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答李淑一》赏析
*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注释】
①蝶恋花,是中国词牌的名称,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还有以《蝶恋花》为名的电影和歌曲
②李淑一:1901年出身在湖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入读福湘女中时,与杨开慧成为同窗好友。柳直荀与*则是在长沙读书时相识,并在共同从事**活动中结为亲密战友。后来,在*的关心和帮助下,由杨开慧当“红娘”,1924年10月30日,柳直荀与李淑一结为伉俪。1927年5月21日(当晚长沙即发生了“马日事变”),柳直荀匆匆回家吃过饭后,告别妻子和一对儿女,赶到省农民协会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岂料这一别竟成永诀。李淑一后来以教书为生,抚育儿女
【翻译】
我失去了深受自己宠爱的妻子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 杨柳二人的英魂轻轻飘向深广的长空。 试问吴刚天上有什么? 吴刚捧出了月宫特有的桂花酒。
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颜开,舒展起宽大的衣袖, 在万里青天为*的忠魂翩翩起舞。忽然听到凡间传来的捷报,两位*的忠魂激动泪流,天地有感而人间大雨倾盆。
【前言】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写于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对夫人杨开慧*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奇特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以最精炼的语言和最深厚的感情,表达了对**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先烈生死不渝的**情怀,激励广大人民捍卫**成果,把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三三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五月十一日回信,“淑一**: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样。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下面为这首蝶恋花)”正式发表时,词题改为“赠李淑一”,后又改为“答李淑一”。
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故此*上来就回答了*的去处的问题。这首词既是怀念杨开慧,又是兼怀贺子珍--贺子珍生于桂花飘香时,小名叫桂花。一个是他的初恋,一个是陪伴他走过10年最艰苦岁月的人生伴侣,是写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的,所以写成了一首绝唱。
拓展阅读:【发表内幕】
毛**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最初在全国各报刊公开发表时,为了让读者加深理解,在词末加了“编者注”,全文如下:“这首词是***在1957年5月写给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词中‘柳’是指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他是***的老战友,1923年加入中国**,曾任湖南省*委员,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参加过南昌起义,1932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骄杨’是指杨开慧*。她在1930年红军退出长沙后,为*派何键杀害,她是李淑一**的好朋友。”
1963年《毛**诗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蝶恋花》也收入该书中,标题由《赠李淑一》改为《答李淑一》,还在“编者注”末添加了如下数语:“1957年2月,李淑一**把她写的一首纪念柳直荀**的《蝶恋花》,寄给***。***写了这首词答她。”当时笔者看了这个“编者注”后,忽发奇想,决定写封信给李淑一索要她寄给**的那首《蝶恋花》。信件很快转到了李淑一在北京的寓所,她在1964年3月12日给笔者写了回信。随后,笔者又与李淑一有过几封信件的往来,从中了解到**当年写《蝶恋花》时那鲜为人知的内幕。
那是1957年的春节,李淑一给毛**写了封贺年信,因为她已经有三年没有写信给**了,算是向**请安的。信中还附上了她在1933年夏天写的一首《菩萨蛮》,词云:“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李淑一还请**把过去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词抄给她。**很快在1957年5月11日回信,信一开头就说:“惠书收到。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子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意思是说李淑一不应当用“请安”的字眼。李淑一的《菩萨蛮》**看了,信中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接着,就写了这首著名的《蝶恋花》:“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李淑一收到这首词后,很是高兴。在给学生讲课时,就把这首词讲给同学们听,不少同学还把这首词抄在笔记上。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位同学发现这首词后,就要求拿去发表,李淑一说:“这是私人唱和,如要公开发表,得经**同意。”这位同学就给**写信,请求公开发表。后来**亲自复信,同意发表,只是把题目《游仙》改成了《赠李淑一》。于是这首词就在湖南师范学院院刊上发表了。接着,上海《文汇报》也转载了这首词,很快《人民日报》《诗刊》和全国各地报刊都相继发表了这首词。
据此,前面所提到的《蝶恋花》“编者注”的最后数语,所说有误。据李淑一所述,1963年出版的《蝶恋花》“编者注”应该是**添写的,因**一时记忆失误,把李淑一的《菩萨蛮》说成了《蝶恋花》。这在当时确实是个谜,不为外人所知。李淑一在给我的信中曾提到,将请**在再版时予以校正。但因**年事已高,为国操劳,已无暇顾及一条“编者注”的琐事了。不久,《毛**诗词》再版发行,“编者注”仍未作任何改动。于是,笔者作为知情者,在1964年9月致函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建议修正“编者注”。该出版社对笔者的提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后,同意再版重印时,更正“编者注”。果然,该出版社在1965年的新版《毛**诗词》一书中,“编者注”的最后数语依据我的建议,改成了:“1957年2月,李淑一**把她写的一首纪念柳直荀**的词,寄给***。***写了这首词答她。”
拓展阅读
1、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原文赏析
《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上片“畅而不拘”“明而不晦”,咏叹梅花;下片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冰清玉洁的傲寒精神的心生向往。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长道县和元彦修梅词。彦修,钱塘人,名时敏。坐张天觉*,自户部员外郎谪监长道之白石镇。
一朵江梅春带雪。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照影凌波微步怯。暗香浮动黄昏月。
谩道广平心似铁。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望断江南音信绝。陇头行客空情切。
“蝶恋花”本唐教坊曲,多用仄声韵,其声情缠绵而凄婉。赵鼎此词,更于仄声韵中选用了“雪、洁、怯、月、铁、结、绝、切”等哽咽决绝的入声,借之倾*胸中积郁的愤激之情。虽然是 一首和作,却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的块垒,无一丝应酬的痕迹。
这首词写的是梅花。张炎《词源》说:“诗难于咏物,词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赵鼎此词上片全用拟人化的手法,勾魂摄魄地刻绘了梅花的精神。“一朵江梅春带雪”,当然是白梅了。把它拟作藐姑射山上的女神,再恰当不过了。《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一位不食五谷、肌肤若冰雪的女神,正是白梅的形象。然而,她毕竟是一位女神,所以还表现为“玉软云娇”,表现为“照影凌波微步怯”。这里似乎又用了《洛神赋》的故事,所谓“凌波微步,罗韈生尘”(《洛神赋》句)。但是,作者此处并无再把梅花比拟作洛水女神的意思。“照影凌波微步怯,暗香浮动黄昏月。”正是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诗句)那一联咏梅名句的脱胎换骨。这就是张炎所说的“用事合题”。整个上片也写得“畅而不拘”“明而不晦”,诚属咏物词作的上品。
过片处“谩道广平心似铁”,仍然是非常合题的用事。“广平”即唐人宋璟,璟封广平郡公,其为人也贞操劲节,《旧唐书》说他“在官清严,人吏莫有犯者。”人称之曰“铁肠石心”。所以这词里说“心似铁”。然而就是这位铁石心肠的人物,却曾写过一篇风华旖旎的《梅花赋》,可见纵令铁肠石心,却也免不了对梅花缱绻情深。这词里说“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说的是宋璟,却也关系赵鼎自己。从词前小序,知道这词写于长道县。时间当在赵鼎与秦桧因为在对金人议和问题上意见不合,闹翻了,赵被贬谪知绍兴的途中。赵鼎为宋室名相,当初曾荐用秦桧,后来却被秦桧逼迫得绝食*。临终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何等忠义,何等刚烈。很有梅花的冰清玉洁的傲寒精神,所以说这里也关系着赵鼎自己。
结尾处“望断江南音信绝,陇头行客空情切”的用事,从表面上看是不够“合题”的。“陇头”即陇山,《秦州记》云: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里也还暗用了王维《陇头吟》:“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的诗意。这样就承接了上句的“愁”字。说它是用事也可以,说它是抒情也可以。如说是用事,作者恰恰借助于用事,把已经提起的百回千结的不尽的愁,作深入一层的抒发,所以说它是抒情也可,而且是涵蕴更深广、更加淋漓尽致的抒情。
生平
赵鼎,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爱国*家、词人。解州闻喜(今山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量以抵御金兵。他极力反对议和,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和迫害。
宋绍兴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与奸臣秦桧不和,被贬到潮州。知州王惕“假肩与以送”,秦桧闻知,谪王惕金州。赵鼎在崖州寓宿裴闻义家给宋高宗的上表中,表达了他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改变:“白首何归,帐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挚九死而不移。”坚强的意志使秦桧感到胆寒:“此老倔强犹者。”同时更加紧对赵鼎的逼害。赵鼎在吉阳“深居简出,杜门谢访”。“海南积荡水云飞,黎婺山高日上迟,千里孤光一樽酒,此情惟有故人知。”广西帅将张宗元遣人持诗书和药石、酒、曲前往慰问,秦桧知后,马上把张调离广西。
由于秦桧残酷迫害,赵鼎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临终前自书墓石,记乡里及除解岁月。铭中有这种两句:“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他死后也不会忘记宋朝,不会忘记抗金救国,要把他的精神化为河山,使宋朝强大起来。逐绝食而死,葬于昌化县旧县村。时为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享年仅63岁。卒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时,谥忠简。
《宋史》有传:“鼎为南渡名相,与李纲齐名。其词‘清刚沈至,卓然名家。”作品有《忠正得文集》十卷,《得全词》一卷。正得文集》十卷,《得全词》一卷。
2、《蝶恋花·清·文廷式》原文与赏析
九十韶光如梦里。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
惆怅玉箫催别意。蕙些兰**,未是伤心事。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九十韶光〕指孟、仲、暮三春,共九十天,故称。〔蕙些兰**〕此指屈原的《离**》。《离**》中多用香草蕙兰等比美德。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兰之百亩。”些,是《离**》中常用的语助词。〔缄锦字〕指封寄书信。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锦字,言其字如锦绣。
这首词是写离情的。
上片劈头就说:“九十韶光如梦里。”春光明媚,令人赏心悦目,为什么说如在梦幻之中呢? 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读者的视线引向重重“关河”。他感到“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寸寸”重复出现,极言“关河”使人“销魂”,不忍相看,不忍前往。而后又把视线拉近,描写了眼前的景色:“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这幅幽美的图画更使人“销魂”。“落日”,引人迷恋;野田里的“黄蝶”双双起舞,惹人爱慕;“古槐”、“丛荻”摇出“深翠”烘托着“落日”、“黄蝶”,景致更为迷人。
上片叙事、写景,尽情渲染,创造出一种令人“销魂”的环境气氛。下片换头笔锋一转,由景及人:“惆怅玉箫催别意。”点出全篇主旨:原来他感到春光如梦、关河销魂,是“别意”使然;而为“别意”惆怅的她更加重了自己为离情烦恼的痛苦。而后又抓住“别意”,以“蕙些兰**”加以对比。在他看来,即使屈原的《离**》所抒写的那种“卓绝一世”的“离别之状”同他此时此刻的离别之情比也算不上什么“伤心事”。结句“人生只有情难死”,极言情之所钟超越生死。进一步点明题旨:是“情”——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使他不忍离她而去。
“人生只有情难死”,同况周颐《定风波》结句“为有相思能驻景”都是情词中的名句。由“情难死”,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者不可与死,死者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以“情”抗“理”,是同南宋朱熹以来的整个理学传统相悖逆的,是明代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一种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文廷式生活在反帝反*的近代社会,继续宣扬“情”,强调“人生只有情难死”,仍有其反*意识、理学传统的进步意义。其实,任何时代也不能没有爱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热恋着的青年男女把爱情当作人生的太阳,当作人生的慰藉和幸福的源泉。爱情,并非青年人独有的情感活动,真正的爱情将贯穿于相爱者的一生。因此,情人的离别总是痛苦的。当然,不能把爱情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还是裴多菲说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词格调婉约,代表了文廷式词风的另一面。近人胡先骕说:“其令词秾丽婉约,则又直入《花间》之室。盖其风骨遒上,并世罕睹,故不从时贤之后,局促于南宋诸家范围之内。诚如所谓美矣善矣。”(《评云起轩词钞》),就是说,文氏的婉约词明朗刚健,不象唐五代的花间派和南宋诸家的婉约词题材面狭窄,多写软绵绵的儿女之情、离别之思。
3、《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原文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表现了作者陆游对前线战斗生活的念不忘,对抗金事业无人可以托付的极端忧虑和对自己始终不遇的无限愤慨,表达了自己浓烈的爱国感情,写得神完气足,感人至深。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我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
蛩(qióng):蟋蟀。
旅思(sī):旅愁。
秋光:点明时节,秋天。
黯黯(àn):暗淡。
长安:借指南宋首都I临安。
横戈、盘马:指骑马作战。
散关:即大散关。
清渭:渭河。
“江海”:说现在已有了退居的可能。
付:托付。
信:知,料。
不遇:不获知遇以展抱负。
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的人。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和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长安路。”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一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无光,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词人北望长安,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时的情况又怎样呢?“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这两句不是旁斜横逸的转折,而是词人所感情事的变化,词人联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说明他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下边转到描写个人的前途方面。“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话含有想隐归江湖的意思。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情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报负。“无人”不是一般所说的没有人,而是春秋时期秦国随会对晋国使臣所说的“子无谓秦无人”中“无人”的意思,也就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