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诗词幽兰在山谷
【原作】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注视】
幽兰:即兰花。幽,深远,安静。
馨(xīn)香重:香气很浓。
山隅(yú):角落。
【古诗今译】
兰花原本生长在偏远幽深的山谷之中,没有人知道它。只是由于它芳香浓郁,才使得循香而来的求花之人遍布山野。
【赏析】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一名中国***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同时更是闻名中外的诗人。他从少年时到参加**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曾经是一名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后来,他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仍然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战斗诗篇。建国后,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依然挥毫吟诗作赋不已。现存诗章三百五十余首,包括了他早年、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和建设等时期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收录于其夫人张茜临终前编辑的《陈毅诗词选集》。
本作从兰香送远,引人探胜,使得本来寂静荒凉的山谷,引来了四面八方觅花的人这一事实中道出了兰花的雅洁神韵,这是一首饱含哲理意味的诗,是一首赞颂兰花幽香的绝唱!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兰花是我们中国人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她生于幽谷丛林,不与百花争妍,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具有淡雅宜人的东方神韵。古往今来,诗人为之作赋,画家为之挥毫,咏兰之作,历代不绝。宋代苏辙曾有“兰生山谷无人识”的名句,若说“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当是本句的扩展与延伸应该不为过。“幽兰在山谷”说的是兰花固有的生长习性,是兰花原本就喜欢生长在幽深的深山空谷之中,不与世俗相争,不与百花争艳,自甘寂寞,生生不息的本性。正因为这一本性,才使得兰花不为众人知晓。因此,诗人接下来说“本自无人识”。“本自无人识”不仅说明了兰花原本没人认识这一意思,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一个伏笔,做了一个铺垫。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只为”,即只是因为,“馨香重”,即芳香浓郁,散发得很远很远,令人飘然陶醉。“求者”,寻找散发这种浓郁芳香的兰花的人们。就是说,兰花是因其芳香浓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好奇,因而才引来了漫山遍野寻花的人。人们喜爱兰花,最初应该如此,但后来人们喜爱兰花则不仅仅是因其芳香浓郁这一个方面了,人们更多的是喜欢她的“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深山楚世家”之君子隐士之风度,还有她的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和淡雅宜人的外在美感和内在神韵。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不追求词句的精深典雅,而是在平淡中呈现一种意境,诠释一种哲理。读来令人深思,给人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作者简介】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拓展阅读
1、兰花诗词最出名的诗
——摘自《古今兰文化》杨俊武、杨晓红编著(行文略有改动)
自从孔子于2500多年前奠定了兰文化的象征意义,屈子又继承和发展了“香草美人”比兴美德善行的理论内涵。自此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就沿着这条轨迹创作出大量的兰文化诗词,他们赞美兰花的高洁品质,拟似道德情操,弘扬人家磊落正气,意在唤起人们的友爱真诚,回复真我本性。
兰花有着潇洒飘逸的风姿和超凡脱俗的神韵,因此,历史上对兰花最好的赞美之词,似乎已被古代圣贤说尽。
古人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用兰花赞美有道德风范的有德之人;
古人云:“同心而言,其臭如兰。”把兰花当作最诚信的朋友,因为历代文人都向兰花倾诉苦衷,而兰花从不出卖朋友。
古人云:“兰能辟瘟疫,素心兰花色白而气香,禀受金秋清肃正气,其幽香乃通灵之品,正气胜,则不正之气,自然消退。”将兰花高洁,比作正气的化身,阐扬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神州大地兰花自然资源丰富多彩,诗歌文化璀璨夺目,本文遴选多首兰文化诗歌,与君共同穿越时光倒流的隧道,解读千年兰文化的沉淀。
——作者 唐彦谦(唐)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作者介绍:
唐彦谦,字茂业,山西太原人,唐时应进士,十余年不第,后任河中节度副使等职。诗风纤丽,著有《鹿门先生集》。
编者赏析:
清风摇曳着曲垂的兰叶,兰从显得婀娜多姿,晨露挂在碧玉般的花瓣上,花朵露犹泫。如此高洁的香草,“美人”为何不愿佩?致使幽香蔼于空谷。据吴广平《楚辞》评云:“美人当以指楚怀王为是。”“胡”即“胡绳”一种香草之名。屈原作品中寄情于兰,多次写到滋兰、纫兰、佩兰,说明屈原执着追求的目的是“为美政”,求君明鉴,求君信任。然而,楚怀王却贤佞导致,蔽美称恶,反谓香草臭恶,为不可纫。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即诗人被馋见疏的环境。该诗意境深厚,寄慨遥远,诗人感叹屈原的爱国情操,而自身的人格精神亦寄寓字里行间。
——作者 朱熹(南宋)
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至晚清。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著有《朱文公集》等。朱熹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学者。他从高山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对后世学者很有启发。同样他对兰花也颇有研究,在其著作《朱子集注》中有专题辩证阐述古今兰蕙的不同特征和称谓。
编者赏析:
诗人随意栽种四五盆兰花,按照兰花生长的习性进行护理。朱子认为人物一理,种兰也不例外,如果过多的遮蔽、施肥、浇水,不利于兰花适应气候变化,可能不做太多人为干涉,反而能确保兰花的幽香长久存在。
此诗表面在咏兰,却存有言外之意,朱子以兰作喻,抒发自己从事教育五十余年的感悟,他主张对待学生和子女应采取启发式教育,不可约束过严,若过分关爱,反而对成长不利。如何“护得幽香至晚清”,多年来,是一个被世人忽视的问题。诗人给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感悟空间,让人遐想,令人深思。
采兰引
——作者 杨慎(明)
云南广通东响水关产兰,绿叶紫茎,春华秋馥,盖楚人屈原所称纫佩之兰也。人家盆植如蒲萱者,盖兰之别称曰荪与芷耳,时川姜子见而采之以赠予,知九畹之受诬千载矣。一旦而雪,作采兰引。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知识渊博,著作达一百余种,诗词流传于世二千余首。
编者赏析:
此诗是一篇充满忧患悲愤的抒情诗。明嘉靖年间,身为翰林院修撰的杨慎,直谏忤上,被嘉靖皇帝谪戍云南永昌。诗人为舒心中不平写下这首感愤之作。诗中“美人”亦指当朝嘉靖帝,“目成”应译为发怒的表情,正因为嘉靖皇帝目击发怒方演出九畹芳洁,化为逐客远行的历史悲剧。“徒令”二句用楚老、孔子典故,既合楚老惜芳兰的意境,又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孔子叹兰如诉如泣的琴曲和幽怨悱恻的心情。
殿前盆卉芳兰独秀昔人称为王者香
又以方之君子因题四韵
——作者 康熙(清)
作者介绍:
康熙(1654—1722),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4岁登基,在位61年,号称千古一帝,与雍正、乾隆合称康雍乾盛世。
编者赏析:
清代是我国养兰、赏兰的鼎盛时期,因此,咏兰诗作成为清朝诗苑的重要题材。千古一帝康熙,不仅爱兰养兰,亦有兰诗传世。
诗作一、四句说明赏兰于实景,五、八句则论述于意境之中,诗人托物抒怀,比喻将盛德装裱于浅黄色书衣中,表示重视贤才,并暗喻培育的人才比九畹春兰多。此诗气象磅礴,意境宏大,深得硬朗疏豪之风骨。
——作者 郑板桥
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范县,潍县知县。以忤上官,归里不复仕。善诗,工书画,皆自成一家,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
编者赏析:
蒙蒙春雨,和煦微风,洗净了幽兰的妙颜,于是兰花辞别了仙境来到人间,欲以高洁的兰德陶冶人们的情操,然而,万般无奈,找不到知己。于是改变了原来的理想,打破瓦盆重新回归林下,尽情地领受大自然的风光。
这是一首托兰抒怀的诗作,表面状兰,实则喻己,抒发的是入仕前与罢官后的感悟。首句“春雨春风”,蕴含诗人应科举先后为秀才、举人、进士,顺风顺水光耀门楣。诗人入仕后能体慰劳作辛苦之人,与寒士穷人情感相通,后来因助农民胜诉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被罢官回归故里。因此说“打破乌盆更入山”。
此诗文字朴实,情怀旷达,融和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古代高蹈文人淡泊名利的情操。
2、谷雨经典古诗词
作者:朱槔朝代:宋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采茶歌》
作者:乾隆朝代:清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七言诗》
作者:郑板桥朝代:清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木兰花慢》
谷雨日,王君德昂约牡丹之会,某以事夺,北来祁阳道中,偶得此词以寄
作者:王恽朝代:元体裁:词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想前日芳苞,近来绛艳,红烂灯枝。
刘郎为花情重,约柳边、娃馆醉吴姬。罗袜凌波微步,玉盘承露低垂。
春风百匝绣罗围。看到彩云飞。甚着意追欢,留连光景,回首差池。
半春短长亭畔,漫一杯、藉草对斜晖。归纵酴醿雪在,不堪姚魏离枝。
《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
作者:王炎朝代:唐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平畴翠浪麦秋近,老农之意方扬扬。
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
闲中更觉春昼长,酒酣耳热如清狂。
自怜藿食徒过计,袖手看人能蹶张。
《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宋诗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②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③
巾歌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④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⑤
【注释】 ①南山:据《太平寰宇记》载,南山在徐州城南三里,又名云龙山。李节推:疑为李泌,时任节度推判官。②骑台:指戏马台。萧子显《齐书》:“宋武帝初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旧准。”山寺:指台头寺。③“寒花”句:寒花指菊花。用李煜诗句“鬓从近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句意(见《全唐诗》卷八)。
④巾欹(qi欺):头巾倾斜。石作肠:用唐玄宗朝宰相宋璟事。皮日休《桃花赋序》:“宋广平为相,贞姿劲直,刚态毅状,疑其铁肠与石心,不解吐婉媚辞,然观其文有《梅花赋》,清便富丽,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
⑤“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此身”句:任渊注:“言节物可念,政应行乐,尚须汲汲于世故耶?”
【译文】 原野空旷,平林漠漠,戏马台一片荒凉;深山古寺,夕阳返照,钟声报告已是黄昏时光。人事变幻,每逢重阳,便有万千思绪;年年岁岁,菊花开放,依旧阵阵寒香。头巾倾斜,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语言佳妙,并不碍诗人的铁石心肠。放眼望,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流淌;谁知道,今日里,为政务还得繁忙!
【集评】 宋·杨万里:“无己云:‘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此渊明所谓‘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也。”(《诚斋诗话》)
元·方回:“重九诗自老杜之外,便当以杜牧之《齐山》诗为亚,已入‘变体诗’中。陈简斋一首亦然。陈后山二首,诗律瘦劲,一字不轻易下,非深于诗者不知,亦当以亚老杜可也。”(《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
清·纪昀:“虽未深厚,然自清挺。”(同上)
清·袁枚:“陈后山吟诗最刻苦,《九日》云:‘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郑毅夫云:‘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此种句,似易实难。人能知易中之难,可与言诗。”(《随园诗话》卷四)
【总案】 此诗是元祐四年(1089)作者在徐州任州学教授时作。除本诗外,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还选有后山《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一诗,诗云:“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九日风光堪落帽,中年怀抱更登台。江山信美因人胜,*逢辰满意开。二谢风流今复见,千年留句待君来。”诗中“九日”、“中年”一联,也自清劲挺拔,故陈衍评云:“三四加‘堪’字、‘更’字,便不陈旧。”读者可参互比观。
4、傅梅《箕阴避暑》咏河南箕山诗词
独爱云林境界幽, 绿阴蔽日翠光浮。
弃瓢崖前排烦热①,洗耳溪边枕细流②。
每有凉风来树底, 更无尘事到心头。
许由巢父今何在, 千古箕山五月秋。
【题解】
箕阴,箕山北面。箕山在登封东南,是嵩山支脉,因山状如簸箕,故名箕山。相传尧时巢父和许由隐居于此。山上原有许由庙,位于箕山的北槐附近,庙前有东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的石阙,现已无存。箕山风景佳绝,“箕阴避暑”旧为登封八景之一。本诗结合古代隐士许由巢父的传说,描述了这一避暑胜地的风景。
【作者】
傅梅,字元鼎,邢台(今属河北)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任登封知县,历刑部主事、台州知州,解职家居,清兵下顺德不屈死。知登封时曾作《嵩书》,又有《简翁诗集》。
【注释】
①弃瓢崖:在箕阴。传说尧时隐士许由隐于箕阴,以手掬水而饮,无杯器,有人以瓢赠之,由饮罢,挂瓢于树,风吹时有声,由厌,因取而弃之岩下。事见《太平御览》卷七六二。②洗耳溪:箕山弃瓢崖侧有洗耳泉,流出成洗耳溪,注入汝河。传说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愿听其言,遁于中岳,洗耳于溪,遇另一隐士巢父牵牛饮水,问其由,由具告,巢父曰: “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同,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遂牵犊于上游饮之。巢父,亦尧时隐士,于树筑巢而居,故名。事见晋皇甫谧《高士传》及《庄子·逍遥游》等书。
5、咏《钟山风景名胜区》诗词散文赏析
位于南京市东北,整个景区南北宽约7公里,东西长约9.8公里,现有面积为35.61平方公里。
钟山风景名胜区以钟山和玄武湖为中心。钟山属宁镇山脉,形成于侏罗纪末到白垩纪初期,系北向突起的弧形褶皱。玄武湖属构造盆地,位于镇宁山脉西部的末端。全区内山地面积为2983公顷。其中钟山主峰高448.9米。水域面积达433.18公顷。其中玄武湖面积最大,为368公顷,整个湖面容量达425万立方米。
钟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北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钟山风景名胜区的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暖温带阔叶林过渡性地带,区内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区内的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特别是禽鸟类。其中有很多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
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交通紧紧依托于南京市,地当长江和京沪铁路的交汇点。钟山在战国时期称金陵山,汉时叫钟山。三国孙吴时,因避孙权祖父名讳,改称蒋山。东晋时,因山上紫色页岩,在阳光照射下,如紫气升腾,故又称紫金山。明代,因孝陵建在山南,故又称“神烈山”。自六朝开始,钟山便成为南京的名胜,山周围寺庙盛时多达70多座,梵音四起,钟磬相闻。唐时,钟山与衡山、庐山、茅山并列为江南四大名山。玄武湖自六朝起,便被辟为皇家园林,南朝时,在湖中建有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湖北筑有上林苑、湖南筑有乐游苑、华林苑,成为帝王游宴享乐之所。后虽有所变易更迭,但钟山风景名胜区一直是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
钟山风景名胜区是以六朝胜迹,明代城墙、陵墓,中山陵园而著称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融“山、水、城、陵”为一体,充分体现南京古都的特色。“山水相得、雄秀相兼”是钟山风景名胜区的美学特征。已故国际建筑师学会副**杨廷宝教授盛赞钟山与玄武湖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全国最好的湖山关系。钟山风景名胜区系由中山陵园游览区、明孝陵游览区、灵谷寺游览区、古城墙游览区和钟山山后游览区、玄武湖游览区等10个游览区组成。通过钟山、玄武湖两个核心风景名胜游览中心区域,由古城墙和钟山西麓南、北支脉为纽带,将湖山景物有机地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区。其主要风景游览点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玄武湖、红山公园、鸡鸣寺、九华山公园、半山园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