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教学设计方案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课题是《孔子游春》。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借河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表达了孔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故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能够学会并运用本课的7个生字,并能理解和运用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要认识就行,不一定要会书写。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泗水河畔景色的优美,同时也感悟一下孔子通过河水对弟子的教诲,并从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用与自己日后的为人处事。
其中目标一和二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下面简单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我将主要通过“四读”即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检查朗读、开火车读和默读分段实现让学生能够读通课文,了解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首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孔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讲述情况下,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然后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
紧接着就安排四读:一读是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以扫除字词障碍。二是检查朗读,指名要求学生按照自然段和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朗读课文,其间,要抓住时机来认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眸”、“畔”;以及“茵、澜”是前鼻音;“洋”是后鼻音等。同时在检查朗读的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的内容、查字典、同学交流等多种方法来理解“司空见惯、温文而雅、深思熟虑、侧耳倾听、推辞、深奥、意味深长……”等词语的意思。三是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分好段落,并了解每段的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四是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由的朗读,然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读一下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作适当的评讲和指导。
最后布置作业:抄写文中的新词,并对着第二个练习题好好描一下,加强一下生字的学习效果。
接下去我就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我打算按“复习导入,自读自悟,精读感悟,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可以在上一堂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讨论一下自己已经了解的课文的具体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直接揭示中心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让学生反复朗读一下这句话。细细体会一下。
二自读自悟
我以“为什么说‘泗水河畔春意更浓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全文,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仔细体会,还可以在书上具体的语句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这样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的能力。以上学习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以**作适当的指导。
三精读感悟我先让学生说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然后我根据学生交流的具体情况逐步出示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理解。
1、譬如当学生谈到春意指的是泗水河畔的景色无比美丽的时候,我就是文章的第一和第二小节。
让学生读读课文的1和2小节,找出反映泗水河边景色美丽的句子和词语,并做好记号,然后让大家反复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说说印象中的河边美景,同时让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借以激发大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当学生谈到包含有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精读3到9节
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细细体会,尤其是要抓住第八小节中的重点句和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水的特点和做人的要求所具有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从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同时抓住第九小节弟子们的由“疑惑”到“惊讶”,即悟出道理,领会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充满了智慧,进而感知孔子的教育中的和蔼,平易近人,值得我们学习。
3、接着当学生无法说到下面的内容的时候,我以“从哪儿可以看出孔子师生情谊深厚?”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表现孔子师生关系密切的语句好好读读,体会一下他们的师生情谊,然后抓住子路和颜回说的话让学生理解一下,同时进行一下个人的理想教育,同时还可以出示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学一下,拓展一下课外知识。
四、拓展延伸
我以“今天大家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引导大家思考一下,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大家交流一下,进一步让学生从课文中接受情感的教育和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
五、作业
以“我的理想”为题,让学生写一段话。
借物喻理水君子
孔子游春循循善诱充满智慧
拓展阅读
1、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江黄民族希望小学 姜 攀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重点:怎样建立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等号两边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教 法: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学 法:讨论法,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天平、班班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如果两个小朋友的重量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对,这就是平衡,今天我们就用到一种称量的工具——天平,天平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重量相等时,托盘就会平衡,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组的天平。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交流自学情况
(一)读课本66页,相信你可以完成下面各题。
1、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是( ),右边的托盘是( ),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了,那么两边( )我可以用这样说( )+( )=( ),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是( )
2、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 克,我可以这样说( )×( )=( ),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那么( )
3、一个装有2000毫升水的铝壶可以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水杯,我可以这样说( )+( )=( )用z表示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 )
(二)、小组展示成果, 探究目标一:方程的意义
师:上面的等式的共同点( ),什么叫做方程? 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师点拨。
三、点拨升华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达标检测
1、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x的1.5倍除以1.2,商是0.25. (2)从30里减x的2倍,差是14. (3)50减去5的差,再加上4个x,结果是61. (4 )x个2与x的5倍的和等于x的一半.
2、完成67页练一练第
1、2题。先独立做,最后同学之间交流。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拓展提高
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0千米,开了3小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设计: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方 程 10=Χ+2 4y=200
)
2、2曲线与方程 教学设计 教案
一、教学分析 1. 教材地位
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是解析几何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坐标法的基础。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难点:两者的辩证关系
二、学情分析
教学班为实验班,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理解能力较强;但在概念细节的理解上比较不在
意,容易造成对概念认识的漏洞。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对已知事例的比较,学生能从中学会判断曲线与方程的方法。 3. 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曲线与方程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手段:PPT
问题引入:圆是如何定义的?并说出圆的标准方程 新课题: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探究问题:求直角坐标系下一三象限的角分线方程,下列方法是否正确?
方法1:设一三象限的角分线上的点为P(x,y),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
因此一三象限角平分线的方程为
方法2:设一三象限的角分线上的点为P(x,y),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
因此一三象限角平分线的方程为 方法3:设一三象限的角分线上的点为P(x,y),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
因此一三象限角平分线的方程为
小结:
方法3中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人们规定把具有这种关系的曲线C和方程f(x,y)=0,分别称为方程的曲线和曲线的方程
一般我们所求的曲线(或轨迹)的方程都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
定义:
一般地,在直角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 F(x, y)=0
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曲线的方程常称为满足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题辨析
例1
(1)曲线:过点A(2,0)且与y轴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轨迹l;
(2)曲线C:抛物线(如图)
(3)曲线C:等腰⊿ABC底边BC的中线(如图)
方程:x=0 例2 甲:“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 f (x,y)=0 的解”,乙:“曲线C是方程f (x,y)=0 的曲线”,则甲是乙的(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例3 求证: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等于1的点的轨迹方程是|xy|=1
课堂练习
题1 图示曲线的曲线方程是所列出的方程吗?为什么?
(1)曲线C:过点A(1,1),B(-1,1)的折线
(2)曲线C:顶点在原点的抛物线
(3)曲线C:Ⅰ, Ⅱ象限内到x轴,y轴的距离乘积为1的点的轨迹
题2 已知三角形A(0,0),B(2,0),C(3,4),求证:三角形内角A的平分
思考:已知三角形A(0,0),B(2,0),C(3,4),求到角A的两边的距离之比为1:
2的点的轨迹方程
课堂小结
3、2曲线与方程 教学设计 教案
《曲线与与方程》教学案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曲线与方程》是高二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既是对以前学过的函数及其图象、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等数学知识的深化,又是今后学习圆锥曲线的理论基础,它贯穿于研究圆锥曲线的全过程。曲线和方程分别是几何与代数中的概念。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有它的方程,方程有它的曲线。曲线的方程是几何曲线的一种代数表示,方程的曲线则是代数方程的一种几何表示。根据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使几何图形的研究实现代数化。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在本章得到充分的展现。通过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概念,初步掌握了利用直线的方 程来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的夹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与直线有关的 知识,但未真正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含义。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 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含义。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 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 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 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 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 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 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理论,本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流程如下:知识回顾(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构建新知(师生 共同探究,得出新的知识)→巩固新知(通过质疑讨论,理解突破难点)→尝试练 习(进一步理解概念)→课堂小结(回顾并反思)→布置作业
四、教学目标
1、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2、能证明满足已知条件的曲线C的方程是给定的方程f(x,y)=0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一)知识回顾、提出问题
1、回顾直线的有关知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直线的夹角;点到直
线的距离等;
2、我们是如何研究上述问题的(教师适时给予提示);
3、给出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定义:
①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②以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直线上的点。
4、提出问题: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轨迹绝大多数都是曲线,那么
我们又该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呢?
(二)师生探究、构建新知
1、根据回顾的知识,类似可得:利用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有关问题
2、如何得出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即:如何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
线) 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知识考虑?
3、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得到完整的定义:(在上述定义中修改) ①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
②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
此时,把方程F(x,y)=0叫做曲线C的方程,曲线C叫做方程 F(x,y)=0的曲线。
(三)例题剖析、巩固新知
例
1、已知两点A(-1,1)、B(3,-1),求证与这两点距离相等的点M的
轨迹方程是2x-y-2=0。
证明:(1):设M1(x1,y1)是直线 上的任意一点,则|M1A|=|M1B|
∴
即2x1-y1-2=0
∴轨迹 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2x-y-2=0的解
(2):设点M2(x2,y2)的坐标是方程2x-y-2=0的解,即2x2-y2-2=0
=
∵|M2A|= |M2B|=
∴|M2A|=|M2B| 即点M2是直线 上的点
由(1)(2)知:方程2x-y-2=0是轨迹 的方程。
例
2、(1)已知点A(1,0)、B(0,1),线段AB的方程是不是x+y-1=0?
为什么?
(2)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C的方程是不是x-y=0?
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解:(1)不是。取点(-2,1),该点满足方程x+y-1=0但不在
线段AB上。
(2)不是。取点(-1,1),该点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且距离都
为1,但1-(-1)=2≠0,也即不满足方程x-y=0。
(四)尝试练习、检验成果 见课本第33页
(五)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学生归纳,互相补充,老师总结:
2、证明方程是给定曲线的方程
3、判断方程是否为给定曲线的方程
(六)课外作业(略)
七、教学反思
1、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学习时间比较早,大多数学生对此概念已经遗
忘得差不多,因此本节课采用怎样的形式回顾这些知识,才能更合理些。
2、在师生共同探究并构建新知时,教师应该如何调整、把握课堂节奏。
3、是否有更好地方法分析例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新知识。
4、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不成立的问题,采用上述分析方法学生能
否理解。
5、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简单调查,反思此教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2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