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4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教案

1.能正确朗读,注意停顿,有一定节奏。

2.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背诵这两首古诗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

2.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1.师板书:惠崇《春江晚景》

2.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

3.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

4.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5.听录音,跟着读(两遍)

6.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7.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8.生看图,师讲古诗大意: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春天,游水的鸭子最先知道江水已经变得暖和了。岸边的蒿草铺了一地,芦苇已抽出短短的芽,这时节正是河豚鱼长得最肥的时候。

9.师:谁已经背出来了,请来试一试。(看图试背,师表扬鼓励)

三、学第二首古诗

1.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认读)

2.诗的作者师谁呢?(李白)师板书

3.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表扬鼓励)

4.听录音,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5.请小老师领读古诗(两遍)

6.听录音,跟着读(注意停顿)

7.生质疑问词,师揭示,生试讲古诗大意。

8.生看图,师讲诗意:老朋友辞别了黄鹤楼,在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到扬州去。他乘坐的孤舟在碧蓝的天边不见了踪影,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水天交接之处。

四、复习巩固

1.男生、女生分别朗读两首古诗。指名背诵。

2.小组开展背古诗比赛,选出优胜者,表扬鼓励。

拓展阅读

1、鄂《看戏》优秀

本课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欣赏、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的活动,使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化有进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化的情感。

师在活动中,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力,培养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

本课通过画戏剧脸谱和画戏剧人物两个活动,使生认识、了解和掌握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方法及步骤,画出自己了解、熟悉的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在题材内容上主要体现了我国传戏曲人物的化妆、服饰和动态形象,原材对表现方法并没有限定,可以是线条刻画、色彩涂画、也可以是水墨表现,

而我在中选用了国画这形式,是觉得国画和戏曲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化,用水墨更能表现出戏曲的形式美;

二是在高的美术中,生的绘画表现已经逐步脱离低的意象期,他们更希望像成人样作画,所以中应多注重技法和知识性,融欣赏与技能训练为体。

那么这节课,可以说是在第课时“欣赏、了解戏曲知识,环节的设计上是:欣赏了解——分析回顾——尝试应用——示范概括——创作表现——评价鼓励。

首先通过段Flash动画的欣赏让生从视听上感受戏曲的些形式美,结合生平常对戏曲的了解,让生讨论,分析出戏曲人物的独特美,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动作造型等,从而引发生的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接着,在分析回顾的环节中,以组画家的戏曲人物作品作为切入点,让生分析其中的用笔用墨技法,回忆以前过的些国画技法,比如说运笔、浓淡等,同时也让生感受国画基本技法在具体绘画创作中的运用。在对绘画步骤的示范中,通过对比分析,让生不仅掌握水墨人物画的般方法、步骤,还注意到表现画戏曲人物时所运用到的绘画技巧,比如夸张、装饰手法的应用,线条的流畅、变化,上色时的干、湿控制等。最后在通过组画家和生的作品,让生领会到“画有法,而无定法”,从而让生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大胆创新,画出富有个性和*力的作品。总的来说,这课的流程,是从生的兴趣出发,经探究理解之后进入想象和创作的过程,符合生的认识和创作过程。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

当然这课的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师讲的太多,还有就是对生主动积极性的培养不够。

2、鄂《看戏》优秀

晚上,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剧场也是静静的。

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走路的石阶上都坐着人,从前面排向后面望,简直是个人海。

大幕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舞台。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唱词像珠子似的从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粒地滚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地每个人的心里,引起片深远的回音。

观众像着了魔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观众的情绪也渐渐进入**。我们的女主角像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像潮水样,涌到这位艺人的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先生。

3、鄂《看戏》优秀

习目标:

1、理解材料的详略取决于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

2、揣摩描写声音的技巧。

3、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词

4、培养热爱京剧和祖国优秀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1、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2、对声音的描写。

3、富有表现力的词

对“歌词像珠子似的„„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股狂暴的掌声”句意的理解。 方法: 多媒体辅助生自主阅组合作探究讨论和师点拨启发适时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拟用课时完成任务。

、导入新课

这节*先请大家来看片段,看时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片段属于什么剧种?这里面的主人公是谁?片段中讲述了什么故事? (观看视频并思考) (生答) 这个片段属于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本片段就讲述了穆桂英惦念国家安危,受印出征的故事。 (屏幕出现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屏幕出示生字、词(要求从音、形、义几方面检查)。

铿锵 颦 婀娜 蜃楼 收敛 屹立 金碧辉煌 忠心耿耿 鸦雀无声

2、针对大家课前预习,老师对课“看戏”提几个问题。

谁看戏?什么地方看戏?看什么戏?谁演?演的什么戏?(用句话概括) 生答:首都劳动人民在劳动剧场观看梅兰芳演出《穆桂英挂帅》 那大家熟悉章及戏里的主人公吗?哪位同能给大家介绍。 (生介绍师总结)

3、简介梅兰芳和《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出身京剧世家,8岁戏,11岁登台。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霸王别姬》等,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影响很大。他与程砚秋、尚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穆桂英挂帅》根据《杨家将》改编。故事发生在北宋时代,西夏入侵中原,边关告急,宋王旨比武选帅。穆桂英的女儿杨金花、儿子杨广参加比武。刀劈王伦,夺得帅印。宋王见他俩幼,就命令穆桂英挂帅。桂英因宋王刻薄寡恩,不愿再为朝廷出力,反责广不该夺印。佘太君劝她以御外侮为重。为了保卫祖国,穆桂英捐弃私嫌,挂帅出征,充分表现了杨家满门的爱国精神。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的晚杰作。

三、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通过大家的充分预习,了解了背景、剧情,那课以“看戏”为记叙中心,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本以“看戏” 为记叙中心,以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为划分段落的标准,分为三部分。

段(1-2)交代了演出的时间地点和演出前的全场盛况。

第二段(3-6)描写梅兰芳的精彩表演和观众的热烈反应。

第三段(7) 点明中心。提示艺术家身份。

2、重点赏析

①《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的晚杰作。面就让我们起来感受他精湛的表演艺术。本是如何来描写“热情” 的艺术家?

主要抓住艺术家的“表演”来描写的。指名朗相关的段落描写(时注意调),并从课中画出关键词。

板书:演员表演

台步——轻盈而矫健

唱腔——圆润、辽远、逼近、柔和、铿锵

表情——笑、

动作——优雅、婀娜

②正是因为演员的出色表演,因此才有了我们热情的观众。那本又是如何来表现“热情”的观众的?

3、研,质疑问难

(1)这篇言非常生动,尤其对声音的描写。这都得益于章当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句,贯串全个比喻是什么?(“人海”)。通过观众之多,我们就可以知道演员的表演技艺的确高超因此章中有这样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粒地滚。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股狂暴的掌声”(生集体朗)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粒地滚来”?

②四个加点的词用得十分精当,能否互换?为什么?

(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组代表发言讨论结果)

作者在这里把无形的声音有形化,以“珠子”比喻歌词,可见发音吐字圆浑、

透亮;更见歌声的抑扬顿挫,唱腔的婉转圆润。

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子,往去,只能说“滚”;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珠子从地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梅兰芳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

(2)记叙的详略由什么决定?课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本详细描写了演员的表演以及观众的感受和激情。而正是这些材料能够表现章的中心,可见能充分表达中心的材料应详写。反之如剧情应略写。)

四、拓展提高

结合着这节课所,让我们走进“练笔兵工厂”,实践关于声音的描写。 “老师声令,放暑假了!整个校园都沸腾了。”,看谁对此场景的声音描写最贴切。百字左右(生写,相互交流,推荐范)

五、回顾

通过“看戏”,赞美了“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并且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通过本节课的习,掌握生动形象地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习抓住中心,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屏幕出示)

六、布置作业

观看*11台戏曲节目,自选段,(剧种不限)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写段话。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1078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