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教学反思范文
这节语文课讲的是教科版第六课《小草》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听写词语。复习上一课生字词。
二、导入。由学生们和我共同朗诵《草》这首古诗,从而奠定文章赞美小草的感情基础,为学生的情感引路。
三、识字教学。学生们先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会认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并交流一下识字方法,然后集中认读生字。
四、写字教学。出示本课会写的字,教学方法基本如上,只是在最后要加入学生动笔写字环节。
五、课堂练习。本课我只出示了一个形近字组词的练习,目的在于区分、巩固学过的生字,让学生们加深记忆。
六、小练笔。第一课时的小练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我根据班级的特点,设计一个以句子为重点的小练笔,尽量多的采用文章中的词语造句,尽量使自己所造的句子串联成一小段话。
七、总结。为下节课做铺垫。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构思,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是按照我设计的环节进行教学的。课后,听课领导与我共同交流,为我支出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针对这节课,我也有几点反思:
一、朗读方面应加强。学习新课时,尤其是第一课时,在学生没有熟练的理解本课内容的情况下,应该先由老师进行范读,或者是由朗读能力强的同学领读。这样有助于所有的孩子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准确的字词,合理的断句。在朗读的时间分配上,也要有合理的规划,时间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要讲究朗读的实效性。
二、识字的方法要多样化。一个生字要如何被记住,关键在于方法是否得当。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不一样,那么在课堂上就要用多种方式方法达到所有同学都能记住。
三、写字教学要抓重点字。在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找出重点生字进行着重讲解。
四、小组合作要慎重。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合作的好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合作的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时,要考虑好合作的内容是否适宜小组,其次要对小组人员的分工进行明确要求,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活干,要让他们在合作中有所收获。
拓展阅读
1、《几分之一》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而这节课是研究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例题之前,出示了一个准备题:“猴王把一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目的是复习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教学实践证明,这确实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当出示例题时,学生就能准确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这节课另一个设计比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题。在学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拿,并且上台来展示分的过程(其实这里有两种思考的方法:一种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种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直接拿出6 根小棒。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快。)。通过分法的交流,在进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能迅速而准确的拿出来。最后,我把每个分数和对应的根数列成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上完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
1、板书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今天,我板书的核心内容是三句完整的话。我的初衷是通过这些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并能完整的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而事实上,这样做并不好。学生在说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就有依赖思想,会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读,没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的话,只要写出重点的几个字就可以了。 “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写重点”,能迫使学生去思考,将黑板上的重要信息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表扬”、“纠正”、“示范”。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明确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调动其他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的习惯。例如:①表扬:学生说得很到位,可以说:“他说得真好!谁能象他这样说一说。”②纠正:学生说得不正确或不完整时,可以说:“他说得对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③示范:如果请了几个学生说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师要先示范说一遍,然后说:“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
3、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以想想做做1为例。做完4小题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较①—④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点:都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然后说说①②两题的相同点(每份都是1个);再比较③④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 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同);最后可以问:“你还能发现什么?”(这些分数都是几分之一,每份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这节课带给我的启示是丰富的,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前行……
2、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3、《平面图形的拼组》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既不是上学期知识的再现,更不知识的拔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具和电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组。
课的开始先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个时候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看一看、动手验一验、折一折,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点难度,因为学生们还从来没有自己动手验证过一些物体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就进行了提示教学“动手折一折”;下一个环节是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由于刚才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有了思路,照猫画虎进行了验证,这个时候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学生。接下来让学生轻松轻松,动手做一个风车,这个是学生爱做的事情,但是在做风车的过程上,我提出了要求,就是让学生观察在做风车的过程上,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能够回答出,刚开始是长方形,然后是正方形,接着是四个三角形,风车转开以后又看到了圆形,从而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做完风车后,开始用平面图形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这时只能拼出极简单的图形,比如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等等,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现成的作品,进行作品欣赏,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大开眼界,顿时有了自己的拼法,这时的课堂又一次进入了**。
最后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拼组熊猫的拼图,可是我却忽略了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孩,还不会用电脑,就临时改 成了学生说我操作,这一点是我的疏漏。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老师引导的还是多,可是过后一想,如果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这节课的任务根本完不了,因此有哪一位老师有好的想法,请留言转告,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1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