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甘露僧舍》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8 09:31:30

《宿甘露僧舍》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①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1.“天共流”描绘出水流浩荡、水天相连的阔大景象,开篇即为全诗营造壮阔的意境;与结句的想象相照应。(意思对即可。)

2.示例:同意。全诗从水天共流、长风万里的雄伟景象,想象到驶入大海的开阔自由,既流露出乘风破浪的快意,又表达了冲破现实羁绊、纵横广阔天地的豪情,可谓境界阔大,立意高远。(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

二:

(1)诗评家说,本诗中“放入”二字显得很有气魄,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一点作出评论。(4分)

参***:

(1)同意,她使通常的开窗欣赏景色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了作者*襟和气魄,使整首诗的格调显得豪迈高昂。

(2)用到的技巧有:嘘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千峰在侧,沉雄悲壮的松涛,就在窗下轰响,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将读者带人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中。夸张,后两句,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浪涛,领略那拍天而来的大江气势,索性打开窗扉,放长江如室内,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所造了一种豪壮之美。其余还有如寄情于景等。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三:

①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答: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长江,在一刹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

这首诗看似直白好懂,其实不然,未经深思的人很容易误解诗中的含义。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乍一看,这似乎是在说,云气弥漫,让人记起山寺之高,松涛传来,让人想象万壑风鸣。果真如此吗?再细一考虑,很快发现不对劲:北固山虽高,也绝没有到高耸入云的程度,何况诗人身处房间之中,既非远眺,何来云气?说“万壑”悉在“床底”,似也不谐,万壑松涛之事,山中也许会有,但从下文“银山拍天浪”来看,长江既有如此威势,自然是炸雷般响,诗人怎么可能听得到区区风声呢?所以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实则破绽百出。

其实本诗没有铺垫,通篇都是写江。

房间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雾,所谓“枕中云气”,当是长江水汽会在高处,令人觉得空气很湿,甚至枕中已经凝结了些许水珠。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接着,诗人又写床底穿来的江水之声,那阵阵惊涛,仿佛狂风席卷山谷,招起无数苍松摇撼助威,其声壮烈奔腾之至。

有如此雄壮的长江,诗人怎能错过?诗人想象着江水翻天卷地的气概,想象着那银山一般拍击天穹的巨浪,不禁胸怀激荡,想要一睹长江风采,“要看”二字将诗人按捺不住的向往和兴奋直接呈现,逗出了全诗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为何是放入?自然是长江先前想要入窗而不得,诗人到此刻才将它放了进来。可哪里有体现呢?此刻我们忽然明白,原来所谓“枕中云气”,所谓“床底松声”,都是长江有意而为。长江想要冲进房间,好让诗人欣赏自己的奇伟,便先以枕云相示,后以骇浪相呼,不停地邀请着诗人,召唤着诗人,诗人便再也无心睡眠,欣然开窗,与长江陶醉在了一起。明明是诗人向往长江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却成了长江招引着诗人去欣赏,通篇用反客为主而不露痕迹,前后呼应之间又只觉一气呵成,笔法实在高超。

这首诗不仅写江,而且像江,它是有江的性格的,而诗人创作此诗时的精神状态,想必也是同这长江一般,雄豪奇伟,有囊括宇宙的雄心吧!

拓展阅读

1、《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原文翻译 注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这首艺术地再现了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详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想来,他当时还曾说:你比从前……

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该有多少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之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像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不是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么?“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中的情景和细节,似曾人人经历过的,这就使人们起来,感觉十分亲切。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原文翻译 注释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崔颢《黄鹤楼》,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苕溪渔隐丛话》、《唐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与崔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3、李洞《绣岭宫词》的翻译

春日迟迟春草绿, 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 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释:

①绣岭宫,是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②李洞,唐末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指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种棠梨。

(1)清代著名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你本首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4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的三、四句。(4分)

(3)本的三、四两句是怎样抒情的?

参***:

(1):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1分) 第二句,唐玄宗命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1分)景语中寄托了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2分)

(2)寓情于事:委婉表明唐朝衰落已久,人民生活痛苦,缅怀盛世,表达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与担优的真挚感情。(2分)借古讽今,讽刺当朝统治者不思汲取唐玄宗的教训,荒淫更甚唐玄宗。(2分)

(3)三、四两句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来抒情。通过写一位白发老翁唱太平曲,寄寓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借开元盛世反衬僖宗的荒淫昏朽,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思慕,对危机深重,国势飘摇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绣岭的春天风和日丽,春草绿遍田野,野海棠花开茂盛,棠梨花瓣(香玉)随风飘落。宫殿前的一位白发老翁,还在唱着太平盛世的歌曲。

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是针对时政而发的。此的新颖在于: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满眼新绿的景色。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绣岭,写的却是荒草萋萋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野棠”的“野”字,包含了人的无限感叹。

“开尽”的“尽”字,道出了无限“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变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变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无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

尾联写出一位白发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深远。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人寄寓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

4、古词中的华夏春天理解习题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遮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巧日春到,而北纬32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今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蛇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3分)

(1)

(2)

(3)

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2分)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人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粉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4.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3分)

5.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3分)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 )首,我的发现是:

1.(3分)

(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1分)

(2)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1分)

(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1分)

2.(2分)

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言之成理即可)

3.(3分)D

4.(3分) (意同即可) (2分)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意同即可)

5.(3分)

(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意同即可)

(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同即可)

点击查看更多《宿甘露僧舍》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6300.html

热门阅读

  1. 赚钱还是赚人生随笔
  2. 毕淑敏优雅经典语录精选
  3. 教师节的暖心祝福短信
  4. 思念家乡的古诗201
  5. 农民工的诗
  6. 平安夜给爱人的祝福短信
  7. 竞聘电信公司销售经理演讲稿
  8. 在清明的诗歌:清明思
  9. 把美丽的爱向往爱情诗歌
  10. 关于小学生安全广播稿
  11. 最新产品购销合同
  12. 八一建军节慰问祝福语范本参阅
  13. 传染病医院实习生管理培养论文
  14. 人格测试美文
  15. 二胎全面放开有感随笔
  16. 英文导游词短范文
  17. 201年鸡年企业辞旧迎新问候祝福语
  18. 灾星的拼音解释及造句
  19. 中秋节温馨祝福语
  20. 中秋节思念家人的诗句
  21. 委托广告合同书的范本
  22. 爸爸的灯塔读后感范文
  23. 标语的力量精选
  24. 名著《昆虫记》的读后感500字
  25. 稻香依旧随笔
  26. 桃红三月美文
  27. 草虫的村落优秀教案
  28. 《爱的力量》读后感小学生范文350字
  29.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30. 小学获奖团队及个人颁奖词摘抄
  31. 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心得范文
  32. 《清兵卫与葫芦》的教案
  33.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读后感
  34. 201年开学第一天祝福语
  35. 《笑猫日记—幸福的鸭子》读后感
  36. 分离在即好好诉离别杂文随笔
  37. 单位三八节祝福语
  38.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39. 伤感90后经典语录
  40. 描写一个人心胸开阔的句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