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1 10:09: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范文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意义

2、加深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数学思考

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 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猜想规律,验证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从静态、动态两种角度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3、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线、面的不同类型,初步感知分类与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

图形以及用几何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构筑具体----抽象----具体这一数学发现与应用的循环。

情感态度:

1、通过联系实际认识点、线、面、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组织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对 “点动成线” “ 线动成面 ” “面动成体”以及“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五、课堂反馈

练一练 1.粉笔盒的形状类似于正方体,它是由 6个面围成的,有 8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都有 3条棱。

3.面与面相交成— 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

4.奥运会场面图片由基本元素— 点 组成。

5观察右边的图形,并填空:(1)棱是由____和_____相交而成的;(2)顶点是由_____和_____相交而成的。

想一想 观察下面运动的图片,分别可以看成什么几何图形在运动? 它们的运

动又形成了什么几何图形呢?

连一连 请将下列的平面图形和将它如图绕虚线旋转

一周后得到的几何体连线.

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直线

无大小

动成

何图形

线动成

无粗细

面包围

无厚薄

动成

体——物体的图形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范文 2

面,孩子能体会到面的特点。在变的同时再让孩子们小组合作画一画,大家互相交流,成为第一次作业。作业点评时,让学生自己去找不同的点线面,交流点线面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二、欣赏大师的画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大师的作品,大家看一看,你找到点线面呢吗?在哪里?看了这幅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6号》,康定斯基是一位用点、线、面进行绘画创作的大师,我们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大师用线条、块面向我们表达着一种流动着的音乐旋律,似乎能听到色彩在歌唱。

2. 再来看看这幅作品,你找到点线面了吗?这是我国绘画大师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说说看,你感受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看到了如此繁多的线条:变形的、扭曲的、奇诡的,洒上去的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墨点,却不可思议地使整个画面充满流动的韵律,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大师创作时也是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的。

3. 小朋友们再看看黑板,我们刚刚创作的作品是不是和大师的作品很像啊?点、线、面是形成美、创造美的元素,有时候我们无意而为时,也会有惊奇的收获。

设计意图:大师的灵感也来源于生活。在对两位画家的作品欣赏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大师如何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的、表现生活的,感受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意境。然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比较一下,真的非常像!原来无意间也可以用点线面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走进博物馆

1.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用点线面来装饰我们的生活了,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小朋友们边看边说说哪有点线面:

(1)很多的陶罐都是用点线面装饰的,还有很多点线面的组合,大家找一找。

(2)明代的家具线条非常的简洁。

(3)人类最早在岩石上就是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的,这叫岩画。

(4)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古人都用点线面来装饰生活。

2. 说说看,欣赏完了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古人很早就会用点、线、面来装饰生活了,这组作品在欣赏时侧重两方面的引导: 1.点线面的组合运用所产生的美感; 2.对我们古老民族文化的崇敬。

四、身边来寻找

1.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点线面,大家看:

(1)很多衣服、鞋子、玩具是用点线面装饰的,我们今天有人穿这样的衣服了吗?你有这样的衣服鞋帽吗?

(2)想一想,你吃过什么好东西是由点线面组成的?

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生活中还真有很多美食是由点线面装饰成的。

(3)再来看看这些图中哪儿有点线面?想一想你家里有用点线面组成的物品吗?

(4)当我们出门时你留意过这些?它们哪儿有点线面?

2.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能找到点线面,点、线、面在我们生活中真的是太重要了!

设计意图: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点线面在自然中随处可见,人们从中获得灵感,又用点线面来设计创造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儿童美术馆

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点线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你知道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吗?以前的人要用织布机把线织成布,你们找到图中哪有点线面了吗?你们留意观察一下,小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将长长的线织成的布的花纹是么样的?再看看这两位纺织姑娘的衣服有什么特别?小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生活发现了点线面,并通过自己的设计将点线面很好地创作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

2.再来看看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这里各种各样蓝色的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大家看这些大大小小的点灵动而跳跃,让人感觉如果我们轻轻一吹这朵花,花瓣就会纷纷飘走。

3.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你觉得小作者哪里画得很好?我们在创作时不能将点、线、面平均分,一幅作品中要以其中的一个为主,其他为辅。这幅作品中是以什么为主?小作者用了各种各样的线来装饰画面,有长的线、短的线,粗的线、细的线,直的线、弯的线,自由的线、有排列的线,让画面更加透出太空的神秘感。

设计意图:书中的学生作品有很强的代表性,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时要注重以下3个方面:

1.作品的创作灵感;

2.从生活到作品的提炼与创作;

3.点线面的运用。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在表现生活中的点线面时,可以运用自己聪明的小脑袋对点线面进行再加工,让作品更具冲击力。

六、教师示范

1.下面老师要考一考大家,你们看这是什么?长颈鹿身上有什么样的花纹?太好了?我想画一幅关于长颈鹿的点线面作品,我有这么多图片来参考,你们觉得用点、线、面哪一种为主较好?

2.我将长颈鹿的主体画大一点,画好它身上的一个个的面,这些面是有变化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细细长长,有的方方正正,有的规则整齐,有的奇奇怪怪的。

3.再用短短的线表现好它身上的毛,你们看这些毛排列的很整齐,我画的时候要把线画得较整齐。

4.想一想添加什么样的背景比较好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一组长颈鹿的图片,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其中的最主要的元素构成画面,再通过取舍、添加,构成一幅主题性作品。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知道如何运用点线面创作主题性的作品。

拓展阅读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本课中,力求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生的习兴趣,增强他们好物理的信心。

2.科探究既是生的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方式之一。科探究是初二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习方法,让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的引导、组织和生的探究活动,激发生的习兴趣和对科的求知欲望,使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在活动中,注意培养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最佳情景,激发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师指导生观察章首图,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给生美的享受。师巧妙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生思维,培养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师组织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生交流讨论:发生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二、探究活动:声是怎样产生的

1.师简介:物理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探究。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2.问题是思维的出发,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

3.探究前的交流与合作:同们对上述问题,各自有哪些猜想与假?写在草稿本上,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如何验证你的猜想与假

4.一个简单易做,又富有音乐美的实验。大米也能“跳舞”:用一部录音机外接一只八寸嗽叭,大米数粒。当生看到这些器材,顿时高兴起来,有的就叫起来,能听音乐了。将大米放入嗽叭“纸盆”上,让某一个生触摸一下纸盆,然后放一段音乐。师引导:眼看到什么?耳听到什么?此时,让某一个生再触摸一下“纸盆”,让生把两次触摸“纸盆”的感觉写下来,师组织生第二次交流、讨论:(1)你对喇叭发声时和没有发声时的感觉各是什么?(2)大米为什么会“跳舞”?(3)发声发声时的特征是什么?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师起到引导、组织作用,生除了“动眼”“动耳”“动脑”外,还要动手参与,这种富有音乐享受的实验,生的好奇心容易被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三、重视生身边器材,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向全生做实验,进一步探究物发声时的共同特征。1.直尺能发声吗?2.怎样才能使直尺发声。3.发声时特征是什么?生思维进一步活跃,让直尺发声的方法较多。

四、简单介绍物理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用的,进一步增强好物理的信心

家运用科技术可以记录、保存声音,重现声音。如唱片、磁带、光盘等。

五、不完全探究活动

1.声音传播需要载──介质,课本第14页,师引导、生完成。探究结论:固能传声。此探究活动让生进一步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探究活动思路。

2.演示:课本第14页图1.1-4,证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每个生将适量水倒入自己的杯子中,用勺子敲击杯子上部。边敲边触摸杯子,再一次验发声的振动,耳听声、眼观察回缸中的水。不仅听到声音,而且看到水波,将声波与水波类比,生更容易理解声波,从而知道声也是一种波,把它叫做声波。

六、初步介绍数据、声速、回声概念。强调声速的读法和写法

七、课堂小结与延展

1.生互相交流、讨论:本节课各自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生“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生简单实验的能力,初步理解了科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主要环节让生总结)。

3.课中的三个“想想议议”放到课外完成,生查阅资料,可独立或互相交流合作完成。这样做,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新。

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习的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习要求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情分析】

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算。

2、 过程与方法:经过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会通过实验与分析方法在物理习中的应用。

1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难】 重: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真空中不能传声 【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 【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情境引发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 知识

1、 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 生讨论: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现象。

3、

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2 振动,有声音发出。

(2)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4、 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

师: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师:再抽去真空罩中的部分空气又如何? 生:听到的音量更小了。

师: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能听到的音量又如何?为什么?

生: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则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因为没有空气。

2、分析:没有空气声音就不能传播。

3、

4、 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那些物质能传声呢?

(1)通过真空罩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

(2)生实验:两个同一组,分别在桌子的两边,一个同轻敲桌子,另一同用耳贴桌子倾听。

3 (3)演示实验:将闹钟装入密闭的塑料袋中使之沉入水底生观察、听是否有闹钟的声音。

5、

6、 生分析:除了空气,桌子能传声,水也能传声。 总结:(1)固、液和气都能传声。

(2)固、液和气都是声音传播的媒介,统称为“介质”。

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带动

传入耳朵带动 多媒展示图2.1-6分析总结声音的传播:鼓振动——→周围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三)声速

1、 根据速度的定义(描述物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速度)类比得出声速的定义:描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叫做声速。

2、

3、 生观擦“小资料”并讨论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哪些? 分析:(1)空气(液或固)的温度越高,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液和固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固中最大,液中其次,气中最小。

4、 结论:(1)在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的声音的而传播速度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液和固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V固>V液>V气

4

5、

三、例题 回声:回声是声源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而形成的。

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同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音,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

分析:声音由发出(井口)传播到井底再反射回到井口所经过的路程是井深的两倍。

S=V.t

S=340m/sx1.5s=510m 井深为:h

则有: S=2h

所以:h=S÷2

h=510m÷2=255m

四、 课堂练习

材练习题1-4题。

五、 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全做。

5

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小明做的读书笔记有些遗漏,请你把它填上

(1)上育课时,老师吹口哨声是由于空气的,如果这时空气温度是15 ℃,则口哨声传播速度是m / s 。

(2)人们在岸上行走会吓跑水中的鱼,鱼听到的声音是由进行传播的;月球上是的,传播声音。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都在振动,振动停止,也停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常分为,和三类。

2、甲在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三下响声,这三下响声传播的介质依次是:()

A、铁、空气、水B、铁、水、空气C、水、空气、铁D、空气、水、铁

3、下列四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A、有浓雾的早晨B、冰天雪地的北极

C、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D、潜水员潜入海水中

4、停止敲锣后,仍能听到一段余音,这是因为:( )

A、虽然锣振动停止了,但仍能发声B、锣继续振动了一段时间 C、声音传到人耳需要一段时间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5、三位同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 ) A、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B、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 C、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D、三种办法都不行。

6、某人对山崖大喊一声,1.2s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A、204mB、408mC、340mD、170m

7、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抽气机开动时,将听见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探究活动)

答案:

1、(1)振动, 340(2)水,真空,不能(3)发声;固,液,气

2、B

3、

C

4、B

5、C

6、A

7、声音逐渐减弱,当玻璃罩内成真空时,声音会消失。真空无法传播声音。 (科探究活动)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振动,就一定能产生声音B. 只要真空环境的温度合适,真空也能传播声音C. 人耳也能听到火山爆发和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D. 响度大比响度小的声音传播速度大

3.我们生活在﹣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 声音是由于物的振动产生的D. 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4.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430m/sC. 回音的速度比原来声音的速度要

小 D. 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物发声一定是因为物在振动B. 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不振动C. 物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D. 物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要物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 根据说话的音调不同,可区别同说话的声音C. 用力敲鼓增大鼓振动的振幅,可使声音响度增大D.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9.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B. 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C. 回音的声速比原来声音的声速要小 D. 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10.关于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 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在真空中不传播B. 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围约为20Hz到2×103HzC.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15℃时约为346m/s,比在水中传播要快D. 声波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振幅不变

11.广播中传出“各位同请遵守考场纪律希望你们沉着应战,考出真实成绩”;“监考老师分发试卷”;“考试开始”.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我们听到广播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B. 室中使用音响目的是增大声音的音调C. 音响的作用是将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D. 考场中非常安静说明此时声音的强度大约是50dB

12.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 声音在钢铁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C. 美妙的歌声是同们口中的空气振动产生的D.“震 耳欲聋”是描述声音的音色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是由物的振动产生的C.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无关

15.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 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 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 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

答案:

2A3 C 4 A 5 BCD 6C9A10 A 11 A 12 B 13B15D

4、《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案背景:

2、生:初二 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生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材内容,完成案中的“课前预习”

(2)搜索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的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5、师课前准备: (1)多媒课件

(2)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关的实验用品,例如音叉、小锤等。 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生的生活和习有关的声初步知识。对培养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态度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材中了一些探究实验。 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中最大、气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生的习兴趣和对科的求知欲望,使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与难

(1)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引导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

过程:播放一段音乐: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V)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原声歌曲 泰坦尼克号 席琳迪翁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你听过哪些既美妙又神秘的声音呢?

经典古筝曲B:38梁祝 -音乐视频 在线观看 视频下载-56网视频百度搜索_萨克斯曲茉莉花,还有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那么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拨:一切发声的物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过渡:物正在发声,但是物发声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旁边的人大声说话呢? 自主探究: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拨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

自主习: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拨提升: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 (注:半数以上生能说出此过程。) 拨: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

请看视频:百度图片搜索_液能够传声的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固能够传声的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气能够传声的图片 请同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中传播。(例:在某一间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百度图片搜索_宇航员用无线电交流图片的搜索结果)

拨提升:声音可以在气,液(如水),固(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请看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刘翔比赛图片 大家讨论:(1)百米赛跑时,运动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后起跑,还是听到枪声后起跑?

(2)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3)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传播到终所需的时间?

(4)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3 页)

生讨论结论:有同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对未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

拨: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故 v=s/t 此算方法可行。

过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自课本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液、固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生得出了此结论。)

生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 板 书 一 声音的产生。

一切发声的物都在振动。

三、 声速:

声音在气、液、固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生的积极性,让生动脑思考,亲自验探究的过程,让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现在让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优势,现了物理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师的引导下,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有效训练

一、填空题

1.声音是靠物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4.东城小的同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和鼓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5.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中比气传播得______. 6.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7、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8.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二、选择题

9.(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不发声

D.振动快的物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不能发声

10.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 B. 铝、空气、海水 C.空气 、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11.你有这样的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旷野里空气稀薄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室里没有回声 B.百米比赛时,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中传播

三、算题

13.某同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 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已知两山相距1200 m,当时气温为15 ℃)

14.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

点击查看更多点线面体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kc.cn/articles/3285.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