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就像做馒头美文摘抄
香港大学82岁的宿管阿姨袁苏妹,2009年9月22日被学校授予“荣誉院士”的那一刻,真的是感动了许多人。接下来,内地许多大学也在跟着做,宿管、保安等也有了在**台露脸的机会。虽然有点邯郸学步,但不能否认这事儿的积极意义,至少给我们复习了劳动最光荣这个基本概念,尽管这只是顺带的。在今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典礼上,一个做了30年面点的王师傅登上讲台,短短几分钟的发言,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馒头大叔”说,我姓王,三横一竖的王,先进的先,光荣的荣。我在学校每一个食堂都干过,却连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们中一定有很多人都吃过我做的面点,但你们也不会认识我。的确,很多学生都喜欢吃这位“馒头大叔”做的馒头包子,但直到毕业,才见到王师傅的真容。
王师傅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做的面点真好吃,其诀窍是他把做面点当成了一项“事业”来做。比如做豆沙,不少食堂都是去市场买现成的,可王师傅从泡红豆开始。蒸熟、粉碎、调配原料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他自己亲手去做。1斤红豆、1斤糖、1斤油做出来的豆沙陷,比起肉馅的成本还高,但他常年如日丝毫不打折扣。他每天都得做三袋面粉的面点,常常供不应求,偶有剩余,第二天再卖时他也要亲自尝过才放心。
“我的原则是: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好,不管领导在不在,都是一样。做人,就要像做馒头一样,干干净净、实实在在!”王师傅说。
王师傅“红”了以后,记者前去采访,他说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参加过两次高考,可惜没考上,之后就出来工作了。现在每天在学校里给大学生做面点,看着大学生们都喜欢吃,他觉得自己很幸福,工作也很有意义。他说自己有三个孩子,都在淮安老家。小儿子今年上高二了,他特别希望这个孩子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如果能考上南信大,那就更好了!”
说实话,我是用不以为然的态度看完这篇报道的,当然不是因为王师傅,而是希望大学可以想出一点新奇的招,不要总吃别人嚼过的馍。可是看完报道后,我却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对的,因为王师傅不论说话还是做事,都值得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们好好体会一番。
王先荣的事迹也许一点也不典型。他参加两次高考,失败后没有消沉,或许也容不得他消沉,就出来打工了。工作也不是什么好工作,在食堂做面点而已。一般而言,这活儿在别人眼中不是一件十分有出息的活儿,可是王先荣一做就是30年,而且做出来的面点大受欢迎。技术当然重要,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那份执著、敬业的精神。一项工作一做30年,而且干得兢兢业业,能做到的人恐怕不多。他做人做得踏实,处事恪守诚信,保证食材以及食品安全,注重食品口味……这跟最近因做油条而荣获“中国好人”的保定“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师傅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个世界无疑更需要许许多多这样的人。然而这种人确实不多,到处都是急功近利的人,为了结果可以省略许多过程,看到的只有“成功”,而不屑于此前的一切努力。
我亲戚中有个小伙子,大学毕业四年了。刚毕业那会儿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费了不少劲办了一个物流公司,当年就开始盈利,现在每年也有三四十万的净收入。我以为他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但上个月他突然迷上了*,交了10万元入门费以后,到处拉人入伙。前几天遇见他,我与他争论起来,我大谈*的害处,他却憧憬着当“经理”发财致富,出人头地。我说得口干舌燥,他却云里雾里跟我说某座桥为什么有三个桥墩、一天为什么有24个小时,并放言*才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我认为他头脑已经处于混乱状态,他却说自己现在是从未有过的清醒,并且还为自己没有早先加入而后悔不已。
如果他在毕业时也听听王先荣师傅的发言,能悟到其中深意并脚踏实地去做事的话,我想,他至少不会相信*能发财,而是相信,万事都需靠自己的道理。
其实,做人做像做馒头一样,踏踏实实地去做,虽不能成就惊天伟业,但至少,我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满足而祥和。
拓展阅读
1、低头赢得朋友多美文摘抄
有人认为,与人交往,是世上一件很难的事。那是自己对他人要求很严的结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有个性和差异的,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对人都高要求。如果学会低头,与人相处就不难。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家,王质是个在朝中官阶不高、文才不名之人,但为人正直。朝中人与王质交往者少,但范仲淹却不嫌他官小才疏,很看重他的正直,与他交往甚密。王质家中不宽裕,范仲淹还去接济他。后来,范仲淹因力主*而遭贬谪颖州。朝中*们都怕成范氏同*,唯恐避之不及。而在家养病的王质得知消息后,连忙抱病为范仲淹饯行,并把他送出开封城门。有*指责王质,王质说:“范公是有德之人,我不怕成为他的同*。若说我是其同*,我才真的高兴呢!”
范仲淹在与人交往中,降低对*与才学的要求,不论官高才俊,只论人品。这种主动低头的交际之道,自然受人喜欢。范仲淹为人大度,赢得了王质的敬重。王质冒着被株连之险,为范仲淹送行,不仅让范仲淹收获内心的欣慰,也让范仲淹在患难中辨清了谁是真朋友。
程楚喻是新疆的一位狱警,而兰新罪犯。程楚喻正好是管教兰新等人的警官。有一天,程楚喻主动找兰新谈话。谈话中,程楚喻劝他在狱中遵纪守法,好好改造和表现自己,力争早日从监狱中走出去。在谈话中,程楚喻又了解到,兰新喜欢写歌、唱歌,便与他约定,有空时,他愿与兰新一起唱歌,共走一条音乐之路。兰新出狱后,程楚喻一有空就到兰新那儿去,帮扶他,让他树立生活信心,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程楚喻还与兰新一同创作新歌,一同弹着吉他演唱他们的原创歌曲。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就像亲兄弟一样。他们带着自己的原创歌曲,参加了《出彩中国人》的比赛。他们的歌声打动了广大观众和三位评委。尤其是他们所述的自身故事,更让评委们感动不已。他们在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出彩中国人》的决赛权。这是最难得的机遇,他们得到了。
程楚喻与兰新之间的关系是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程楚喻很懂得包容,他不以这种关系去对待兰新,而是以朋友式的态度去帮助他,去与他合作,走同心协力地创作、演唱歌曲的道路,这是值得称道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错的人,只要他愿改,我们就要欢迎他,帮扶他,让他重新做人。程楚喻降低要求、一片真心待兰新,与兰新凝结兄弟般的情谊,为我们树立了一面交际的镜子。
冯·卡门是美国著名教授与科学家,法尔芒是位卡车司机。冯·卡门并不认为卡车司机就比自己差,而与他往来十分密切。20世纪初,飞机刚发明不久,法尔芒便成了一名飞机驾驶员。1908年,冯·卡门亲眼目睹了法尔芒的又一次破纪录的飞行。飞行结束后,冯·卡门向法尔芒提出:“牛顿用定律证明了比空气重的东西是*飞不起来的,请你解释一下,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法尔芒对冯·卡门说:“我以前只是个卡车司机,飞机为什么会飞起来,我不懂,您作为教授,应该研究它。”听了法尔芒的话,冯·卡门便走上了以毕生精力从事航空航天气动力学研究的道路,最终成为航空和航天领域最杰出的元老。后来,冯·卡门对弟子们说:“我的老师并不是那些世界级的权威专家,而是一位卡车司机,他的名字叫法尔芒,他教会了我一个真理:那就是千万不能盲目相信权威,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
冯·卡门在交际中降低对人身份的要求,自己不以高身份、高地位而傲视法尔芒,反而以法尔芒为师,这种交际凸现的是交际的大品德、大境界。人贵不在身份,不在地位,而在品行,在作为。“有麝自然香”,有好品行,有大作为,这种人就会在人前显贵。冯·卡门能取得惊人的成就,与他在交际中不看重身份是分不开的。
2、低头赢得朋友多美文摘抄
1979年,钟南山获得了国家外派学者资格,去英国进修两年的机会。到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后,导师弗兰里教授却告诉他:“你要注意,根据英国法律,中国的医生资格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不能搞临床,只能在这儿参观实验室或病房。所以你待8个月就可以了。时间长了,对你我都不合适。”
教授的一席话,仿佛一盆冷水浇在钟南山的头上,他原本兴奋的心情一下子失落到了极点。当天晚上,钟南山彻夜难眠,心想:祖国科技落后,自己也被别人瞧不起,所以我一定要争气。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钟南山决定进行“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的研究。他拿自己做试验,让护士帮他抽血,然后自己吸入煤气,并逐渐把煤气浓度提高,吸入最高比例达到了22%。前后抽了800多毫升的血后,不仅证实了弗兰里教授的一个演算公式,还发现其推导的不完整性。弗兰里教授看了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待多久。钟南山说:“您不是说只给我8个月时间吗?”教授回答:“不,你想待多久都可以。”
就这样,在英国留学两年期间,钟南山先后取得了6项科研成果。为此,弗兰里教授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到过一个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
人生在世,谁都难免有被人轻视的时候。这时候,你靠什么赢得尊重呢?答案无疑很简单:用你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
3、低头赢得朋友多美文摘抄
“改天请你吃饭”,类似的话相信每个人都听过或说过。近日,一则“最不靠谱谎言”排名出炉,这句话荣登榜首。有调查发现,近八成网友被这句话忽悠过。此外,餐厅说“菜马上就来”、领导说“我就说两句”、老婆说“我就逛逛,什么都不买”等,一起被评为最不靠谱谎言。
有些话听完笑笑就过去了,有些话可能会让人很不舒服,就比如这句“改天请你吃饭”。微博上有不少网友评论说:“最讨厌这种人了,总把改天请你吃饭挂嘴边,却一次都没请过。”当然,也有一种观点是:“这些客套话听听就算了,千万别当真,现在很多朋友就那么回事儿。”
然而,当客套话说得越来越多、兑现得却越来越少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一种现状:现代人朋友多了,交情却浅了。回想过去,街坊邻居做好饭喊你来吃,是真心邀请;说家里炖了肉请你尝尝,就真会端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来敲门。这样的变化反映出时代变迁,人与人的关系模式改变了。过去人们的交际面比较窄,多是亲人、邻居、同学、同事等直接关系,大家知根知底,非常熟悉。随着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间接的、不是很熟的朋友越来越多,彼此了解不深,往往会应付了事。现在以利益互换为基础的关系比过去多了,为拉近关系好办事,人们会说很多客套话。
生活中不乏喜欢随口一说的人,但更多时候,客套话能否兑现取决于客观条件,如双方时间合不合适、心情好不好等,不兑现并不代表有意搪塞。如果实在不能兑现客套话里的承诺,也最好向对方解释清楚或事后补上,不要弄得朋友多了,交情浅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kc.cn/articles/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