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杜甫《登高》的诗境形态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给我们换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在山边、在水涯,才会真正体察到,天高地迥,顿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的诗境形态之美。
杜甫在他生命将尽前的第三年(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登上了夔州长江之畔的一处高地。此时正值重阳时节,满目秋景触发了诗人的悲情,于是一首冠绝千古的七言律诗便横空出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重在勾画悲秋的景致形态。后四句抒情,情景相生,尽吐苦恨的情致形态。我们从文学形态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作的意境形态。
朝代:唐代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景致形态:悲壮之气冲天起
这首诗作是以特定的视角来叙事化描述诗境形态的。诗的前四句先写景境形态,诗人一俯一仰,一近一远,运用视角转换的方式为我们叙述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景图。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景物形态交替呈现,构成了一组别具景致形态的意象群。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何等靡丽的意象形态!风是急风,天是高天,哀哀的猿啸之声在耳边回荡,清朗白净的沙洲之上有宿鸟在飞旋。作者不是孤立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远近对举、高下相称,把动静声色等形态融注于字里行间,在景境里倾注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风急”二字,首领全篇,极为紧要。一个“急”字,赋予了原本无形的风以动感、声感和触感。秋天本来就是个容易起风的季节,更何况这风呼啸在江边、怒号在高处,吹打在万里飘泊、年老多病的诗人身上。身体的冷和心里冷叠加在一起,凉入骨髓。急风似乎要裹挟着诗人的命运,一起走向穷尽。“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抬头问天,却发现视线尽头那片深邃的蓝色是那样遥远而冰冷,秋日的天高得不近人情,高得难以企及。天地之间,唯余一人而已。空间上的孤独,心灵里的寂寞,便在这“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中愈加凸显。此时,一声声猿啸划过诗人耳边。夔州一带多玄猿,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跳跃的黑色身影在因风战栗的树丛里若隐若现,猿猴凄切的叫声在峡谷间被风扭曲、拉长,愈显凄厉。“啸”和“哀”,不仅写出了猿鸣的声感形态,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抒不出的悲愤和散不尽的哀愁。第二句诗人视线下移,落到了江面上。沙洲很清朗,细白的沙子扑在岸上。风动波起,粼粼的水光里,小洲仿佛能随波摇动,白色的沙粒卷出一个个漩涡,迷离在风里。凄清的色调融着朦胧的感觉,浸染出一种苍凉的视感形态。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急,鸟很难挥动翅膀、控制方向,“回”有“飞回盘旋”之意,准确而生动。这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又何尝不是急风中高天下吃力盘旋的孤鸟!不,他还不如这“飞回”的鸟,鸟飞倦了还可以归林,他在外漂泊了8年早已无家可归。
如果说首联14个字描摹的多种景致形态,联缀起来如同一幅细密的工笔画,纤毫毕现,那么颔联点画的落木和长江的景致形态,便渲染出了一幅秋意十足的写意图。诗人从大处落墨,把俯视所得之二景如特写镜头般摄入笔下:上句写山景,承“风急”而来,自上而下、承天接地。“无边”延展了空间,放大了思绪。用“落木”而非“落叶”,从重量、质感和颜色上便有所差别。“落木”重而粗糙,带着象征着衰老的棕褐色;而“落叶”轻而平整,或许还杂着几许未尽的绿意。叠词“萧萧”,借之声,状落叶纷飞之形,尽秋意正浓之态。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萧萧而下的落叶背后,是同样无奈着生命之短暂的诗人。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终年58岁,此时已是767年,离他生命终结只有三年了。这随风急转直下、飘忽不定的落叶又何尝不是在为诗人奏着一曲生命的挽歌!下句写江景,接首联次句,自左而右、横贯东西。“不尽”应和“无边”,不仅指空间上的长江水流一眼难尽,更反映出时间维度里,历史长河的浩浩汤汤。“滚”字相叠,叠出了江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动态和声感,叠出了浑厚恢弘的景致形态。人类生命的永恒和个人生命的短暂在这景境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生百年,有生有死,诗人已经了然。“无边落木萧萧下”,老去的是年华,凋敝的是历史;“不尽长江滚滚来”,载着千古多少事,扑面而来的是未来,是一代一代不可阻止的更迭。千百年后,我们再读这一句诗时,心胸也随着滚滚而来的长江水为之一开,应和着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一叠又一叠的气势相合,悲壮之气冲天而起。
二、情致形态:艰难苦恨悲难诉
景与情是诗境生成的基本要素,在景致形态构成的境域中自然生发出特定的情致形态。我们面对着诗人苦恨难诉的情态不禁发问,为什么一个秋高气爽的秋天,在杜甫《登高》的诗境里是这么悲壮,让我们直想流泪?答案就在诗的苦恨情致之境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的罗大经从这一联里勾出了八层悲情形态:“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杜甫的老家在河南巩县,而他现在却在离家万里的重庆夔州,相隔万里之远,怎能不悲!此时他已经在外漂泊了八年,接下来的三年,他还将继续漂泊下去,最后贫病交加,死在漂泊的船上。他的“作客”,是真的“常作客”,怎能不悲!时至秋天,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秋江滚滚,天高水远,猿啸鸟回,怎能不悲!人生百年,匆匆而逝,*暮年,行将就木,怎能不悲!眼瞎耳聋,手臂僵硬,贫病交加下的身体早已连一杯酒都无法承受,怎能不悲!重阳佳节,本该一家团聚,登高饮酒,可自己漂泊在外,无亲无友,只能独上高台,怎能不悲!战乱阻隔了亲情,时光催老了年华。此时的杜甫,已不是当年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青年;此时的大唐,也已不是当年那个“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世大唐。“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了,可朝廷元气大伤,边境动乱频仍,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诗人更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离家万里,又值悲秋,异乡异客,时间久远;百年将尽,年老多病,无亲无友,重阳登台,怎一个“悲”字了得!这层层重重的悲情形态之境,叠生成难以消恨之愁,令我们为之深深地悲叹。 漂泊之悲愁,老病之悲伤,家国之悲哀,构成了特定的悲情诗境形态之美,也凝结出了这首诗尾联的起首四字――“艰难苦恨”。这四个字是一种内心撕裂的情致形态,也是一字一顿的倾心发泄,含了多少血泪!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太过“艰难”,种种的悲意只能“苦恨”以对。“苦”是“极其”的意思,这“艰难”招致的“苦恨”之情当有多么折磨人,生生地让诗人两鬓如霜的白发与日俱繁!叹一声“潦倒”,叹一声“潦倒”,重阳节高台上,“独酌无相亲”的,有他一人就够了,万千的愁绪,就都付与这一杯菊花酒吧!诗人抬起手,斟满杯,却在即将饮下的那一刹那,僵住了。常年的漂泊摧残了他的身体,老病之躯早已无法承受哪怕一杯浊酒。轻轻地放下杯里唯以解忧的杜康,原来他连“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机会都没有啊!诗人手中的“杯”,又何尝不是心里的“悲”,那快要溢出来的悲愁随着一个“停”字,又被诗人尽数咽下――诗已尽,而悲却郁结在他的心中,郁结在悠长的历史里。显然可见,诗境中的这种细腻而又跃然生动的情致形态,是一种极致刻画的诗情之美。
三、心灵形态:人间高处悲中爱
杜甫的律诗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根源于杜甫丰富复杂、磨难辛酸的生活阅历和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怀。当这种情感与壮阔的景境相遇,就取得“异质同构”的审美对应关系,构成了深邃的心灵形态与境界。诗人溶身于境,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既看到意象的彼时彼境“共时态”形态,也不自觉的看到诗人自己情感经历的“历时态”形态发展变化,凝聚成诗,不仅仅是物化,更是升华。情由景生,景为情设,天然混成、错综交织。给人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励;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这是一种景境和情境融注构成的特有的心灵形态。
为什么同样是登高,同样是大唐诗人,杜甫不能像李白那样叹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潇洒地一转身,去寻天上的*?为什么不能像王维那样,建一座终南别业,过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由生活?除了际遇不同,他们的视点也不同,而视点正是心灵形态的反映。李白的视点在现实之外,他的诗境里追求的不是人间的规则,而是生命永恒的超越。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王维的视点在画里,纵然官至宰相,他心里记挂的仍是他的终南别业。因而他的诗境形态同他的画一般,美丽而平和,充满了禅意。和他们相比,杜甫的视点更为现实。他称自己为腐儒,纵然境遇上穷困潦倒,但满脑子都是儒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被这种忧患意识驱赶得时刻都处于内心紧张状态。在这种心灵形态的观照下,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成了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登高,不仅是身体状态上的登高,更是作者心灵形态上的登高。我们无法评判李白、王维、杜甫三人的视点孰高孰低,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都对这个世界上不合理的东西做出了抗争。可在笔者看来,杜甫,让我们尤为感动。所以,李白是天上的诗仙,王维是山里的诗佛,杜甫是人间的诗圣。圣人的眼里,常含悲悯,圣人的爱,在阔大的心灵形态中内含着大爱无声!或许,后人称《登高》一诗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胡应麟《诗薮》), 不只是因为此诗“句句皆律,字字皆律”,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更因为它的作者,有着人间最高处的视点,有着最真挚的感情,有着最阔大的心灵形态之大美。
拓展阅读
1、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解题方法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
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
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
1、首先看诗歌的题目,题目中或明显或隐晦,都会给出一些信息。据此可以初步判断诗歌主要描述哪方面的内容。
2、高考诗歌鉴赏文本后都会附加注释,注释中或是对作者的事迹加以概括,或是对某一个名词加以诠释,总之,这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对他的作品意图加以有根据的揣测。
3、认真阅读诗歌内容,注意作品中出现的意向。比如“长亭”“折柳”等为送别诗,“悲笳”“铁骑”等为边塞诗。
4、题目中会问本文有什么表达方式。首先要将经常在诗歌鉴赏中出现的表达方式熟记于心。比如一般借古讽今的诗作中会出现典故,此为用典。
5、最后要把自己的见解用流畅简洁地语言表达出来。在每个观点后最好附加两三句话的说明,说明要明确支持前文提出的观点,不可前后文观点不一致。
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2、读杜甫人物传记作文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3、读杜甫人物传记作文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4、名著阅读:《艾青诗选》好词好句 艾青诗选诗人详解
一、基础知识
1.作者情况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成书过程
1976年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3.作品风格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二、拓展延伸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2.经典名言
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③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④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⑤因为,我们的曾经*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⑥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三、精彩赏析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点拨】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诗歌一开始,作者就精心选取了三个色彩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为读者勾勒了一幅鲜明、和谐的画面。在以上静态描绘的基础上,又以“草原上流着”,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而用“乳液”来形容烟,将烟的清新、流动等描绘出来,可谓神来之笔。
于是,第二节开头,诗人似乎也忍不住,直抒胸臆地赞叹:“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结尾句“微*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蕴含深刻的哲理,“黎明”象征新生的力量,“灯光”象征衰落的力量,旧事物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新事物的脚步的。
5、高考作文写作要有读者意识解答高考作文八大问题
以下是微点阅读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高考作文学习方法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1、“材料+命题”的方式可抛开材料写吗?
不可以,可以按题目写,但是立意要按照材料的中心意思去立意,要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所以,既要顾及材料,又要按照命题写。
2、材料作文的材料要不要用?如果用,该如何用呢?
可用可不用。但根据过来人的经验,还是主张大家用。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对主题的引导和概括。具体该怎么用材料作文呢?一是在开头作为引出自己的观点的引子;二是在文中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概括材料,不能简单照搬照抄。
3、高考作文写什么文体比较合适?
高考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同学们应该发挥长处,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如果没有擅长的文体,就写议论文,因为议论文更容易得到平均分。
写记叙文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描写才会生动,二是写出真情实感。
4、作文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比较合适?
花60分钟时间写作文是比较适当的,用5-8分钟构思很重要。因为,一旦写到一定字数发现思路不好,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来不及了。相信高考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但一定要审,之后再构思基本框架,根据自己的习惯,写两三段草稿,一定经营好自己的题目和开头。一定要仔细研究题目,审题不慎,满盘皆输。然后设定文章的框架,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审题一定要看清题意,包括卷面上的所有文字提示,都要认真思考,严格遵循。不能随意置标题或话题于不顾另起炉灶。
5、材料作文要不要点题?如何点?
要点题,而且非常重要,材料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那么没有话题点什么呢?就是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没有关键词句,就点材料的中心。
必须点:某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曾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点题,是获取*分的“奠基石”,高考作文不喜欢含蓄,一定要点题。
点题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开头点题。
(2)用题记点题。
(3)用小标题点题。
(4)独立成段点题。
(5)用在段首句点题。
(6)议论分析中点题。
(7)结尾点题。
(8)用后记形式点题
6、如何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①选自己的文体优势;
②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③想一想学过的有关文章、写过的作文;
④想一想学过的哲学原理;
⑤想一想看过的书刊;
⑥想一想周围发生的事;
⑦想一想老师介绍过的佳作。
7、高考作文该写多少字比较合适?
高考《评分细则》规定:“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打分之后,再扣字数分。明显未完篇的文章,最高不超过35分。不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这里的“未完篇”有三种情况:一是明显没有结尾,二是最后一句话明显没有写完,三是最后没有句号,让人不知道是否结束。
一般而言,考场作文字数多点比少好,因为会给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视觉效果,字数太少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建议高考作文写到900字左右!
8、如何创造高考作文的亮点?
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一篇文章“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一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一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文章的分数只能在三类卷里徘徊”。
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在开篇给阅卷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首尾要“响”。
(3)字迹要“工”。
(5)选材要“新”。
(6)语言要“美”。
临场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在特定场合向未定读者的一次书面表达,而阅卷过程则是用特定方式与特定读者的一次网上见面与沟通。因此,作为考生的“我”不是自我的倾诉,而是向他人表情达意。而这个“他人”是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掌握着高考题中最大分值的命运。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要明白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决定该发表什么样的看法;要揣摩即将面对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决定该如何去表达。
一要尊重读者。将中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一面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枯燥的阅卷环境中,被你所展示的真善美所打动;让阅卷者视阅卷的过程为享受的过程。
二要体谅读者。如今,网上阅卷已经是常规的动作。网上阅卷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毋庸讳言,有诸多不足,如阅卷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产生烦躁之情,这需要阅卷者有足够的敬业精神;阅卷过程的互动与交流不足,需要依仗阅卷者的独立判断力;试卷扫描后,字体容易走形;整体感欠佳而细节得以放大,需要阅卷者有专业素养。这需要考生在下笔前心中有读者,读者心中有了你,才会仔细阅读你的作文,倾听你的心声,才有可能给你一个合理的公正的分数,至少不会出现误读和误判。
三要研究读者。评分标准是阅卷者的评分依据,但是在实际评分过程中,评判者的自由裁量权是比较大的。打分的过程,不是一一对照标准,逐条落实,而是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过程,有必要研究阅卷者打分的分析与判断的心理过程。
最初印象形成直观判定。考生的书写与卷面,能直接刺激阅卷人的视觉感官和阅读情绪,对考生的写作基本素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书写清楚,卷面整洁,不一定得高分,但是书写难看,卷面不洁,*影响得高分,甚至一定得不了高分。
然后是审题与立意。尽管每一次的评分细则中都强调,审题立意(角度)只是写作要素之一,但在实际评判过程中,许多老师自觉不自觉坚持审题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不准,就是写作能力不高的表现的认知。如果一个考生,在审题与立意存在偏差,要进入一类卷,是没有可能的。因此,不要天真地认为淡化审题,就是毋须重视审题了;偏离了题意,则不可能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
再次是选材与表达。每一个阅卷者,面对未评判的作文,总是有一种阅读期待的。其评判的过程,实际是验证期待的过程。前几年是屈原、苏轼、陶渊明纷纷活过来,让阅卷老师应接不暇。对这些历史人物,阅卷者起初惊喜,后来厌倦,最后是反胃。如今,屈原、苏轼、陶渊明大多重新入睡了,替而代之的是大量作文素材类刊物中的事例的机械搬用。所谓的创新表达少了,代之的是呆板的议论文结构,或是一些四不像的文章。如何做到材料有鲜味,表达有新意,在写作时需要有清醒的意识,当然更有赖于平时的积淀与思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6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