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6:56

《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

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文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习,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拓展阅读

1、 学设计

垣曲县新城初中 郭晓鸽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并背诵; 2.通过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写景画面;

3.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理解作者微妙的心境。 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的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学生:请同学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从题目中,咱们知道这是一篇散文,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苏轼去,去感受他在中微妙的心境。 二、感

1.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学生朗读)

- 1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反对王安“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四年后,作者写下《》,真实地录了他在黄州生活的一个片段。

2.老师配乐范读;

3.学生想象自己是苏轼,自由大声朗读;

4.全班齐读,师点拨(语速放慢点,个别字眼音节拉长点) 5.全班再读,读出文言味道。 三、品

(一)探究,学习第一段叙事部分

1.我们通过知人论世、反复朗读,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课前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提到,一篇应该包括叙事、写景、抒情三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叙事部分,看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什么事。(师板书:月寻友)咱们手头上的课文是选自苏版八上语文书,而屏幕上为我们展示的是选自人版八上语文书,大家 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请全体男生朗读苏版的文段,再请全体女生朗读人版的文段。 【屏幕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乐者,遂至,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步于中庭。

- 2 -

——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步于中庭。

——人版 学生的发现:(l)“念无为乐者”和“念无乐者”不同(落实“念”的含义,联系《山市》中的“念近中无此禅院”);(2)断句不同。 2.在古代,文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些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你喜欢哪一种断句的方式呢?根据文章,说说你的理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发言,师引导:苏版这样处理突出了的时间、地点、人物;但人版的处理更突出了苏轼到寻张怀民的急切之情。(落实“遂”的含义,联系《孙权劝学》中的“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苏轼为什么偏偏要去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落实“相”的含义)

师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解了解张怀民,给学生补充:

张怀民谪黄州后坦然自适,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取名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

学生发言,师总结: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②别人都远离他,知心朋友很少;③同样的人生经历,同样的心情。

4.自由背诵第一段。

- 3 -

(二)想象体验,学习第二段写景部分

1.苏轼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请一个同学来帮我们解释一下。(落实“空明”、“交横”、“盖”的含义,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狼》中的“盖以诱敌”)

2.面对如此美好的庭中月色,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打开感觉,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用你喜欢的形式描述这个画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动笔写一写!(师板书:庭中月色)

3.个别学生展示堂上作品,老师点评并总结:正如有人对这个句子所作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此句运用喻的手法,虚实结合,让人产生幻觉,给人惊喜。

4.自由背诵第二段。

(三)探究,学习第三段抒情部分

1.面对此情此景,他们的心境如何?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请一个同学给我们读一读第三段。(师板书:月下抒怀)

2.咱们先不急着分析,先把句子改一改,看看读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朗读中落实“但”的含义,联系《木兰诗》中的“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口技》中的“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落实“耳”的含义,联系《狼》中的“止增笑耳”)

【屏幕展示】

(1)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 -

(2)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1.学生独立思考后,组探究,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原句是反问句,语气更强烈,后面的语气词“耳”构成感叹的语气,更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2.那么,苏轼感叹的是什么呢?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师板书:闲)

四、悟

1.老师补充“乌台诗”:元丰二年,苏轼因被人指出用诗歌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经过130的牢狱之灾,苏轼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2.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两则材料: 【屏幕展示】

【材料一】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 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材料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 5 -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词,反映他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充满人生的深沉感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这也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展现了苏轼旷达*怀。)

3.请大家结合老师补充的资料,以及前面叙事、写景的内容,尝试着给“闲”字组词,谈谈你怎样理解苏轼的“闲”。

4.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总结:苏轼是一个清闲、悠闲、闲适、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朋友的是的却是他心中那微妙的心境,其中有着面对贬谪的那份旷达坦荡,也有着一份淡淡的伤感悲凉。

5.自由背诵第三段。 五、总结收获

认识了两个“闲人”;掌握了两种方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 6 -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词,反映他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充满人生的深沉感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这也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展现了苏轼旷达*怀。)

3.请大家结合老师补充的资料,以及前面叙事、写景的内容,尝试着给“闲”字组词,谈谈你怎样理解苏轼的“闲”。

4.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总结:苏轼是一个清闲、悠闲、闲适、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朋友的是的却是他心中那微妙的心境,其中有着面对贬谪的那份旷达坦荡,也有着一份淡淡的伤感悲凉。

5.自由背诵第三段。 五、总结收获

认识了两个“闲人”;掌握了两种方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 6 -

2、

活动目标:

1、运用感官感知物体的大,以发展幼儿初步的能力。

2、能用“大”或“”来表述物体,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大不同的物品,初步理解物体大的相对关系。

活动准备:

玩具猫一大一两个、大房子、钓鱼场地布置、大礼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老师给宝宝带来两个好朋友,它身体大大的我们就叫它大大,那它叫什么名字呢?我们来帮它起个名字吧。我们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二、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感知物体的大

1、幼儿帮大大穿衣服

师:宝宝,外面好冷啊,我们都穿了很多的衣服,你们看大大还没有穿衣服呢,谁愿意帮它们穿上衣服?你为什么要把大衣服穿在大大身上,衣服穿在身上?

2、幼儿帮大大区分生活用品,联系生活找大

“在宝宝家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3、幼儿钓鱼送给大大

(1)师:大大和要吃早餐了,你们知道它们最喜欢吃什么吗?

(2)师交代要求

(3)幼儿钓鱼,分别送给大大和

三、宝宝选礼物送给大大

1、观察师准备的礼物,并区分大

2、幼儿送礼物。

四、结束部分

师:我们一起去大大家做客去吧!

3、

活动目标:

1、学习5个以内物体的大,找出最大和最

2、简单了解5个以内物体的大顺序及排列关系。

活动重点:

学会5个以内物体的大,会简。排序。

活动难点:

了解5个以内物体的大顺序及排列关系。

活动准备:

1、师材料:具“猴子摘果”

2、幼儿材料:操作卡“猴子摘果子”:《操作纸》第2

册第13-14页。呼啦圈

活动过程:

1、儿歌导入。

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大歌》(儿歌附后)。

2、师指导操作。

创设情境:水果丰收了,猴子一家去摘果子啦!

师出示“猴子摘果子”中最大和最的2只猴子。

师:“猜一猜谁是大猴、谁是猴,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大猴大些,些。

师出示“猴子摘果子”中的5个桃子。

师:“猴子摘了5个桃子,想请我们这5个桃子的大找出最大和最的桃子。”分别摆放在最前面和最后面,接着用相同的办法剩下的3个桃子,找出大的和的,按顺序依次摆放在中间。结:桃子是按从大到的顺序排列的。(了解排列关系)

3、戏:跳圈

请幼儿将呼啦圈进行有序排列,师说口令,幼儿跳到对应的呼啦圈里。

4、操作戏。

师发放操作材料西瓜卡片,请幼儿西瓜的大,找出最大和最,进行有序排列。

5、交流结,收拾 整理材料。

4、异同的班数学

活动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1个”和“许多个”。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

2、卡片-猫、 狗、 鸡、 鸭(每种动物卡片需要5张)

活动过程:

一、感知“1”

1、谈话引导

(1)师: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2)幼儿自由发言,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2、师展示动物卡片(每种动物拿出一张卡片)。

(1)将卡片依次粘贴在黑板上。

(2)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你们喜欢其中的哪只动物呢?

(3)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中的动物名称,如:一只猫;一只狗。

(4)师依次举起动物卡片,幼儿一一说出动物名称后,

师带领孩子总结说出:它们都是一只。

二、感知“许多”

1、师展示动物卡片。

(1)把动物卡片依次排开,把一只动物的贴在一边,把剩下的动物卡片全部粘到一边。

(2)师:动物们都想和朋友一起玩,你们看!它们来了,来了许多动物。

2、区别“1”和许多师举起一张动物卡片强调说出“一只猫”,

指着黑板上全部的猫卡片说"许多猫"。重复几次,并带领孩子说出。

三、听觉分辨“1”和许多

1、情节引导:猫很高兴认识你们,它想给朋友唱一首歌。你们仔细听,她在唱什么?

2、师拿起猫的卡片,模仿猫叫一声,听!猫叫了一声,喵。。。。。

师模仿猫叫许多声听!猫叫了很多声,喵。。。。。喵。。。。。喵

3、请朋友分别模仿鸡、狗、鸭叫一声,叫许多声。

四、实际操作感知“1”和许多

师先把若干1个和许多个物品或图形卡片放到一个盒子里,请朋友分别从盒子里拿出一张卡片看看上面有一个还是许多个。

幼儿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师及时进行指导。

点击查看更多《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0801.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最新春节给客户的祝福语短信
  2. 201年公司年会部门祝福语
  3. 小学语文《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优秀教案
  4. 开学典礼优秀学生发言稿
  5. 房产建筑公司董事长会议的发言稿
  6. 你的季节终会来故事
  7. 兰花的诗句
  8. 竞争与合作的演讲稿范文
  9. 大学生我的中国梦作文3000字
  10.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11. 五一劳动节个性幽默的祝福语
  12. 雨舒我想对你说小学日记
  13. 最新学生会计的实习报告
  14. 上班迟到检讨书
  15. 年底的八个字冲刺口号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