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课文的教案
教材简介: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按先总——分——总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受学生的喜爱,是一篇很适合训练、指导诵读的好教材。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本文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讲授法,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直观的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也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想象,提高审美能力。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精读课文,感悟美景,”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美丽景色,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在感悟中探究,体验想象桂林的美丽景色。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会认“澜、瑕、攀、峦、骆、驼、障”等7个生字,会写“漾、镜、瑕、峦、览、骆、驼、罗、障”等9个字,掌握“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独特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浑源县境内有一处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谁知道是哪儿吗?(闻名遐迩的北岳恒山和巧夺天工的悬空寺)是的,我们家乡的北岳恒山以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和雄伟的山川,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他们流连忘返,也令我们浑源儿女由衷地感到自豪,也由衷地感到骄傲。其实在我们中国像北岳恒山一样的游览胜地还是有很多,比如,水平如镜的杭州西湖,峰峦雄伟的东岳泰山,红叶似火的北京香山,还有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2、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陈淼先生的一篇观赏桂林山水的课文。(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人们观赏归来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话呢?谁知道呀?(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3、师过渡: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板画小舟)看课文听录音,想一想,这篇课文总共几段?哪一段是讲桂林的水的?哪一段是讲桂林的山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景
(一)观赏漓江的水
1、我们先来看桂林的水(板画水),齐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漓江水的语句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师生对话:交流画住的语句,漓江水的特点是(板书静、清、绿)。
(1)请同学们用字或者关联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句子,报告给老师。(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2)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用亲切、亲昵或者可爱来评价,叠词使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3)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这么独特,这么有个性,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清”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示范)
“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示范)
3、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具体说明。老师读上半句,你们对下半句。
(1)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2)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并在课件中学习“瑕”字。
(4)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4、这三个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是用什么标点符号隔开的?
5、这样写是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把这种又静又清又绿的气势写出来了,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再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6、仿写排比句。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
7、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明明是写漓江的水的,干嘛从一开始就写什么大海呀什么西湖呀?读第一句,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这是对比手法,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8、读最后一句,找见一对反义词,(前进和后移)其实第一段中的一个词和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是近义词,你们找到了吗?(欣赏和观赏)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1、接下来同学们自学桂林的山,先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2、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3、归纳桂林山的特点。(依次请学生板画山)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用了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并在课件中学习““障”字。)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师过渡: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欣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1、理解“空中、山间、江上”这样的层次、方位、立体感觉。(板画云雾迷蒙、绿树红花)。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理解:“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完成板书的画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板书)
4、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探究内化
1、看课文视频,此时此刻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全国各地都有,所以我们可以把“桂林”改为“祖国”,想象一下祖国的山水。
2、加形容词来表示祖国山水的美?(秀丽、锦绣、美丽)
3、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水的美?
4、改成感叹句,会吗?
5、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是的,第七课《走进丽江》,你将看到古城美,雪山美,第八课《五彩池》,你将看到形状美,颜色美……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阅读,善于发现,善于感悟,善于探究,美就会映入我们的眼中,走进我们的心里。
五、布置作业,渗透训练
六、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1、课文高山流水教案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1.解题:“高山流水”指代什么?“知音”又指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2.结合课题和最末一段,提出疑问。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通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特别是“捺”字的读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结合课后2题,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伯牙得子期赏识后,为什么激动不已?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5~7段,勾画描写子期和伯牙的神态、语言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为什么钟子期要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边,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进而把琴摔得粉碎?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8~12段,勾画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自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如果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3.积累本课词语,完成课后第3题。
参考资料
俞伯牙诗两首
其一
忆昔去年秋,*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
三尺瑶琴为君死!
其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四年级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导学案
拉林镇中心学校
姓名:
课题 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学习目标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预设 难点预设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默写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让“读”始学情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分析 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可采用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他的学法诗,按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指导 学习。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学前准备 学习一课时 时间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学习 过程 模块一:预习自探 预习提纲: 一、我会学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望洞庭、君山的传说。 3.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4.解诗题,知作者: 望洞庭: 洞庭湖: 刘禹锡: 5.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和: 秋月: 潭面: 遥望: 翠: 青螺: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备 注
学习 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④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⑤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望洞庭》是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这首诗描写_______景色,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5.多诵读,悟诗情: 让我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二、我的疑惑:(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准备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模块二:合作探究 模块三:质疑点拨 预设的情况: 学生可能对“两相和”“镜未磨”两个词不太理解 解决的办法: 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预设的情况: 学生可能对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理解的不够清楚? 解决的办法: 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中感受、体会。 模块四:反馈提升 教师精讲归纳: 1、《望洞庭》中的“两相和”写出了秋天的夜
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白银盘里一青螺”写出了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像一件工艺珍品,使人爱不释手。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 2、“能不忆江南?”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模块五:达标测试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诗,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2、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模块六:自结强化 1、你从这两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 设计 1、默写古诗《望洞庭》 2、词句天地 读一读,写一写 凉亭 洞庭 深潭 青螺 不谙水性 .....写一写,想一想 从《望洞庭》中“————-----------,————————”一句我可以想象出洞庭山水的秀美。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4.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板 书设 计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镜未磨 白银盘 美 课 后反 思
课题 1、《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学习目标 重点预设 难点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预设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借助注释、工具书抓住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诗意等。教师在课学情分析 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只在学生理解肤浅处,理解困难处加以提点,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促进感情朗读。《忆江南》词这一样式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理解词所表达的情感,初步感知学词的方法。因此在课时分配上,《忆江南》单独占用一课时。 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标,学情等,着眼学生发展,倡导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前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准备 学习一课时 时间
学习 过程
模块一:预习自探 1.正确朗读这首词,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3.解词题,知作者: 忆江南: 白居易: 你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吗? 4.抓字眼,明词意: (1)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上下句子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忆: 好: 旧曾: 谙: 胜: (3) 轻读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红,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4)江南好,好在何处?词中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备 注
学习 过程
填充: ( )的花儿 ( )的江水 ( )的太阳 ( )的春天 5.多诵读,悟诗情: 自己带着感情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模块二:合作探究 模块三:质疑点拨 预设的问题: “忆”是什么意思?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解决的办法: 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的问题: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解决的办法: 1、教师出示资料,帮助学生加以体会。 诗人曾在江南*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2、从引读中体会。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模块四:反馈提升 教师精讲归纳: 1、“旧曾谙”是什么意思?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说一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好在哪儿? 3、从“能不忆江南?”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强调: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 模块五:达标测试 1.辨别形近字,并组词。 谙( ) 镜( ) 孤( ) 厌( ) 暗( ) 境( ) 狐( ) 压( ) 2.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背诵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模块六:自结强化 1、读《忆江南》这首词,想象诗中的画面,说一说你的感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作业 设计 1、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的其他两首《忆江南》。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 书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设 计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课 后反 思
课题 2、桂林山水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预设 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预设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已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产生主动的识字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能正确、流利、有学情分析 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词语的意思。本篇课文是写景的佳作,学生已学习过写景课文,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对语言描述的画面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且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实践。 学法2、指导学生学习倾听别人的发言,快速记录整理,为自己的发言理清指导 学前准备 学习条理。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时间
学习 过程
模块一:预习自探 预习提纲: 1.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读一读:我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找一找:在课文中划记下列生字、词语,并正确读读记记: 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难写的生字在本子上写1—2遍。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4.想一想: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还能找到课文的中心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课文的中心句是 。“甲”的意思是: 。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是: 。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 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理清文章脉络: (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二:合作探究 模块三:质疑点拨 预设的问题: 漓江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备 注
学习 过程
解决的办法: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预设的问题: 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解决的办法: 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 模块四:反馈提升 教师精讲归纳: 1、作者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描写漓江的水美。(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2、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4、指导背诵 模块五:达标测试 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学习 过程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A、公园里的花多香。 公园里的花___________,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节日时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六:自结强化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作业 设计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板 书设 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澜壮阔) 静 漓江的水 清 绿 西湖(水平如镜) 课 后反 思
课题 2、桂林山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学习目标 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预设 难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预设 学生对桂林山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课前的情学情分析 景预设非常必要。本文语言优美流畅,读上去朗朗上口,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悟到课文遣词用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法指导 学前准备 学习归纳总结学习写景文章的方法“抓住词句──欣赏美景──体会感情──朗读表达”。并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时间
学习 过程
模块一:预习自探 预习提纲: 1.细读课文,填空: 课文将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将______、___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桂林山水___天下。“甲天下”的意思是______。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3.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画下来。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方法: 描写方法: 4.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 ),山间——( ),江上——( ),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 )。 5.抄写课文中带有分号的句子,再分别写出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二:合作探究 模块三:质疑点拨 预设的问题: 备 注 体会“形态万千”的用法。 解决的办法: 出示挂图理解。
学习 过程
预设的问题: 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决的办法: 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模块四:反馈提升 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模块五:达标测试 1.阅读链接:自读书上《浓碧》,并尝试背诵下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模块六:自结强化 1、学到这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说说学了这节课你的感受与收获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
作业 (第1题必做;第2、3、4题任选两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资料,办成小报。 设计 3、你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4、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处景物。(课堂作业本中第6题) 板 书设 计 (总)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分) (排比、比喻) 首尾呼应 山:奇 秀 险 (总) 美如画 课 后反 思
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11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水(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水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教师指名读,教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教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画面出示,教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4、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能背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学习新课】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因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我们就走进桂林山水,来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
2、学习第二段:
⑴ 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出示句子和画面: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朗读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⑵ 漓江的水美,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欣赏漓江图片,理解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⑶ 说话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
师小结: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一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让我们再边读边美美地体会一下吧。
⑷ 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⑸ 学习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⑹ 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游过了漓江的水,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桂林的山吧!(欣赏图片)
⑵ 桂林的山如此之美,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赶快找到描写桂林的山的第三自然段。
⑶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要求:
① 作者把桂林的山与什么作了比较?
(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②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桂林的山写好的?
(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
③ 思考: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 “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还可能像什么呢?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表现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的特点。“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 “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夸张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④ 再次欣赏图片,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⑤ 齐读整个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如此美的水,如此美的山,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也找找这种感觉。
⑵ 读读第四自然段,欣赏桂林山水视频: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⑶ 齐读第4自然段。
【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的句子,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句式写一句话。
3、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5、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⑴ 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⑵ 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静、清、绿)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⑴ 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
⑵ 尚湖的水真( ),( )。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比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帮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给大家。
推荐读,齐读。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
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4、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教后感】
让“美”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桂林山水》已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精典文章,其一原因是在于它的文质兼美。教学此文时,我努力为学生营造成出美的意境。
一、结构美
这篇文章的教学结构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一开始,就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然后就请学生交流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接着整体感知,抓文章最后一小节的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再由这句话,去感受漓江水的神韵,领略桂林山的风姿。最后在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中,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得以升华。
二、音乐美
教学此文时,在朗读的设计上我出很下功夫,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最得意的一手是配乐朗读。有教师的配乐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又有学生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让美融入学生的心灵。
三、板书美
此文的教学板书,我采用了对联的形式,让学生在直观上感受到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