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6 10:27:50

《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从买菜导入课题选材。

二、 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明白什么是选材。

三 教学过程

1、 向课文学写作

复习《叶圣陶二三事》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课文选了哪几件事?这几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选材?为什么这样选材?学生回答,一共选了六件事 1.修改文章 2.送客 3.复信 4.主张写话风格 5.重视简洁 6.力求完美 。从工作方面和生活方面来选材。中心:待人厚 律己严。通过复习这课,你明白了选材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围绕中心、多角度选材。同学们思考讨论多角度,是从哪些角度来选材,讨论回答。这样选材我们的作文一定会丰富多彩的。

2、 火眼金睛,学会选材方法的目的是会运用。展示作文题目《乐观是他的名片》,让同学们说中心是什么,下面我给大家展示材料,大家用刚才学会的选材方法来选材,并且写出理由。1、在一次乒乓球决赛中,他与对手苦战七局,最后以两分之差负于对手,笑着说:“没关系,我享受比赛的过程,不太注重结果。2、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然后展示。从这次选材的结果,让同学们认识到选材的真实、新颖并且选材要有意义,充满正能量,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学会选材还要知道材料从何处来。展示知识卡片,让学生认识到材料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4、 大显身手。用刚才学会的选材方法给《晒晒我们班的牛人》选材。展示选材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牛人背后的付出与努力,用冰心的一首诗,让大家更加形象的去理解。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大家知道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5、 布置作业

四、教师寄语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笔杆去倾诉,相信自己一定能写出漂亮的作文!

拓展阅读

1、《地球与地球仪》

山东省莱阳市育局研究室 董福军

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导入新课(创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的自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与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期的具体算问题,因为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习。

承转: 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习。

二、地球的公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5.为使底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阳光,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算?为什么?

6.家乡所在的地区哪个季节傍晚放的时间最早和最晚?为什么?家乡四季的景观有哪些变化?我国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这对我国有哪些好处?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

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归纳比较,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时单位。

首先,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有所用,激发生的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的基础上,使地理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以致用,熟练利用所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法和法:充分利用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过的知识,采用自主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习中,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生的自主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2013-11-04 人

关闭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大 中 小

2、《地球与地球仪》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

方法】讲授法、自辅导法、小组合作习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生自“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的图文料,完成下列问题:

⑴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⑶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⑷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

⑸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

这部分内容的除了让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受到科观的育。3.反馈练习:

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正圆球体 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 D.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4.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诗人描述的,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了方面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人们制作出了地球仪。

引导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动手操作:让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注意不要把此环节上成手工活动的形式。

第二课时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面貌,粗略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但要对地表地理事物进行准确定位,还需借助地球仪上特殊的点与线。

6.在生阅读P5、6“纬线和经线”图文内容与阅读料后,首先引导生理解极点、地轴、经纬线、经纬度的含义,明确它们在地球仪上的空间分布;接着采取小组合作习的方式完成P6、7的活动1。

习的基础上,师可以列出表格让生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对0°经线(本初子午线)、0°纬线(赤道)的地理意义;经纬线的分布状况及其长度变化、经纬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一定要对照地球仪一点一点地让生透彻理解,切忌照本念经或让生片面记背结论。

7.师生共同习P7的活动2。由于该小题涉及球面上诸多地理知识的空间分布,且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习起来肯定会有不少困难。因此,中可以采取师按照由易到难逐个提出问题,生看图逐个回答的方式进行,当生出现困难时师注意及时解释点拨。(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⑴在图中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并说明它们在划分东、西和南、北半球上的作用;

所示的六幅图中,哪两幅是俯视图?(可提示:以南、北极点为中心)

⑶赤道穿过了哪些大洲?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主要经过哪两个大洋?这确定分界线有什么好处?

⑷全部位于东、西、南、北半球的大洲分别是哪些?

⑸兼跨东、西半球的大洲是()。8.反馈练习:

⑴有人说:赤道长度约是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两倍。这种说法可信吗?

⑵东、西经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各是什么?

⑶位于东半球的地区一定属于东经度吗?

9.让生自“利用经纬网定位”部分。将全班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P8活动中的一个小题。

1小题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模拟经纬网,加深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同时向生介绍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地理位置的方法。2小题是虚拟的实际应用问题,取了一个反例,更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主要是强调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3小题则是具体运用,其目的是通过经纬网查找地点的练习,让生熟练掌握两种技能:给定某一点能判读经度和纬度;知道了经、纬度能确定该点的具体位置。

这三个小题的难度都不大,目的是通过这种有趣味的训练,调动习积极性、提高习效率;同时使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师要关注各小组的习情况,对生的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指导,结论及时进行评价。尤其要说明某一点经、纬度(地理位置)描述的两种方法。【课堂小结】

生重新浏览,梳理听课思路,整理听课笔记,最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经度、纬度的标度范围各是多少度?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点?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如何区分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纬线?

【课堂练习】

1.假如你从赤道上的某点出发,沿赤道向东每天走50千米,多长时间后才能回到出发点?()2.最长的纬线是()。

3.任意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这种说法对吗?()

4.下列地点中,属于西半球、南半球的是()A.19°W、10°S B.5°W、40°S C.160°W、30°N D.140°W、35°S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阶段 2.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作用 2.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三、纬线和经线

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极点、地轴的含义 2.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 3.经度和纬度的规定及度数的标注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作用

2.经纬网定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课外延伸】

如果某人从地表的一点出发一直向北走,他能回到出发点吗?

3、《地球与地球仪》

--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单位:大庆市杜蒙二中姓名:李佳

“活动”取:

为了让生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依据中活动题的内容在提升难度的基础上重新了一组能锻炼生利用地理基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活动。

“活动”理念:

1.课标要求:熟练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分析:地球是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场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地球上开展进行的,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节习的经纬网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地球,为下面的习奠定基础。3.情分析:生是刚刚步入七年级的生,虽然他们在小课上习过有关地球的知识,但生有关坐标系的数知识未,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纬网及其应用较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了本节的重点。

4.活动意义:本节精了三个实际活动,利用生动脑加动手的实际操作,从根本上了解经纬网的定义、作用、用途,并能熟练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位置。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与他人合作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4.活动重难点:用经纬网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活动”方法:观察、实践、讨论、合作、活动作业。

“活动”准备:两头标记出经度或纬度的绳子40根;四幅画在地面上的经纬网图;一些小卡片和大卡片。

“活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主要习了经纬线和经纬度,今天我们要在班级,将所内容综合运用,上一节活动课。二.活动规则和安排:

师提示1.全班根据人数分成四组,每组10人,出组长,以组为单位坐成一排,组长的任务是领取和收发活动用具。

2.每一次活动都有时间限制。一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根据坐好的时间和准备程度来得分。3.活动项目共分为四项,前两项活动是一的内容。组长领取五根绳子和四张卡片,根据绳端标记的经纬度建立一个经纬网,并使持卡的四个人坐在正确的经纬点上。第三项活动是在已有的地面经纬网上持卡站位。第四项活动,将一些最近发生的较大事件的地点用标杆记在你所在的经纬网地图上。三.活动开始:

(一)第一项活动 1.每组由组长来领活动用具即六根绳子、四个小卡片。其中三根绳子的绳端标记着不同的纬度,另外三根绳子标记着不同的经度,每根绳子需由两名同扯着,四张卡片上标记出各点的经纬度。(师可以任意标经纬度)

意图:初中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较差,兴趣稳定性差,而可塑性大。把经纬网交给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己来构建经纬网,可激发生的潜能。2.活动开始,时,每组先找到并确定方向。

3.组内合作、讨论,扯经纬线的生站好位,构建一幅经纬网地图。

4.拿卡片的生根据卡片上标记的经纬度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并站在构建成图的网格绳的交点上。

意图:将经纬网的理论与实际的空间方向相联系,并使生主动探究、合作习。5.组内互相评价,扯绳的生评价站位的生,站位的生评价扯 绳的生,师生评分。

(二)第二项活动

1.小组长领回用品,还是六根绳子四张卡片,重复第一项活动的1至5步骤,新一轮的活动开始。

意图:难度要稍大一些,这符合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活动由浅到深,增加兴趣稳定性。

(三)第三项活动

1.小组长再领回一摞卡片,进行活动三,卡片上写着经纬度。每组根据前两次活动的分数高低把生带到画有经纬网的地方。得最高分组站A图(卡片上有图,师布置生按图坐好位置),第二名站B图,第三名站C图,组内讨论,合作完成每人的站位。2.活动结束,师生评分。

意图:这项活动师把生直接带到座位上,并注重分层,并提高生认识空间方位及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对于空间感不强的生,给他们最基础最实用的地图,对于他们今后的习、生活、发展有用。

(四)第四项活动

1.每组再发一张大卡片和一个标杆,进行活动四,每张卡片上写着一个事件,让生在所站的经纬网地图中,用标杆标记出这一事件发生的方位。卡片内容如下:(按活动3的站位顺序)A.2008年8月8日-2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的成功证实了中国有能力办好一届奥运会。请你在图中找到并标出北京的位置(40°N、116°E)。

B.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在图中标出具体的位置。

C.2001年9月11日,美国境内遭到恐怖袭击,美国世贸大厦在这次灾难中全部倒塌。请你在图中找出纽约的位置(40°N、75°W)。2.活动结束,师生共评。

意图:引导生明确习地理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同时还渗透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育。

“活动”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课,全班同对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了很明确的了解,并掌握经纬网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知识掌握透彻,师生配合较成功,习积极性很浓,每位同都有很多的收获。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课,使我感受颇多,首先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可以真正锻炼生利用经纬网确定一点的位置,并且在合作习的过程中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很多闪光点;另外,我深知道准备一节活动课需要很多时间,但对生来说受益匪浅,意义重大,所以,在今后的过程中我要多利用这种方式锻炼自己同时也锻炼生!

4、《地球与地球仪》

一、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2)能力目标

会通过地球仪来分析地球的形状等有关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科地认识和了解地球。

*培养地球的感情,热爱地球、保护地球。*善于利用所地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周长、平均半球的划分;经纬线。

三、难点 经纬网的有关知识。

四、具准备

一些有关地球的挂图、一个地球仪等。

五、具体 师提问:

1.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吗? 2.那么你们知道七百多年以前世界上的人们是看待地球的形状吗? 师转承: 大家听过航海家们证明地球形状的航海故事吗? 师叙述: 十五世纪开始,欧洲航海家们开始陆续进行环球航行,最终麦哲伦率领的船队

完成了环球航行,但是麦哲伦却在半路上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他航海家也取得

了重大成果: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师提问:

那你们对航海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什么感想啊?(听听孩子们的想法,适当引导鼓励。)师转承:

虽然前人已经发现了好多地球的奥秘,但是还有很多等着你们去发现,所以我们要发扬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探索的术精神。师叙述:

地球是一个近乎圆形的椭圆体,它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平均半经约为6371千米。从太空上看地球是一个晶莹的蓝色球体,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所覆盖。师提问:

你们听说过赤道吧?那赤道跟我们今天要讲的经纬线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在黑板上画经纬网:

人们为了方便对地球上地理事物的定位,规定了经纬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

经纬网。你们看,横着的是纬线,正中间的就是咱们刚才提到的赤道,赤道以北 的叫做北纬、以南的叫南纬;竖着的是经线,其中重要的一条称为本初子午线,也就是零度经线,以它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师叙述:

地球可以划分为几个半球:以赤道为限分为南北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为界可划分为东西半球。师提问:

那么你们知道咱们在哪个半球吗? 师演示地球仪,生观看:

指示各个半球的范围,展示我国以及其他重要国家所在的半球。在地球仪上指出

那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给生们看。师带生一起画简单的经纬线 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点击查看更多《怎样选材》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28797.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给小学毕业生的祝福语
  2. 双头彩笔日记
  3. 羊年春节拜年祝福语
  4. 女生个性签名
  5. 我们与你同在的朗诵稿范文
  6. 小学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7. 垃圾变水泥议论文阅读答案
  8. 外企写字楼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协议范文
  9. 海子《相信未来》的全诗
  10. 《汉字娃娃找朋友》教学反思范文
  11. 最新结婚祝福贺语
  12. 招商引资的工作总结
  13. 新生代表在军训动员大会上的发言稿
  14. 冯梦龙的名言
  15. 七月节日祝福短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