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依旧随笔
小小的我坐在田垄上,看着爷爷弯着腰的身影在稻丛里时隐时现。輕风无声息地拂过,金黄色的稻穗迎合着,像丝绸一样柔滑地荡开,淡淡的稻香和着阳光的温暖气息在空中轻快地打了个旋,钻入鼻尖,柔柔地扩散心间。
我呆呆地伸出手,天真地想挽住那抹香,却总是扑了空。
檐下燕子秋去春来,又是一个夏季。田间的小水沟依旧流水潺潺,连绵起伏的水稻依然散发淡香,只是那片金*稻浪里,再也没有那个弯着腰的熟悉身影。
坐在田垄上,沉浸在稻花香里,看着泥土半掩着几朵落花,我眼里一阵酸涩。我不愿再坐下去,起身走向炊烟袅袅的老屋。
推开小院的栅栏,走过铺满石子的小院,跨进老屋,奶奶正在炉灶前生火。墙上映着被火光拉长了的奶奶的背影,随着火焰的跳动微微摇晃。
似乎又回到了小时候,爷爷在炉灶前添火,奶奶在大锅前炒菜,而我坐在一旁的长板凳上,盯着墙上晃动的影子。
看着木墙,不经意瞥见挂着的静默了四年的旧镰刀,我的眼前蒙上了一层雾气。
奶奶似是察觉到我的心绪,不紧不慢地向灶炉里添一把柴,转头看着我,轻轻地说:“人最终都是要走的,看开点。你们还年轻,别太想着过去,好好朝前走。”
说完这番话,奶奶回转头拨了拨炭黑的木柴,不再说什么。火焰欢快地跳跃着,不久,饭香弥漫。
看着奶奶静默的神情,还有波澜不惊的眼,我眼前浮现的是一片稻田。水稻幼苗生长着,开了花,结了稻穗,被收割下来,养育了一方人;冬去春来,农人又插下秧苗,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我忽然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太寻常;时间从不会停下脚步,旧的结束,会有新的开始,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我的鼻尖似乎闻到一缕似有似无的稻花香,我伸出手,揽住了那抹香,留在心底。
拓展阅读
1、粽子飘香忆祖母散文随笔
端午节来了。看着超市冷藏柜里刚上市的粽子,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母,想起了她缚的粽子。
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缚粽子用的芦苇叶子全是祖母从江边或河边亲手打回来的。先把叶子煮一下,再洗一下凉干,同时把大米用水淘洗一下。接着在祖母的带领下,家里会缚粽子的人便全部行动起来了。先用三到四片叶子相互重叠着摊成一排,再把叶子头部卷成圆锥状,用勺子将米把里面填满,再用叶子的剩余部分将大米裹好密封,最后再用一片叶子沿粽子四周缠绕一圈,用手指摁住余留的叶子尾,用穿针从粽子中间插进去,再把细长的叶子尾穿进针孔里,从另一面把穿针慢慢拔出来,这样就把那细长的叶子尾带到了粽子的另一边,再用手慢慢把叶子收紧,一只又大又好看的粽子就完工了。我总爱捏着那细长的叶子尾,把粽子拎起来看,就像欣赏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有时粽子里还要放些红枣、红豆、花生等,使得粽子的品种更加丰富。
粽子一般都是头一天晚上缚好,端午节一大早祖母就起来煮,煮粽子时还要放些鸡蛋或鸭蛋一起煮。等我起床时,灶房里早已飘出粽子诱人的香味了。因为缚的粽子较多,多余的粽子总要放进大瓦缸里用水养起来,吃较长一段时间。我之所以了解如此多的细节,因为那时我是祖母的小帮手,专做插穿针、数粽子之类不需技巧、不用费力的小活。
不仅是粽子,祖母包的包子,捏的馄饨,擀的面条,煮的红烧肉、红烧鱼……,哪一样都是我无法忘怀的美食。但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这样的美食当然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尝一下鲜。不过祖母腌制的自家产的咸菜、萝卜、酱豆等,倒是每餐必备的小菜。
我从高中寄宿学校以后,就再也没有时间看祖母缚粽子了。随着八年前祖母辞世,让我今生彻底失去了这样的机会。那全家乐享天伦的情景,只能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再现……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还是公社化的生产队时代。年近五十的祖母已不再参加集体劳动了,挣工分养家糊口的事情,就由父亲、叔叔和姑姑们继承了下来,还有后来嫁进门来的母亲、婶婶们。不是祖母不想出工,而是繁杂的家务让她离不开家。那时我们家十好几口人,祖母在家洗衣、做饭,打理菜园,饲养猪羊和鸡鸭,家务活一点不比出工轻松。因为人多,我们家自留地也多一些,祖母总是随季节变迁周而复始地播种、采摘,总会让全家人吃上时令新鲜的果菜。
再后来,就像分田到户一样,我们家也由一个大家分成了几个小家,祖母被安排由二叔家赡养。但平常她依然过着独立的生活,继续着忙碌的家务。不愿给别人添丝毫麻烦,这是她一生未曾改变的性格。但她对家人的牵挂和关爱,总是默默地落实在行动上。无论农忙还是平时,只要有空闲,祖母常去地里帮忙;未分家时,中午吃不完的饭菜,总是夏天留锅里,冬天装进碗罐焐在灶堂里,等在地里做体力活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傍晚回来当“晚茶”;分家后,她经常做些自己舍不得吃的好菜,等待寄宿在校的孙子孙女们周末回家改善一下;到我们上班拿工资了,给她一点生活费,她也从来不肯要,说我们要结婚,要买房,在外面出门就要用钱,云云。总之,就是不肯让我们为她花钱。
祖母长方脸,慈眉善目,一看就是那种让人信赖、容易亲近的人。即使生气时也常是脸上带着笑意,换句话说就是她不是真心生气。她从不羡慕人家的富裕,也不嫌弃别人的贫困,把子女们调教得温文守矩,知书达理。在生产队里,她从来没有争过份外的利益,倒是经常在生活上接济队里那些困难的人家;那时候家里很难得开个荤,每逢此时,她都要盛一大碗米饭挟些荤蔬菜送给左右邻居家;有时菜比较丰盛时,则送一碗米饭一碗菜;把大家都安顿好后,留给她自己的只有那诱人的香味了。
祖母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但她没有缠过脚,一双勤劳的大脚踏遍了她生活的这方土地。年轻时在生产队挣工分,年老后仍在自家地里劳作,操持家务;自己种的多余的果菜,还一早起来赶到集市去卖;空闲时自己编制鱼网,到河里钓螃蟹和河虾;上世纪九十年代,七十高龄的她也曾到江边去捞过鳗鱼苗。晚年的祖母还信了教,每次礼拜她都风雨无阻,赶往路程不近的教堂。有时年轻的教友骑车带着她去,大多数时候则是自己来回走,路上走累了就歇一下。她那双没有缠过的大脚,有力地支撑着虔诚的她。
生活中,祖母也是非常“讲究”的人。每每走亲戚出远门,都要洗涮梳理一番。那时候牙膏牙刷还没走进农村,她总是先用食盐涮涮口,然后洗脸,再把长长的头发梳理一下,绾起来,用黑色的网鬏网起来,用簪子一插,最后换上那身洗得有点褪色的蓝布衫,腰间别一条小手绢,臂上挎个小竹篮,遇上下雨天时手里还要打把油纸伞。这身打扮总给人一股净雅、清爽的感觉,就像她调理的菜园一样,一行行、一垅垅,整齐有序,一丝不苟。
祖母的身体状况向来挺好,除了血压有点偏高,并无其他患疾。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我立刻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因为平常都是我往家里打电话,不是重要的事情父亲一般不主动打电话给我的。
因为得的是“中病”,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她突然之间便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医院抢救治理一段时间后,就在医生无能为力的目光中从医院转回了家。自从“中”了以后,祖母便不能吃东西了,除了不间断的输液之外,只能通过*灌输一点奶粉、米汁之类的流质食物。在祖母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我总算挤出时间陪着她度过了几个日夜。我坐在床边,紧握着她的手,希望她能感觉到身边的我,更希望她能睁开双眼,像往常一样询问我在外面的情况。但从脚开始慢慢往上体漫延的冰凉告诉我,与祖母的诀别快到了。
那天雨夜的那一刻,恰巧就我一个人在祖母身边,目睹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瞬:她突然睁大了双眼,咽喉间发出一声闷响,就像平常打了一个嗝,然后就慢慢地合上了双眼。短暂的数秒,祖母的生命之旅就停止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没有呼天怆地的痛哭,甚至忘记了痛苦。我平静地拨打着电话,把祖母走了的消息通知已经疲惫的亲人们。因为我知道,祖母这次真的要出远门了,是去那她一直为众生祈祷的天堂。
端午前夕忆起祖母,是因为身体里流淌着的血脉亲情,是为追忆淳朴的乡风习俗,更是盼望代代传扬那勤劳、善良、宽容的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此文已酝酿月余,但因忙于几个计划外的事务,以致延至端午方才成文。我相信天上的祖母是不会怪我的,因为她从不轻易责怪别人,更何况我是她疼爱有加的长孙呢!
2、小辣椒生活随笔
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今年花市情况虽然比较特殊,没有大型花街,但小花市也还很红红火火。院子里喜欢花,习惯了逛花市买花的老乡阿姨跟往年一样,招呼大家一起去逛花市。
迎春之际,南国的街道虽然还包裹在朔风里,指尖也残留着些许寒意,但早已洋溢着早春的气息,花市姹紫嫣红,争妍斗艳,幽香馥郁,令人陶醉。因为带着孩子,老板特意给我推荐一盆小辣椒,那种结满了朝天椒的朝气蓬勃的小辣椒,没有想到现在小辣椒也成为了花市的品种,老板还兴高采烈地介绍说,那是朝天椒,红红火火,天天向上,绽放绚丽,最近卖的很好的呢,也是新时代移风易俗的新气象吧。看到热烈迎接早春,那么灿烂绽放的小辣椒,一种真真切切的春意盎然感觉,春节临近了,春天就要来了。
小辣椒,可爱的小辣椒。吃辣椒的习惯从小就养成了,一时还真难改。小时候外婆种好多的小辣椒,那时候,没有大棚,每年春节过后,早春时节,外婆把那小小的一小撮儿辣椒籽撒在菜园子里,清明节之后就有新鲜的辣椒吃,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晒的小辣椒更加火火火火火的辣,那种火火火火火的辣,辣出一身汗,辣的真够劲。也许是吃辣椒的习惯,造就了故乡人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火辣性格。
东酸西辣南甜北咸,南国的故乡也还真是很能够吃辣的。辣椒好像也不在佛家五荤之内,戒律方面没有提到不能吃辣椒,不过,因为辣椒是一种辛辣之物,气味很重,这和五辛有辛味臭味有点接近,僧人应该修清净心,饮食方面一般都以清淡为主,也有的寺庙不主张吃辣子,但不主张吃也不是完全禁止吃。上次在武夷山偷偷买了点小辣椒做辣椒豆豉吃,给师傅知道了,师傅没有生气,只是请出《楞严经》的一段经文,说你自己好好读读吧:“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辣,是五辛辣,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人,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人、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五荤吃了之后嘴中就带有难闻的气味,不利于和人沟通,也不利于交流,更不利于自己的修为和成长。”师傅说我那么喜欢吃辣椒,这辈子大概跟小辣椒有着不解的缘分,自然要承受小辣椒火火火火火的辣。不过,那时候,没有理解师傅说我这辈子大概与小辣椒有着不解的缘分,自然要承受小辣椒火火火火火的辣的意思,跟师傅狡辩说辣椒不在佛家五荤之内,还搬出《心经》说我“心无挂碍”。师傅无奈地摇头说,“你这辈子会被小辣椒火火火火火辣个够的。”
故乡还有新年给狗狗吃辣椒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把一块肉用那种特辣特辣的小辣椒、霸王辣椒水浸泡好,正月初一开门一大早就给家里的狗吃,狗狗大概也知道过年,高高兴兴地上扑上来、摇头摆尾,主人这时候拿出浸泡了辣椒的肉扔给狗吃,狗狗一看肉狼吞虎咽地吃起了,一下子就辣的受不了,在家里一个劲地大叫“旺旺旺旺”, 托狗狗的吉言,家人也满心欢喜、开怀大笑地说,“大家旺,大家旺,都旺旺,”然后,换一块没有浸泡辣椒的骨头或者肉给狗狗吃,欢天喜地过大年。
虽然故乡过年正月初一要用辣椒作弄一下狗狗,但平时对狗狗可是好了,把狗狗当成家里的一员,而不是把他看着*,据说,“狗”与“够”是谐音,家里有狗,生活就足够,丰衣足食,而叫“汪汪”的,那自然是“旺旺”,兴旺发达,相比之下,日语的“狗狗”,汉字虽然也写“犬”字,但读音“いぬ”, 和“去ぬ(いぬ)”同音,也就是“滚”的意思,可见狗在古代日本,是多惹人厌,多么不讨人喜欢的动物。
那年,可能是鸟衔的小辣椒种子落在了阳台花盆里,春天花盆长出了一株小辣椒幼苗,小辣椒秧苗无声无息地生长着,细纤弱小,不敢招摇,甚至开始都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突然间有一天开出几朵小白花,老乡阿姨来家里玩看到花盆开小白花就建议说,家里不要养开白花的东西,把那小辣椒从花盆拔了吧,我则想,缘起缘灭,因缘聚会,既然是缘分,就随喜随缘吧。打电话告诉师傅说,家里阳台花盆长出一株小辣椒开花了,师傅还是笑着说,我这辈子跟小辣椒有着不解的缘分,自然要承受小辣椒火火火火火的辣。
老乡阿姨自然不会喜欢新年买开小白花的小辣椒,好在花市的朝天小辣椒已经是硕果累累,昂首挺立,天天向上,给人们一种激励人心的鼓舞。我知道,小辣椒没有蝴蝶兰那样招人喜爱,也不是福橘那般讨吉利,俗世深处的小辣椒,登上大雅之堂的新年花市,也是移风易俗的新风气吧?师傅说我这辈子跟小辣椒有着不解的缘分,自然要承受小辣椒火火火火火的辣,那就随喜随缘,火火火火地活在烟雨红尘中。
3、我家的幸福的随笔
我的生活平实而简单,在我的家庭中,也一直拥有着这样一份简简单单的幸福!
家中的幸福靠外婆。外婆是家里的掌勺大厨,任何菜肴只要经过她的巧手,都能成为不可多得的餐桌佳肴。因为有了外婆,我的小幸福从中餐开始……
家中的幸福靠妈妈。如果说外婆是家里的中餐大厨,妈妈就是家里的面点美厨了!白白净净的面粉,经过妈妈的巧手添加了合适的辅料,松软可口,劲道十足的面包就新鲜出炉啦,这味道虽然没有外面添加剂十足的面包香,但是健康是最大的`保障!因为有了妈妈,我的小幸福从西点开始……
家中的幸福靠爸爸。如果说两位重量级的大厨接下了全家人“优质胃”的任务,那爸爸可就是家里的“暖男”。他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无论接收到什么样的工作内容。他从不抱怨,总是用最好的态度呈现最好的工作结果。对于我,除了可以帮助我解决一些学习问题,还可以和我聊聊心里话,让我释放压力。因为有了爸爸,我的小幸福从生活点滴开始……
家里的幸福靠我。他们每个人都是家里重要的一员,但是我确实是他们所有人的宝贝。我的存在,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喜怒哀乐,可以让他们的生活目标明确……因为有我,這个家的幸福才完整。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
4、天一阁随想心情随笔
在博物馆工作期间,有一次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的章副馆长一行来我馆交流,由于他们事先已和省文物局联系了,加上我对他们的到来也是向往已久,所以,上午一上班,我就早早的在办公室等了,随后,带他们去大上清宫、仙水岩、天师府、正一观等地考察,他们是纪念范钦诞辰500周年系列考察活动之一,我感觉很荣幸能参与其中。
对天一阁,最早的认识是从余秋雨的那篇散文《风雨天一阁》开始的,虽然至今我仍然没有实地考察那里,但是,从余秋雨的那篇散文中,我已经深刻领会到了范钦先生的文人气质,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强意志。我觉得,特别在当前经济发展变化迅速的时代,对文化的追求、对文化的执着、对文化的深厚感情,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终长期保持生机的永恒的命题。
特别是物欲横流的今天,社会对经济的无限膜拜,无形中降低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修复与发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摆在世人面前。
天一阁的产生,很大程度缘于一个人(范钦)对文化的追求、爱好、鉴别、收藏,一句话概括就是缘于他的文人品质,既有收藏家的鉴别能力,更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的思考能力,在他生前,能够将文化财产未来的命运安排好,这是非常艰难而又非常幸运的,艰难在于对他儿子的要求,只能在万两能随意支配的白银和一栋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书楼之间选择,幸运的是他的儿子,乃至他的儿子的儿子都坚持了这份艰难,这应该就是古代文人的清高吧?远比我们现在所说的清高要高尚的多,我是这么认为的。
对比起来,考察时章副馆长他们说我是个真正的“文化人”,我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虽然我一直很欣赏文学、爱好文学,而且也喜欢写点东西,但是离真正的文化人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点上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有很多时候我都在纳闷?到底我应该给自己定位什么呢?我喜欢读书,爱好种菜养花,但同时我对灯红酒绿又缺乏抵抗力,一直在静心与浮躁中徘徊;我很喜欢高雅文学、幽雅的音乐,但是我却连高级一点的欣赏水平都不完备;我真心诚意的想做个为人民服务的官吏,但是我却发现从政之路对我来说是那么艰难,也许我压跟就不具备中国官吏的“优秀素质”。
但是,我还是觉得,人的发展应该有点韧劲,首先要有决心,做文化人是快乐中包含辛苦的,做个真正的文化人就是享受更多快乐的同时精神上更辛苦,而做个有成就的真正的文化人呢?平时多思考并及时把所思所想转化为文字的东西,也算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贡献。对我来说,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不断的去探索吧,相信自己,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1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