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唐伯虎巧判鹤犬案
相传明代弘治年间,身居南昌的宁王锋芒毕露,乘机扩充势力,一时权势显赫,令人咂舌。孝宗皇帝为安抚宁王,特赐一只仙鹤送入宁王府。宁王大喜,便派专人精心饲养,日夜照料,深怕仙鹤遇到不测。
一日,风和日暖,春光明媚,专门饲养仙鹤的仆人看见仙鹤情绪不好,便亲自陪鹤上街游逛。谁料就在他们路过东门时,突然从一家老百姓住宅蹿出一条黄狗,径直朝仙鹤扑去,一口咬住了仙鹤的翅膀。仆人吃惊不小,情急之中,奋身扑向黄狗,经过一番搏斗,终于救出仙鹤,但是为时已晚,仙鹤的翅膀已被黄狗咬伤,鹤羽中微微透出一片殷红。仆人见势不妙,赶忙抱起仙鹤,跑回府中。
此时,宁王府内,一群闲得无聊的食客正在谈天论地,看见仆人抱鹤而归,便围观而至,从中挑唆。一些好事之徒,还亲自拟了状词:“鹤系金牌,系出御赐”、“要求处死狗的主人”。硬是逼着仆人把诉状递到了南昌府。
且说南昌知府王大人是位清官,看了状词之后,心里忐忑不安,觉得告状人来自宁王府内,权大气粗,状词又言及皇帝金牌,不敢不受理此案。但转念一想,是狗咬伤仙鹤,主人并不知晓,若因此被判罪,实乃无端蒙冤,于心何忍?想来想去,一时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恰在此时,一位府吏来报,说是江南才子唐伯虎来到南昌,因其深慕大人博学清廉,想求一见。知府大人一听,喜出望外,忙令府吏将唐伯虎请进府衙。二人相会,寒暄片刻之后,知府便开门见山地说:“唐兄,卑职早慕你的才华,今日相会本该向唐兄讨教诗词书画之高见。谁知愚弟不才,当下正被一桩状案所苦,不知如何处理,只好先求教唐兄给以指点,以解燃眉之急。”说着,便递过状纸。
唐伯虎接过诉状,仔细地翻阅,当看到“鹤系金牌,系出御赐”之语,便哈哈大笑起来:“真是可笑至极,拿着仙鹤当金牌,厚着脸皮吓唬人,天下竟有此等无知之人。”说完,将状子放上书案,挥笔在手,当下写了判词:“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不关人事。”写完,双手递给知府大人,并补充说道:“知府大人,对待这等无理之人,只能以此法治之,不可认真处理。”
知府接过判词一看,脸上顿时露出笑容,觉得判语文词精妙,入情入理,以诙谐之笔巧妙地道出案情原委,而又让宁王府告状之人难以应对。于是,当下便驳回宁王府的诉状,了结了这桩“鹤犬官司”。
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世人素闻其玩世不恭、才华横溢,对唐伯虎点秋香的风流韵事耳熟能详,却不知其一生坎坷,仕途失意,曾写“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抒发愤懑,更不知其晚年凄凉,最终客死他乡。从出生到死亡,唐伯虎历经54年的传奇一生,且让我们慢慢道来。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称桃花居士。据说唐伯虎出生的时间正好是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因此取名唐寅。唐伯虎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称号,又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相对于诗文而言,唐伯虎的画更着名。唐伯虎的绘画才能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小的时候就在绘画方面显露出惊人的天赋。教唐伯虎画画的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画家——沈石田。
话说唐伯虎能拜于沈石田门下,与祝枝山有着不小的关系。据说唐伯虎小时候住在苏州,家境贫寒,父亲靠开酒馆为生。小店虽然装修简朴但十分干净,客人不多,环境足够安静,因此时不时会有文人墨客来喝上一杯。唐寅从小就喜欢画画,十三岁那年,为了帮父亲照顾酒馆,唐伯虎辍学在家,再也没去过学堂。他总是忙里偷闲地画两张,如果画出满意的作品就把它贴在酒馆的墙上。祝枝山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一日,他来到店中喝酒,看见了墙上的画,很是喜欢,就问店家讨要,还要付给银两,谁知老板推辞道:“这是犬子的戏作,客官要是喜欢尽管拿去,不必付什么银两。”祝枝山一听这画竟然是个孩子画的,于是好奇心大发,就问店家:“我能否见一见这作画的孩子呢?”
父亲把唐伯虎带到祝枝山面前,经过一番攀谈,祝枝山了解到,唐伯虎完全是自学成才,看到他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祝枝山生了爱才之心,打算好好培养他,于是,决定帮他找一位老师,这老师便是沈石田。
祝枝山带着画师沈石田来到了酒馆。沈石田看过唐伯虎的画后,赞不绝口,但是要想在绘画的道路上走得远,光有技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才气,于是沈石田出了一个字谜,只要唐伯虎答得出,就免费教他画画。字谜是这样的:“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去掉两边是树,这是什么字?”唐寅略一思考就说出了谜底:“是个‘彬’字。”沈石田很高兴,就收下了唐寅。
起初,唐伯虎学习刻苦勤奋,很快就能掌握绘画技艺,因此受到沈石田的称赞。不料,由于沈石田的称赞,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石田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时,沈石田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石田的一幅画,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唐伯虎的画,题材广泛,涉及各个方面。他的画风独具一格,挥笔自然,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知道有个画家唐伯虎。这些画,在唐伯虎穷困潦倒的时候也帮了不少忙,下面就有一个伯虎卖扇的趣闻。
话说这唐伯虎向来喜欢游山玩水,这一日,恰好来到西湖,正走着,忽然看见一群人在凉亭里喝酒,被勾起了酒兴,于是也进入凉亭,向酒家讨了几杯酒来。他一边喝酒一边观赏美景,好不惬意。喝完酒,唐伯虎起身结账,一掏口袋才发现忘了带钱,于是跟酒家说道:“我今天走得匆忙,忘了带钱,不知可否赊账?”没想到被酒家一口回绝。这下该如何是好?唐伯虎想了一会儿,忽然灵机一动,甩开手中扇,摇之,问道:“能不能用我手中的扇子来抵酒钱啊?”谁知酒家还是不答应。唐伯虎低头想了一会儿,心生一计,大声吆喝:“卖扇子啦,卖扇子啦!”这时走过来一个富豪,问道:“你这一把小小的扇子能卖多少钱?”唐伯虎递过扇子说:“您看看就知道了。”谁知这富豪根本就是个门外汉,拿过扇子看了看说:“这扇子上的画,一看就是信手涂鸦,随意画画敷衍人的,根本不值钱。”说完还把扇子扔在了地上。
唐伯虎听他这么说,很是气愤。不一会儿,又走过来一个人,只见这人穿着一身布衣,书生模样的打扮,他看到扇上的画,拍着手连连称赞,一眼就看出了是出自名家之手。这书生看完扇子,又转过来看唐伯虎,见他气宇轩昂,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就试探地问道:“阁下可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是也?”唐伯虎笑着点了点头。
周围的人一听卖扇之人竟是唐伯虎,纷纷出高价要买那把扇子,但是唐伯虎谁也没给,唯独递给了刚才那个书生,并说:“你慧眼识人,这把扇子应该归你。”书生感激地说道:“可是我身上只带了十两银子,买不起您的画呀。”“不妨,你给我五两即可,够我的酒钱就行了。”书生收下扇子,对着唐伯虎拱手拜谢。
一旁的富豪看到此景,才知道刚才自己有眼不识泰山,错失了大师的佳作,于是赶忙邀请唐伯虎入席,同饮美酒。喝了一会儿后,富豪对唐伯虎说:“先生能将刚才那把扇子卖给我吗?我愿出千两黄金。”唐伯虎摇摇头,起身欲走。谁知那富豪竟耍起赖来:“你刚喝了我的酒,没给钱就想走吗?”唐伯虎哪里会上他的当,说道:“是你自己叫我喝酒的,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免费酒我哪有不喝的道理?”说完,周围的人都笑了。富豪胡搅蛮缠,非要唐伯虎留下画作才能离开,唐伯虎碍不过,只得让人准备笔墨纸砚,挥笔作画一幅,赶紧闪人。这富豪拿起画作一看,顿时气得两眼冒火。原来唐伯虎给他画的是一只千年王八,还在旁边题了一行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唐伯虎不仅画画得好,诗也写得不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诗作在他晚年的时候几乎都失传了。明万历年间,有个叫何君立的书商,很喜欢唐伯虎的诗词歌赋,为了收集唐伯虎的诗词,不惜花掉了万两银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之后,他将唐伯虎生前失传的近百篇诗文收集成册,编成书出售于市,导致一时洛阳纸贵。
无独有偶,江南着名的出版收藏家毛晋也是唐伯虎的诗迷,由他编录的《明诗纪事》和《海虞古今文苑》就详细收录了唐寅生前诗文和逸事,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拓展阅读
1、虎怕漏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童话窝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就说明了这种事例,故事结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绝。
故事是这样说到的,有一天傍晚,有一个贪图走路错过宿店的牛贩仔,拉了两条小牛犊(音牛桃仔),望着南山而来,被出来觅食的小虎看见了。小虎偷偷地跟在他们后边,准备等个机会食掉小牛犊。刚好在这个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来了,牛贩仔只能拉着小牛犊,进入一间土地庙中避雨。谁想雨越下越大下个不停。牛贩仔只得把破庙门关上。他把小牛犊拴在靠边的柱子上,自己找个地方休息。谁知这庙年久失修,破漏不堪,到处漏雨。只有找到靠门边的那柱子底下比较干燥的地方坐下来休息。守在门外的小虎,等得不耐烦了,正想进去咬小牛犊时忽听到那牛贩仔唉声叹气地说:今晚啊,我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小虎一听,心想,这个人真怪,我老虎,他不怕,却怕一个什么漏?到底这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还是回去问妈妈再说。于是就跑回洞中,把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到底”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呢?母虎也开不清楚这个从来没听过的”漏”是什么东西,就叫小虎在洞中等侍,自己出去看看。
母虎来到破庙前,里面静悄悄的只听见打呼噜的声音,它就蹲了下来,把虎尾巴从破门洞里伸了进去,左搔右打,想把牛犊搔打出来,好吃掉它。这时候,牛贩仔靠在柱子上刚要入睡,忽然脸上被虎尾巴搔打了一下,惊醒过来,“哎哟,不好了,老虎来了!”当他镇静下来后,取出腰间那把锋利的小刀,猛力地切了下去。那老虎没想到这一招,突然尾巴被咬去一段,痛得大吼大叫,拼命向远方逃去。
母虎气喘吁吁地跑回洞中,对小虎道:那”漏”果真是非同小可,幸亏我跑得快,尾巴只被它咬去一段,要是跑不快,恐怕连生命都没了。
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整篇故事的转折之处从牛贩仔无意中讲出口的一句苦叹:“我今晚啊,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
就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闽南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由这则故事,我们可以见出闽南方言运用交流的巧妙,处处可有精华,可做文章!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就说明了这种事例,故事结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绝。
故事是这样说到的,有一天傍晚,有一个贪图走路错过宿店的牛贩仔,拉了两条小牛犊(音牛桃仔),望着南山而来,被出来觅食的小虎看见了。小虎偷偷地跟在他们后边,准备等个机会食掉小牛犊。刚好在这个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来了,牛贩仔只能拉着小牛犊,进入一间土地庙中避雨。谁想雨越下越大下个不停。牛贩仔只得把破庙门关上。他把小牛犊拴在靠边的柱子上,自己找个地方休息。谁知这庙年久失修,破漏不堪,到处漏雨。只有找到靠门边的那柱子底下比较干燥的地方坐下来休息。守在门外的小虎,等得不耐烦了,正想进去咬小牛犊时忽听到那牛贩仔唉声叹气地说:今晚啊,我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小虎一听,心想,这个人真怪,我老虎,他不怕,却怕一个什么漏?到底这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还是回去问妈妈再说。于是就跑回洞中,把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到底”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呢?母虎也开不清楚这个从来没听过的”漏”是什么东西,就叫小虎在洞中等侍,自己出去看看。
母虎来到破庙前,里面静悄悄的只听见打呼噜的声音,它就蹲了下来,把虎尾巴从破门洞里伸了进去,左搔右打,想把牛犊搔打出来,好吃掉它。这时候,牛贩仔靠在柱子上刚要入睡,忽然脸上被虎尾巴搔打了一下,惊醒过来,“哎哟,不好了,老虎来了!”当他镇静下来后,取出腰间那把锋利的小刀,猛力地切了下去。那老虎没想到这一招,突然尾巴被咬去一段,痛得大吼大叫,拼命向远方逃去。
母虎气喘吁吁地跑回洞中,对小虎道:那”漏”果真是非同小可,幸亏我跑得快,尾巴只被它咬去一段,要是跑不快,恐怕连生命都没了。
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整篇故事的转折之处从牛贩仔无意中讲出口的一句苦叹:“我今晚啊,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
就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闽南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由这则故事,我们可以见出闽南方言运用交流的巧妙,处处可有精华,可做文章!
2、中国民间的故事会
驴儿子
从前,有个财主,他很富有,吃得是最好的食物,穿得是最贵重的绸缎,可他还是不快乐,因为他没有孩子。财主为此日夜伤感,老婆娶了一个又一个可都是不下蛋的鸡,肚子不见一点动静。
最后财主去求佛祖,佛祖说:“因为你为人吝啬小气,常年克扣农民的血汗钱,所以你命中没有儿子。”
财主一听哭天抢地的说:“完了……完了……我这辈子都不能有儿子送终了,呜呜……”
佛祖见他哭的悲切,又道:“你也别太悲观,你若想要儿子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只要你舍得把你的全部财产送给那些穷人。”
“什么?”财主的心被狠狠楸了一下,痛得他哇哇大叫。
佛祖便不再言语了。
财主跪在地上左思右想,一边是儿子一边是财产,他狠狠心咬咬牙然后大声对佛祖说:“好!只要我能有儿子,我……我愿意把我的财产都给穷人。”
佛祖点头而笑道:“好!你回去吧!你一定会有儿子的,可是你最好不要言而无信,不然会*到你儿子的身上。”
财主点头哈腰地答应了。
财主回家后不久,他的老婆果然怀孕了。这可把他乐坏了,整天忙着给老婆张罗吃的,又请了大夫二十四小时守护着,早把对佛祖的承诺忘耳边去了。
十个月后,财主得了个大胖小子,乐得他嘴都合不拢,为了照顾好儿子,他请了十个奶妈,二十几个女仆,专门伺候小少爷。这时别说他忘了对佛祖的承诺,连他自己姓什么怕是都忘了。
他天天抱着宝贝儿子说:“宝贝快点长大吧!继承爹的财产,一辈子享福。”
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可这小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很难伺候,仆人们私下里都说:“这孩子倔的像头驴。”
说来也奇怪,这孩子确实越长越像驴,长长竖起耳朵,拉长的脸,哭起来就和驴叫一模一样。奶妈们害怕了都不敢喂他,女仆们害怕了都不敢靠近他的身边。
财主自己见了也害怕,老婆们说这孩子是个怪物,最好扔进河里让鱼吃掉。财主生气地说:“哼!他是我儿子,不管什么样我都不会抛弃他的,倒是你们赶紧给我滚,免得害了我儿子。”就这样财主把众多的老婆和仆人都赶走了,独自照顾着儿子,儿子就这样被养了下来,慢慢长大了,而他的耳朵越来越细长,向上直伸着。驼着背,最喜欢用四肢走路,还到处跳跃,人们都叫他驴儿子。
有一次,这驴儿子在后院玩,他跳在一口井边。他往水中一瞧,见水面清澈如镜,再一瞧自己的模样。他哭了,财主听见哭声,连忙跑过来问:“宝贝儿子,你怎么了?”
驴儿子哭着说:“为什么我长得这个样子,太难看。我不要,我不要……”说着驴儿子一尥蹶子跑了。
财主找不到儿子,只好去求佛祖,佛祖看见财财主冷冷的说:“这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你背弃了诺言,受到了惩罚。”
财主痛哭流涕,他又承诺说:“只要找到儿子,他愿意去把财产都献给穷人。
佛祖摇摇头说:“晚了,你还是接受事实回去吧!”
财主失魂落魄的走了,一边走一边呼唤着:“驴儿子,你在哪?”
“驴儿子,你在哪?”
“驴儿子,你在哪?”
……
没多久财主疯了,看见驴就叫儿子。不敢没有人同情他的遭遇,只是用他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不守诺言的*是很悲惨的。
3、中国民间的故事会
叫化鸡
从前,有个古怪的叫化子,一不讨金银财宝,二不讨衣衫布裤,专门偷有钱人家的鸡吃。
说起偷鸡,他的手段倒是蛮高明的。他把点清油灯用的灯草摘成米粒大小,含在口中,往鸡群一吐,鸡一见这些白白的灯草粒,还 以为是白米呢!便“笃笃笃”地一个劲吃起来。当鸡吃得起劲时,他便轻轻用手从鸡背后往鸡**后插进去,将鸡立起。鸡吃了灯草粒,喉咙被噎住了,要叫也叫不响,他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鸡偷走了。
李庄有个财主,百姓都痛恨,叫化子便老偷李庄财主家的鸡吃。这日他又摸到李庄,准备到财主家偷鸡。他在财主家房前屋后转了个圈,没看见一只鸡。他又转到后院围墙边,忽听得里面一阵鸡叫声,便轻轻爬上墙头,看见园内有几十只肥鸡。心想,狗财主好生刁滑,原来把鸡关在后院,害我找得好苦。他取出灯草米粒,含在口中,等灯草米粒湿时,“啪”地一声,吐向鸡群,就见那只只肥鸡一个劲地扑向灯草米粒,低着个头,翘着个尾,“笃笃笃”地吃起来。正当鸡吃得痛快时,他拿出一根打着活络套的绳子,向一只肥胖的老母鸡颈上套去,活套不偏不歪,正套在那只老母鸡的头颈上,他把绳轻轻一拉,活套在鸡头颈上捆牢了。他刚想收绳拉鸡,突然听得背后“呼”地一声,一根棍棒盖头打下来,他两腿一软,从围墙上跌倒在地。原来,狗财主早有提防,财主的家丁边拉边推,把叫化子拖进大院,又是一阵乱棍,打得他皮破血流。狗财主站在一旁,一个劲地骂:“你这个贼胚,偷吃了我十来只鸡,今天要叫你连毛带骨吐出来。”财主骂痛快了,便叫家丁把他关进牛屋里,准备明日送官。
深夜 ,偷鸡的叫化子关在牛屋里好不伤心,心想明日送官不知会吃个啥苦头。忽听“咿呀”一声,牛屋门开了,原来是财主家的长工。长工一进牛屋,便轻声说:“我见你白天被财主的家丁打得挺厉害,刚才又听说明日要送你见官去,我便偷偷来放你,你快点逃吧。”偷鸡的叫化子借着月光看清了长工的面目,说了句:“谢大哥救命之恩。”扭头便走。
时间一晃已是几月。长工因放了偷鸡的叫化子,被财主赶了出来,这天,他想外出找活做,当他走到一片荒山坡时,突然,从小树丛中窜出一人,口喊恩人,拉着长工便走。长工定眼一看,原来这人正是那天被财主毒打过的偷鸡的叫化子。偷鸡的叫化子将长工拉到小树丛中,然后又从旁边的一堆火堆里取出一个用泥包着的东西,只见他把那泥包的东西,在地上轻轻几下扑打,里面露出一只热烙烙,香喷喷的鸡来。他撕下一块鸡腿,送给长工:“吃吧,这鸡香嫩好吃,我偷的鸡都是这样吃的。”长工也不客气,两人便坐在小树丛里吃起来。边吃边谈倒蛮投机。偷鸡的叫化子问长工为什么流落他乡,长工便把前因后果讲给他听。偷鸡的叫化子得知长工为了救自己而被财主赶走,心里也很难过。长工吃着香喷喷的鸡肉,觉得倒别有风味,他想如果能开爿小店,做这种鸡卖,说不定吃客不少哩!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偷鸡的叫化子,又归劝说:“老是偷鸡过日子不行啊!”偷鸡的叫化子听听,也觉得蛮有道理。两人就在小树丛里商量起了开店的事。
不几日两人借得十余两银子,开起了一爿小小酒店,酒菜便是泥包鸡,吃客的确不少,生意越做越大,不过百姓都知道偷鸡叫化子的身世,没有一个叫泥包鸡的,都称它为“叫化鸡。”
后来,偷鸡的叫化子与长工觉得百姓喜欢这个名称,反正生意又好,干脆就顺吃客心意,把泥包鸡叫作叫化鸡了。这样一来,叫化鸡便叫出名了,直到现在人们还 习惯把这种鸡叫作叫化鸡哩。
4、中国民间的故事会
隋炀帝重修龙华寺的传说
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
可是,在家中,却是怕老婆出名,对于孤独皇后说的话,言听计从。孤独皇后,又是个醋坛子,她让杨坚一生都钟情于她,后宫的三千佳丽却遭到冷落。特别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他听从了孤独皇后的建议,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建国后,杨坚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孤独皇后不喜欢杨勇,却偏爱杨广。杨广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也费尽了心机:父皇到他府中**,他让宫女们藏起来,不准露面,只叫几个丑陋的宫女跟随左右,家中的古琴故意把线弄断,放上尘土,父皇看到后,认为杨广不近酒色,不贪图享乐,将来必定承其大业。有一次隋文帝暗地里叫来几个相面的先生,给他的五个王子相面,被杨广安排在隋文帝身边的杨素知道后,告诉了杨广。杨广花重金,买通了相面先生。相面先生在皇帝面前异口同声,说杨广有富贵帝王之相,又加上孤独皇后经常在皇帝耳边吹风,隋文帝便废杨勇太子位,立杨广为太子。
仁寿四年七月,皇帝病重,皇帝的一个妃子宣华和太子一同侍候皇帝,有一天,皇帝看到宣华两眼泪痕,问起原因,宣华对皇帝说:“太子无理!”
隋文帝大怒说:“*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速召吾儿进宫。”
大家要去叫太子,皇上说:“召勇儿。”
杨素知道后,立即告诉了太子杨广,太子杨广当时吓得面如土色,他知道父皇这是要废他的太子地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带领自己的侍卫和张衡,闯进仁寿宫,只听见仁寿宫里传出几声凄惨的喊声,血溅屏风,接着杨广以太子的身份宣布皇帝驾崩,自己继皇帝位。改仁寿为大业。
杨广即位后,假传皇帝遗诏,杀了原太子杨勇和他的儿子们,并且强行霸占了他父亲的夫人宣华。
杨广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大征徭役,人民苦不堪言。
这一年冬天,杨广得了一场大病,整天恍恍惚惚,到了夜晚就听见整个皇宫里面,响起了父皇那凄惨的喊声,屏风上那喷洒的血迹时时刻刻晃动在眼前。刚一闭眼,父皇就出现在他的梦中:“你这*,弑父、杀兄、蒸母,*同胞侄子,你不得好死。”他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
御医也看不出什么病症,道士和尚请了许多,又是念经,又是做道场,丝毫没有效果。
这一天,皇宫里来了一位老道,他见到杨广对他说:“因为你做了伤天害理之事,所以你的父皇前来索命,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救你。”
“什么办法?”杨广迫不及待的问。
“为你父皇修建宝塔,安慰灵魂,再立一块功德碑,彰显你父皇的丰功伟绩,方可保你平安。”道士说。
“我还有多少寿限,将来后事如何?”杨广问。
老道士笑了笑说:“天机不可泄露,不过后事么——必被下人所害。”
杨广听了大怒:“你这妖道,妖言惑众,来人,推出去斩了。”
从外边进来几个侍卫,抓住道士往外就走,道士看了看杨广,哈哈大笑。杨广听了,顿觉毛骨悚然。
杨广杀了道士,唤来心腹大臣,商量建宝塔立碑之事。
有的大臣建议修建在京城,有的建议修建在别的地方,最后杨广说:“修建在京城,离朕这么近,父皇天天来吓唬朕,还是修建在别的地方吧。”
杨广派心腹大臣,到外地查看,选择修建宝塔的地址,又命大臣撰写碑文,一旦选好地址,立即把碑立起来。
过了几天,外出的人回来了,他们告诉杨广说:“在山东博兴,有一座龙华寺,修建于北魏太和时期,寺院虽然有些破败,但庄重气派,有皇家的特色,我看在那里修建宝塔立碑,最为合适,那里离皇城比较远,环境优雅,皇上你看怎么样?”
杨广沉思了一下说:“好吧,把父皇灵魂安顿在那里,就不会天天来打搅朕了,再把龙华寺重修一遍,塔么——就叫龙华塔,碑就叫龙华碑,在碑额上一定要写上‘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碑文要历数父皇的功德。”
大业四年,龙华寺修葺一新,龙华塔就矗立在龙华寺大门内的正中间,龙华塔的前面有一座碑亭,里面安放了龙华碑。
四月的一天,大隋皇帝杨广,率文武百官来到龙华寺,举行揭碑仪式,寺中和尚跪在大门外迎接,皇帝来到大门前,看了看大门上的对联说:“‘进寺门参禅**,回家后积德行善’。这幅对联也要改一改,父皇灵魂安顿在龙华寺,他就已经成佛,会保佑我们大隋朝千秋万代的。”他沉思了一会儿说:“笔墨伺候。”
一位和尚端来笔墨,放在桌案上,杨广略一思索,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佛心仁慈不责众生过错,皇恩浩荡甘为全民祈福。”
众人跪倒,高呼万岁,老和尚双手接过对联说:“我叫能工巧匠,用檀香木雕刻出来,挂在大门外,让大家都知道皇恩浩荡。”说完,退了下去。
杨广来到龙华碑前,焚香祈祷,然后跪拜,众大臣和全寺院的和尚也一起跪拜。
三拜九叩之后,杨广走上前,把龙华碑上面的红绸子,揭下来,众大臣又行三拜九叩之礼,高呼万岁。
揭碑仪式完成后,杨广率百官回皇宫去了。
粪土当年万户侯,帝王将相都已经被历史所淹没,龙华塔也不见了踪迹,只有那块龙华碑在向后人讲述着当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5、中国民间的故事会
金华火腿
说起浙江金华地区汤家村的风腿是远近闻名的,但要说汤家村制作风腿开始于哪个朝代。可谁也说不清。只听说那时汤家村,每家都养猪,因为生活苦,人食的饭都很差,猪食就更不用说了,尽吃些野草野菜,养上年把的猪才七十来斤。到了年底,就把猪杀了过年。老百姓除新年头上吃一点外,把余下的挂在屋内风干。
汤家村穷僻山村,离城七十里,进城似上天。汤家村的人,长年累月都在深山中度日。村上,有个叫汤七的小后生,每年乘早春山溪水满时,用竹排把山货运到城里去卖。又从城里买些布、盐等货物回来,很受村里人的喜欢。有一年早春,山溪水满,汤七准备进城。他心想:这次带点什么山货进城呢?他忽然想起城里出卖的那些熏腿不但少,熏得又黑,一点也不好看。就打定主意,带些熏腿进城去试试。
第二天,汤七带着各家火腿进城去了。一到城里,大家看到汤七的熏腿,腌得淡,而且又是前夹肥肉,再加熏得又燥,颜色也不像城里的熏腿那样黑,都很喜欢,不多时便抢购一空。城里人称它为“淡熏”,并要汤七下次多运些来。汤七回村后,把情况和乡亲们一说,个个喜出望外。一面商量专门熏制前夹腿肉卖的行当,一面选汤七等几个小后生专跑城里,推销熏前夹腿肉。从那时起,汤家村家家户户养猪熏腿,把熏前夹腿肉叫做“淡熏”。
汤家村的淡熏在城里出了名,汤七等几个小后生跑城里的趟数也就多了。一次,城里有爿山货店,向汤七订了百余只淡熏,汤七马上收拢各家淡熏,装排起运。谁知水急浪高,一不小心,竹排撞上岩石,连人带货翻入水中,幸亏人未伤着。他们连忙从水中捞起淡熏,可是,上好的淡熏被水一泡,颜色变得更淡了,而且软乎乎的,山货店会要吗?汤七急得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汤七到底是个聪明人,他心想:城里人不是喜欢淡颜色的腿吗?干脆乘天晴,把各家熏制的腿洗成一个颜色,再把它晒干,说不定更受欢迎。于是,他们把竹排修好以后,在竹排上搭了个木架,把洗好的腿一只只挂在架上,然后撑起竹排赶路。
说也奇怪,这些挂在木架上的淡熏,一经太陽晒,山风吹,一只只被吹晒得黄澄澄,硬梆梆,闪光透亮。汤七等人见了好不高兴。
这天,山货店老板知道汤七要送货来,早就在埠头等候。当他一见汤七把淡熏全挂在木架上,只只金黄发亮,心里越发喜欢。不等竹排靠近埠头,便问:“汤山客,这批淡熏怎么金黄发亮,与上回不一样啊?”
汤七说:“这是日头晒,山风吹的腿呀!”
山货店老板有点耳背,加上汤七讲得又快,只听到后边的一点话音,急着又问:“什么?风腿?……风腿好哇!”
汤七在竹排上听山货店老板说:“风腿好哇”,便凑将过去说:“风腿是比淡熏好哇!”
不多工夫,汤七等人已把风腿搬进了山货店。老板忙在店门口挂起了一块“上等风腿”的大招牌。一会工夫,这批风腿便被抢购一空。从此,风腿便比淡熏更有名气了。制作风腿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各地都传开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