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①作者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时所作。②谢娘,指晋代王凝之的妻子、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谓沙漠。
(1)作者借咏雪花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析。(4分)
(2)请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4分)
参***:
(1)他借咏雪花而咏怀,抒发了不慕人世间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的心情。(2分)
词的上片说处于“冷处”的雪花是令人喜爱的,爱的是冷处偏佳,是精神的至清至洁。它不是那些争妍斗艳的牡丹、芍药一类的“富贵花”。下片前二句是说此花于天涯飘泊,很少有人怜惜,大有知音难觅的孤寂之感。结句用大漠中、寒月下、悲笳声里的恶劣环境,增加了凄凉冷寞的氛围。(高洁、孤寂各1分,没有分析酌情扣分)
(2)借物抒怀或以雪花自喻(写一点即可),寄托了如雪花之漂泊无依的情感。(2分)用典,谢娘之后无人能和自己一样懂雪。(2分)
二:
1.既然词人认为雪花是轻浮的,为什么还去歌咏它?请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2.词的最后一句写“寒月”“西风”之景,有什么作用?
注释
⑴轻模样:大雪纷飞状。孙道绚《清平乐(雪)》:“悠悠扬扬。做尽轻模样。”此谓对于雪花的偏爱。
⑵富贵花:牡丹或者海棠。
⑶谢娘:谢娘,谢道韫。此谓后世已无谢娘一般的才女。
⑷悲笳:悲凉的笳声。
参考译文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背景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作者护驾北巡期间,在塞外见大雪飞扬,姿态肆扬。时作者二十四岁。或以为,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二月,时作者二十八岁。
《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是作者在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路途,在塞外见大雪飞扬,姿态肆扬时写成的,此词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无依般,体现了纳兰心中的清高孤傲无人同与的悲凉之感。此词纳兰在当世奢靡贵族中渴望能如雪花般清高生活,是后世赞扬的佳作。
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令词,但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
上片说,自己并非对于悠悠扬扬,做尽轻模样的雪花偏爱成癖,而是因为雪花与俗世繁花不同,不是人间富贵花。雪花虽然也是花,但它自有风骨,另有一种根与芽,特别经得起严寒酷冷。这是上片,将雪花与富贵花相比较,比显现雪花的品格。下片说与雪花相关的人和事。谢道韫的咏絮之才,后世已得不到怜惜。有才华的人,亦得到天涯漂泊。眼下,瀚海孤城,西风万里,只有寒月悲笳,为述说衷情。人和事,虽古今有别,但又因雪花,将界限打通。故此,歌词所说别有根芽,冷处偏佳,也就成为作者自身的写照。
拓展阅读
1、《王湾·次北固山下》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2、纳兰性德《秋千索》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游丝断续东风弱,浑无语、半垂帘幕。茜袖谁招曲槛边,弄一缕、秋千索。 惜花人共残春薄。春欲尽、纤腰如削。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
纳兰短短一生,留下了三百五十多首词作,尤以小令名重一时,小令又以描写爱情题材居多,这是其中一首代表作。不仅形象鲜明,而且含蓄深沉,充分体现了纳兰自己标格的“烟水迷离之致”。
全词的主题是“伤春怀旧”,叙说的是一段情感体验,这个内容不难体会。词中刻画的个别形象也相当生动突现。如上片写曲曲栏杆边的红衣少女,先是深情地招手,转眼又含羞摆弄起系秋千的绳索来,十分传神,有呼之欲出之感。但全首的总体意象却朦胧恍惚。试问:“浑无语”者与“茜袖”是一人还是两人?“帘幕后”和“曲槛边”不在两处地方吗?“惜花人”又指谁?“新月才堪照独愁”时,分明转到了夜间,它与“游丝断续”和“弄一缕、秋千索”的情景在时间上又是什么关系?……词作中这一系列意象与情境,由于参差地融合与交织在一起,显得迷蒙与飘逸,整个意境就象烟水笼罩之下的景物,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十分耐人寻味。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品尝,甚至在不同场合下得到不同的印象。
其实,词作者是追随思绪的流向,凭借时间与空间的跳跃,通过意象与境界的转换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词的首二句写暮春天气半垂帘幕之下的沉思默想,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接着便转到回忆中的人物与情景,那是意识知觉中再现的意象。短短四句,由此及彼,从今追昔,由现实世界跳跃到记忆境界。过片以后,再重现回归眼下现实。不过下片中此时人的意象,已经今昔合一,彼此合一,分不出追忆的主体与客体。无论“纤腰如削”的“惜花人”形象,还是“春欲尽”的残春景象,都是就如今分隔两处(且不论分隔空间的大小)的两人合而落笔的。人物意象有了双重的含义,词句表达的氛围也有了变化。相爱的男女双方的形象,已融为一体,他们共同分担着春色的摧残,共同品尝着随春色而憔悴的命运。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为一对“惜花人”而叹息。然而词作并未到此即止,最末两句又把读者带到更深层的意境中去:夜晚,不胜惆怅的孤独心情(他的还是她的?),在凄清的新月下已难以禁持,偏又伴随着片片纯洁的梨花,在月光如晦中纷纷飘落。这里,时间、空间都展现了新的疆域,人的意象也进而升华与结晶为“独愁”这样一种纯粹的也更具普遍性的情感。
这首词自然不乏谐音、象征等传统手法,并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前人诗词(如“东风弱”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诗意)和引用了典故(如“惜花人”暗用《开元天宝遗事》中宁王系金铃护花惜花的故事),但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借助于时空转换而造成的意象的巧妙组合。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像,经过精心剪裁与熔铸,似乎游云出岫,随意地承递与接续着。结果在短短的篇幅里,形成了七色迷离的蕴含无穷的词境,使人仿佛有所领会,又觉得意犹未尽,一旦经过沉潜涵咏,又有新的意味与情趣油然而生。这正是纳兰一再强调的“烟水迷离之致”之所在。
3、醉眠 唐庚翻译赏析 阅读答案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人称鲁国先生的唐庚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词描写了作者醉眠醒来时,山上没有半点声音好像太古时一般寂静,日子清闲得有点慵懒的情景。原文: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醉眠字词解释:
⑴太古:远古,上古。《荀子・正论》:“太古薄葬,故不_也。”唐韩愈《原道》:“曷不为太古之无事。”
⑵小年:将近一年。用以形容时间之长。清查慎行《虞山钱劬谷属题采药图》诗:“小年长日正迟迟,算是樵柯欲烂时。”
⑶馀花:残花。馀(yú):剩下的。南朝齐谢I《游东田诗》:“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⑷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
⑸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唐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
⑹时光:时间;光阴。唐张祜《破阵乐》诗:“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簟(diàn):竹席。便:适宜。
⑺得句:谓诗人觅得佳句。唐周贺《上陕府姚中丞》诗:“成家尽是经纶后,得句应多谏诤余。”
⑻拈(niān):用手指拿东西。忘筌(quán):忘记了捕鱼的筌。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通“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晋何劭《赠张华》诗:“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
山上一片寂静,好像太古时候一般;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过一天就好像度过了一年。
暮春依然还有些花朵开放,使我还可以在醉酒时赏花;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
尝尽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了门扉,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经常在梦中想出优美的诗句,可当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试题: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醉眠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 年),时作者谪居惠州(今属广东)。在此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日子里,作者住在山中居所,独自酌酒而醉眠,醒后有感而作此诗。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唐庚此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韵味悠长,令人咏叹再三,不忍释卷。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初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意境幽美。炎炎夏日,昼长难度。谪居深山之中,面对寂寂青山,少不了独酌花间,残红点点,也足以让人陶醉;好鸟声声,婉转动人,仿佛催眠曲曲,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不觉之间睡意顿生,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诗人在这鸟语花香中很快进入了梦乡。在睡梦中,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诗兴亦信马由缰,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此种境况,即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可是对于诗后有关“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笔者认为不甚妥贴,似可商榷。对“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编撰者主要采用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中对该句的注释。钱钟书是当代学界泰斗,著作等身,令人钦佩,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都是学界公认的极有价值之学术著作,其新颖独到之见解,发垄耳振聩,令人耳目一新,笔者也因此获益良多。然智者千虑,有时亦难免一失,在《宋诗选注》中,钱先生注“拈笔又忘筌”句曰:“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筌借作诠。”细研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笔者认为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似是而非,值得商榷。“忘筌”一词源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筌”字的注释是:指用竹或草编的捕鱼之工具。“得鱼而忘筌”即捕到了鱼而忘记了捕鱼的工具,比喻的是达到了目的却忘记了所凭借的手段。“忘筌”即为“忘言”之意。“拈笔又忘筌”也就是说提起笔来又忘记怎样写了。
历代诗人用此典者甚多,如晋嵇康《赠秀才从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张正元《临川羡鱼》:“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白居易《和李渣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观指非知月,忘签是得鱼。”贯休《渔家》:“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羡前贤钓清渭。”郭沫若《新旧与文白之争》也说:“我们读书求学的目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
以上例举要而言之也说明,“忘筌”即为“忘言”之意。
由此观之,唐庚《醉眠》诗中“拈笔又忘筌”中的“忘筌”,亦如上述诗人一样是用《庄子。外物篇》“得鱼而忘筌”这个典故。“忘筌”,即是“忘言”,而所忘之言,即是上句“梦中频得”之“句”,若依钱先生的解释,“筌”借作“诠”,当“说”讲,表面上看,似亦可通,但细加推敲,所谓“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其实是“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写了”,而写什么呢?显然是上句“梦中频得”之“句”也。
个人资料:
唐庚(1070年―1120年)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唐河乡(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北宋诗人。宋哲宗绍圣(1094)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宋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唐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相关推荐:
4、纳兰性德《采桑子》诗词注释与评析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娇红:娇艳的桃花花瓣。懊侬:苦恼、烦闷。此谓苦闷的人。东阳:南朝诗人沈约曾*东阳(在今浙江省)太守,人称“沈东阳”。沈约曾在给朋友的书信中称自己因病消瘦。
芙蓉:芙蓉镜。古代有读书人芙蓉镜下及第的传说。
康熙十二年(1673),性德因殿试前夕突发“寒疾”而错过殿试,此阕即为词人卧病在家时所作。“桃花”为上片之重点意象,谓卧床的词人因错失殿试良机而心情低落,因此他感谢东风吹送桃花入窗来陪伴自己的孤独。“感激东风”亦或另有寓意,强劲的东风“吹落娇红”,正如迅猛的寒疾摧垮了词人;而柔弱的桃花被不可抗拒的东风吹落,也正如脆弱的词人让寒疾折磨得憔悴不堪。人与桃花,命运如此相似,心情如此相似,故应同病相怜。“芙蓉”则为下片重点意象,传说唐代有一位书生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到蜀中散心,旅途中遇到一位老太太对他说:“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第二年,这位书生果然高中进士。从此以后,“芙蓉”的意象就多了一层含义:它非关风花雪月,而是有关科举仕途。由此可见,性德感叹“不及芙蓉”,并不是说桃花的香味比不上芙蓉花,而是指自己痛失高中的机会。结语“一片幽情冷处浓”。显然,“幽情”是落第后的容若公子在凄冷的心境中独自舔舐伤口的心情。一个“浓”字,浓浓地渲染出容若此时此地层层叠叠、无法排遣的愁情。向来以风流自命、以才华自傲的相门公子,由此体会到了命运的冷酷与无情。
5、宋词《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诗词鉴赏《采桑子①·欧阳修》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②。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②。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①采桑子,词牌名。 ②拥朱轮,古代太守乘朱轮车,此指作者曾担任知州的职务。 ③辽东鹤,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此指离家很久,物是人非之意。
此词风格清新质朴、清疏隽朗,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
上片开头两句,追述往年知颍州的经历。将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到了老年越发喜爱之情;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志向。“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如浮云变幻,应当视为身外之物。
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辽东鹤”用化鹤归来的传说,来抒发世事沧桑之感,以突出世情变化,从而引出末句“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自己,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
这首词的内容,不过是抒写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及归颍而引起的感慨,但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因为这首词,可以说是运用了完全诗化的语言写成的,一扫晚唐五代以来那股浓重的忧伤情绪的“阴霾”。给词坛带来了新的气象。
颍州西湖,可与杭州西湖媲美。欧阳修曾在这里*,最后归隐这里,他在诗词文赋中常提到“西湖”,也曾为此专作《采桑子》十首,“西湖”作为这组联章体词总的意象,表达了他的喜怒哀乐,“西湖”承载了他太多的情感。
●采桑子,参见第57页相关介绍。
●欧阳修行文求简:一次,他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大家分别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记叙一下此事。第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逸马杀犬于道!”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欧阳修文风严谨: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欧公看待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俯仰流年二十春”的无奈与闲适,那么他又是如何看待历史事件的呢?
浪淘沙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抒发感慨,歌咏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给世人以深刻的戒鉴和启迪。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次第井然。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况,形象逼真。接下来两句,专从产地之遥远托讽致慨,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过片一笔兜转,点醒上片。“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事。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待了杨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用语,显得隽永而耐人寻味。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9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