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植灵寿木》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21:56:37

柳宗元《植灵寿木》诗词赏析

白华照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

【注释】:

(1)灵寿:树木名。《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 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2)白华:头发花白。鉴:照。

(3)怡:和悦,愉快。形容词使动用法。怡我:使我愉快。适:到……去。适野:到郊外去。情:心情。

(4)趋:快走。前趋:向前赶上。

(5)重:又,再。复:回答。嘉名:美名,指灵寿木名。

(6)蹇连:蹇(jiǎn),①跛,行政迟缓。②困苦,不顺利。引申为艰难困厄,这里指流放永州。

(7)方刚谢经营:《诗经·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言体力正当强健,可以到处规划创业。谢:辞,不能。柳宗元说反用《诗经》之意。

(8)齿杖:王授高年者的行杖。敢期:怎敢期望。

(9)聊且:始且。移:移植。孤茎:指一棵灵寿。

(10)丛萼:萼(è)花萼指柳宗元所种园圃。竞秀:争逐,表现最为茂盛。

(11)分房:犹言偏房,指柳宗元住所的偏房。舒英:舒展开花。

(12)柔条:灵寿木枝细长,故为柔条。乍:偶然看见。反植:倒立,指灵寿木柔软的枝条,有时从上往下直立。

(13)劲节:指灵寿木枝条上凸出的强劲的枝节。常:时常,通常。对生:相对而生。

(14)循:通“揗”,抚摩。玩:赏玩。

(51)稍:渐渐。步武:指步履,步伐。

(16)翦:翦(jiǎn)同:“剪”:剪断。伐:砍伐。

(17)资:帮助。徒行:步行。

【译文】:

江水映我白发影,郊游宜人自多情。

笑问长老希奇杖,答我灵寿是其名。

遭逢不幸人易老,而立之年不经营。

今生不望王赐杖,自栽灵寿木一茎。

花园药圃竞奇秀,分房篱外展落英。

韧枝柔条忽倒立,凸突劲节常对生。

抚摩灵寿人忘疲,赏玩渐觉脚步轻。

如此足胜齿杖赐,哪用剪伐助步行。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水土不服,或因江南湿气太重,患有“重膇”之疾。“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种仙灵毗》),看来有时脚肿得利害,为了能帮助行走,他的确使用过一条拐杖。

“灵寿”,以其“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的好处。汉代以来,便成为拐杖之精品,成为帝王对老年人赏赐的宝物。然而需要拐杖来帮助行走的柳宗元,在亲自种植了灵寿木之后,竟舍不得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植灵寿木》向我们展示了诗人这一奇特的经历。

“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讲的是寻得灵寿木的过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上遭迫害和永州恶劣的生存环境,三十多岁的人迅速衰老,对于过早的生出白发,诗人是很伤心的。《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云:“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树对衰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重新启用的希望已成为渺茫的梦,而永州山水和永州人对诗人的关怀和慰藉,使诗人渐次忘却了悲哀。而以一老翁自居,认真地做起了永州人来。

这一天,诗人又到郊外游历,倒映在明镜般的潇水里满头的花发。不仅没有让诗人伤悲,反而有了几份惬意。抬头望去,前方正有一长者,正扶杖慢行。那手中的一条拐杖,引起了诗人的兴趣,即然自己也是一白头老翁,拥有一条支节强劲的拐杖,也是再好不过的了。诗人加快步伐,追上长老。而后一番热情的对话,其详情今天无法得知,但从诗人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中,我们仍可感受到亲切友好的气氛。当然,最让诗人感兴趣的长老的拐杖,竟是由久闻大名的灵寿木制成的。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讲的是种植灵寿木的原因。

前两句,当倒过来读,诗人对自己正当年富力强,而不得拖展自己抱负、才华的处境,已没有了流放之初的激愤与哀伤。也明白自己过早衰老的原因,在于面对的艰难困厄的现实。“敢期齿杖赐?”表明了诗人对这一现实的清醒理解,虽然为此诗人付出了青春年华的代价。“聊且移孤茎”,在长老的指点下,诗人寻得灵寿木并挖得一枝,移栽至自己的住宅旁。这一举动,是诗人对统治者的彻底失望,也标明诗人在永期间,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汪森《韩柳诗选》曰:“‘丛萼’四句,写物极能刻画。”

“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写所植灵寿木成活、生长、开花的情景。从“竞秀”和“舒英”看,该灵寿木在诗人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的确令人欣慰。也可得知,诗人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灵寿木枝条细而韧,故有枝条时从树上倒垂向下,突兀强劲的枝节,又常相对而生。好一幅灵寿木的生态图,其外柔内刚的形态,简直能呼之欲出。难怪汪森大加赞叹。

然而接下来四句汪似乎理解错了。他说:“‘循玩’四句,写扶杖意亦极醒露。“看来,汪森以为诗人砍下了一枝灵寿木做成了手杖,来帮助诗人行走。

我们不妨将最后两句,一气读下,“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安”作疑问副词,和“能”一道修饰动词“事”,当译为“哪能干砍伐的事,将它用来帮助自己行走。”看来诗人是不忍心对灵寿木加以翦伐的。

往前两句,“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循玩”,作抚摩赏玩。那么诗人抚摩玩赏的是灵寿木,还是用灵寿木做成的拐杖。足,作“足以”解,联系上文诗人对灵寿木的描写,再联系下文“安能事翦伐”,笔者以为,“循玩”的对象,应为蓬勃生长的灵寿木,而非用灵寿木制成的拐杖。“稍觉”,不应理解为“稍微觉得”,而应为“渐渐觉得”,自己走路的步伐也轻松了。

现在便剩下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便是诗人种植了灵寿木之后,为什么又不用它来作拐杖呢?

《植灵寿木》一诗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种植灵寿木时,柳公被贬永州多年。被贬初期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那种悲天悯人伤感,都已被岁月磨蚀。永州的山水,永州的人民已经和诗人的血肉融为一体。正是“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的心境,才奠定了创作享誉千古的“永州八记”思想基础和感情基调。二是对统治者诗人已不再寄有什么希望。对现实则有更多理性的认识。“敢期齿杖赐?”正是诗人这种认识的反映。所以植灵寿木的目的。不再于获得一条拐杖,而是对“之所以赐老者之杖”的一种冷峻的抗议,甚至是一种大胆的讽刺。“聊且移孤茎”,活画出诗人植灵寿木的目的。

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再读诗人对蓬勃生长的灵寿木的细致刻画,在我们眼前出现的,就不仅是一棵灵寿,而更多地能感受到诗人的灵魂。我们才能深切地体会“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的深刻内涵。

这样我们便能理解诗人何以不以灵寿木为杖了吧。

拓展阅读

1、古代

陈繗?〔明代〕

韶华本是一般天,不道天公也自偏。世上有钱自有节,客中无酒亦无年。

数茎淡菜寻常饭,一枕轻风自在眠。头发不梳冠不着,更无人到馆庭前。

2旦狱中自制弃纸灯笼狱卒以无文彩索赋此 其二

杨继盛?〔明代〕

有月何须烛,无云不怕风。借谁竿百尺,光照九天中。

3庚子旦?其一

卢若腾?〔明代〕

庚子生来花甲匀,今朝庚子又回春;轮翻岁月催人老,鼎沸乾坤值我贫。

清浊案中防别案,菀枯身外觅真身。黄金青史都无用,惟有明足自珍。

4和沈公路除夕六首

唐时升?〔明代〕

己未除夕家家守岁共欢然,明日相过又问年。

金剪夜深犹缀彩,布衾春暖欲除绵。

儿童置祭酬稿,店舍携灯索酒钱。

寄语闭关高卧客,阳和入骨病应痊。

庚申旦漫说东郊物候新,江城冬半已阳春。

旌旄合队争穿市,粉黛生香欲染人。

日暖游鱼蘋叶舞,烟藏语鸟条匀。

遥知玄晏先生坐,百轴缣缃正绕身。

辛酉旦长安十丈马头尘,曾向朱门隐逸民。

岁月屡迁空有舌,风流凋谢若亡唇。

重阴尚远芳菲节,淑气先凭曲米春。

暗忆当年车马客,只今同作白头人。

辛酉除夕二首雨中街鼓不闻声,屡望东方尚未明。

此夜已知阳道长,频年难见泰阶平。

相逢父老忧加赋,欲遣儿曹出践更。

豺虎纵横愁道路,东南处处急征兵。

2、古代

何汝樵?〔宋代〕

腊尽寒犹厉,春来雪未乾,

流年怜易失。为客敢求安。

故里屠苏酒,新年柏叶盘,

嗟哉老兄弟,谁与共清欢。

2如梦令·

*?〔近现代〕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六句33字,采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途行军的路线、方向和目的。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以及人看到如火如荼的**形势,而产生的坚定的**信念和豪迈胸襟之情。

3旦口占用亚子怀人韵

*?〔近现代〕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这首从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围坐一起共度旦的盛况写起。“笑语哗”可以想见当时的热烈情景。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浪盖过一浪。这“笑语哗”体现出了**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红岩士女赠梅花”则描述出宴会上**们互赠梅花表达祝福的动人场景。

3、古作文600字作文本文《山行》古精选片段

【年代】:唐

【作者】:杜牧

【内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和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而是巧妙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而有的只是陪衬。简单来说,前三句是为了第四句描绘背景,起铺垫的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人的目光顺着山路一直向上望去。这句里的“人家”照应了上一句的“石经”。山上的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就是这“石经”。有白云缭绕,说明这里的山很高。人让片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眼睛,但确认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会有另外与众不同的景色吧!

对上面的“山”、“山路”、“云”和“人家”,作者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但也只是点出了下文的“晚”和“霜”字,并没有表现出作者是多么喜欢秋天,秋天是多么吸引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跟前两句不同。很鲜明的表现出了秋天的美。“山路”、“白云”和“人家”都没有使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人难以抑制这种喜欢这儿的心情。

“霜叶红于二月花”,补足第三句。在夕阳照射下,枫林显得更美,它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通过描写这么一片红色,让人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秋天。

从这首古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人对秋天是那么的喜爱,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美,让我加深一步的认识了着生机勃勃的秋天。

4、古作文600字作文本文《山行》古精选片段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但谁能想到,这本书的作者竟是海伦·凯勒——一名又聋又哑又盲的残疾人。这位残疾人一生却写了14本著作,成为了一名创造奇迹的伟大人物。

刚翻开这本书,就了解到,海伦是一位不幸的人,她出生才19个月大的时候,就得了急性脑充血病,高烧连续几天不退,医生宣布无法医治。那时候,她的家人彻底绝望了,但她的母亲依旧很爱她,疼她,关心她。不久后的一个清晨,她的高烧竟奇迹般地退了,但她却因此变得又聋又哑又盲,这无论对她的身心健康还是心,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那以后,她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脾气也随之暴躁起来,时常无理取闹。直到沙利文老师的出现,她才重新认识到这个世界,沙利文老师教她写字,拼单,让她从知识中收获快乐;沙利文老师带她游山玩水,让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重拾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这一切的一切,不仅仅是沙利文老师的功劳,还有海伦自己与那些支持和鼓励她的人。也许在我们眼中,识字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可是对海伦来说,好比登天,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她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十倍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海伦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靠近了哈佛大学!这无疑又是一个让人震惊的地方!结束了自己的学校生涯后,海伦不忘感恩,她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残疾人身上,她不想让他们感到自卑,孤独,她要告诉他们,他们不是一个人。她陪着这份事业,一直到老……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身体健全的人应该珍惜光明、把握人生、关爱他人。它让我看到海伦坚强的毅力,一种敢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它告诉我们只有肯花功夫、不向挫折低头、用于向命运抗争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像书中的海伦,一位幽闭在盲聋哑世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这就连我们这些正常人都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海伦做到了!我们正常人又有什么理由去偷懒去放弃呢?生理上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盲聋哑了,那才会被人瞧不起。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我们要向她学习,珍惜眼前所有的,不要抱怨命运对你的不公!挫折来临,就是锻炼一个人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挫折,它就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回报你。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自身争取的,而不是偷懒换来的。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全身只有三根手指头的霍金依然能编出常人看不懂的《时间简史》;耳聋的贝多芬依然能创作交响曲;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依然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你面对困难的态度将会影响你一生的成就,这时我读书后最大的收获。

5、古名句及有哪些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 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在村 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 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 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 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 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

】这两句妙在自己无 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腾的水汽把江南江 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 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这两句写 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 声势。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 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的慰问及祝愿。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 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 圆圆的落日.好~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 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 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把分割的画面 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 二字炼得好。“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 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涛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

1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幽”、“深”三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禅院花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这两句不仅再现了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两句描写出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为了不使豆田荒芜,人一大早就下地了.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种豆早出晚归是多么艰辛、多么苦累.然而人并不抱怨。

1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意境凄清。

1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以丝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5.莫道不消魂,帘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点击查看更多柳宗元《植灵寿木》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28310.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羊年元宵节的祝福语
  2. 灰太狼和暖羊羊杂文随笔
  3. 61儿童节的英文祝福语201
  4.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
  5. 201复活节温暖的祝福语
  6. 《醉眠》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7. 关于自荐信怎么写
  8. 春节温馨暖人短信祝福语
  9.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优秀范文
  10. 2016儿子送父亲的父亲节祝福短信
  11. 高三即将毕业的句子
  12. 《童年的发现》五年级教案
  13. 特别的结婚主持词范文
  14. 优秀教师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15. 植树节红领巾经典广播稿模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