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历研究的内涵流程和实现条件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2025-08-03 12:43:54

教历研究的内涵流程和实现条件教育论文

摘要:教历指的是教师教学的经历或历程,是在教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全面、更真实记录教师教学轨迹的研究教学、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动态生成材料。教历研究有三个基本特征:自我研究、实践研究、反思研究。教师主动实现自我超越、学校相关政策的完善以及研究共同体的构建是教历研究实现的重要条件。教历研究是教师发展的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可以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前提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历研究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教历研究的概念界定

教案是课堂教学活动方案,是教师以章节或课时为单位编写的教学具体方案,是课堂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秩序的必要措施。传统的教案似乎是课堂教学的终结。事实上,教案的价值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轨迹的记录,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料。如果能够记录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有计划的变更、遇到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措施、施教过程中所获体悟等内容,教案则又能成为教师总结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凭依。

鉴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提出了“教历”这一概念。“教历”指的是教师教学的经历或历程,是在教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全面、更真实记录教师教学轨迹的一种研究教学、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动态生成材料。“教历”由三个部分组成:课前计划、过程描述、课后反思。课前计划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是在对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教学设计。课前计划主要是教案编写的内容,包括目标、材料与设备、内容和方法等。过程描述是教案所没有的。这一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包括教师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反映,特别是与教案的预设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对特殊情况的处理与教学计划的变更等,以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或提供给其他参与教师进行分析和反思。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后,通过自己的反思,把已完成的教学过程当作对象,作出初步的分析,或通过某些途径获取来自他人的评价信息。多层面的反思可以使教师意识到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从实践中悟出道理,使这些切身体验与更为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

课后反思不是完结,而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制订新的实施方案,改进课堂实践,同时实现教师的专业学习,掌握新的技能。而且所有反思的内容都应融入下一次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的实施之中。如此反复,教师才能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攀升。一份完整的教历,记载的就是一位教师从教的心路历程。

“教历研究”就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教师要通过这一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教历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某种固定的“理论”成果,而在于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历研究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关注和反思,要求他们作为研究人员进行自然状态下的教学研究。在教学之前,教师对自己的课前计划进行思考;教学之中,真实地记录教学活动背景、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发生的种种问题、作出的调整等等;教学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反思,将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

(二)教历研究的基本特征

在教历研究中,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探究。它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教师的实践应该是一种研究式的实践,研究的时间是原来的教学时间,研究的对象是教师自身的工作现实,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的工作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就不仅是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理论的发明者。

教历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之中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对实际问题具有局外人──专业研究者──难以企及的敏锐的认识。教师的研究是对自身教育行动的有效性、合理性的探究,并不断加以改进的过程。教师的研究,重要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研究应与行动融为一体,而不是置身于教育过程之外。教历研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特别是借助于教育理论启发下的案例解读,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实践性知识。当教师从研究中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娴熟地解决教学上的种种困惑,减少不必要的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同研究者所提供的理论知识相对的性质。而这种实践性知识乃是教师所固有的实践性话语与思维方式的产物。[1]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其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在教历研究中,“反思”的重大现实意义是让教师理解在他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各种要素的含义,从而使他的实践具有一种“理性”的特征,就是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这意味着,教师的研究工作没有一个凝固的“成果”,而必将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实践改进”。也就是说,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作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这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历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某教师通过单独记录,反思对某班某学科教学施行的新方法,或将自己的新观点转化为行动;学校组织若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自行开展研究,或在外来研究者指导下进行研究;由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等组成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支持教师从事的研究。下面主要介绍第二层次教历研究的基本流程(参见下页图)。

(一)成立教研组

根据个人愿望和需要,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成立教研组。如根据学科不同,可设立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教研组等;根据年龄不同,可设立青年教师组、中年教师组等。

(二)制定计划

计划的制定涉及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包括:教研组工作计划──确定操作规范,教研组负责人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及与组员的协商中,制订完整的可操作方案,以便教研工作开展得更有条理、更有效率;个体行动计划──确定自我发展方向,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与追求,有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因而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条件作出一个周详的、适合自身的自我发展计划,以便使自己永远处于发展之中。

(三)主讲教师的教案与记录

主讲教师的记录应包括四个教案和三份记录。具体如下。

教案1 主讲教师提供的原始教案(课前计划)

课前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基本分析(含学习者分析、教师资源分析、教材分析、现有课程资源分析等);教学目标分析(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现有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分析);教案及其编写过程(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工作,要求有时间、地点、过程、各位教师的见解等,特别强调对其依据的记录,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意见)。

记录1 参与式评判意见

教研组对主讲教师提交的教案进行参与式评判,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主讲教师对这些意见进行记录和分析,并融进自己的新教案。

教案2 修改后的教案

在教案1的基础上,根据记录1中所提的意见进行修改的教案,使记录1中的集体评判和自我反思在教案2中得以体现。

记录2 心路历程

主讲教师将修改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具体记录的内容有:教案1有哪些不足?教研组提出了哪些意见?这些意见哪些是可以吸取的?教案2中采纳了哪些意见?为什么采纳这些意见,教案2中是如何采纳的?与教案1相比,教案2有哪些进步?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课堂中实施的教案,即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描述。主要内容有:过程实录,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时间分配记录,各个教学环节实际所用时间;调整记录,教师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临时改变计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所作的调整及其原因;课堂管理(课堂规划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与辅助教学行为(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等的记录。

记录3 教学活动的分析与反思

教研组在课后对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反思。具体内容有: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合作反思以及与专家的交流反思(主要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何建议,对这些建议的态度与具体落实措施,对自己有何帮助,哪些地方可以供自己以后上课时借鉴等等);记录整个教学历程在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启发;困惑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感想。

教案4 最后修订的教案

根据以上几个环节,对教案3进行修订,使教案趋向完善,并将其存档。

(四)参与教师的记录

教历研究强调在帮助同事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因而要求参与者记录自己参与过程中的活动、感想及思考。每个参与的教师都应真实地记录在每次教研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思考。分析主讲教师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寻找问题的原因并提供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同时反观自己的强项与不足,提出改善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根据这些材料建构每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这是教历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与教师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可以是散漫的、随意的,这类似于课后反思,但不一定局限于教学事务,也可以是涉及其他方面的,因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唯有对自己的发展历程有个全面的认识,教师才能更快地、更有针对性地实现成长。

(一)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人有肯定自我、追求成长的动机。“自我超越”是指个体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精力,培养耐心,客观地观察现实,以实现个人心中最想达成的愿望。在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教师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实现自我超越就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比如说,在“教案时代”,教师非常重视“教”的构思,成为教参“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依据教参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这样的教案所描述的只是从师到生的单一流向,没有师生、生生的多向沟通;所记录的流程仅仅是教师的意愿与设想,没有学生的选择、理解、质疑,只有被动的接受,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记录。教案所反映的是教师的单向传递和经验传授,是一种教师的单边作用。从这一角度说,教师要实现从“单向度”向“多向沟通”[2]的转变。

(二)完善学校的相关政策

教师的发展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学校环境,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这个环境并不是天然存在的,需要学校予以创造,需要一系列的学校政策来完善它。首先,要建立起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科研制度,校长要把科研当作分内事,学校的全体教师也都会参与到研究的行列中来,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将有力地促进校本科研风气的形成。其次,学校要建立积极的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尊重和保护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教师的科研自信心。同时,开拓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学术交流的校内外畅通的渠道,使教师能从多种渠道获得教育资源、信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三,建立全新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仅仅关注学生成绩的教师评价,要本着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要求,依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把教师从事校本科研的工作和业绩与教育教学工作一并列入教师的评价内容。

(三)构建“研究共同体”

教历研究是对“教育行动”的研究。“教育行动是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由特定的教师对其学生采取的行动,又要使作为行为者的教师在行动过程中获得理性的自觉,故这种研究不能不以参与研究的教师为主体。”[3]但单个教师受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等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也有限,教师个体的研究一般较难取得成功。而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集体性活动,在教师与教师合作的共同体中,可以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而且在教历研究中,教师需要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因此,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共同体。[4]在这一研究共同体中,必须建立科研平等对话、合作切磋、经验交流的平台,能够让教师经常进行研讨、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教师个体一方面向集体贡献自己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他山之石”,这些“他山之石”对教师发展的社会化、教学工作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成长均有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3.

[2]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J].高等教育研究,2001,(1):23—28.

[3]陈桂生,胡惠闵.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

[4]Glatthorn,Allan A.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7,45(3):31—35.

拓展阅读

1、关于李姓的状的报告优秀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李,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李,“李”姓是怎么来的?史上的名人有哪些?在的李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李姓的状做了一次

二、方法

1、查阅书籍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它方法

三,资满分作网料整理

来源: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李鸿章:中国清朝晚期*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李靖: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李商隐,字义山,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钧合称为“温李”;李悝,法家始祖,战国初期魏国丞相,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吉甫,中国最早撰写地理志的,即第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元郡县图志》的作者。唐宪宗元年间的著名宰相。

据统计,2021年李姓占全中国的7。94%,全国姓氏排名是李,王,张,刘,陈。其中,王姓李姓的数量均超过一亿,并且李姓比王姓略多。

四,

1、传说李姓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官名,唐代史有些姓氏改为李姓,这可能为后来李姓的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2、史上,李姓名人辈出。有唐代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家李鸿章、军事将领李靖、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他们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着光芒。

3、2021年我国户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李姓,王姓排名第二。

2、关于李姓的状的报告优秀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李。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化,很值得。于是,我们几个姓李的同学对李姓的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李姓的来源李姓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李姓人口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李姓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

书籍、报刊

李姓的来源:传说李姓的直接来源是商朝官名——大理。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李姓在唐朝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书籍、报刊、科书

李耳、李冰、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时珍、李自成、*……

上网

李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一亿。

爷爷的讲述

……

在福建连城县蓬峰镇的川,保存着一本90卷之长的李姓族谱。

四、结

1、我国的李姓源远长,传说东夷组首领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为李氏。唐朝时,“李”为国姓,从资料中发,唐朝开国元勋中,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我们认为,大量别的姓氏改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性的主要原因,这也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史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中国**创始人之一*……我们为李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一亿。

3、关于李姓的状的报告优秀

一、问题的提出

从古至今,我们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姓氏,但在这姓氏中间,还有什么隐藏的秘密呢?为此,我了一下自己的姓氏,“李”姓的起源状。

二、调查方法

可以查阅与姓氏有关的书籍

可以询问我们的长辈

还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来查阅与姓氏有关的资料

三、调查情况资料整理

1、李字的起源

古往今来,名人辈出,数都数不过来,道的始祖,老子李耳,唐太宗李世民,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南唐后主悲催的那个末代皇帝李煜等等……在史上,理性的豪杰枚不胜举,如:飞将军李广,婉约派代表李清满分作网照,《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等等看今天,香港李首富嘉诚,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功夫皇帝李小龙……从最早发的甲骨的“李”字到今天的“李”字,变化不大,让人一目了然。

李尔(老子)是李姓的得姓始祖,出生于今**省鹿邑县,其职务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周朝之前没有李姓,李耳的祖上世代担任大理一职。古代“理”“李”声音相同,由姓氏——李姓诞生了!

四、

“李”字在百家姓中排名于第四

在全球姓李的人有9276万

姓李的名人有很多很多,需要进一步我们去查找资料。

4、关于李姓的状的报告优秀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家乡的村里人全部姓李,身边也有很多姓李的。“李”姓是怎么来的?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在的“李”姓竟在我国姓氏中占怎样的位置?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李”姓的状做了一次

二、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

2、百度搜索李姓的名人故事。

3、询问父母长辈们。

三、资料整理

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时三十七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世民: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帝王。其在位期间,*清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创造了“从谏如,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祖籍甘肃秦安,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他的一生创作甚多,存有九百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等。

李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陈国人,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周时以著《道德经》而闻名,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是见于史*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斯:**省上蔡人。战国时任秦国宰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就了*帝业。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越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7。19%。**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四、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李姓血脉中的12个**(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史上所建的**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点击查看更多教历研究的内涵流程和实现条件教育论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7797.html

热门阅读

  1. 用画龙点睛来造句
  2. 大班美术活动公开教学设计:有趣的房子
  3. 体检的滋味散文
  4. 《相见欢》全诗赏析
  5. 描写秋天的三年级作文
  6. 重阳老人节温馨祝福语
  7. 形容人性格兴趣爱好歇后语
  8. 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
  9. 初恋的名言
  10. 《小兔的奇遇》教学反思范文
  11. 描写春雨忧伤的诗句
  12. 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说说
  13. 描写大树优美句子
  14. 中秋国庆结婚对联
  15. 我的课外兴趣教案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