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蝴蝶柳永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6

玉蝴蝶柳永诗词鉴赏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释】:

①云断:云散。

②悄悄:内心忧愁的样子。

③堪:能够,可以。

④蘋(píng)花:白蘋花,生于浅水中,开小白花。

⑤遣:排遣。

⑥文期:与朋友约期做文章。

⑦孤:同“辜”。

⑧星霜:代指一年。

【译文】:

我独自登台远望,见雨住云散去,我悄悄送别着秋天的光景。黄昏的景色萧条不已,足令多愁善感的文士体会到悲凉之意。水上风儿轻吹,蘋花渐渐老去,月光露气变冷,飘落的梧桐叶飘散着片片枯黄。这情景更令人感伤,往日的故人,你们都在哪里?眼前所见的只是烟水茫茫。实在难忘,当年与朋友们在一起那些填词赋诗、饮酒放狂的开怀时光。如今辜负虚度了多少大好时光。山路迢迢,海面宽广,不知何处才是潇湘?我的朋友也一定在那里流浪。想到那双小燕,无法凭它传送远信,暮色苍茫,只会认识那些归来的桅樯。我一个人,黯然神伤,在孤雁的哀鸣声中,眼看着夕阳慢慢沉没。

本词是秋日怀念故人之作。柳永的词,以善写四时不同景色见长,而以秋景写得最多最好。他能把秋景的凄清和个人内心的悲思、水***融地结合在一起,这首词即为一例。上片由眼前的秋景引发到对故人的思念,从景到情,从凭栏到忆旧。下片从情到景,从忆旧游而回到凭栏之现境。抒情回环往复。由对故人的回忆抒写到眼前的伫望。首尾回环,融为一体。上片以远处景象开篇,由景入情,因见景物凄凉萧疏而引发对故人的思念。下片用“难忘”换头,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慨叹故人受山水阻隔而难以相见,天各一方,音信渺茫。因无信而盼归航,虽屡次“空识”,但依然“立尽斜阳”,表现出对故人的一片痴情。结尾处又回应开篇的“望”字,首尾相环,结构甚妙。“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二句,极尽黯然魂伤之情,足显柳词厚朴沉雄、清颈老辣的“骨气”风格。

拓展阅读

1、由商丘入城途中作的全

李先芳

三月轻风麦浪生,

黄河岸上晚波平。

村原处处垂杨

一路青青到城。

【注释】

⑵村原:乡村的原野。

译文:

三月的黄河两岸,广大平原上到处长着绿油油是麦苗,一阵微风吹来,麦苗随风起伏,形成一片绿色的波浪,站在黄河岸上看到傍晚的河水非常平静。村庄和原野上到处轻拂着绿色垂杨,从商丘到城,一路上所见到的都是一片青绿色。

【简析】

三月里的黄河两岸,一片麦海,微风吹来,绿浪起伏。

傍晚,走在黄河岸上,只见河面风平浪静。

乡村的原野上,到处都是青枝垂地的杨

青青的麦苗、青青的杨,满眼皆青,伴着我从商丘一直到城!

恬淡自然,一种热爱自然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悄然溢出。

李先芳,号北山,祖籍湖北监利,其祖迁居濮州李庄(今李进士堂村)。先芳生而早慧,美风姿,20岁中举,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翌年任新喻知县。二十九年(1550)升为户部主事,不久改任刑部曹郎,累官至尚宝司丞、陛少卿。后因得罪权要,降为亳州同知、宁国府同知。万历初年辞官回归故里。他急公好义,热心乡里事业,联络郡人名士祝尧焕、孙忠翰、苏濂、桑绍良等,编修《濮州志》,万历十八年(1590)志成,先芳为之序,自号“北山野史”。

李先芳才华横溢,以作著称于世,名籍齐鲁,为嘉靖名士,曾与历城李攀龙、临清谢榛、考丰吴继岳等当代名家一起倡导社,又与昆山俞允文、卢柟、孝丰吴维岳、顺德欧大任合称“广五子”。李先芳通晓音律,尤精于琵琶,就连当时的琵琶名家查八十都折服于他。李先芳爱好广泛,对医学、道教、佛教研究均有一定造诣。

2、无名氏《杂

【年代】:唐

【内容】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写西北边地羁旅的乡思在唐中是大量的,有些什么都讲清了:高原的景象多么荒凉啊!河上的暮角声多么凄厉啊!我的心儿忧伤,多么思念我的故乡啊……等等,可你只觉得它空洞。然而,有的──譬如这首《杂》,似乎“辞意俱不尽”,你反而*动了,觉得它真是充实。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这组对起写景的句子,其中没有一个动,没有一个形容。到底是什么样的“暮角声”?到底是何等样的“旅人情”?全没个明白交代。但答案似乎全在句中,不过需要一番吟咏。“无定河”,就是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的“无定河”,是黄河中游的支流,在今陕西北部,它以“溃沙急流,深浅无定”得名。“赫连台”,又名“髑骼台”,为东晋末年夏国赫连勃勃所筑的“京观”(古代战争中积尸封土其上以表战功的土丘)。据《晋书》及《通》载,台凡二,一在支阳(今甘肃境内)、一在长安附近,然距无定河均甚远。查《延安府志》,延长县有髑骼山,为赫连勃勃所筑的另一座髑骼台,与无定河相距不远,中“赫连台”当即指此。“无定河”和“赫连台”这两个地名,以其所处的地域和所能唤起的对古来战争的联想,就构成一个特殊境界,有助于句的抒情。

在那荒寒的无定河流域和古老阴森的赫连台组成的莽莽苍苍的背景上,那向晚吹起的角声,除了凄厉幽怨还能是什么样的呢?那流落在此间的羁旅的心境,除了悲凉哀伤还能是何等样的呢?这是无须明说的。“暮角声”与“旅人情”也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情”因角声而越发凄苦,“声”因客情而益见悲凉,不明说更显得蕴藉耐味。

从第三句看,这位旅人故乡必在函谷关以东。“函关归路千余里”,从字面看只是说回乡之路迢遥。但路再远再险,总是可以走尽的。这位旅人是因被迫谋生,或是兵戈阻绝,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归家呢?中未说,但此句言外有归不得之意却不难领会。

暮色苍茫,角声哀怨,已使他生愁;加之秋风又起,“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过于夜”(朱筠《古十九首说》),这就更添其愁,以至“一夕秋风白发生”。李白名句“白发三千丈”,是用白发生长之长来状愁情之长;而“一夕秋风白发生”则是用白发生长之速来状愁情之重,可谓异曲同工。人用夸张手法,不直言思乡和愁情,却把思乡的愁情显示得更为浓重。

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姜夔《白石道人说》),这就是歌艺术中的含蓄和蕴藉。人虽未显露意,却创造了一个具体的“意象世界”让人沉浸其中去感受一切。全语言清畅,形象鲜明,举措自然,又可见含蓄与晦涩和卖弄决不是同一回事。

3、高考语文古的答题规律

语文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知识积累与打好基础,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是成绩得到提高,还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

在语文考试的板块里,只会出现在两个板块,一个是古默写和,还有就是作文板块里。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已经慢慢学会在作文里引用古作为作文的亮点,但是古默写部分的毛病又开始“异军突起”了,开学摸底考试看着试卷我也很是头疼了一阵子。

在考试中往往是比较拉分的一道题目,很多孩子一看到这道题就怕。很多孩子把几行空格都给写满了,最后也只得到1-2分。虽说在中考语文中是一些课外的,但是出题的老师也都会考虑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不一定人人都是那么可观,所以会有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说没学过,但是答题技巧是可以通用的,阅卷老师并不是看你字写得多就会给你分,主要是要踩在点子上答。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有家长向我提问,“老师,我的孩子现在上初中,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碰到古默写是信手拈来,但是在古类题目上失分严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实际上,

学习,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三是学会理解。很多孩子在考试中经常在这类句默写题目上出错,失分严重,说到底,就是因为平时的学习不到位,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更没有常动笔进行书写句的习惯。

其实,语文的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同学们发挥创新能力,根据自己的创意答题,但这种题型还是有相应的答题规范和要点的。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过于散漫自由,讲究答题的规范性,才不致丢分。

4、古典之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文之法作。能,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风不同。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者。”

胡云翼《宋选》:李清照在北宋**之前的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百首详解》:这首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5、上海中考历年一模二模课内汇编《江城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中的“卷”字,既写出了出猎场面的 ,更表现了出猎者 的精神面貌。(2分)

7.下列对这首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开篇“聊”“狂”两字,虽隐有怨愤之情,但更多见作者豪迈气概。 B.本人以孙权、冯唐自比,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c. 本结句卒章显志,传神描绘了作者驰骋于沙场,为国杀敌的英雄形象。 D. 本表面写的是一次秋猎,实则表达了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一)古文理解(4分)

6、壮观或雄壮 昂扬或高昂抖擞、豪迈等 7、A(2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完成6-7题(4分) 【甲】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雕弓如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两首的作者,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2分) 7.对两首宋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2分) A.【甲】首句中的“狂”字,贯穿并统摄了全。 B.【乙】首句中的“醉”字,引出的内容都是梦境。 c.两首都描绘了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 D.两首都表达出人报国难酬的壮志。 6、(2分)苏轼、辛弃疾 7、(2分)B c

【甲】酒酣胸胆尚开张,鬂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 【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丙】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以寄》)

6.以上作品都属于___ __(体裁)(2分)

7.下列对以上作品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都反映了作者的壮志未酬的悲愤。 B.都表现出作者对前途无望的悲观。 c.都以鬓发的渐白衬托内心的悲叹。 D.都应以深沉、悲壮的情感来朗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中的“太守”是指 (写出人名)。(2分)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二)古析(4分) 6. 苏轼(苏东坡)(2分)

7. 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2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密州出猎的季节是 季。(2分)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作者 的心情。(2分) (二)阅读宋,完成6-7题(4分) 6. (2分)冬

7. (2分)渴望得到朝廷信任,建功立业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6. “狂”在中的意思是 。(2分) 7.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上片“卷”字,写出猎队武士乘马飞驰的勇武。

B.上片“亲射虎,看孙郎”,体现作者身手不凡。

c.下片作者自比魏尚,感叹身世,抑郁不得志。

D.下片结尾三句抒发自己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

6.(2分)豪情 7.(2分)c

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恋花》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 ”和“ ”。(2分)

7.下列对两首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抒写儿女之情,苏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采用引用,苏多用典故。

c.委婉含蓄,苏豪放激越。

D.结尾出现名句,苏通篇是名句。

6.愁(春愁)狂 7.D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了出猎时的_________ __的场面。(2分) 7.下列对这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2分)

A.这首起句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

B.人在中以孙权、冯唐自比,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c.“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

D.这首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6.雄壮(2分) 7.B(2分)

(二)阅读下面的,完成第7—8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黄”在中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的上片侧重描写作者“狂”的行为,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狂”的情感。

B.的上片写了作者出猎的情景,的下片写了作者请战的决心。

c.的上片作者自喻孙权,的下片作者自比魏尚。

D.的上片作者的情感热烈豪放,的下片作者的情绪沉郁顿挫。

参***: 7.、黄犬(2分) 8.D(2分)

阅读下面的,完成第7-8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义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人以“____”借指自己。(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2分)

A.首句“狂”字统摄全,表现人神态、举止和情怀之“狂”。

B.“锦帽”两句描绘出猎的壮阔场面,也烘托出人豪迈的气概。

c.“亲射虎”“射天狼”两处虚写都突出了人高超的射猎本领。

D.作者以魏尚自比,抒发了他渴望为国效力、抗敌戍边的豪情。

答案:7.孙郎(2分) 8.c(2分)

二)阅读下面的,完成第7-8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 “天狼”在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分) 8.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首句以“狂”字统领全,表现了人举止、神态之“狂”。 B. “锦帽”等两句描绘出猎时的雄壮场面,烘托人豪迈气概。 c. “酒酣”等三句刻画了作者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愤懑委屈。 D. 全抒发人渴望为国守卫边疆、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 7( 2 分)西夏 8( 2 分)c

A.首句“狂”字统摄全,表现人神态、举止和情怀之“狂”。

B.“锦帽”两句描绘出猎的壮阔场面,也烘托出人豪迈的气概。

c.“亲射虎”“射天狼”两处虚写都突出了人高超的射猎本领。

D.作者以魏尚自比,抒发了他渴望为国效力、抗敌戍边的豪情。

答案:7.孙郎(2分) 8.c(2分)

二)阅读下面的,完成第7-8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 “天狼”在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分) 8.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首句以“狂”字统领全,表现了人举止、神态之“狂”。 B. “锦帽”等两句描绘出猎时的雄壮场面,烘托人豪迈气概。 c. “酒酣”等三句刻画了作者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愤懑委屈。 D. 全抒发人渴望为国守卫边疆、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 7( 2 分)西夏 8( 2 分)c

点击查看更多玉蝴蝶柳永诗词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1800.html

热门阅读

  1. 煤矿的工作计划
  2. 儿童睡前故事:自大的乌龟
  3. 201年4愚人节整人说说
  4. 给金鱼洗澡杂文随笔
  5. 我的生活不枯燥优秀演讲稿
  6. 散文父亲的爱
  7. “我与好书同成长”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安排
  8. 春节日记100字
  9. 关于写在晚秋散文
  10. 优秀员工自荐书范文
  11.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读后感
  12. 201年拜年祝福语精选大全
  13. 2018元旦祝福语短信
  14. 《一件难忘的事》教案
  15. 管理会计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