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金谷园》原文译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2 13:11:04

古诗《金谷园》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坠楼人:石祟爱妾绿珠,美而艳,后投于楼下而死。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分)

(2)请分析本诗后两句的景情关系。(4分)

参***

(1)这是一首怀古抒怀诗,作者由金谷园的眼前景而想起昔日象,两相比照,抒发了作者对人世变迁的无限感慨。(三处画线各1分)

(2)后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1分)春日鸟鸣,本为赏心乐事,但此时正值日暮,又荒园当前,春风也略带凉意;(1分)此际身处园中的诗人耳际眼前,啼鸟犹有哀怨语,零花也诉坠楼恨,风物染悲恻,沧桑入暮景,如此则人世今昔之感便已淋漓于景中。(2分)

繁华的往事已随着香尘散尽,没能够留下半点踪迹,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流水无情地悄悄逝去。黄昏时啼鸟在东风里噬怨声声,飘飞的落花还像那坠楼的人。

《金谷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人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哀婉。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可叹,亦可悲,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是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很多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正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拓展阅读

1、怨别孟郊的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注释

飒飒:形容秋风吹的声音。

相向:面对面。

气先咽:因为伤心,气塞声断讲不出话来。

心曲:心事。

唯所思:(分别后)只有互相思念。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歌。此一、二句是离别的时间和环境,写的又是在秋天。中间两联句内容相重,强调地描写了两人因离别而泪眼相看、欲说不能、伤心之极的情景。最后两句写的是离别人的将来,两人只能在明朗的月光下共同想念了。表示了他们真切、坚贞的感情。

这首写的是秋日的离愁:“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交代离别时的节令,并用“飒飒秋风”渲染离愁别绪。接下去是写一对离人的表情:“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相向,就是脸对着脸、眼对着眼;从“含情”二字里,使人想象到依恋难舍的情景,想象到汪汪热泪对着热泪汪汪的情景;想对爱人说些什么,早已抽抽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这两句写得极为生动传情,宋代柳永,便把它点化到自己的词中,写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的名句。抽抽咽咽固然说不出话来,但抽咽稍定,到能够说话之时,却反而觉得没话可说了:“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先对“离人”或稍有不放心,想嘱咐几句什么话,或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但看到对方那痛楚难堪的表情,已经没有什么需要说的'了。“却难说”三字,确切地写出了双方当时的一种心境。这一对离人,虽然谁都没说什么,但“未说一言,胜过千言”,更表现了他们深挚的爱情和相互信赖。最后用一幅开阔的画面,写出了他们对别后情景的遐想:“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总起来看,人以秋风渲染离别的气氛;写“含情”之难舍,以“气先咽”来描状;写“心曲”之复杂,以“却难说”来概括;写别后之深情,以“共明月”的画面来遐想两人“唯所思”的情状。人换用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具体而动人。特别是“悲来却难说”一句,本是极抽象的叙述语,但由于人将其镶嵌在恰当的语言环境里,使人不仅不感到它抽象,而且觉得连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来了。这正是作者“用常得奇”所收到的艺术效果。

2、短歌行其二翻 短歌行的

1 短歌行曹操带拼音版

duǎn gē háng

cáo cāo

曹操

duì jiǔ dāng gē ,rén shēng jǐ hé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pì rú cháo lù ,qù rì kǔ duō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kǎi dāng yǐ kāng ,yōu sī nán wàng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hé yǐ jiě yōu ?wéi yǒu dù kāng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qīng qīng zǐ jīn ,yōu yōu wǒ xīn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àn wéi jūn gù ,chén yín zhì jīn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yōu yōu lù míng ,shí yě zhī píng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wǒ yǒu jiā bīn ,gǔ sè chuī shēng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míng míng rú yuè ,hé shí kě duō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yōu cóng zhōng lái ,bú kě duàn jué 。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yuè mò dù qiān ,wǎng yòng xiāng cún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qì kuò tán yàn,xīn niàn jiù ēn 。

契阔谈,心念旧恩。

yuè míng xīng xī ,wū què nán fēi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rào shù sān zā ,hé zhī kě yī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shān bú yàn gāo ,hǎi bú yàn shēn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zhōu gōng tǔ bǔ ,tiān xià guī xīn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短歌行》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意分为四节来读。在前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接下来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但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中也具有典型意义。再接下来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性很强的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路线和*策略服务的。全充分发挥了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3、《游不值》、翻优秀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yīng lin jī chǐ yn cāng ti,

小扣柴扉久不开。

xiǎo ku ci fēi jiǔ b kāi。

春色满关不住,

chūn s mǎn yun guān b zh,

一枝红杏出墙来。

yī zhī hng xng chū qing li。

也许是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注释:

①游不值:我在游时没有遇到主人。时游,是游私,和后世的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

②应:应该。怜:爱惜。

③屐齿:木屐(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④苍苔:青苔。

⑤小扣:轻轻地敲。

⑥柴扉:用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明媚的时节。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的门前,想看看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人猜想,大概是怕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人在花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4、《游不值》、翻优秀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不值》

中心思想:

《游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满子的春色是柴门关不住的,一枝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到墙外来了。"“满”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门紧闭,无法观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主人爱惜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句作铺垫。

作者介绍:

叶绍翁,南宋中期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5、《游不值》、翻优秀

叶绍翁〔宋代〕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也许是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这首小人春日游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情景交融,千传诵。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门紧闭,无法观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主人爱惜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内独,但“春色满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应是从陆游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其三是景中有情,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金谷园》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2287.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节日民族的诗句
  2. 公司年会主题标语2019
  3. 《全民开考》读后感范文550字
  4. 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活动总结
  5. 七夕节幽默爱情短信201
  6. 街道档案工作自查报告精选
  7. 广东家畜禽水产的养殖产销合同模板
  8. 关于《识字2》的教学设计
  9. 班主任工作反思总结模板
  10. 李娜的故事
  11. 化学专业个人自荐信范文
  12. 小吃店转让协议书范本
  13. 我学会了切黄瓜片三年级作文
  14. 学校的后勤工作总结
  15. 小学生关于春节的作文:我的除夕夜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