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5:38

历史小故事

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你知道有哪些历史小故事吗?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

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

魏徵镇定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

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徵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怒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杨广在位14年,其中老老实实地在首都长安的时间不足1年,他策划的最有名的工程无疑就是大运河。有野史记录,隋炀帝曾得到一幅《广陵图》,目不转睛地看了半天。萧后问他:“知它是甚图画,何消皇帝如此挂意?”炀帝回答说:“朕不爱此画,只为思旧游之处。”广陵就是杨广待了十年的扬州。萧后听炀帝讲了江南风物后,说了一句:“帝意在广陵,何如一幸?”这正中炀帝下怀。所以大业元年(605年)通济渠刚一完工,他就急不可耐地一下江南了。

隋炀帝所乘的龙舟宽、高各45尺、长200尺,共4层。最上面一层是正殿,炀帝在这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中间两层是160间雕梁画柱的房子;最下面住的是内侍和水手。皇后座船名为“翔螭舟”,规模比龙舟稍小。随行船只数千艘,其中既有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们所乘的游船,也有装各地进贡物品的货船,史书说拉船的纤夫有18万人。

皇帝出行不能没有护卫,龙舟后一方面有兵船数千艘,另一方面骑兵们在运河两岸跟随龙舟而行,旌旗蔽日。炀帝命人建造的这些船只各有名号,等级分明。隋炀帝赋诗《泛龙舟》:“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有统计说,炀帝一行的大小船只共有5191艘。

为龙舟拉船的人名为“殿脚”,意即“水殿的脚”,共有1080人。这些人“三班倒”,每班360人,使龙舟得以昼夜行进。对于“殿脚”,在《大业拾遗记》等笔记中说,隋炀帝选有1000名美女,让她们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纤。炀帝在船上观赏时,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炀帝曾靠着门帘,对身边大臣说:“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

这个故事被明朝文人进一步发挥,在章回体小说《隋炀帝艳史》中,有人向皇上建议用美女拉纤,炀帝疑惑地问:“这样一只大船,百十名柔媚女子,如何牵得它动?除非再添些内相相帮,才不费力。”那人先说“用女子牵缆原要美观,若添入男人便不韵矣”,随后想出一个“妙招”:“古人以羊驾车,亦取美观,莫若再选一千嫩羊,每缆也是十只,就像驾羊车的一般,与美人相伴而行。”

江南世族以文化正统自居,瞧不起隋朝开国的那些关陇勋戚,所以炀帝下江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压服他们。有一个名为何稠的人给炀帝出主意,在天子礼服上画日月星辰,用羽毛装饰仪仗,一切都豪华至极致。

为了满足皇室海量的羽毛需求,各地老百姓在水上、陆地布下天罗地网,不管是大的小的,还是美的丑的,全部一网打尽。在今天的浙江湖州地方有一棵超过百尺的大树,上面没有能让人攀爬的树枝。树顶上有一个鹤巢,人们就想砍树捉鹤。仙鹤为了不让幼鸟受伤,就自己把羽毛拔下来扔到了地上。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大吉兆,所谓“天子制羽仪,鸟兽自献羽毛。”《太平广记》说,各地的飞鸟“殆无遗类”。

隋炀帝第二次巡游江南是在大业六年(610年),入住前一年才竣工的江都宫。此时大隋朝国力臻于巅峰,外国人也都见识了中国以丝绸缠树的阔绰。除了*以外,各国使臣云集江都,朝拜隋炀帝。就是在这时,炀帝动了征辽东的念头,他要让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国见识一下大隋的厉害。然而动员天下财力而发起三征*,均以失败告终。在四百年的大分裂刚刚结束三十年时,新的动乱就开启了。

率先反隋的杨玄感,其父就是当年帮助杨广夺嫡的权臣杨素之子。他很快被击败,军师李密侥幸走脱,成为隋朝的重要掘墓人之一。此后烽烟四起,以至评书中有所谓“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说法。

唐朝的贞观之治,使国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周围少数民族非常向往,纷纷派使者前来修好,称臣纳贡。许多少数民族首领都来求亲,以能够与唐朝宗室联姻为荣。

唐太宗为了确保边疆太平,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也制定并推行和亲政策。比如,唐太宗把妹妹衡阳公主嫁给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从而建立了唐朝和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

当时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个强盛的吐蕃(bō)**。它的赞普(吐蕃王的称号)松赞干布,于634年派使者到长安,希望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从小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很有文化素养,会写诗歌,吐蕃人十分爱戴他。在他父亲去世不久,吐蕃贵族发动叛乱,企图*。年轻的松赞干布镇静地面对复杂的形势,凭着超凡的智慧和勇敢,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一方面是想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向唐皇室求亲。但唐太宗没有马上答应。吐蕃使者担心回去后会被松赞干布怪罪,便撒了个谎,于是闹出了吐蕃和唐朝的矛盾,双方打了几仗,又坐下来和平谈判。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出了一支上百人的队伍,由聪明能干的大论(宰相)禄东赞带队,准备了许多金银珍宝,再次到长安求亲。

禄东赞在唐太宗接见时,转达了松赞干布想和唐朝友好的心愿,巧妙地提出了年轻的国王希望娶一位大唐公主的要求。

唐太宗对禄东赞的言谈举止很赞赏,并从他那里对松赞干布有了更多的了解。唐太宗在皇族的姑娘中,挑选了一位文化素养较高、美丽而又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能完成求亲的使命,确实很不容易,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当禄东赞胜利解答了一道道难题,最后,唐太宗要他从二千五百名美丽的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来。禄东赞以他敏锐的眼光,一眼就认出了仪态大方的文成公主。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随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还有许多侍女和工匠厨役。在文成公主丰盛的嫁妆里,不仅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吐蕃所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种子和药材、蚕种等,以及许多儒家经典和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科技等方面的图书。

吐蕃人民得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消息后,一路上都有人备了礼物和交通工具来接送。松赞干布按照唐朝礼制,从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亲自迎接文成公主,并在那里隆重地举行了婚礼。他与李道宗相见,是以儿子女婿这种晚辈的身份,以表示敬意。

随后,松赞干布带着文成公主回逻些。这年藏历4月15日,逻些百姓像过盛大节日似的,载歌载舞,迎接文成公主进城。

松赞干布非常宠爱文成公主,还按照唐朝的建筑模式,在逻些专为文成公主造了一座宫殿。至今在拉萨的大昭寺及布达拉宫中,都供奉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塑像。

松赞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后,文成公主继续为汉藏两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联系作着不懈努力。当时去印度学佛的唐朝僧人,大多取道吐蕃,有些高僧还受到文成公主的热情接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为发展藏族经济作出了贡献。她让随从人员向当地百姓传授耕种方法,还亲自指导青稞等谷物的试种。她要求唐朝选派优秀工匠入藏,帮助吐蕃人民建设。

自从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她也成为民族情谊的象征,因而直到现在还被当地人民所深深怀念。

松赞干布以后的几个赞普,继续保持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公元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公元729年,吐蕃赞普派使者来见唐玄宗,表示愿意和唐朝同为一家人,让天下百姓永远过太平日子,表达了汉藏人民的友好感情和愿望。

六十年前,蒋x石败走台湾。凭军队人数、武器装备、经济实力……他哪方面不超过中国**?可是,他最终成了一个失败者。

几年以后,他有点醒悟了,认识到,是*导致了他的失败。他说:任何政*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这样的*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

一九四七年的三月五日,胡宗南攻入延安,蒋x石发布的嘉奖电称:“宗南老弟:将士用命,一举而攻克延安,功在*国,雪我十余年来积愤,殊堪奖赏……”

五月,蒋致电全部美式装备的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称:“抓住*主力,实为难得之良机,务必奏奇功于一役。”

可惜,几天之后,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张灵甫亦死。六月,蒋x石在军队内部就此总结说:

“部分高级将领专横跋扈,任人唯亲,已和军阀差不多”,

“因之,大家都养成自保自足的恶习,只看到自身带领的一部的利益,对于友军的危难,整个战争的成败,几乎是漠不相关……我们的军队纪律如此废弛,精神如此低落,要与之作战,绝无幸免于失败的道理。”

不仅如此,“军官普遍*,虚报兵员和偷吃空饷”,“现在各级军官对上级的命令,大多阳奉阴违,甚至根本没有执行,以致命令功用,完全丧失。”

“发生在前线的最大骗局,就是那些军官还没有和共军接触,就说敌人第几纵队到了我的正面,第几纵队到了我的侧面,好像形势十分紧张。可到实地调查,不过是少数敌人,甚至在他们正面根本没有这个番号。”

讲话结束之前,蒋又鼓舞下属说:“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优势,军队的装备、作战的技术和经验,匪军不如我们……一切军需补给,如粮秣弹x等,我们也比匪军丰富十倍。”因此,“***不可能打败我们”。

七月,蒋又在*内会议上表示:“余参加**几十年,从未对**前途产生如此的失望和悲戚。这原因不是经济的危机,不是*的绝境,也不是**一天一天的壮大。原因只是国x*和三青团的败坏!”

“我们*和团,没有基层组织,没有新生的细胞,*员和团员在群众间发生不了作用,整个*的生存,差不多完全寄托在有形的武力上,这是我们真正的危机,也是我唯一的忧愁。”

两个月后,蒋宣布国x*与三青团合并。蒋还说:“虽然共fei的组织训练和宣传技巧都比我们高强,”然而“我们的主义、思想和(*)路线,却*比他们正确,而且合于民族的需要。所以,只要我们能研究他们的一切,明了他们的一切,我们就可以有把握来消灭他们。”

不过,面对*由守转攻,蒋x石亦意识到*国事业已到“存亡危机之秋”。

至一九四八年,战场形势更加严峻,是年一月七日,蒋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的悲凉心态:“阅地图所示,x匪扩张之色别,令人惊怖,若对匪作战专重对付其军队主力,而不注重占领面积之原则,亦将陷于不可挽救之地步。”

蒋在这年一月的内部高级将领会议上,以“*进入生死关头”为宗旨,严厉训斥了他的军事将领和*官吏,训斥是“为了指出国x*人的弊病和虚弱之因,以使我们转败为胜”。

蒋怒斥道:“你们今天做军长、师长的人,如果真正凭自己的学识能力,在外国做一个团长的资格,都不够!正因为我们中国一切落后,人才贫乏,所以你们竟能以微薄的才能,担负如此重大的责任!”

军官对属下士兵的不闻不问,蒋也深恶痛绝,“一些基础训练项目,像瞄准、射击、侦察、联络等,军官们都不放在心上”,所以“士兵战斗技术落后,不能作战。”“部队里不仅做不到同吃、同穿、同住”,而且“将领们还要侵吞军饷”。

蒋感叹说:“共军**对于这些点,倒可以说是完全做到了。他们官兵之间,只有职务上的区别,而没有生活上的悬殊。”相反,国x*军队的待遇,“能够让士兵不叛变,不逃跑已算很好了。”

同年二月,蒋又对*务工作表示了愤慨:“我们**的工作,不但苟且因循,且毫无进展。”他说,由于*的错误,“一般社会人士抨击本*,往往不遗余力。甚至把本***看做是国家、民族的罪人。”

蒋还表达了对**的欣赏:“**不仅认认真真地研究和讨论问题,而且踏踏实实地完成任务”,“他们不容有一丝含糊笼统的观念,决不允许哗众取宠,半途而废。”相比之下,“我们一般**不用脑筋,既不精细,又不确实……所以要陷于失败。”

蒋随后又痛心指出:“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

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二日,国x*“戡乱军事检讨会”在国防部举行,大会第一天,蒋x石即指出:

我们在军事力量上,本来大过x匪数十倍,制空权、制海权,亦完全掌握在*手中,论形势,较过去在江西围剿时,还要有利。但由于在抗战胜利接收时,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淫,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律败坏,军无斗志。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败于胜利之后的大接收!

蒋还警告说:“现在,x匪势力日益强大,匪势日益猖獗,大家如果再不觉悟、再不努力,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再在这里开会都成问题。万一**控制了中国,则吾辈将死无葬身之地!”

一九四九年,蒋说:“我们的*,真是无奇不有,简直难以想象!”

至四月,随着*在三大战役中全胜,蒋再次反省:“军事和*部门,对过去的失败都负有责任。但是最主要的责任,是因为*的瘫痪,*员、*的组织机构和*的领导方式问题重重。因此,*成了行尸走肉,*和军队也就丧魂失魄,结果是军队崩败,社会动乱。”

这支军队已经失掉了“灵魂”,没有战斗力和纪律,并由那般无能、狭隘的军官来指挥,“这样的军队,不能不走向失败”。

一九五六年,在败退台湾、痛定思痛、实行土改后,蒋又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写道:“毋庸讳言,众多的因素把我们推向了失败……”这包括,在“四年的剿共战争中,我们未能将民生主义的原则,付诸实施。”

拓展阅读

1、课外你读过的有什么

寒假里,我读了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

这本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读完全书,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作为祖国的教育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的后代培养成为新一代人才,以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更富强昌盛的国家。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2、约翰·席勒的个人经

约翰·席勒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1759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他年轻时学过法律,后从文学创作,成为与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同时也是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

席勒出生的年代,正是欧洲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新与旧进行着激烈的交锋。*制度的墓门已经打开,因此,这也是它挣扎最激烈的时候,各种丑恶和*的东西纷纷从潘多拉的盒子里跳出来,跑到德国这个大舞台上进行它们歇斯底里的表演。整个德国都被那暗淡的愁云所笼罩。但德国的青年们没有消沉,没有退缩。他们如草原上驰骋的野马,如搏击长空的苍鹰,在这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里狂飙突进。他们力图唤醒醉眼朦胧、在无聊的昏暗中半死不活、心里不乏激情却没有骨气、没有累到需要休息、却又懒到无所、在桃金娘和月桂树丛里打着呵欠、东游西荡、虚度光阴的德国的先生们,他们以诗歌、说、戏剧作为标枪,投向*的德国黑暗势力,力图挽救危机四伏的德国大厦。席勒与歌德就是他们最杰出的代表。

席勒在青年时期,在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写出了他的成名作《强盗》(1780年),确立了他的反对*制度、争取自由和唤起民族觉醒的创作道路。在《强盗》第二版的扉页上,席勒写了“打倒暴虐者”的口号,并且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战斗热情极为强烈。恩格斯说这部剧作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

1783年,席勒写出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这个作品反映的是德国市民阶级和*统治阶级间的激烈矛盾。剧中女主人公露易丝的性格体现了当时德国进步青年反对*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席勒借她的口喊出了“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都是人!”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可以说是整个时代的心声。恩格斯称“这部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倾向的戏剧”。

自此以后差不多有将近10年,席勒没有进行创作,他转向和哲学的研究。在研究中,他着眼于发展中的民族运动,把和德国当前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席勒后来的几部剧都是借古喻今,对德国社会进行批判和控诉。但是,这些作品总是要力图传达席勒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独特思考,这样作品就成为某种思想的传声筒。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使作品的文学性受到伤害。恩格斯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他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当以《华伦斯坦》(1799年)、《奥里昂的姑娘》(1801年)和《威廉·退尔》(1804年)最为著名。

《奥里昂的姑娘》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女英雄贞德的*迹。她使法国转败为胜,免于亡国之辱。

《威廉·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的英雄传说,表现了反对暴君、争取自由的要求。

席勒不仅是剧作家、诗人,在美学理论上,他也有自己杰出的著作,对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哲学上,他是康德的信徒。他的美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1795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美学著作《美育通信》,这是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奥格斯堡公爵的27封信。这部著作晦涩难读,但并不脱禹现实。可以说,它是对法国大**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歌德说过:“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这对《美育书信》是完全适用的。席勒认为,法国大**没能解决*自由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应当是*经济的**,而应当是审美教育。应当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正是通过审美,人们才可达到自由。

为什么席勒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呢?

因为席勒认为,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要实现*自由,先决条件是要有具备完整性格的人,而这种人又只能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因此,他首先从的高度对人性及其演变作了分析,进而把美育同人类的崇高理想和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起来。

但是,席勒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不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把的发展看作是人性分裂和人性复归的过程,把发展的动力归结为文化、教育,这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唯心论。

席勒的美学思想在他于1795年写的《论素朴诗和感伤诗》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它最早区别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文化创作方式的特征和理想,并且指出了二者统一的可能性。他的出发点依然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唯心观。任何诗人都企图表现人性,都是从自然取得灵感,只是由于时代不同、人性发展的程度不同,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创作方式。他所讲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也包括人的自然本性。

他正是要在人性或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追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进步的意义。

席勒在美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提出的许多美学问题都是十分重要和深刻的。批判地继承席勒的美学遗产是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1805年,这位敢于向任何黑暗、丑恶势力宣战的豪侠,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但他留下的却是熠熠生辉的不朽著作和凛然的一身正气。

3、课外你读过的有什么

幸福,是一个多么熟悉和简单的两个汉字,包含的内容却很深奥。

灰姑娘说:幸福就是每天夜里和心爱的王子一起跳舞;睡美人说:幸福就是在黑暗中沉睡时得到甜蜜的一吻;海的女儿说:幸福就是要让自己爱的人幸福,即使自己失去生命;。。。。。。幸福是梦想得以实现,童话里面这么说。

妈妈告诉我,做医生的,帮病人把病治好就是幸福;舅舅曾经说过,做工人勤勤恳恳地工作,觉得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就是幸福;姨奶奶做农民,认为把农作物种植好,养活了人自己劳动没白费,就是幸福。幸福是实现工作目标。

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为此感到快乐。

幸福是冬天妈妈加在我身上的一件外套,一丝丝温暖的热气传遍我的全身!是做数学难题时陈老师给我的一点思路提示,如一盏明亮的路灯,扫去黑暗的阴霾,照亮我前进的旅程!是作文课上刘老师一丝甜蜜的笑,把鼓励藏进笑里!是心情烦躁时爸爸一句温馨鼓励的话语,把关心和安慰融进话里!

幸福是被关怀,也是给予。我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回报每一个关心我的人,以一杯热茶还有我的成功!

点击查看更多历史小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0290.html

热门阅读

  1. 计算机系学生的优秀自我评价
  2. 安装拼音意思及造句
  3. 浅析适应新课标的整体把握阅读的论文
  4. 高考百日冲刺毕业学生代表的发言稿
  5. 立冬女朋友的祝福短信
  6. 201年520爱情短信祝福语
  7. 小松鼠找花生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8. 赡字的组词及造句
  9. 读《“例行审阅”》有感范本
  10. 有关名人的故事精选
  11. 格林童话故事第:死神教父Godfather Death
  12. 2018教师节的短信祝福语
  13. 5青年节搞笑祝福语大全
  14. 研究生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
  15. 中学教研组长培训班心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