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金鱼洗澡杂文随笔
步行回家时,我往往根据路口的红绿灯临时决定走那一条路那一条街,反正我不愿意在那里耗费时间等红灯。比如今天,我就直接从兴达路右拐到团结路,然后左弯到了公园东街,因为稍稍出发早了一点,所以一路之上,边走边看。在公园东街的路边时,脚步就更慢了。这里两边小门市花花绿绿,地滩儿五花八门,突然看到了金鱼摊位,我就走不动了,恰好也与女儿刚刚打完电话,她小时候的趣事猛然出现在了脑海。我随即决定买几条金鱼放在房间,既美观可以欣赏,也省了加湿器的使用了,还可以回味女儿的纯真童趣。我一边挑选一边还忍不住和女老板聊起来。当她看到我一直盯着“暴突”金鱼时,建议我多选一些别的品种放在一起混养也不错。我就告诉她为什么我盯住了这种金鱼的原因:
女儿小时候(两周岁左右)对什么都感兴趣,种花种草,养鸡养鸭,小狗小猫,特别是养金鱼的时候,可记着换水喂食。有一次我们由于回老家待了一周多的时间,走的时候怕金鱼水少了出毛病,就把他们放到了一个大水桶里面。回来后,我收拾打扫房间后就准备做饭去了(当时住在办公楼宿舍,厨房在外边),让女儿自己玩。我正手忙脚乱忙活着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听不到女儿说话唱歌的声音了(她自己玩的时候总喜欢唱歌或给自己讲故事,自言自语的),赶紧回屋看看,因为我担心孩子路上劳累,在地上或沙发上睡着了。可我一进房间却发现女儿正蹲在地上,一手握着金鱼,另一只手从水盆中**水给小鱼洗澡呢,水中还有洗衣粉沫沫,看沫沫的密度洗衣粉还放了不少呢。“孩子,你做什么呢?”她抬起头,无比自豪地说“哈,妈妈,我给金鱼洗澡呢!你看他们多脏啊!他们不讲卫生会得病的。”“诶呦喂,快打住罢。你看看金鱼还会游泳吗?你会把他们都呛死的?只给他们换换水就好了。不用洗澡的。”“啊!我还以为洗完澡,他们累了呢!每次你给我洗澡后,都让我躺下休息呀。”可不,经过女儿洗澡的金鱼都一侧肚皮朝上的在水里飘着呢,还真像躺在水里一样。当我告诉她,这样子的金鱼就再也不能游泳了,只好永远的“睡觉”了的时候,女儿伤心极了。现在我好像还能看见女儿红红的眼圈,难过的小模样呢。
一转眼,女儿已经上大学了。那就买这几条金鱼思念女儿吧。希望我的女儿就像这条条快活的金鱼,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快乐的成长吧!愿女儿在他乡一切安好!
拓展阅读
1、温暖的阻力杂文随笔
高中有一段时间特别迷与金融相关的人事物,也曾立志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大概是因为华尔街、高盛、摩根这类“高大上”的地方给了我一个错觉,让我觉得只要学习金融,就能和“金子”挂上钩,于是,“市侩”的我无限神往“金融”,北大的光华,清华的五道口,上交的高金……我妈问我以后想学啥*的时候,我几乎脱口而出,“金融”。当时我妈沉默地看着我,半晌才幽幽地吐出:“你是想要破产吗?”我被她气得不知道该如何回击。
后来因为我每况愈下的数学,我渐渐打消了想学金融的念头,然后成功地看到我妈一副早该如此的表情,只觉哭笑不得。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征求我妈的意见,她理所当然地说,女孩子以后当教师或者*最最好,然后给我数出诸如安稳清闲,收入稳定等等类似的好处,我难得反抗了一回,想着用谁也听不懂的语言叽叽歪歪多爽呀,便在我妈一脸不赞同的表情下填报了小语种之内的*,可惜命运跟我开了个玩笑,我还是进了中文系。
前段时间,我迷上了码字,天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进行文字创作,然后兴高采烈地和我妈分享我的作家梦,于是她对我的未来更加忧心忡忡。她才不管什么“来就来到人生喧哗交响的洪流”呢,对她来说,黄金时代就是阳光好的院子里,麻雀扑腾出细微而金*响声,枯萎的月季花叶子也是好的,逛街的时候咬咬牙就能买的ferragamo的鞋子,她刚做好饭我就喊饿,结婚纪念日时,她一边埋怨“哎呦,你就乱花钱”,一边高兴地接过爸爸手中的护肤品。
萧红怕人生太短,故事太长,而我妈妈唯恐我交付太多、收获太少。
在这个平凡的小家庭里,她对我的唯一期望就是避开风险,健康快乐。哪怕平庸也要安安稳稳地过完这一生。也许,这是每个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吧,也许,这也是每份“平庸”对我们的阻力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在一些前人的言行中,看到了我妈的影子。譬如苏东坡,这个宋朝最睿智的人物,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大文豪鲁迅亦是嘱咐儿子海婴干什么都好,不要做文学家。还有一身傲骨的嵇康,他声称要“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宁愿打铁而不*。然而翻阅嵇康留下来的《家戒》,讲的诸如长官处不可常去,亦不可住宿,长官送客时立即走开等等——好像再伟大的人物,在子女面前,都撇不掉那点私心;再清高的人,在谈及爱的时候,都免不了俗气起来。所以我常想:或许人都是在成为父母之后,才学会了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一类市井气十足的生存法则吧。
很多时候,我们不再向父母吐露我们的真实想法,也许原因是——“哎呀,跟他们说了,他们也不会懂,他们能给我什么建议呀,就那么几句话,多吃点,别省钱,跟周围人和睦相处,从我小学出门上学时他们就这样念叨,到现在就没变过。”这些话听起来是多么现实,却把很多人不耐烦应付父母电话,随意冲父母发脾气时的心态,直白地说出来了。
年少轻狂的时候,我曾一度想着,不要成为像我父母一样的人,平庸世故,在红尘里摸爬滚打,会为了一点折扣和店员讨价还价,会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会陷于人情往来的圈子里忙忙碌碌,会因为繁重的家务没有享受生活的小资情调。我曾厌恶这不理想的生活状态,一颗心只想着逃离这座小小的城,想要在更广阔的舞台混得风生水起,于是自诩清高地不愿意像父母吐露自己的心思,因为他们不认识苏格拉底,因为他们不崇拜巴菲特,因为这些可笑的理由,我不愿意让他们参与到我的未来。可是,渐渐的踏入*的世界时,我才发现,我是如此的浅薄。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我不能想象,再过去的*年里,没有他们的全程陪伴,没有他们的细心呵护,我,还会是今天的我吗?
大概父母所期望的“平庸”真的是子女在追寻伟大梦想道路上的阻力吧,那种趋利避害的天*,会让父母不顾你对崇高理想的穷追猛打,无视你对正义事业的满腔热情,只关心你的餐桌上是否有三菜一汤,你的睡眠时间是否有八个小时,他们无法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甚至会用一些已经过时的大道理来扰乱你的心。
或许大多数人只有在系在心上的隐秘绳索消失时,才会感受到一丝无所适从——你终于自由了,从此再也没有人以爱的名义捆绑你,你也不必回头看,因为故乡只剩房屋,不再亮着灯……
2、爱的杂文随笔
他曾经教过我做数学题,煮过饭给我吃,接过我放学,带我去买过衣服,也朝我吼过,敲过我脑袋。
他曾经很严肃。
01
我不喜欢他当我的数学老师,因为在课堂上,他对我的要求总是要比别人高,还会当场甩我的作业,完全不给我面子。
但是,很无奈,我肯定会是在他教的班上,谁让他是校长,想把我安排在哪儿就安排哪儿。我认了,毫无反抗之力。
而无论是我的哥哥姐姐们,还是弟弟妹妹们,几乎都曾经当过他的学生,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也会细数他的严厉。
不用说一句话,只要他出现,便觉得气场冷了下来。单是一个眼神,就让人起鸡皮疙瘩。更别说那种要被检查作业的忐忑。
他终究没当我几年的老师,我去了别的学校,就是放飞的鸟儿,再也不受他的控制了,而此后,我离那片生活的土地,也越来越远。
如今,他已经年过半百,还是在那个地方,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再过十年,估计他都可以当那些学生的爷爷了吧。
02
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他老了,再也不像是以前那么严厉了,再也不让人那么畏惧了?
或许是在我和他就某些问题争论时,他已经不再处于上风。
或许是在他在开始用智能手机时,却还得求助于我们这些他眼里的年轻人。
在我帮他用电脑编辑出一些文档后,他说,我用几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东西,他之前自己用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还没能做得比我好。
或许是他开始戴上了老花镜。
或许是在小姑的葬礼上看到从没有流过眼泪的他,默默地擦眼泪。
而他也总是喜欢说自己老了,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啦!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要反驳他,才五十出头就说自己老了,让那些六十多岁的怎么办?
他无言以对。
虽然我嘴上这样反驳着,但是我知道,他也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
03
高中的时候放假在家,他去别人家做客。
晚上姑姑急匆匆地到我家,告诉我赶紧跟她一起去医院,说他出车祸了。
姑姑说不清楚现场车祸的情况。
我只能在去医院的路上想了无数种可能,想到他连动都不能动,想到他满身是血,又想到他可能幸运没受什么伤。
当我们到了医院,才看到被人搀扶着的他,一边脸上都是血,眼睛周边肿起来,一只眼睛已经完全睁不开,胳膊也没法动。
他看到我之后,轻声地唤了一下我,很虚弱,又似乎还要对我笑,却又比哭还难看。陪他一起做完了身体检查,他躺在病床上,已经完全睁不开眼睛。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了精神。
那个受伤被搀扶着不再年轻的他竟让我印象那么深刻。他不再是那个严厉呵斥我们,不怒而威的老师。那一刻,竟觉得他开始变得苍老。
就像是朱自清的《背影》里面写的那样,你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觉得,他再不是那个高大如山的父亲,他曾经担负整个家庭责任的肩膀也会留下斑斑伤痕,他的皱纹加深,头发变白。
尽管不愿去承认,但这又是必须接受的事实。而时光时光,却无法变慢,让他们慢些变老。
他并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是把生活过成了细水长流,一点一滴。
我时常觉得,到现在还没有比他对我更好的人了吧。
知道我喜欢吃的食物,我无意中说想要吃的,很快就会在家里的餐桌上出现。夏天里说特想吃西瓜,在家的时间,他让家里没有断过西瓜。连我自己都不怎么放在心上的话,他却总是记得很清楚。
黄女士也常说,也只有我回家的时候,沾我的光,她才能吃上他做的饭。
每次回家,他都会去车站接我,就像是上学时,总是会在放假时去学校门口等着接我一样。他一直都是那个接我回家的人,然后又送我走的人。
我和他的观念不一致,特别是在毕业之后,这种分歧就更加显著。这样的观念代沟已经不能轻易的被拉到同一条线上,除非有一方能够妥协,而年轻气盛的我们都已经不再是妥协的那一方。
他尽管不是很赞同我们的选择,但是在我们决定了要做什么事情,他也无法改变时,却又会在背后默默地支持。
他似乎一下子从严厉的老师变成了慈爱的父亲。
又或者其实他一直都是那个慈爱的父亲,而这一面,总是要等到他们开始老去了,我们才渐渐明白。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只愿你慢些老去吧,无论我走多远,你都能是那个接我回家的人。
亲爱的老爸,生日快乐!
亲爱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3、手到病去心到佛知杂文随笔
很多人得了病以后都觉得很痛苦,为了尽快恢复健康,有的人去**,求佛祖保佑自己和全家人平平安安。其实,在我看来,健康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所以,它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佛。佛从哪里来?怎么修?那么,我觉得身体的反射区就是健康和福气生长的佛地。
张颖清先生提出了全息的理论,我们身体的反射区就是一个个全息胚,也就是说我们身体里本来就有很多健康的胚芽,就看你如何去浇灌,从而让身体开出健康的花、结出福报的果了。
要想让我们的身体不生病,首先要敬重身体的这些福地,那么平时就不能不管不顾,让它荒废了。所以,您没事儿的时候,要按我说的方法经常给自己的反射区做做*。激活它们,就等于是在给身体的这些福地松土、浇水、施肥了。
自然,当身体有哪些不舒服的时候,这些福地一定会发出某种信号告诉你,是缺水了、缺肥了还是该锄草了。
身体里风调雨顺,土好、水好、肥足了,自然是只生健康不生草。
过去我有一个朋友说,“人字这一撇是天神,这一捺是魔鬼,我们“人,既有天神做好事的一面,也会有私心杂念。所谓做人、修福、惜福、不是说要把私心杂念彻底摒除,而是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把它摆正。
这个摆正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修行。你修自己的道德,修自己的心地,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和对身体的敬畏之心,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很多时候,得病让我们学会了惜福,学会珍惜现在的日子,知道很多事情要尽早去办。
那么,我们对待家人朋友都要有一颗慈悲之心。它不是怜悯,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一种坦然面对得失并且及时行善的心境。
在帮别人化解病痛的同时,对自己在技术上也是一个提高,在心性上更是一种锻炼。同时,对病者,不仅要打开他的心扉,在心理上也要给他一种调整和*。在*的过程中要用心,只有心到才能佛知,手上才有祛病的神助之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