⑴ 介绍写作背景。
⑵ 播放诗词朗读录音。
2、布置阅读任务:
内容:自由选择其一。
步骤:独立阅读→小组交流。
3、组织各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读。
欣赏。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3、沁园春雪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怀、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由毛**的嗜好导入。板书课题。
教法、学法:激发好奇心,形成期待心理。
2.明确任务:学生归纳学习任务,教师帮助确定。投影出示。
3.导学过程:
A整体感知:
2.学生边听边想。
(1)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的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2)内容。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
板书:上阕物————江山
下阕人————英雄
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引)
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面对大好河山,英雄是何姿态?
师生分析: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因此:
(3)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3)讲解过渡句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师范读,学生听、思考,教师放映宇航员拍摄的长城、山脉照片,精讲点拨,感知形象。
B.文章又如何描写?怎样议论?
1.指名读上阕。
(1)毛**不仅会写诗作词,还会画画。他大笔一挥,展示给我们几幅画面?明确:三幅。一位同学读原句,另三名同学说说想到的画面。
提问:**是怎样用笔的?
回答:先总写,再具体写,后小结。先实写,后虚写。板书体现。
女生齐读上阕。
教法、学乏:体味意境。
(2)质疑:“望”的位置在哪里?何以有这样的气魄?
(3)你怎么看出后三句是虚写?从“望”到“看”,视觉上有变化吗?
2.读下阕。
(1)诗人评说历史人物,贯穿一个“惜”字。“惜”从何来?
(2)谁是风流人物?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对毛**其人、时代背景的介绍。男生齐读下阕。
出示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配乐,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讲述。探索感情。
C.深化拓展:
现在,你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新的感受吗?举例深入体会。
D.比较体验:
《沁园春.长沙》哪一句最震撼人心?
出示题板。
E.总结:鉴赏诗词的思路。
F.再品词的意境。放录音。
作业。
总体回顾,发散思维。
展开联想,鼓励求异:你由雪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总实
上阕物——江山分描写
总虚
下阕人——英雄
赞今抒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