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1学习会认的14个生字的正确读音,掌握会写的8个生字的笔划笔顺;
2读熟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学生边听边想或思考,听完后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或疑问。
教学时间:两节课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相学习,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二游戏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对学生认读不牢的字进行巩固。
三老师范读:要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的赞叹;
学生听后可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疑问;
四学生再次自读课文,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熟悉生字;
五写字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
2问问学生:你都记住那些字了,能谈谈你记字的方法吗?
3教师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写好形近字相同的部分,提示区、巨的笔顺。区:一区。巨:一巨。
六练习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复习抽读本课生字词;
2、教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3、自读、齐读课文
①看图读,启发想象,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像什么?
②再朗读相应的三段文字,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
③读读、想想、说说,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
4、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5、背诵喜欢的自然段及课文;
6、交流,把准备好的黄山奇石的图片或奇形怪状的石头拿出来,给小朋友介绍奇石的样子。
拓展阅读
1、《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阅读答案】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及课末一句话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一、积累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威武不屈 宁折不弯
师:你读得很正确。这些词的意思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
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定。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
3、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师板画)在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我们一起读谜面。
出示谜面,齐读
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谜底: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齐读,思考: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交流:
(1)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标出“风向”,简略讲解)
(2) 雪松有这样的本领。
5、师:那么,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的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面对巨大的风雪,其他树木都丧失了生机,可它却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出示读书要求: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用“--”划出相关语句。)
6、交流:
出示:“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
7、师:有人说雪松在积雪来临时,应该迎难而上,怎能向困难低头?雪松是弱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自读第三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和句子。)
8、开展辩论,突破重点:
9、指导感情朗读:(配乐:风声)
①面对着暴风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
②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
9、师:这就是雪松,面对肆虐的风雪,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这是充满力量的弯曲,让我们再次把谜底告诉大家(齐读)
10、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可以从雪松、旅行者、杂树等方面谈看法)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从这一课普通的雪松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也想到了许多,这两位旅行者也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启示。
出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2、齐读,思考填空:
3、雪松弯曲一下,不是,而是。
4、由此,你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例子吗?(学生交流)
5、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四、总结延伸:
1、师: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面对逆境和压力,首先要敢于和它作*,同时也要学会忍让,恰当的以退为进,同样可以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记住:
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男读、女读、齐声读)
2、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后记:
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后,收获与感悟真是一言难尽。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我似乎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只能说,收获太大了。
先说教材的钻研过程,课的导入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直接切入魁北克省的南北走向的山谷中的奇异景观,顺水推出“谜”和“谜底”,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进而展开重点段落的教学,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
再说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的第三自然段。首先可以抓住谜底引发小组合作讨论:A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么本领?“雪松有什么本领”是一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在自读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我让学生参加了辩论,在辩中感悟了雪松的特殊本领。又针对“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 ,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第三导之以行,突破难点 。为了加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文章主旨)的理解,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一、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用一个故事、一个现象谈谈你的理解;三、用一个名言、俗语说说你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理解、思维在一步步加深,使课堂拓展与课文内容构建联系,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先后就有学生说出:“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斤斤计较,是智者的退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名言、俗语补充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充分自由地发表了意见,说出了他们各自真实的、独特的感受与认识,这种深题浅讲的方法要比一味地灌输道理来得深刻,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 “和平之花 ”。
一、 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教师: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这些你们想知道的答案呢?请认真读课文,书读三遍,你们知道该怎么读吧?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 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 人类家园。”)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福建省安溪县 刘玉楷、林润生)
3、《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4、《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5、《背影》教案《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做文章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察浓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1.朗读法。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与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意和表达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力。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词检查。
狼藉 簌簌 橘 逛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四、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五、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四次)
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六、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重点研讨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揣摩品味文中关键性的语句,体会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一、继续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小结。
二、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头,所以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这样说来,通过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1)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2)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能不能这样进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
四、我们所读的这篇文章曾经使很多人读之落下感动的泪水,并且在第一阶段读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因,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这儿,请同学们先来观看一场同学们的表演。
人物:请一和父亲的身形相似的学生来进行表演。
道具:两张桌子。一张为铁道,一张为月台。
表演:让一个学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几步,缓缓爬上月台。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
再请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有表情朗读这一段内容,另一同学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学仔细感受。
就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自由进行讨论,发表你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学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问题: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华美的语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使人感动的原因。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五、板书设计:
点题 难忘背影 父
引出 事情经过
背影 刻画 望父买橘 疼 怜
惜别 父子分手 爱 爱
照应 再现背影 子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1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