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后感弟子规

发布时间: 2025-07-16 12:07:25

国学经典读后感弟子规 1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还记得春秋末期鲁国的儒学家曾参吗?还记得他为了遵守诺言将自己家中的猪杀掉的故事吗?他当时对妻子说过一句话:“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首先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的教他学会欺骗。”这不正是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骗,那么,他肯定也不会像华歆一样对待生人了吧?所以肯定是一个不可交往的人,是一个没有诚信,对社会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的人。

除了诚信,我们还要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要悉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不要一说你不好就翻脸,所谓“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次还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我们明白:“看见别人的优点,就要努力去学习,看见见别人的缺点,就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然后想办法去改正。就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不也说过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吗?

学习《弟子规》的过程,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升华的过程,这将对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踏实和美好,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国学经典读后感弟子规 2

今年暑假,爷爷要我学习《弟子规》。他说这本手册主要讲述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我对照自己的行为认真阅读。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己平常是许多大人夸奖的好孩子,应该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吧。

我每天认真阅读《弟子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还存在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可是我呢?房间里乱七八糟,床上一个文具盒,地上一支钢笔,三年级的书和四年级的书被胡乱地堆在一起。墙壁也成了一幅五花八门的“展览图”,这边画个小白兔,那边画只大老虎。我的书案成了我的“调色板”和“算术验算纸”,尽是五颜六色的圈圈和横七竖八的算术式。还有,奶奶经常叫我整理房间,而我却我行我素。比如练毛笔字,我有时忘记盖上墨盒,奶奶说一走进我的房间,就会闻到一股墨汁“香味”。她还从洗衣机里捞出过一件“黑衣”。咦?我怎么会有黑衣服呢?原来是我不小心把毛笔扔到洗衣机里去了。唉,真是粗心大意。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简直比登天还难。在看书时,如果有同学叫我去玩,我就会一蹦三尺高,把书往身后匆匆一扔就溜出去了。一本新书在我手上用不了几天就会变成“烂渣书”,你看,四年级的数学书被我折腾得“粉身碎骨”,语文书也成了“书a耙”,可我从来不去理会它们。现在想来,我的好好整理一下,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唉,说到这一点,我很惭愧。我只要一生气,往往会大发雷霆,任凭谁怎么*,我都不理睬。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下棋,只要爸爸的棋子比我的多,我就嘀咕着不想再下。不管爸爸怎么说,我就是不下。最后,当然免不了让爸爸举起“手镭”向我挥来。虽然我不敢再顶撞,但是我还是坚持不肯下。我主要是害怕失败。我现在知道了,这种陛格不好,需要慢慢改掉。

读完《弟子规》,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缺点,也找到了改正缺点的信心,因为“圣与贤,可驯致”!

拓展阅读

1、

最近,我书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本,虽然它个很小,顶多就A4的2/3那么大,可讲述的道理却非常适用。

比如,什么季文行俭,讲述的是季文非常朴素,而仲孙它却很瞧不起季文的做法,便去讥讽他,而季文仍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过一番对话之,季文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仲孙它对的父亲孟献,孟献听了很生气,于是让仲孙它闭门思过七在,最勤工作仲孙它受到了教育,并以季文为榜样,季文便说:“知错改错,才能有所作为啊!”不久,仲孙它被升为大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要爱虚荣,或是炫耀自己还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点他的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荐,就是说平原君要带20个贤能之士去向楚求救,可只选了十九人,这时毛遂走了出来,他告诉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认为没有人称赞过他,如果是贤能之士他自己就会在口袋里发现锥一样快,而毛遂却认为平原君不有将他放进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惊奇,便带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推荐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这本书讲的虽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们告诉我们的却是大道理,我不仅会书避的故事,还会试着去理解文言文,我们应该多一些古文,因为古人真的很聪明!

2、

《孟》是由孟及其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与诸的“疑难答问”以及孟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的言行、*说以及哲、伦理、教育思想等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的思想说,是儒家重要之一。《孟》在先秦诸散文中独具风格,对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发展了孔“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古代尤其是宋代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对中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的思想已融入了中人的血脉之中,中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的影

《孟》,就是在为人处世。《梁惠王上》首先讲的是“爱民”的行为方式,《梁惠王下》则探讨了“爱民”的行为方式即是“与民同乐”;《公孙丑上》则是探讨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恻隐之心和羞耻憎恶之心的行为方式问题,《公孙丑下》则阐述了天时、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开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并且批驳了墨派“兼相爱”的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滕文公下》则讨论了爱民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问题;《离娄上》是探讨行为方式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

在孟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乱频繁,诸侯们不择手段追求功利,孟大力提倡和宣扬仁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治方面,孟的仁政思想在《孟》中随处可见,孟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在做人方面,孟继承孔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纵使已过去两千年,但孟的思想仍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主义盛行,精神贫乏的时代,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强调爱物节用,主张“取物以时”、“取物有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

2、孟严厉批判了战中期的社会不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反对暴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倡任人唯贤,这对我们维护社会公正有重大意义。

3、“仁义”是孟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这对我们思想道德建设有重大意义。

《孟》一书所体现的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应批判继承。孟仁政理论中的和谐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理论是一致的,我们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孟》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

3、

耳熟能详的《三字》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你瞧,晋朝的周处,天性并不坏,但是从小父母双亡,没有人去教育他,受到了不好风气的影响,长大以变成了一个非常粗暴、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周围的人见了他就躲,都惹不起他。来他良心发现,善良的天性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同们,“善”就是让我们拥有善良之心,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话说汉朝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有**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先用扇把席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向他习。

在我们的书本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对待他人要用真心、真情和真诚。比如: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与他同心协力,保卫赵;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他待人诚恳,心中有志,辅助他建立了蜀汉王朝;管仲和鲍叔牙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人常用“管鲍之交”来称赞他俩的友谊。

在颂的过程中,这些“真善美”的`故事深深动着我,给予了我许许多多的鼓励与启发,鞭策我在习和生活中,去努力发现真善美、习真善美,践行真善美,让真善美伴随我成长,一路前行!

4、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考好吗?”

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办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里忽然想起了《中华》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诗中我受到时间的宝贵。

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从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从诗中,我……

,我受这世间的真谛;诵,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伴我成长。

点击查看更多国学经典读后感弟子规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29290.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春分节气短信祝福语
  2. 《16 囫囵吞枣 》教学设计
  3. 母亲节感言初中日记400字
  4. 神奇的花布的睡前故事
  5. 小学运动会校长发言稿
  6. 中国寓言故事:晏婴两度使楚
  7. 鬼火进城了童话故事
  8. 小学数学《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9. 毕业季很感动的句子
  10. 三年级语文《雪儿》的教学设计
  11. 六一少先队员发言稿范本
  12. 关于幼儿园小班的音乐教案
  13. 2016年结婚纪念日短信祝福语
  14. 汽车拆装实习报告范文
  15. 形容新年的诗句汇集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