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杜甫《登高》的诗境形态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25:25

解读杜甫《登高》的诗境形态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给我们换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在山边、在水涯,才会真正体察到,天高地迥,顿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的诗境形态之美。

杜甫在他生命将尽前的第三年(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登上了夔州长江之畔的一处高地。此时正值重阳时节,满目秋景触发了诗人的悲情,于是一首冠绝千古的七言律诗便横空出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重在勾画悲秋的景致形态。后四句抒情,情景相生,尽吐苦恨的情致形态。我们从文学形态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作的意境形态。

朝代:唐代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景致形态:悲壮之气冲天起

这首诗作是以特定的视角来叙事化描述诗境形态的。诗的前四句先写景境形态,诗人一俯一仰,一近一远,运用视角转换的方式为我们叙述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景图。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景物形态交替呈现,构成了一组别具景致形态的意象群。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何等靡丽的意象形态!风是急风,天是高天,哀哀的猿啸之声在耳边回荡,清朗白净的沙洲之上有宿鸟在飞旋。作者不是孤立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远近对举、高下相称,把动静声色等形态融注于字里行间,在景境里倾注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风急”二字,首领全篇,极为紧要。一个“急”字,赋予了原本无形的风以动感、声感和触感。秋天本来就是个容易起风的季节,更何况这风呼啸在江边、怒号在高处,吹打在万里飘泊、年老多病的诗人身上。身体的冷和心里冷叠加在一起,凉入骨髓。急风似乎要裹挟着诗人的命运,一起走向穷尽。“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抬头问天,却发现视线尽头那片深邃的蓝色是那样遥远而冰冷,秋日的天高得不近人情,高得难以企及。天地之间,唯余一人而已。空间上的孤独,心灵里的寂寞,便在这“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中愈加凸显。此时,一声声猿啸划过诗人耳边。夔州一带多玄猿,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跳跃的黑色身影在因风战栗的树丛里若隐若现,猿猴凄切的叫声在峡谷间被风扭曲、拉长,愈显凄厉。“啸”和“哀”,不仅写出了猿鸣的声感形态,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抒不出的悲愤和散不尽的哀愁。第二句诗人视线下移,落到了江面上。沙洲很清朗,细白的沙子扑在岸上。风动波起,粼粼的水光里,小洲仿佛能随波摇动,白色的沙粒卷出一个个漩涡,迷离在风里。凄清的色调融着朦胧的感觉,浸染出一种苍凉的视感形态。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急,鸟很难挥动翅膀、控制方向,“回”有“飞回盘旋”之意,准确而生动。这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又何尝不是急风中高天下吃力盘旋的孤鸟!不,他还不如这“飞回”的鸟,鸟飞倦了还可以归林,他在外漂泊了8年早已无家可归。

如果说首联14个字描摹的多种景致形态,联缀起来如同一幅细密的工笔画,纤毫毕现,那么颔联点画的落木和长江的景致形态,便渲染出了一幅秋意十足的写意图。诗人从大处落墨,把俯视所得之二景如特写镜头般摄入笔下:上句写山景,承“风急”而来,自上而下、承天接地。“无边”延展了空间,放大了思绪。用“落木”而非“落叶”,从重量、质感和颜色上便有所差别。“落木”重而粗糙,带着象征着衰老的棕褐色;而“落叶”轻而平整,或许还杂着几许未尽的绿意。叠词“萧萧”,借之声,状落叶纷飞之形,尽秋意正浓之态。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萧萧而下的落叶背后,是同样无奈着生命之短暂的诗人。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终年58岁,此时已是767年,离他生命终结只有三年了。这随风急转直下、飘忽不定的落叶又何尝不是在为诗人奏着一曲生命的挽歌!下句写江景,接首联次句,自左而右、横贯东西。“不尽”应和“无边”,不仅指空间上的长江水流一眼难尽,更反映出时间维度里,历史长河的浩浩汤汤。“滚”字相叠,叠出了江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动态和声感,叠出了浑厚恢弘的景致形态。人类生命的永恒和个人生命的短暂在这景境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生百年,有生有死,诗人已经了然。“无边落木萧萧下”,老去的是年华,凋敝的是历史;“不尽长江滚滚来”,载着千古多少事,扑面而来的是未来,是一代一代不可阻止的更迭。千百年后,我们再读这一句诗时,心胸也随着滚滚而来的长江水为之一开,应和着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一叠又一叠的气势相合,悲壮之气冲天而起。

二、情致形态:艰难苦恨悲难诉

景与情是诗境生成的基本要素,在景致形态构成的境域中自然生发出特定的情致形态。我们面对着诗人苦恨难诉的情态不禁发问,为什么一个秋高气爽的秋天,在杜甫《登高》的诗境里是这么悲壮,让我们直想流泪?答案就在诗的苦恨情致之境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的罗大经从这一联里勾出了八层悲情形态:“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杜甫的老家在河南巩县,而他现在却在离家万里的重庆夔州,相隔万里之远,怎能不悲!此时他已经在外漂泊了八年,接下来的三年,他还将继续漂泊下去,最后贫病交加,死在漂泊的船上。他的“作客”,是真的“常作客”,怎能不悲!时至秋天,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秋江滚滚,天高水远,猿啸鸟回,怎能不悲!人生百年,匆匆而逝,*暮年,行将就木,怎能不悲!眼瞎耳聋,手臂僵硬,贫病交加下的身体早已连一杯酒都无法承受,怎能不悲!重阳佳节,本该一家团聚,登高饮酒,可自己漂泊在外,无亲无友,只能独上高台,怎能不悲!战乱阻隔了亲情,时光催老了年华。此时的杜甫,已不是当年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青年;此时的大唐,也已不是当年那个“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世大唐。“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了,可朝廷元气大伤,边境动乱频仍,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诗人更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离家万里,又值悲秋,异乡异客,时间久远;百年将尽,年老多病,无亲无友,重阳登台,怎一个“悲”字了得!这层层重重的悲情形态之境,叠生成难以消恨之愁,令我们为之深深地悲叹。 漂泊之悲愁,老病之悲伤,家国之悲哀,构成了特定的悲情诗境形态之美,也凝结出了这首诗尾联的起首四字――“艰难苦恨”。这四个字是一种内心撕裂的情致形态,也是一字一顿的倾心发泄,含了多少血泪!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太过“艰难”,种种的悲意只能“苦恨”以对。“苦”是“极其”的意思,这“艰难”招致的“苦恨”之情当有多么折磨人,生生地让诗人两鬓如霜的白发与日俱繁!叹一声“潦倒”,叹一声“潦倒”,重阳节高台上,“独酌无相亲”的,有他一人就够了,万千的愁绪,就都付与这一杯菊花酒吧!诗人抬起手,斟满杯,却在即将饮下的那一刹那,僵住了。常年的漂泊摧残了他的身体,老病之躯早已无法承受哪怕一杯浊酒。轻轻地放下杯里唯以解忧的杜康,原来他连“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机会都没有啊!诗人手中的“杯”,又何尝不是心里的“悲”,那快要溢出来的悲愁随着一个“停”字,又被诗人尽数咽下――诗已尽,而悲却郁结在他的心中,郁结在悠长的历史里。显然可见,诗境中的这种细腻而又跃然生动的情致形态,是一种极致刻画的诗情之美。

三、心灵形态:人间高处悲中爱

杜甫的律诗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根源于杜甫丰富复杂、磨难辛酸的生活阅历和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怀。当这种情感与壮阔的景境相遇,就取得“异质同构”的审美对应关系,构成了深邃的心灵形态与境界。诗人溶身于境,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既看到意象的彼时彼境“共时态”形态,也不自觉的看到诗人自己情感经历的“历时态”形态发展变化,凝聚成诗,不仅仅是物化,更是升华。情由景生,景为情设,天然混成、错综交织。给人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励;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这是一种景境和情境融注构成的特有的心灵形态。

为什么同样是登高,同样是大唐诗人,杜甫不能像李白那样叹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潇洒地一转身,去寻天上的*?为什么不能像王维那样,建一座终南别业,过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由生活?除了际遇不同,他们的视点也不同,而视点正是心灵形态的反映。李白的视点在现实之外,他的诗境里追求的不是人间的规则,而是生命永恒的超越。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王维的视点在画里,纵然官至宰相,他心里记挂的仍是他的终南别业。因而他的诗境形态同他的画一般,美丽而平和,充满了禅意。和他们相比,杜甫的视点更为现实。他称自己为腐儒,纵然境遇上穷困潦倒,但满脑子都是儒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被这种忧患意识驱赶得时刻都处于内心紧张状态。在这种心灵形态的观照下,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成了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登高,不仅是身体状态上的登高,更是作者心灵形态上的登高。我们无法评判李白、王维、杜甫三人的视点孰高孰低,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都对这个世界上不合理的东西做出了抗争。可在笔者看来,杜甫,让我们尤为感动。所以,李白是天上的诗仙,王维是山里的诗佛,杜甫是人间的诗圣。圣人的眼里,常含悲悯,圣人的爱,在阔大的心灵形态中内含着大爱无声!或许,后人称《登高》一诗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胡应麟《诗薮》), 不只是因为此诗“句句皆律,字字皆律”,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更因为它的作者,有着人间最高处的视点,有着最真挚的感情,有着最阔大的心灵形态之大美。

拓展阅读

1、中语文古词阅题方法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人设身代言,即人设想自己就是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象也就是人自身的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歌的题目

歌的题目是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咏怀、咏史、哲理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歌尤其是近体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的内容

命题者对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懂了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懂了原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方面:误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

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等;

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的知识

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

1、首先看歌的题目,题目中或明显或隐晦,都会给出一些信息。据此可以初步判断歌主要描述哪方面的内容。

2、歌鉴赏文本后都会附加注释,注释中或是对作者的事迹加以概括,或是对某一个名词加以诠释,总之,这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只有了了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对他的作品意图加以有根据的揣测。

3、认真阅歌内容,注意作品中出现的意向。比如“长亭”“折柳”等为送别,“悲笳”“铁骑”等为边塞

4、题目中会问本文有什么表达方式。首先要将经常在歌鉴赏中出现的表达方式熟记于心。比如一般借古讽今的作中会出现典故,此为用典。

5、最后要把自己的见用流畅简洁地语言表达出来。在每个观点后最好附加两三句话的说明,说明要明确支持前文提出的观点,不可前后文观点不一致。

1、认真研究古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注意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围绕人之常情考虑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词和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2、人物传记作文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人。

叹抉择。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才。“圣”用其一生造就“史”,他写“绝”了唐,也写“完”了唐。他之后的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千秋无匹。当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中,摇动了*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人。

3、人物传记作文

,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人。他的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歌的最成就,所以歌被当代称为“史”《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环毁了又成就了: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歌和他在中国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人,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圣!

4、名著阅:《艾青选》好词好句 艾青人详

一、基础知识

1.作者情况

艾青(1910—1996),现代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风清新,轰动坛。以后陆续出版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集《彩色的》《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选》《艾青抒情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选》和《艾青全集》。

在中国新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勋章。

2.成书过程

1976年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9年人自己编定《艾青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选收录了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3.作品风格

艾青的歌从风格上看: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的代表人。

二、拓展延伸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2.经典名言

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③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④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⑤因为,我们的曾经*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⑥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三、精彩赏析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点拨】

这首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歌一开始,作者就精心选取了三个色彩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为者勾勒了一幅鲜明、和谐的画面。在以上静描绘的基础上,又以“草原上流着”,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而用“乳液”来容烟,将烟的清新、流动等描绘出来,可谓神来之笔。

于是,第二节开头,人似乎也忍不住,直抒胸臆地赞叹:“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结尾句“微*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蕴含深刻的哲理,“黎明”象征新生的力量,“灯光”象征衰落的力量,旧事物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新事物的脚步的。

5、考作文写作要有者意识考作文八大问题

以下是微点阅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考作文学习方法文章,欢迎大家阅!

1、“材料+命题”的方式可抛开材料写吗?

不可以,可以按题目写,但是立意要按照材料的中心意思去立意,要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所以,既要顾及材料,又要按照命题写。

2、材料作文的材料要不要用?如果用,该如何用呢?

可用可不用。但根据过来人的经验,还是主张大家用。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对主题的引导和概括。具体该怎么用材料作文呢?一是在开头作为引出自己的观点的引子;二是在文中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概括材料,不能简单照搬照抄。

3、考作文写什么文体比较合适?

考规定文体不限,歌除外。

同学们应该发挥长处,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如果没有擅长的文体,就写议论文,因为议论文更容易得到平均分。

写记叙文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描写才会生动,二是写出真情实感。

4、作文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比较合适?

花60分钟时间写作文是比较适当的,用5-8分钟构思很重要。因为,一旦写到一定字数发现思路不好,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来不及了。相信考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但一定要审,之后再构思基本框架,根据自己的习惯,写两三段草稿,一定经营好自己的题目和开头。一定要仔细研究题目,审题不慎,满盘皆输。然后设定文章的框架,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审题一定要看清题意,包括卷面上的所有文字提示,都要认真思考,严格遵循。不能随意置标题或话题于不顾另起炉灶。

5、材料作文要不要点题?如何点?

要点题,而且非常重要,材料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那么没有话题点什么呢?就是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没有关键词句,就点材料的中心。

必须点:某考语文阅卷老师曾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点题,是获取*分的“奠基石”,考作文不喜欢含蓄,一定要点题。

点题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开头点题。

(2)用题记点题。

(3)用小标题点题。

(4)独立成段点题。

(5)用在段首句点题。

(6)议论分析中点题。

(7)结尾点题。

(8)用后记式点题

6、如何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①选自己的文体优势;

②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③想一想学过的有关文章、写过的作文;

④想一想学过的哲学原理;

⑤想一想看过的书刊;

⑥想一想周围发生的事;

⑦想一想老师介绍过的佳作。

7、考作文该写多少字比较合适?

考《评分细则》规定:“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打分之后,再扣字数分。明显未完篇的文章,最不超过35分。不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这里的“未完篇”有三种情况:一是明显没有结尾,二是最后一句话明显没有写完,三是最后没有句号,让人不知道是否结束。

一般而言,考场作文字数多点比少好,因为会给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视觉效果,字数太少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建议考作文写到900字左右!

8、如何创造考作文的亮点?

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一篇文章“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一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一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文章的分数只能在三类卷里徘徊”。

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在开篇给阅卷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首尾要“响”。

(3)字迹要“工”。

(5)选材要“新”。

(6)语言要“美”。

临场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在特定场合向未定者的一次书面表达,而阅卷过程则是用特定方式与特定者的一次网上见面与沟通。因此,作为考生的“我”不是自我的倾诉,而是向他人表情达意。而这个“他人”是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掌握着考题中最大分值的命运。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者意识。考生要明白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决定该发表什么样的看法;要揣摩即将面对的者是什么样的人,决定该如何去表达。

一要尊重者。将中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一面展示给者,让者在枯燥的阅卷环中,被你所展示的真善美所打动;让阅卷者视阅卷的过程为享受的过程。

二要体谅者。如今,网上阅卷已经是常规的动作。网上阅卷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毋庸讳言,有诸多不足,如阅卷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产生烦躁之情,这需要阅卷者有足够的敬业精神;阅卷过程的互动与交流不足,需要依仗阅卷者的独立判断力;试卷扫描后,字体容易走;整体感欠佳而细节得以放大,需要阅卷者有专业素养。这需要考生在下笔前心中有者,者心中有了你,才会仔细阅你的作文,倾听你的心声,才有可能给你一个合理的公正的分数,至少不会出现误和误判。

三要研究者。评分标准是阅卷者的评分依据,但是在实际评分过程中,评判者的自由裁量权是比较大的。打分的过程,不是一一对照标准,逐条落实,而是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过程,有必要研究阅卷者打分的分析与判断的心理过程。

最初印象成直观判定。考生的书写与卷面,能直接刺激阅卷人的视觉感官和阅情绪,对考生的写作基本素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书写清楚,卷面整洁,不一定得分,但是书写难看,卷面不洁,*影响得分,甚至一定得不了分。

然后是审题与立意。尽管每一次的评分细则中都强调,审题立意(角度)只是写作要素之一,但在实际评判过程中,许多老师自觉不自觉坚持审题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不准,就是写作能力不的表现的认知。如果一个考生,在审题与立意存在偏差,要进入一类卷,是没有可能的。因此,不要天真地认为淡化审题,就是毋须重视审题了;偏离了题意,则不可能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

再次是选材与表达。每一个阅卷者,面对未评判的作文,总是有一种阅期待的。其评判的过程,实际是验证期待的过程。前几年是屈原、苏轼、陶渊明纷纷活过来,让阅卷老师应接不暇。对这些历史人物,阅卷者起初惊喜,后来厌倦,最后是反胃。如今,屈原、苏轼、陶渊明大多重新入睡了,替而代之的是大量作文素材类刊物中的事例的机械搬用。所谓的创新表达少了,代之的是呆板的议论文结构,或是一些四不像的文章。如何做到材料有鲜味,表达有新意,在写作时需要有清醒的意识,当然更有赖于平时的积淀与思考。

点击查看更多解读杜甫《登高》的诗境形态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61800.html

热门阅读

  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2. 百家讲坛弟子规观后感
  3. 公司五一劳动节经典祝福语
  4. 大仲马名言汇编
  5. 中秋赏月高中记事作文
  6. 外聘讲师授课的协议书
  7. 市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总结范文
  8. 人与人相处的名言集锦
  9. 有关于春天的唯美诗句
  10. 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11. 情人节礼物的说说
  12. 送给亲朋好友的劳动节祝福语
  13. 小学竞化教育主题月强身健体我最棒教案
  14. 做人就像做馒头美文摘抄
  15. 爸爸对出嫁女儿的结婚贺词
  16. 201年新学期开学短信祝福语
  17. 运动性疲劳生化指标的变化与恢复的认识论文
  18. 五一劳动节短信的祝福语
  19. 无意井故事
  20. 初中平安校园行安全教育周活动总结800字
  21. 让人清醒的句子摘抄
  22. 2018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由销售孔明灯引发的感想
  23. 王安石《浪淘沙令》阅读题及答案
  24. 广告的解释和造句
  25. 《趁年轻折腾吧》读后感
  26. 三下乡青春不悔心情随笔
  27. 溪安八中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实施计划范文
  28. 学生校园打架事件的检讨书范文
  29. 描写春天的古诗
  30. 关于课文伤仲永的教案
  31. 幼儿园大班学期班务计划
  32. 关于元旦的诗歌散文
  33. 赞赏西湖的诗句
  34. 多赚一毛钱美文
  35. 关于沁园春雪教案
  36. 祝贺新年的诗句
  37. 201年鸡年大吉新春祝福语
  38. 写清明节的诗句精选
  39. 《奇妙的植物世界》读后感范文250字
  40. 办公室秘书的竞职演讲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