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07:55

《饮酒》全诗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的*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拓展阅读

1、李白古《把问月》

《把问月》是唐代伟大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此人端着杯向月亮发问,从问月开始,以邀月临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时:在唱歌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具。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哦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作年难定。根据《把问月》题下自注,此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把问月”这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云:“对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人手持的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意感受。

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人由写到月,又从月归到,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力。

2、“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翻译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这两句是说,汉武帝的陈皇后居住在长门宫,长年都在愁怨之中,由于愁怨难遣,甚至在记忆中,大好春日都没有了;因为“金屋无人”,又逢秋季,所以黄金屋满是秋尘。以我观物,缘情写景,使景物都染上了极其浓厚的愁怨色彩。春季年年来临,愁人所感却“不记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间;屋中尘土不属于任何季节,愁人所见却说“起秋尘”,给了尘土以萧瑟的季节感。此即“无理而妙”,以见伤心人之别有怀抱。

出自李白·《长门怨二首》之二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桂殿:后妃所住的深宫。这里指长门宫。

参考译文

阿娇愁守桂殿,早已忘记了春天,虽然居住在黄金屋内,却落满秋尘。

月亮如同明镜悬挂在蓝天,清冷的月光照射孤寂难眠的阿娇。

,着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观物,缘情写景,使景物都染上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结尾处才写到“愁”,这首一开头就揭出“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的首句“桂殿长愁不记春”,不仅揭出“愁”字,而且这个愁是“长愁”,也就是说,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凄凉景色才引起愁思,乃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令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而由于愁怨难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在她的记忆中已经没有春天了。的第二句“黄金四屋起秋尘”,与前首第二句遥相绾合。因为“金屋无人”,所以“黄金四屋”生尘;因是“萤火流”的季节,所以是“起秋尘”。下面三、四两句“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又与前首三、四两句遥相呼应。前首写月光欲到长门,是将到未到;这里则写明月高悬中天,已经照到长门,并让读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长门宫里人”。

这位“长门宫里人”对季节、对环境、对月光的感受,都是与众不同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间;屋中的尘土是不属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了尘土以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是普照众生的,而说“独照”,仿佛“月之有意相苦”(唐汝询《唐解》中语)。这些都是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所说的“无理而妙”,以见伤心人别有怀抱。整首采用的是深一层的写法。

这两首的后两句与王昌龄《西宫秋怨》末句“空悬明月待君王”一样,都出自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但王中的主角是在愁怨中希冀得到君王的宠幸,命意是不可取的。李则活用《赋》语,另成境界,虽然以《长门怨》为题,却并不抱泥于陈皇后的故实。中展现的,是在人间*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揭开的是冷酷的*制度的一角。

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3、孟浩然《夜渡湘水》

孟浩然(689~740),唐代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孟浩然《夜渡湘水》,欢迎大家阅读!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

这首,大约作于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之前,游湘桂的路上。人三十六岁左右曾到湖南去探望他的好友袁太祝。此叙述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人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人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夜里乘船渡湘水了。人用白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利涉”,语出《易经》:“利涉大川”)同时也点明了题目。“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因为是夜渡,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一个“时”字,表达出人的急切心情。因为人急于见到久别的好友,不时地问船夫: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连夜行舟人还嫌慢,可见他当时心情是何等急切。“涔阳”,在今湖南澧县涔阳浦。《九歌·湘君》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之句,人因联想及此而发问。

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4、经名句“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经·鄘风·相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

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

看那老鼠有牙齿,却见有人无廉耻。却见有人无廉耻,活着不死等何时!

看那老鼠有肢体,却见有人不懂礼。却见有人不懂礼,何不赶快就断气!

这首古有二说:《毛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则认为是“妻谏夫之”,此本《鲁》说。后一说虽然有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的阐发,但究竟由于所申述的内容与此所显露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不吻合,故为大多数说者所不取,而从毛序郑笺之说。

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雨无正》“鼠思泣血”之鼠通癙,未计),除此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确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而此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至于所刺的“在位者”是谁,所刺何事,虽曾有过多种说法,但已无法考实,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的勾当太多,如州吁弑兄桓公自立为卫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宣公与宣姜合谋杀太子伋;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开战;懿公好鹤淫乐奢侈;昭伯与后母宣姜乱伦;等等。父子反目,兄弟争立,父淫子妻,子奸父妾,没有一件不是丑恶之极、*之尤。这些在位者确实禽兽不如,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此篇人咬牙切齿,是有感而发。《经选注》曾指出:“《相鼠》一就是卫国统治者丑恶行为的总概括,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此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三章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经》重章的一种类型。此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所谓“痛呵之词,几于裂眦”(牛运震《志》);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意在笔先,一波三折”(陈震《读识小录》,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点击查看更多《饮酒》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12778.html

热门阅读

  1. 冬至气节短信祝福语
  2. 施工工期承诺书模板
  3. 201年女生节创意祝福语
  4. 有余力则学文的弟子规故事
  5. 简短的教师节祝福语
  6.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教案
  7. 浙江杭州西湖雷峰塔优秀导游词
  8. 一年级语文下册《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9. 妇女节给女朋友的短信祝福
  10. 老板生日祝福语大全
  11. 201鸡年短信祝福语简短
  12. 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学生读后感
  13. 职教教师的培训心得
  14. 《拾穗》教学反思范文
  15. 白露送客户的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