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清溪行》诗歌鉴赏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象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李白游清溪写下了好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云:“《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 ‘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苕溪渔隐丛话》)
最后,诗人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我们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拓展阅读
1、李白诗歌鉴赏论文
李白诗歌非常有名,关于李白诗歌要如何鉴赏呢?下面来看看!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这是“诗圣”杜甫给李白的评价,也是在我看来最合适的评价。笔尖轻挥书惊天动地之作,腕下轻放成可歌可泣之篇。李白在处,亦诗亦酒一谪仙。
自小就爱读诗,从两岁时背的“床前明月光”到现如今读过的无数李白的经典作品,一直以来都对李白的诗歌情有独钟。下面,我想从李白的一些作品谈起,来深刻得剖析一下这位谪仙人。
中唐诗人张祜《梦李白》诗云:“严陵死后到李白,布衣长揖万乘君。”把李白与东汉的严光看作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布衣长揖万乘君”的清高之士。他一生追求济苍生、安社稷、建功立业,同时又向往遗世独立、自由放任的浪漫生活。李白的不惑之年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他的心态交织着极度失望与希望东山再起的深刻矛盾,于是道出了《行路难》的心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2、《李白·秋浦歌十七首》高考古诗鉴赏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注释】
秋浦:地名,在安徽省贵池县西。唐时此地生产银和铜。红星:火星。红星乱紫烟:是指冶炼炉中的火星在紫色烟雾里飞溅的那种景象。赧:原意是因羞愧而脸红,这里是形容冶炼工人被炉火映红了的脸色。
李白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冶炼工人月夜冶铸的壮美图画,很明显是对冶炼工人的赞颂。这在李白的诗歌中是仅见的一首,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是少见的。
这是李白漫游秋浦所写的组诗《秋浦歌》中的一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短诗。
开头二句,一起笔就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新奇、兴奋、惊叹之情。后二句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得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诗人独特感受,也是夸张之笔,揭示了冶炼工人的内心世界,饱含诗人的赞美之情。
这是一幅瑰伟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大放异彩的艺术珍品。
[1]名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2]以景写情,情从景出。[3]语言清新自然。[4]采用夸张、映衬手法描写。
3、《行路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大约是天宝三年(744),李白因谗言被唐玄宗免去翰林官职,愤然离开京城长安时写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功业未遂、被迫离开长安的悲愤心情,表现了茫然失落的强烈痛苦,以及不因失败而放弃理想追求的倔强和自信。
诗歌从饯别盛宴写起,“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形象地提示了“英雄末路、负剑空叹”的内心的抑郁苦闷。接着通过冰塞川、雪满山的图景表现诗人对世路艰难坎坷的感慨。“闲来”“忽复”两句,感情由伏而起,在联想中寄寓着失望中的希望。然而诗人的思路再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却又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四个三言短句,就是由憧憬回到现实的又一次感情激荡。但李白是倔强而又自信的,他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抒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虽然苦闷但绝不失去信心。因而诗歌总的基调是壮美昂扬的,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突出表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