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的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感情诵读课文。
二、预习检测
1、解析题目:
《锦瑟》选自《 》。“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马嵬》以“马嵬”命题,重点写唐玄宗在马嵬驿被“六军”所逼,亲赐爱妃( )死一事。马嵬驿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以西的地方。诗人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2、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约858),字( ),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 》和《 》。
3、探寻背景: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 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可予认同。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4、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 ) 弦( )柱 惘( )然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驻( )马
5、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 )杜鹃 ⑵cāng( )海月明珠有泪
⑶只是当时已wǎng( )然 ⑷空闻虎旅传xiāo( )柝
⑸如何四jì( )为天子
三、研讨、探究
(一)阅读《锦瑟》思考问题
1. 揣摩《锦瑟》各联所传达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描述:
2. 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3.《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
(二)阅读《马嵬(其二)》思考问题
1. 谈谈你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2. 《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
四、课内训练
1、判断:对《马嵬》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2. 熟读诗歌。
五、作业
1.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①—③题。
赠 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①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
②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③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2. 笔做练习册作业。
【品味典故】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常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参***】
1、sè xián wǎng wéi bǔ tu chóu zhù
2、⑴望帝春心tuō( 托 )杜鹃 ⑵cāng(沧 )海月明珠有泪
⑶只是当时已wǎng(惘 )然 ⑷空闻虎旅传xiāo( 宵 )柝
⑸如何四jì(纪)为天子
3、文学常识:
⑴ 义山 、 玉谿生 、 小李杜 、 温庭筠 、《 李义山诗集 》
4、李商隐名句集锦:
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寸相思一寸灰
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
碧海青天夜夜心
雏凤清于老凤声
拓展阅读
1、李商隐《隋宫》察古观今诗赏析
紫泉宫殿锁烟霞②,欲取芜城作帝家③。
玉玺不缘归日角④,锦帆应是到天涯⑤。 于今腐草无萤火⑥,终古垂杨有暮鸦⑦。 地下若逢陈后主⑧,岂宜重问后庭花⑨。【注释】
①李商隐:见《马嵬》(其二)。
②紫泉:即紫渊,避李渊讳改为紫泉。水紫色,在长安南,此喻长安。
③芜城:江都(今扬州)。
④日角:喻帝王面相,指李渊。
⑤锦帆:以香锦制帆的龙舟,隋炀帝下江都所乘。
⑥萤火:隋炀帝好夜游,所到之处广征萤火,夜间游山时放之,光照山谷。江都放萤院,传为炀帝放萤之处。
⑦垂杨:指种于炀帝所凿运河两岸的垂柳。又称“隋堤柳”。
⑧陈后主:陈叔宝,陈朝亡国之君。
⑨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舞曲名,喻亡国之音。
【诗本事】
此诗约作于大中十一年(857),诗人游江东时。隋宫,隋炀帝在扬州建造的宫殿。
读李商隐《隋宫》一诗有如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不但为其迷离的色彩感动,更为其凄美的意境深深折服。首联不奇而奇,平铺直叙中暗含着嘲讽之意。杨广闲着高耸入云的“紫泉宫殿”不住,而偏想在“芜城”扬州安家落户,肯定脑袋有问题吧!颔联将李渊之“玉玺”与杨广之“锦帆”对比成诗,韵味深广。颈联是这幅历史画卷中着色最精彩处,昔日“光遍岩谷”的萤火早已不见了,那株曾目睹江上易姓的垂杨在落日余晖下安详地迎来了归飞的乌鸦。诗人此处写得极富历史沧桑感,可称得上是追昔抚今的绝笔。尾联诗人用反问口吻,达意深切,杨广到地下见了昔日的“亡国好友”陈后主,还好意思再向其讨教《玉树后庭花》这支曲子的韵律吗?半斤八两,谁比谁强?
【诗评选辑】
①清·何焯《义门读*》:无句不佳,三、四尤得杜家骨髓。前半展拓得开,后半发挥得足,真大手笔。
②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彼用谐语,读者或易忽略,此则庄以出之,自能令人惊心动魄,怵然知戒也。
③清·方南堂《辍锻录》:李商隐之“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不过写景句耳,而生前侈纵,死后荒凉,一一拖出,又复光彩动人,非惊人之语乎?
2、李商隐《留赠畏之三首》
清时无事奏明光,不遣当关报早霜。
中禁词臣寻引领,左川归客自回肠。
郎君下笔惊鹦鹉,侍女吹笙弄凤凰。
空记大罗天上事,众仙同日咏霓裳。
这首七律是李商隐从梓潼归京后拜访连襟兼同年韩瞻临别时所写的赠诗。首联泛写当时海内无事、朝廷闲散的情景。明光,指明光殿,乃大臣奏事之所,《汉官仪》 曰:“尚书郎直宿建礼门,奏事明光殿。”当关,指应门吏卒。“不遣当关报早霜” 与上句的 “无事”相应,以否定的句式,委婉地描述出韩瞻因官闲无事,朝来犹自高卧未起的情景。诗的开篇从清平的时势落笔,在大气候中烘托韩畏之作官清闲,优游自得的情态,为下文铺叙畏之的得意作一引线,为反衬自己的境窘心悲作铺垫。颔联颂畏之前程似锦,述自己情绪寥落。“中禁”即禁中,蔡邕 《独断》 言:“天子所居,门閤有禁,称禁中。”“中禁词臣”率指翰林学士、知制诰、同平章事诸内职。“寻” 乃不久之意,盖祝愿畏之不久即可升迁也。“左川”,即东川,“左川归客” 乃诗人自谓,届时义山刚由东川归来,其心境是惆怅落寞、惘然若失,“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这里诗人运用了对照的艺术手法,以畏之的荣耀衬自己之穷枯,以畏之得意的心态,衬自己痛楚的心境。“左川归客自回肠” 这句是全篇眼目,倾泻出诗人深积于心的凄惨悲愤情绪,其中包含有爱妻夭折之痛,有仕途失意之悲,有处于牛李*争夹缝中的难言之苦……。这多层次的痛苦,均借助“回肠”这个意象恰切地传达出来。而在畏之官运亨通、前程似锦的反衬下,愈见己痛之深也。颈联写韩瞻子富才华,家人欢聚的情境。“郎君”指韩瞻子韩偓(冬郎),他十岁能诗,文思敏捷,故称其“下笔惊鹦鹉”。这里诗人巧用祢衡在黄射“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 之际,“览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汉书·祢衡传》),写成《鹦鹉赋》 的典故。借历史典故称赞冬郎,既突出了其才华过人,又不露痕迹,而这又正是其父的功绩与骄傲。商隐的另外一首诗:《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即是此句所本。诗中写道:“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将这两首诗联系起来看,义山赞誉、喜爱冬郎之情溢于言表,而赞美冬郎乃是羡慕畏之之情的表露,称羡畏之父子又是为反衬自己身世之凄凉。“侍女”句乃用 《风俗通》“凤笙”兼弄玉适萧史事,羡慕畏之妻室之乐,用以反衬自己妻丧子孤之悲。商隐之妻王氏死于大中五年(851)秋天,他料理完丧事,安顿好子女,便动身到东川节度使的治所梓州 (今四川三台)去。行前他向畏之告别,看见这位连襟“鸳鸯何事自相将”的夫妻欢聚的美满家庭生活,丧偶之痛强烈地袭上心头,挥笔写下了“柿叶翻时独悼亡,乌鹊失栖常不定”(《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的感伤诗句。五年之后的今天,商隐从远就幕职的东川失职归来,眼见畏之依旧如昔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又勾起内心妻亡子孤创伤的痛楚。商隐有二子,长子名白老,“殊鄙钝”,次子名“袞师”,“异常聪俊,商隐诗云 ‘袞师我骄儿,英秀乃无匹’” (辛文房 《唐才子传》)。商隐赴东川时,将骄儿寄养在亲戚家里。他在东川时所写 《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袞》 诗中道:”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今日见畏之子富才华,家人欢聚的情景,他这多年郁积于胸中的爱子之情,丧妻之痛,自责之愧,宦途之悲等千情百感蓦地翻上心头,于是他便将这多层次的复杂感情隐含在畏之妻子欢聚情景描绘的字里行间,巧妙地渗透出来。这里诗人运用以他人之乐衬自己之悲的艺术手法,收到了 “以乐写哀,一倍其哀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效果,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力。我们只有透过字表,深入到义山情感世界的深处,才能真正理解诗句后面的情感内容,才能真正体味到义山心境之苦,心灵创伤之深。
以上六句,诗人立足于眼前,着眼于现实来取象造境。其中五句是写畏之的*、家庭情况,“左川”一句是状己之心境。而这一句是诗眼,是中心,其它五句皆为衬托这一句而设。这种回肠荡气、痛苦万分的心境是作者欲在此诗倾泻的主要内容。眼前的处境与心情在与畏之的对照中愈见难堪,令人难以排遣,难以自拔,而诗人又欲排遣,想超脱,于是诗人便把目光移向过去,希图在往昔的得意中获得一点慰藉。尾联就是在这种心态促使下,追忆往日与畏之同登第、同新婚的情景。这里曰 “天上事”、曰“众仙”、曰 “咏霓裳”,是在具指商隐与畏之青年时同登进士第,同婚于王氏的往事。这是诗人一生最得意的时期,所以,诗人每每追忆于此,尤其是在现实痛苦失意中的时候,更易回首往昔的荣耀以**。这也是人的情感运动的普遍规律。在丧妻后所写的 《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一诗中,他曾说:“佳兆联翩遇凤凰,雕文羽帐紫金床。桂花香处同高第”。把这些诗句与此诗的尾联对照起来看,商隐都是把同登第、同婚于王氏的情景喻为天上*般的快乐,写得热烈而浪漫。但这正用以反衬自己今日之失意与悲伤,因而将陷入更深一层的痛苦之中。诗人正是在其情感流向中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矛盾中,从另一个角度愈发衬出那回肠荡气、深自伤叹的痛楚。如此结构,尾联与前三联就形成了诗人与畏之、诗人自我之今与昔的双重对比,对比中将愁情百结的倾泻推向了**。正如冯浩所言:是“遡及第之年而叹荣枯不齐也”( 《玉谿生诗集笺注》)。在荣枯不齐的感叹中,诗人觉往事茫茫,均成幻影,恍如梦境,不堪追忆,故以“空记”以收结全诗。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有独创之处,主要谈两点: 一是以情感的流动为主导驱遣意象,构设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形成迭宕起伏、浑然一体的艺术结构。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寥落痛楚,这种情感随着对畏之境况的描述而波澜起伏、流动深化,因而造成视点的由今而昔的转移,开拓出更广阔的对比时空,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繁复对比: 有今日义山与畏之的对比,有昔日两人的对比,还有今昔两人的多层交叉对比,诸如今日畏之与昔日畏之的正衬,今日义山与昔日义山的反衬,昔日义山与今日畏之的对照等等。对比的内容也是多层次的,诸如*上穷与达的对比,家庭上聚与散的对比,心境上甘与苦的对比,情感上乐与悲的对比等等。通过这样繁复交错的对比,加深了诗人情感的浓度与深度,升华了诗的氛围与意境的创造。由于这种对比是以诗人的情感流向为引导,以“左川归客自回肠”这句诗眼*来建构的,因而显得起落翻腾、错落有致、迭宕起伏、散中见整,形成了全诗浑然天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结构,在律诗的手法与结构上有所创新。
二是含蓄蕴藉、言深旨远的意境创造。诗以创造意境为指归,而意境的创造靠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商隐在此诗中注重从旁征博引的典故中选取物象,将典故中的物象与自己欲达之情意精切不移地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审美意象。诸如:“明光”、”回肠”、”鹦鹉”、“凤凰”、“大罗”、“霓裳”等意象皆是如此。这样,在诗的意象构成上,达到了一“象”多“意”,从有限的“象”,见出无限的“意”,从而增大了诗歌意象的信息量、涵盖面与纵深感,进而创造出深幽绵远的意境,形成诗篇含蓄蕴藉、言深旨远的艺术风格,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文心雕龙·隐秀》)。
义山诗素以立意高超,寄托深遥,用典妥贴精辟,多有比兴象征而著称。辛文房评其诗曰: 商隐工诗,高迈奇古,言深旨远”;“每喜用典,于写景言情之外,必旁征远引,精切不移,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唐才子传》)。袁枚亦评曰:“惟义山诗,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也” (《随园诗话》卷五)。这皆是的评,从此诗可见一斑。
3、李商隐《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这两首山水诗作于大中五年 (851),诗人应东川(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幕柳仲郢邀请被辟为掌*,途经望喜驿有感而赋。“望喜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南部,嘉陵江上游,据《广元县志》: “南去有望喜驿,今废。”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个支流,诗人往西南走,而嘉陵江经望喜驿则折向东,故诗题为“别嘉陵江水”。望喜驿,好一个吉祥的名字!诗人仕途蹭蹬或许从此会时来运转吧。
先看第一首。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起笔扣题,突出 “别” 字。诗人站在望喜楼上,注目嘉陵江水滔滔东流,不禁油然升起依依不舍的心情。诗人极目望去,又忆起那远在中游的阆州,思绪为之一顿。“阆州”(今四川阆中),诗人曾游历过,“忆”即可证明。亦即冯浩、张采田等说的李商隐别郑亚幕后折入巴蜀。李商隐有 《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 诗:“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巴西” 即阆州,诗人的“忆阆州”当指此番游历。
“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嘉陵江经阆州后继续向东南流去,到重庆汇入长江,最终流入东海,故曰 “赴海”。“应更”是肯定句,前行匆匆,无暇游赏,而此行又不经此,当然不可能再到阆州的“高楼”眺望嘉陵江水了。“阆州”也是写实,而不是未曾涉足的想象,从而更增强了 “别” 的韵味。
第一首重在远眺嘉陵江,从宏观着笔;第二首重在写嘉陵江水之澄碧,于细微处见精神。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诗人把视线收回,注目脚下的江水: 江天一色,千里嘉陵,烟波浩渺,它象皓月那样洁白,又比纯蓝还碧。诗人尽情描摹江水之美,以增加不忍“别”之情。徐逢源云:“杜诗‘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义山亦云然,当是川水之最清者。”所见极是。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这里把江水人格化了,也就是把自然人格化。江水变成了有生命力的东西了,这样也遂使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犹”,有不忍之意;“更向南”意谓前途渺茫。诗人尽管受柳仲郢之邀,但此行如何,还未可逆料,故尔发出“犹自驱车更向南”,以收束全篇。
这两首绝句通过赞美嘉陵江水,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依恋,从而也反衬了人世间的倾轧、污浊。诗曾有自注:“此情别寄。”当指另有所寄,这或许就是人情冷暖,世风日下,李商隐虽有才华和*抱负,但时时受到猜忌、排挤。王氏卒后,他更觉无所依托,人生飘泊,内心矛盾也偶尔流露。他渴望得到知音,但现实社会知音难觅,只好钟情于嘉陵江水,聊以片刻的**。
这两首绝句是联章体,紧紧围绕嘉陵江来抒*感。前者重虚写,以想象状嘉陵江壮阔景象,但虚中含实;后者重写实,以细腻的笔触,抒发自己的无尽山水之情,但实中寓虚。二诗以江水*,从不同侧面加以描摹。从其流程上看,写其上游、中游、下游,淡淡勾勒几笔,写出江水的博大;从其特色上看,写其“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极富画意;从其人格化上看,有“相送”,人送江,江送人,生动活泼。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还是能从中品出个中三昧的。
4、通边中学领导班子整改方案
南郑县新集中学 *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10月20日
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校根据南郑县教育体育局*总支的部署,认真学习和执行《南郑县教育体育局关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学校班子成员认真开展自我剖析、互相谈心,认真查找了学校领导班子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凸显活动效果,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以下整改落实方案。
一、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通过大家提、自己查、互相帮等形式,领导班子共征集到意见和建议21条,自查9条,群众提11条,督导组反馈1条,经梳理,归纳班子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13条:*问题3点,*问题7点,享乐主义问题2点,奢靡之风问题1点,共计13点:
(一)*方面
1、*理论学习不深入,对国家教育政策理解不到位。
2、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思路不宽不新,工作举措不力,工作亮点欠缺,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足。
3、教师一岗双责落实的不好,存在到位履职有空档的情况。
(二)*方面
4、群众意识不强。
5、征求意见较少,班子集体决断事务的情况较多。
6、工作上有时容易犯急躁、主观臆断。
7、躬亲力行,深入一线差。
8、工作上斗志不强,信心不足方法少,缺乏创新,缺乏勇于担当精神;个别领导遇到复杂的工作束手无策,推诿扯皮,不能按时高质量完成。
9、学校制度不完善。
10、食堂管理做得不细,没有教师灶,教师生活不便利。
(三)享乐主义方面
11、少数领导和教师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
12、部分行政领导和教师工作上喜安逸,怕担当,不服从工作安排,工作挑三拣四,拈轻怕重,有时正常的工作要补助。
(四)奢靡之风方面
13、我校属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硬件条件相对较差,近年来又先后偿还了部分项目欠款,工作上要求节约用水用电,节约
使用资源,但在实际上仍存在浪费的现象。
二、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责任使命
(1)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学*理论、学业务知识、学工作方法,把学习作为提升素养和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2)开好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
(3)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树立群众观念,深入调查研究
(1)领导班子要经常带着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主动倾听师生意见,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忙师生之所需,同师生建立起水***融的关系。
(2)领导班子要定期召开*的群众路线专题会议,要坚持从师生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边整边改,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
(3)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切实关心师生的生活和健康,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多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营
造团结向上、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良好校风。
3、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实效
(1)坚决执行*“八项规定”。要认真对照检查,形成长效机制。按要求严格管理和控制各种经费开支标准,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决杜绝铺张浪费。
(2)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实行重大事项向教工*报告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校务公开大会,通报学校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
(3)完善系统化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改、完善,形成更严密更有效的制度体系,做到议事有规矩,办事有规则,对事不对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4、强化创新精神,提升学校实力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领导班子要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长远发展,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敢于相信师生,坚决依靠师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调动他们的智慧,把领导班子正确的主张变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力争在新课程*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5、李商隐《虱赋》原文 注释 赏析
亦气而孕,亦卵而成①。晨鹥露鹤,不如其生。②汝职惟啮,而不善啮③。回臭而多,跖香而绝④。
(《樊南文集详注》)
注释①亦气而孕,亦卵而成——意思是说虱和一切生物一样,它的生命之始,也是凭藉天地间的大气,而生命的成形,则有源于雌雄的卵生。②晨鹥露鹤,不如其生——晨鹥露鹤:指早晨在水面上浮游的鸥鸟,露鹤,据古代传说, 秋初白露下降时, 鹤就高声鸣叫。作者用这两种动物的浴波惊露与虱相比,认为尽管鹥、鹤神貌都很清雅, 但却都比不上丑恶的虱之得天独厚。 ③汝职惟啮, 而不善捏啮(nie) ——啮: 咬, 啃。意思是说, 你(指虱)的任务就只是咬人皮肤,而偏偏又不懂得该如何去咬。④回臭而多,跖(zhi)香而绝——回: 指孔子所深深称道的学生颜回。颜回品德高尚,但生活穷困,所以身上虱多。跖: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个人。他原是一位人民起义领袖, 但在古代却被歪曲成为大盗,通称其为“盗跖”。这里也受了传统影响,认为此人不仅凶暴, 同时更因为有钱, 衣冠整洁,身有香味,所以虱不仅无意去接触,也不敢去碰他。
赏析这是一篇用赋体写成的讽刺杂文。讽刺文章一般都是用散文写的,也有的用诗体,可李商隐却别具一格,用赋来写。赋,是由诗歌演变出来的一种文体。从押韵说它近于诗,但从行文气势的挥洒和风格的傲兀来说,却又近于古散文。
文章一开头就显得很突兀。“亦气而孕,亦卵而成” ,这一排句, 通过对仗, 隐隐地包含着作者对虱的愤慨和抨击的强烈感情。 你这家伙,不也是和一切生物一样么?由气而生,由卵而成,可有些生物的命运却远远比不上你。比如,一个“晨鹥”,一个 “露鹤”,就是这样。当晨曦初上时,鸥鸟在水天空蒙之中,四处翱翔,显示了高情远致。再说鹤吧,据说古代魏文侯对它就很喜爱。身体洁白,神态翩然。据古*载,当秋天露水刚滴到草上时,哪怕声音极微,它也会立刻把宿处迁徙。这恰又说明它感应的灵敏。作者之选择这两种水禽决非偶然。其用心所在,正是通过它们的体色、体态和形象内涵,以象征其纯洁的性格,通过它们惯喜在水边或天空生活以象征其高蹈的精神,通过它们的一“晨”一“露”的凄清环境以抒发耿介坎坷的文人们安贫乐道的气度。这正如作者在一首著名的诗《蝉》里所说的: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他把餐风饮露的蝉的整天高唱以鸣不平,引为同调,表明彼此都是生活清贫而品格崇高的人物。在这篇赋里亦复如此。他对晨鹥、露鹤的深切同情,也正是为自己遭遇而悲慨。同是气、 卵的孕成, 然而清白的鹥和鹤, 比起又脏又臭的虱来, 生活的苦乐确乎是大不相同了。
为什么说虱的生活比起鹥和鹤来远远优裕呢?诗人以画龙点睛的手法, 运用反语, 特别是用第二人称, 直接揭露虱的罪状, 形成一种修辞学上的所谓“呼告”格式,从前文的第三人称叙述,一转而为突然直呼话中的人或物来进行控诉,饱和着一种爆发式的、声讨式的、怒发冲冠的神情,就好象是把虱揪到眼前,来宣布它的罪恶:一切职务你都不能负担,你的唯一的本领就是吸人家的血,肥自己的肠。绝妙之处是作者运用了一个“职”字和一个“惟”字,以痛斥象虱这样的害人虫,一无所能;如果说有点本领的话,那也只是“害人”而已。这一种饱含着愤怒的抨击的反语,使人们联想到作者在咏《安定城楼》那一首诗。在《安定城楼》中,李商隐藉用庄子痛斥那些妒贤嫉能的鸱鹰的典故表现自己的郁勃之情,认为忠直有为的人往往遭到压抑,而躲在黑暗中一意损人利己、耍尽翻云覆雨诡计的小人,却干尽害人勾当,无所忌惮。从“呼告”形式来说,这种感情又有点象《诗》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表现为面对面的控诉。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并没有停止在爆发式的控诉之上。就在文章结尾,陡然出现了一个出人料想的转折。作者指出,虱虽然喜爱咬人的皮肤,但并不算真正内行。这正因为,它不去咬那些脑满肠肥、衣冠华丽的富人,却偏偏去咬那些衣脏身臭的穷汉。前者倒是大有油水可捞,而后者则往往因体瘦血枯,对虱说来,实在是油水不足。然而,说来也不奇怪。有权有势的人,吓得虱不敢咬;穷苦的人尽管是好人,可是无权无势,虱无所用其担心。写到这里,作者感情就不止是愤慨,而且更转为沉痛了。今天我们读来,大可以想象到长夜漫漫的*社会中的各种鬼蜮,甚至可以说,在一切阶级社会的阴暗面中,都存在着李商隐所横眉冷指的对象:暗箭伤人者有之,损人利己者有之,人家落井愈深,而自己下石愈重者也有之。
王应麟《困学纪闻》说: “李义山赋怪物……曲尽小人之情状,魑魅之夏影也。”这说明李商隐不仅善于言情,他的揭露现实丑恶的笔锋也是入木三分的。之所以如此,正因为他出身孤寒,饱经炎凉,而后来又卷入*争漩涡之中,长期坎坷,受尽磨难,这就促使他对丑恶世态的烂然于胸,从而导致笔锋的犀利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