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蝶恋花·衰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为问西风因底①怨?百转千回,苦②要情丝断。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
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
〖注〗①底:底事,什么事。②苦:极力,硬是要。
1.上片第一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点明季节为 ,为咏柳做铺垫。(2分)
2.王夫之词悲慨婉曲,此词作于明亡之后,请结合全词说说他是如何抒情言志的?(4分)
1.拟人(写反问亦可) 、秋天
2.移情入景,状写秋风的凛冽,“苦要情丝断”写出环境的恶劣,也表达了词人对亡明的深深眷恋,通过秋风的无情映衬出词人对亡明的深情;借柳拟 人,“叶叶飘零”写衰柳之情态,亦暗喻南方复明的抗清力量逐渐凋零;从衰柳转写寒鸦,杨柳曾经是乌鸦栖息之所,现在它们都成群结队别柳而去,“飞影乱”状 寒鸦飞离时的急迫之态,“趁斜阳”是说它们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离开衰柳,这里“寒鸦”实暗喻那些在明末清初屈节仕清的江南文人,他们看到明朝大势已去便改其 初志,纷纷投向了清廷的怀抱,“谁肯还留恋”一句,包含有对这些仕清文人的谴责之意;在结句以“寒蝉唤春光”的意象来说明还有一批与自己一样心向明室、矢 志恢复的仁人志士,而在这一句“寒蝉鸣”与上一句的“寒鸦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在坚守,一个却逃离,从而把词人忠贞不渝的心志表现出来,春光不再, 寒蝉难唤,也表明亡明大势已去,复明的力量已无法挽回明亡的颓势,语辞沉痛,感慨深重。
“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要情丝断。”强横的西风,你对那一树翠柳有着怎样的刻骨怨恨?百般摧残,千般蹂躏,定要将一缕缕饱含情意的柔丝从树上生生折断?此处的“怨西风”既是在感叹天道不公,同时又隐喻清朝统治者对明朝遗民志士的无情迫害。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既是春秋之争,亦是人世之争。清初的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征服与抵抗是一部齐头并进、不共戴天的血泪史。仅在1645年(顺治二年),同时又是弘光元年(南明福王朱由崧年号),就发生过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而这两大惨案皆发生在所谓“民风柔弱”的江南,发人深省。“扬州十日”为清军占领扬州城后所为。因扬州军民在南明督师史可法的带领下奋战不屈,清军大挫锐气,睿亲王都铎下令屠城。十日之内*八十万,史称“扬州十日”。难民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曾有过不亚于惊悚片的真实刻划:“数十人如驱犬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而“嘉定三屠”则因嘉定百姓反抗“剃发令”而起。清军分别在1645年的七月四日、七月二十六日、及八月二十六日三屠嘉定城,“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摘自朱子素《嘉定屠城略》)。
“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柳树上的一枝一叶虽苦自挣扎,终因势单力薄,不敌西风之威,被吹得七零八落各奔东西。他们想要找回曲曲堤岸,那既是绿柳生长之处,也是他们栖息的家园。可堤岸已远如天涯,遥不可及了。这里的柳树代表的是故国,而柳叶则代表着万万千千不忘故国的遗民。亡国破家的苦难尽在“飘零”一词中体现了出来,“早似天涯远”则有一种隔世相看、无语泪流的辛酸。
也不全然如此。柳树上不仅有叶,还有乌鸦。“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比起情深不渝的树叶,乌鸦可谓知时识务。当日垂柳荫浓,乌鸦曾深受庇护,今对槁木枯树,则毫无留意了。趁着斜阳的微光,他们乱纷纷地拍打着翅膀飞离了柳树,去寻找更为舒适宜居的枝头。
叶散鸦飞,柳树愈发孑影可怜。“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只有沉浸在温馨的梦想里,她又焕发了青春与活力。“鹅黄拖锦线”,那该是怎样绚丽的颜色,怎样袅娜的姿态。一个此情绵绵的“拖”字,真恨不得能将梦景无限廷长。可是春光终就渐行渐远了,寒蝉的鸣叫将衰柳从梦中惊醒。这低弱的蝉声哪能唤回比天涯还远的春光呢?词至此处如冰弦凝结,无穷伤逝尽在其中。
此词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便在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叶叶”与“寒鸦”,“西风“与”春光“对比鲜明,蓄意深刻。叶是恋旧的明朝臣民,鸦是投清的叛臣。一个“飘零”一个“乱”,两种心态参差互见。“西风”为汹汹而来的满清**,“春光”为猝然而去的故国。一个“百折千回”,一个“难借寒蝉”,两种力量强弱可知。
“春光难借寒蝉唤”。在明末继起的南明三帝中,福王朱由崧于1646年在芜湖被俘,次年被杀于北京,弘光**灭亡。 唐王朱聿键于1646年被俘后绝食于福州,隆武**告终。桂王朱由榔于1662年被害于昆明,永历**完结。
拓展阅读
1、李冠《蝶恋花·春暮》阅读答案及赏析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1. 亭皋:这里指城郊有宅舍的地方。
2. 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一寸相思千万绪”一句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略加分析。
3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1】伤春暮、怀人。(2分)“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2分)
【2】主要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一寸”和“千万”对比,“一寸”和“千万”同时又是夸张。(2分)
【3】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3分)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如答“不同意”也要扣住“内容”“情感”“手法”三个方面分析)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近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徬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后,淡月朦胧。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心中的万缕相思。诗人把惜春、伤春与怀人的思绪,融为一体。全词写得轻柔纤巧,婉丽多姿。
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写景鲜明,抒情真挚,语言浅近,读来委婉动人,艺术上确有不凡之处。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词写一个青年人常会碰到的意外和因此惹起的无端烦恼。事情本是琐细的。他在春夜的闲行中偶然听到隔墙的笑语声,如此而已。但正因其琐细,要写得委婉动人,又实在不易。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恰当地安排了一个同青年人的伤春情怀十分和谐的环境和气氛,然后让那感情自然地伸展开去。
2、马曰璐《杭州半山看桃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山光焰焰映明霞,
燕子低飞掠酒家。
红影到溪流不去,
始知春水恋桃花。
(1)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首联。
(2)有人认为,诗的后两句诗匠心独具,不落窠臼。请简要分析。
参***
(1)“山光焰焰映明霞”写出了半山上桃花盛开,与天上的明霞相映,绚丽无比的情景;“燕子低尽掠酒家”写出了燕子低尽掠过酒店家青旗的情景。两句诗一静一动,写出了明媚春光下生机勃勃的景象。
(2)后两句诗中,作者通过想象与拟人,一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写法,写倒映在流水中的桃花的倩影一动不动,好像春水与桃花是一对恋人一样,多情的春水悄悄地恋着桃花,才如此不舍。想象奇特,构思时匠心独具,不落窠臼。
作者
马曰璐 (1701—1761)清代诗人,字佩兮,号南斋、半槎道人,安徽祁门人。国子生,候选知州,乾隆元年丙辰(1736)与其兄马曰琯并荐博学鸿词,不就,名重一时。好学、工诗、喜结客,一如其兄。家有小玲珑山馆,富藏书,常与名士作诗画之会。两兄弟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当地徽商巨富,捐资开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设义渡,造救生船,造福一方百姓,其慷慨好义的名声远为传播,人称“扬州二马”。
半山在杭州艮山门外的东北郊区,诗人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来到这里,山上一片桃林,花开似火,光焰照人,于是写诗歌咏桃花的明丽可爱。 《杭州半山看桃花》的前二句描写桃花开得花红似燃,光焰映照得云霞通明,十分艳丽。《诗经》中曾以“灼灼”形容桃花,“焰焰”就更其浓烈。燕子句由花写到鸟,由鸟又写到了人,使画面平添了生机。后二句刻画桃花在水中的倒影。桃花像是一位临流梳妆的美人,将她的倒影投到溪流中去。溪中流水潺湲,红影依旧,或许是春水有意地恋着桃花,不忍将她美艳的倩影随波流去。想像奇特,意趣生动。
这首诗的妙处是取意工巧,通过水影描写花,曲尽其妙;而水“恋”桃花,想落天外。“恋”字代水立言,实则是诗人情感的投入。短诗加上明白晓畅的语言,引人入胜,使人心爽神怡。
3、魏夫人好事近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②《凉州》时节。
[注] ①魏夫人:北宋女词人,襄阳人。②按:弹奏。
①残漏:漏声将尽。 残:阑也,垂尽之意。 漏:古计时之器。
②赊:远也。
③凉州:乐曲。
(1)请从情一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4分)
答案:这两句融情于景(或“移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词人愁肠满腹,在其听来,隔溪残漏传来的声响就好像人发出的一声悲凄的哽咽声。(1分)通过描写悲凄的残漏声,突出了词人愁绪深重。(1分)
【思路点拨】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先分析诗歌前几联的内容,可以从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上考虑,答题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此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了什么。第二步答表现手法,因为这类诗歌的特殊性——以景结句,往往可以直接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比如融情于景,情含景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等。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可以先从抒情角度来写,比如答到这类话语——此诗抒情含蓄而委婉;再从这样写的最终效果来分析,可以按这样思路来答——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2)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表达了词人对离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2分)离人相距甚远,词人向西遥望,寄托相思之情。(1分)盼归而不得,词人又回想起过去与他在海棠阴下弹奏《凉州》曲的幸福时光,在心理上聊作慰藉。(1分)
解析:先抓住诗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愁”“不堪”“离肠”;再就是抓住诗歌中的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残”“凄咽”;最后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思路点拨】
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这首词围绕“愁听残漏”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了幽闺梦醒的思妇怀念远人的绵绵愁思和万转离肠。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整首词熔抒情、叙事于一炉,用笔直中有曲。
上片起首两句为景语,既点明初春时节、夜雨过后的节令、时间,又描绘出一派略带寒意、莺倦停啼的清寂气氛,为主人公布置了一个与情怀恰相契合的环境。“愁听”反接“早莺啼歇”,说明思妇醒来很早,因为她已经听过了早莺的歌唱,也许她的愁肠曾和着淅沥的夜雨声一起颤抖。天刚破晓,她就起身独坐,隔溪传来夜尽的更鼓声,更添无限孤寂凄恻之感。“正一声凄咽”与“愁听”相应,更鼓声染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片写怀远人作了铺垫。词的上片,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
词的下片进一步写内心活动:亲人西去,迢迢千里,分别时的缱绻、留恋、泪眼相看的情景无不历历目,直到如今,仍不堪回首,简直不敢注目西去路。然而,她毕竟又不由自主地瞭望亲人奔向他方的路衢。正因为“西望”,她才“不堪”,才惹起了“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句,写出了左右为难的极端矛盾的心绪。“去程赊”说明与行人间隔之远,“万回结”极言离情愁苦之状,重笔渲染,已把别离苦写到极致。结拍二句宕开,追忆往日与亲人相处时令人难忘的一个生活场景,以反衬今日独处的悲凉,她想起了与亲人团聚之日,两人曾坐海棠花下,演奏《凉州曲》时,彼时的心情较之今朝,真有天壤之别了。
《凉州曲》,为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是比较悲凉的。不过,那时两人都幸福地沉浸艺术境界之中,如今却是自己孤独地承受着现实的孤独的折磨,心中之苦不言而自现。
朱熹曾将魏夫人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者。”清人陈延焯也说:“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从包括此词内的魏夫人作品来看,这些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4、晏几道《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此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抒写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闲愁。词的上阙借细节和衬景构成一幅和谐的闺中闲眠图,这一景境中融入闺中人独处空闺的闲愁;下阙纯以花月状人,句句辞兼比兴,处处意存双关。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晏几道《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阅读答案附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1)分别简要概括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2分)
(2)“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3)晏幾道的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1)上阕写闺中闲眠,下阕写户外赏景。(2分)
(2)比喻,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 ‚反衬,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 ƒ虚实结合,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主人公闺中寂寞,则是虚处命意。(4分,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即可。)
(3)这首词抒写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闲愁,词情温和而优美(1分)。作者融情于景、以景衬情(1分)。上片借细节和户外的“隔叶莺声”、室内“双纹翠簟”的衬景构成一幅和谐的闺中闲眠图,将闺中人独处空闺的闲愁融入这一景境中(1分)。下片以花月状人,荷花带雨,如人带泪珠;新月弯弯,犹似愁眉。室内景物、户外景色相生,女主人公的容态与自然景致相映,组成了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将主人公的闲愁表现得深挚而婉转。(1分)
此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抒写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闲愁。词的上阙借细节和衬景构成一幅和谐的闺中闲眠图,这一景境中融入闺中人独处空闺的闲愁;下阙纯以花月状人,句句辞兼比兴,处处意存双关。全词室内景物、户外景色交相辉映,女主人公的容态与自然景致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伤惋青春的易逝。此处暗用李白《折荷有赠》之“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意境。“捻”意为用手指轻轻搓转,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扬雄《方言》:“娥,好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言年轻貌美的女子,其歌声之美可知。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下片转写户外优美的自然场景:夏雨初霁,徐徐的和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曳生姿。“碧涨”,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虚喻,“碧涨”是实写,前虚而后实,意脉不断,运意十分灵活。“脉脉”二句,更是传神入化之笔。作者赋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风韵和感情,它含情脉脉,泪珠脸,有情有思。这个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红相向”三字,似写朵朵红荷,曳相映,实写荷花带雨,向人脉脉欲语;人带泪珠,对之黯然神伤。是花是人,迷离莫辨,已达到物与人交融、浑然合一的境地。结拍二句,时间由午后过渡到夜晚,写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别开境界。“绿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乌发。“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新月弯弯,犹似愁眉。作者运用双关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写怀人之情;又避开对形象作直露的绘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状人之愁眉,通过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与境谐,气氛浓重。
此词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设喻新巧而又隽永传神,具有独特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小晏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
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伤惋青春的易逝。此处暗用李白《折荷有赠》之“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意境。“捻”意为用手指轻轻搓转,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扬雄《方言》:“娥,好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言年轻貌美的女子,其歌声之美可知。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下片转写户外优美的自然场景:夏雨初霁,徐徐的和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曳生姿。“碧涨”,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虚喻,“碧涨”是实写,前虚而后实,意脉不断,运意十分灵活。“脉脉”二句,更是传神入化之笔。作者赋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风韵和感情,它含情脉脉,泪珠脸,有情有思。这个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红相向”三字,似写朵朵红荷,曳相映,实写荷花带雨,向人脉脉欲语;人带泪珠,对之黯然神伤。是花是人,迷离莫辨,已达到物与人交融、浑然合一的境地。结拍二句,时间由午后过渡到夜晚,写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别开境界。“绿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乌发。“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新月弯弯,犹似愁眉。作者运用双关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写怀人之情;又避开对形象作直露的绘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状人之愁眉,通过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与境谐,气氛浓重。
此词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设喻新巧而又隽永传神,具有独特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小晏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