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国《减字木兰花》诗词鉴赏
【年代】:宋
【内容】: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
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
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作者】:
王安国(1030-1076) 字平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神宗熙宁元年(1068),应茂才异等科入第,赐进士出身,拜西京国子教授、崇文院校书。熙宁七年(1074),为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八年,被罢归田。其词仅存三首,风格婉丽蕴藉,有《王校理集》,今不传。
【注释】:
落红:即落花。
这是一首伤别词。上片写男方别后的恋意。画桥流水,雨湿落花,皆是马上所见。触景伤情,不觉勾起对帘中人的怀念。下片写女方的深闺幽怨。结尾两句,因物寄怨,抒写离情。全词造语工丽,蕴含不尽之意。
薛砺若《宋词通论》:他的词虽不多见,然较介甫蕴藉婉媚多矣。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首词咏男女伤别。通首构思细腻,词藻华腴。
拓展阅读
1、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原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清代〕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一作:泪雨零/夜雨霖)
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生不得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注释
柬:给……信札。“何事”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故人:指情人。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所有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与意中人的相处也应像初见那般甜蜜温馨,深情快乐,可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驱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这一句来自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典故,《太真外传》中记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更是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当时这二人的感情被传为佳话。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在马嵬坡无奈处死杨玉环。杨玉环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明皇后来在途中听到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里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句意。女子将二人比作明皇与贵妃,可是你又怎么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整首诗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女子的哀怨之情却持久的缠绵在读者心中,久久不曾消退。
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2、王安石《陇东西二首》六盘山诗词赏析
其一
陇东流水向东流,不肯相随过陇头。
只有明月西海上①,伴人征戍替人愁。
陇西流水向西流,自古相传到此愁。
添却征人无限泪,怪来呜咽已千秋②。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初知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有政声。他目睹时弊,曾上万言书,主张**。宋神宗既位,以知制诰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年)擢升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其执政期间,曾积极推行变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突出,诗文俱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词语简注】
①西海:即青海湖,古称“西海”,在今青海省。
②怪来:怪不得出来的意思。
【内容简析】
《陇东西》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有关六盘山风光的两首著名诗作。
《陇东西》第一首主要写六盘山东边的流水景观。“陇东流水向东流”一句,主要描述六盘山东侧的流水,向东流淌,一泄如注。第二句“不肯相随过陇头”写陇东之水流向既定,就不肯随行人一起越过六盘山头向西而行,在此,诗人将陇东流水拟人化,赋予其鲜明的个性。第三、四句,写不肯西去的陇东流水,只是在明月升起于西海之上时,陪伴着在西北边地的征夫们一起随月征戍,替征人忧愁。在这里,诗人似乎将陇东流水在拟人化的同时比喻成留守内地的征**子,给全诗平添了无限的想象天地。
《陇东西》第二首主要写六盘山西边的流水景致。与写陇东流水不同,诗人在写陇西流水时,主要采用白描手法。第一句描述了陇西流水向西流的情状,第二句描述这陇西流水,相传从古到今来到这里的征人都会生出忧愁。第三句描写陇西流水中,不知添进了古往今来多少征人的泪水,所以才会出现第四句“怪来呜咽已千秋”,即怪不得自古以来呜咽如泣,声传千年。全诗不像第一首那样充满主观情感,而是以纯粹的白描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六盘山水分流东西,幽咽千年使人愁的情景,同样给读者留下了幽远的审美感受。
3、《王安石·灵谷诗序》唐宋散文鉴赏
吾州之东南,有灵谷①者,江南之名山也。龙蛇之神,虎豹、翚翟②之文章,楩柟③、豫章、竹箭之材④,皆自山出。而神林、鬼冢、魑魅⑤之穴,与夫仙人、释子⑥、恢谲之观,咸付托焉。至其淑灵和清之气⑦,盘礴委积于天地之间⑧,万物之所不能得者,乃属之于人,而处士⑨君实生其址。
君姓吴氏,家于山址,豪杰之望⑩,临吾一州者,盖五六世,而后处士君出焉。其行,孝悌忠信{11};其能,以文学知名于时。惜乎其老矣,不得与夫虎豹、翚翟之文章、楩柟、豫章、竹箭之材俱出,而为用于天下。顾藏其神奇,而与龙蛇杂此土以处也。
然君浩然有以自养,遨游于山川之间,啸歌讴吟,以寓其所好,而终身乐之不厌,而有诗数百篇,传诵于闾里{12}。他日,出其《灵谷》三十二篇以属其甥曰:“为我读而序之。”唯君之所得,盖有伏而不见{13}者,岂特尽于此诗而已?虽然,观其鑱刻{14}万物,而接之以藻缋{15},非夫诗人之巧者,亦孰能至于此!
【注】
①灵谷:即灵谷山,道教名山。在江西临川去郡邑三十里。②翚翟(huīdí灰迪):翚,有五彩羽毛的雉鸡。翟,长尾山鸡。③楩柟(piánnán骈南):楩,树名,即黄楩木。柟,树名,即楠木。两者都是南方生的优质树种。④豫章:树名,即樟木。竹箭:泛指竹子。⑤魑魅(chīmèi吃妹):古代传说中的山泽精怪。⑥释子:对出家僧人的统称。⑦淑灵:美好灵秀。和清:温和清朗。⑧盘礴:同“磅礴”,广大无边。委积:积聚。⑨处士:古代称那些有才德而不仕的人为处士。⑩望:望门,门族。{11}孝悌忠信:儒家的道德标准,即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忠于君主、为人守信。{12}间(lǚ吕)里:乡里。{13}伏而不见:隐藏而未显露。{14}鑱(chán缠)刻:绘绣刻画。{15}藻缋(huì绘):用优美华丽的语言藻饰。
本文是王安石为其舅父吴氏的诗集所作的序。吴氏住在抚州东南的金溪,地处灵谷山麓,他的诗集即以灵谷命名。文章首段以吴君所处的环境“灵谷”为切人点,首先采取铺排的方法,历数山中的物产,极言灵谷空灵优美,物产丰饶。这些铺叙有力地突显了灵谷山的灵气。接下来,作者顺势指出这种灵气凝聚在了万物之灵“人”的身上,并用“而处士君实生其址”一句来引出人物。
为诗集写序却不从诗集入手,而先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入手,并肆意渲染烘托灵谷优美奇幻的自然环境和丰饶名贵的物产,这看起来似乎有点离题,其实不然。诗集作者处于如此自然环境之中,**受其洗涤陶冶,自然产生淑灵和清之气,进而会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所以,环境和人与诗是深有关联的,作者文中对环境的种种铺叙实际都是为写人物、评价诗歌埋下伏笔。
第二段叙述吴君的身世。先言吴君“孝悌忠信”,生于豪杰之门,再说以文学知名于时,叙述现实中吴君不能“为用于天下”的困顿。作者拿吴君与前段灵谷山物产相比,一方面称赞了吴君和灵谷山中的名贵物产一样,富有才华;另一方面表达对其不能出而为天下所用、命运反不如物的惋惜之情。
构思独特新颖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选取“灵谷”作为切入点,从环境说开去,再及其间的人物,进而论述吴君的诗,深入地剖析了自然、人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构思很独特,也颇有创见。直至文末,文章才转入正题,转入对吴君诗的评价。作者先描述了吴君“浩然有以自养”“遨游于山川之间”“啸歌讴吟”的诗意生活,最后才落到吴君的诗作上,称颂其诗之妙,并交代叙述了诗集作者与自己的关系及自己作序的原因。
本文的一大特色是,行文曲折,笔墨灵动,兴致淋漓,充分体现出作者为文多顿挫转折、峭拔壮观的独特风格。
后人评论
孙琮在《山晓阁选宋大家王临川全集》卷一云:“序处士诗却不说诗。先从灵谷蕴蓄之奇,说到人上,既出处士后,亦不说处士之诗,且言其行能而惜其老,以与前段相应。既出处士能诗,又不实说处士之诗,反说得不尽于诗。而赞美其诗,只于掉尾一句结出,作法绝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