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乐》的古诗解析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田园乐》(其六)
【内容】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
拓展阅读
1、古诗词名句及赏析有哪些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赏析】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 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 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 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 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 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 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
【赏析】这两句诗妙在自己无 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赏析】蒸腾的水汽把江南江 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 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这两句诗写 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 声势。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 句诗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的慰问及祝愿。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 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 圆圆的落日.好~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 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 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把分割的画面 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赏析】这两句诗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 二字炼得好。“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 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赏析】涛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赏析】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
1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赏析】“曲”、“幽”、“深”三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这两句诗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赏析】从诗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赏析】这两句诗描写出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地了.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种豆早出晚归是多么艰辛、多么苦累.然而诗人并不抱怨。
1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意境凄清。
1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赏析】以丝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5.莫道不消魂,帘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2、《子夜吴歌 秋歌》古诗词赏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3、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读后感
唐诗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达到了中国诗歌水平的顶峰,尤其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使我深受启发。
《凉州词》可谓家喻户晓,被人们广为传诵,是众多边塞诗中比较著名的一首,诗人以别致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时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荒凉、广阔的景象。虽然略显苍凉,但是掩盖不住诗人的豪迈之气;有哀怨,但不消沉,清晰地描绘出了戍守边疆战士们的生活情景和心里状态。
诗中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汹涌的黄河和白云相接,茫茫一色,极目西眺,一幅苍凉、壮阔的景象映入眼帘;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一片孤城万仞,孤零零的驻地、高高的山峰,尽显苍凉,更流露出孤寂之情;然而羌笛何须怨杨柳,何必用哀怨的羌笛吹奏《折杨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环境的荒凉呢?原来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关外啊!
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我们不仅能在眼前浮现出一幅荒凉、孤寂的'塞外景象,而且还可以感受到诗人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豪迈之气。它给我们后人最大的启示是: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气候多么恶劣,我们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豁达的精神,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4、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赏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
亥:亥时
恃:自恃 有恃无恐 恃强凌弱 恃才傲物
哀:哀伤 悲哀 哀悼 哀怜 哀兵必胜
拘:拘束 拘谨 拘禁 拘管 不拘一格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主题:
《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5、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赏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f rng lu( ) ch h( ) qin kūn( )
lu yng( ) bǐ m zhǐ yn( )
二、组词。
1、形近字。
洛( ) 雁( ) 砚( ) 伸( )
络( ) 雇( ) 现( ) 坤( )
2、多音字注音、组词。
单( )( );( )( );( )(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平明:( ); 冰心:( ) 单于:( )
骑:( ) 遁:( ); 乾坤:( )
孤:( ); 寒雨:( )
练习答案
一、芙蓉楼、 茶壶、 乾坤 、洛阳 、 笔墨纸砚
二、1、洛阳、 大雁 砚台 伸手
络绎不绝 雇佣 现在 乾坤
2、(dān)(简单);(chn)(单于);(shn)(单县)
三、(天刚亮);(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骑兵);(逃走);(天地间);(独自,孤单一人);(秋冬时节的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