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韭香散文
那天,路过一个烧烤的小摊,离老远就闻到一股韭菜香,近前才看清,一个人竟然举着一串韭菜在烧烤,白的根,绿的叶,串成长长的一串。烤韭菜?真的是烤韭菜,我第一次知道韭菜还可以这样吃,真的是匪夷所思,但也真的是很香。
初春,乍暖还寒的季节,菜园子里最先冒头的,一定是那一畔一畔的春韭,细细的两瓣小叶,只需一场春雨的滋润,不消几天,便长成一排小小的森林,根似白玉,叶似翡翠,馥郁清香,绿意盈盈。
要说这韭菜,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但是要说这个好吃,要说这个味道,要说这个香气,当然是春天里的头刀韭菜,春韭香,那香,那鲜,很独特,很诱人。夏天也能吃到韭菜,但夏天里的韭菜,味道就差多了,如野草一般,没有了韭菜的灵气与香味。秋冬时节也能吃到韭菜,虽不像夏天的韭菜似野草,看上去还有韭菜的状,但下锅之后就没有了韭菜的神和韵,容颜凋落,味道寡淡,更谈不上鲜与香了。
韭菜虽是一道不起眼的家常菜,但是在蔬菜家族中却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有几千年的种植史,《诗经·豳风》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可见韭菜也能登上大雅之常,做祭祀之用。
古代文人也很偏爱韭菜,关于韭菜的记载也很多,杜甫有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大诗人杜甫用春韭招待多年未见的故交好友,可见春韭在诗人心中的偏爱。大诗人苏东坡也曾写过: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古人有春天咬春的习俗,咬春大抵都是从韭菜开始的吧!
韭菜的吃法很多,特别是民间,想象力被充分发掘出来,韭菜炒鸡蛋,堪称一道大众菜,几乎家家都吃过,方便快捷好吃。韭菜粥,健脾暖胃,喝一碗,心生温暖。三鲜馅饺子,韭菜是一道当之无愧的主料,配上虾仁和鸡蛋,真的是好吃不如饺子。韭菜合子,做法虽然复杂了一些,但吃起来滋味却非比寻常,《随园食单》就有关于韭菜合子的记载:韭白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
韭菜的吃法多得数不清,我最喜欢的吃法是,把韭菜切得细细的,然后和上面粉,打上鸡蛋,调成面糊状,然后在平底锅里起油,摊成薄薄的鸡蛋饼。不要说吃了,单单是看上去就非常养眼,鸡蛋金黄,韭菜碧绿,镶嵌在白色的面粉上。咬上一口,软软的,有蛋香,有韭香,特别是那韭菜的香味,经过浴火之后,香味得到升华,闻上去就已是熏熏欲食,吃起来,更是满嘴春光好滋味。
一年又一年,春韭着实为我们的生活着增色不少,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春韭香,家家户户的餐桌上,缺了什么,也不能少了春韭香,咬春咬春,满嘴春光,从春韭香开始。
拓展阅读
1、名家春的散文通用
清晨,我和妈妈出去晨练,天已经微微亮了,东方的天空泛着灰白色,云彩似棉絮一般点缀着。春天到了,杏树竞相开放,含苞欲放的有满树艳红的花蕾,盛开的就是洁白如雪,耀眼生光。在这无风的清晨,有无数的花瓣轻盈飘落,地上铺了厚厚一层,似乎在瞬间就已经从怒放走向凋零,别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柳树已抽枝发芽,远远望去,弥漫着一团团的绿雾。“万条垂下绿丝绦”,像是一个美丽的仙子,垂下她柔美的长发,在轻盈的舞蹈。无数小鸟站在树梢上,叽叽喳喳叫着,呼朋引伴,然后又结伴腾翅飞向天空。
公园里,许多人在悠闲的散步、打拳,有票友爱好者在唱戏曲。平静的湖面上时不时荡起小小的涟漪,有调皮的鱼儿在水中嬉戏的。
渐渐地,马路上行人的脚步开始变的匆匆,似乎在某个不知不觉的霎间,在大地伸了一个懒腰,天空打了一个哈欠的时段,小城苏醒过来了。喧闹声开始打破了清晨的静寂。早点的叫买声、孩子的呼喊声、汽车鸣响的笛声伴随着滚滚的人流的,汇成了一曲清晨独有的交响乐。太阳升起来了,放射出万道金光,天空碧蓝如洗,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的……
春天的清晨是一包五彩斑斓的跳跳糖,甜甜的,凉凉的。在无垠的天地之间欢快的蹦蹦跳跳。吃到糖的我们都是幸福又快乐的。
2、写景抒情散文800字春雨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溕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蓬,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的笃笃地响。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要不然,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堆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焕然一新。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
3、粽子飘香忆祖母散文随笔
端午节来了。看着超市冷藏柜里刚上市的粽子,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母,想起了她缚的粽子。
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缚粽子用的芦苇叶子全是祖母从江边或河边亲手打回来的。先把叶子煮一下,再洗一下凉干,同时把大米用水淘洗一下。接着在祖母的带领下,家里会缚粽子的人便全部行动起来了。先用三到四片叶子相互重叠着摊成一排,再把叶子头部卷成圆锥状,用勺子将米把里面填满,再用叶子的剩余部分将大米裹好密封,最后再用一片叶子沿粽子四周缠绕一圈,用手指摁住余留的叶子尾,用穿针从粽子中间插进去,再把细长的叶子尾穿进针孔里,从另一面把穿针慢慢拔出来,这样就把那细长的叶子尾带到了粽子的另一边,再用手慢慢把叶子收紧,一只又大又好看的粽子就完工了。我总爱捏着那细长的叶子尾,把粽子拎起来看,就像欣赏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有时粽子里还要放些红枣、红豆、花生等,使得粽子的品种更加丰富。
粽子一般都是头一天晚上缚好,端午节一大早祖母就起来煮,煮粽子时还要放些鸡蛋或鸭蛋一起煮。等我起床时,灶房里早已飘出粽子诱人的香味了。因为缚的粽子较多,多余的粽子总要放进大瓦缸里用水养起来,吃较长一段时间。我之所以了解如此多的细节,因为那时我是祖母的小帮手,专做插穿针、数粽子之类不需技巧、不用费力的小活。
不仅是粽子,祖母包的包子,捏的馄饨,擀的面条,煮的红烧肉、红烧鱼……,哪一样都是我无法忘怀的美食。但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这样的美食当然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尝一下鲜。不过祖母腌制的自家产的咸菜、萝卜、酱豆等,倒是每餐必备的小菜。
我从高中寄宿学校以后,就再也没有时间看祖母缚粽子了。随着八年前祖母辞世,让我今生彻底失去了这样的机会。那全家乐享天伦的情景,只能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再现……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还是公社化的生产队时代。年近五十的祖母已不再参加集体劳动了,挣工分养家糊口的事情,就由父亲、叔叔和姑姑们继承了下来,还有后来嫁进门来的母亲、婶婶们。不是祖母不想出工,而是繁杂的家务让她离不开家。那时我们家十好几口人,祖母在家洗衣、做饭,打理菜园,饲养猪羊和鸡鸭,家务活一点不比出工轻松。因为人多,我们家自留地也多一些,祖母总是随季节变迁周而复始地播种、采摘,总会让全家人吃上时令新鲜的果菜。
再后来,就像分田到户一样,我们家也由一个大家分成了几个小家,祖母被安排由二叔家赡养。但平常她依然过着独立的生活,继续着忙碌的家务。不愿给别人添丝毫麻烦,这是她一生未曾改变的性格。但她对家人的牵挂和关爱,总是默默地落实在行动上。无论农忙还是平时,只要有空闲,祖母常去地里帮忙;未分家时,中午吃不完的饭菜,总是夏天留锅里,冬天装进碗罐焐在灶堂里,等在地里做体力活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傍晚回来当“晚茶”;分家后,她经常做些自己舍不得吃的好菜,等待寄宿在校的孙子孙女们周末回家改善一下;到我们上班拿工资了,给她一点生活费,她也从来不肯要,说我们要结婚,要买房,在外面出门就要用钱,云云。总之,就是不肯让我们为她花钱。
祖母长方脸,慈眉善目,一看就是那种让人信赖、容易亲近的人。即使生气时也常是脸上带着笑意,换句话说就是她不是真心生气。她从不羡慕人家的富裕,也不嫌弃别人的贫困,把子女们调教得温文守矩,知书达理。在生产队里,她从来没有争过份外的利益,倒是经常在生活上接济队里那些困难的人家;那时候家里很难得开个荤,每逢此时,她都要盛一大碗米饭挟些荤蔬菜送给左右邻居家;有时菜比较丰盛时,则送一碗米饭一碗菜;把大家都安顿好后,留给她自己的只有那诱人的香味了。
祖母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但她没有缠过脚,一双勤劳的大脚踏遍了她生活的这方土地。年轻时在生产队挣工分,年老后仍在自家地里劳作,操持家务;自己种的多余的果菜,还一早起来赶到集市去卖;空闲时自己编制鱼网,到河里钓螃蟹和河虾;上世纪九十年代,七十高龄的她也曾到江边去捞过鳗鱼苗。晚年的祖母还信了教,每次礼拜她都风雨无阻,赶往路程不近的教堂。有时年轻的教友骑车带着她去,大多数时候则是自己来回走,路上走累了就歇一下。她那双没有缠过的大脚,有力地支撑着虔诚的她。
生活中,祖母也是非常“讲究”的人。每每走亲戚出远门,都要洗涮梳理一番。那时候牙膏牙刷还没走进农村,她总是先用食盐涮涮口,然后洗脸,再把长长的头发梳理一下,绾起来,用黑色的网鬏网起来,用簪子一插,最后换上那身洗得有点褪色的蓝布衫,腰间别一条小手绢,臂上挎个小竹篮,遇上下雨天时手里还要打把油纸伞。这身打扮总给人一股净雅、清爽的感觉,就像她调理的菜园一样,一行行、一垅垅,整齐有序,一丝不苟。
祖母的身体状况向来挺好,除了血压有点偏高,并无其他患疾。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我立刻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因为平常都是我往家里打电话,不是重要的事情父亲一般不主动打电话给我的。
因为得的是“中病”,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她突然之间便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医院抢救治理一段时间后,就在医生无能为力的目光中从医院转回了家。自从“中”了以后,祖母便不能吃东西了,除了不间断的输液之外,只能通过*灌输一点奶粉、米汁之类的流质食物。在祖母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我总算挤出时间陪着她度过了几个日夜。我坐在床边,紧握着她的手,希望她能感觉到身边的我,更希望她能睁开双眼,像往常一样询问我在外面的情况。但从脚开始慢慢往上体漫延的冰凉告诉我,与祖母的诀别快到了。
那天雨夜的那一刻,恰巧就我一个人在祖母身边,目睹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瞬:她突然睁大了双眼,咽喉间发出一声闷响,就像平常打了一个嗝,然后就慢慢地合上了双眼。短暂的数秒,祖母的生命之旅就停止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没有呼天怆地的痛哭,甚至忘记了痛苦。我平静地拨打着电话,把祖母走了的消息通知已经疲惫的亲人们。因为我知道,祖母这次真的要出远门了,是去那她一直为众生祈祷的天堂。
端午前夕忆起祖母,是因为身体里流淌着的血脉亲情,是为追忆淳朴的乡风习俗,更是盼望代代传扬那勤劳、善良、宽容的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此文已酝酿月余,但因忙于几个计划外的事务,以致延至端午方才成文。我相信天上的祖母是不会怪我的,因为她从不轻易责怪别人,更何况我是她疼爱有加的长孙呢!
4、写景抒情散文800字春雨
“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一边哼着小调,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雨,好不惬意!
雨不停的下着,这可是开春以来的第一场雨啊!看着窗外那细如丝的春雨,我仿佛看见了大自然中的万物吮吸于水后的各种变化:小草钻出地面,树的叶芽探出头来,花儿含羞地伸出小苞,庄家也变得绿油油的,招人喜爱。仿佛奇迹般的,一切都从冬的沉寂中被唤醒了。沉默了一冬的大地顿时热闹了起来。
雨渐渐的大了起来。大地的雨缀成一条条“鞭”,抽打在玻璃上,打在大地上,甩在树叶上。雨水把玻璃冲刷得模模糊糊,看不清外面的风景,只听见有艘艘风声,潇潇雨声和沙沙树叶声汇集而成的一支春的交响曲。
不知不觉中,这宏大的声势退去了,天空中飘落下来的只是迷蒙的小雨星。推开窗户,使劲儿嗅这空气,清清爽爽。
向远处马路上望去,只见雨水落在地上汇成了千万条小溪,从马路旁潺潺流过。马路上,人们撑着各色的雨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偶尔过往的车辆,像是水波中穿梭的小船。
我推开门投入了雨的怀抱。撑开伞,雨打在伞上,发出了“啪啪”的声响。雨星乱蹦乱跳,像调皮的孩子,待依偎到人身上时却是温柔的,像母亲的手臂。
雨仿佛密了一些,抬眼望去,好似一幅清虚淡远的山水画。路旁的话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花瓣上缀了些水珠,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美丽姑娘的容颜。小草修长的碧发被润湿了,发梢上还挑着些没来及擦干的水珠呢!大树仿佛被雨水打疼了,每片叶子上都含着一汪“泪水”,风一吹,“泪水”就从树叶上滑落下来,有的则在叶子上打转儿。
雨来去迅猛,不一会儿,云散了,雨住了,碧蓝的天空出现了一道鲜艳夺目,五彩缤纷的长虹,宛如一座巨大的彩桥,横跨在天际。一阵清风吹来,带来一股浓郁的芳香,使人心情舒畅。
我愿是花,投入雨的怀抱中长大;我愿是草,成为雨的朋友;我愿是树,做雨的伙伴;我更愿化作小雨点,融入这春意盎然的季节。
5、散文 又闻稻花香
金秋时节,稻花飘香,喜看稻菽千层浪,又闻大豆摇铃响。空气中,我仿佛嗅到了粘玉米的美味,飘进了农家院,一直延伸到天边云际,田野里绿油油的一片,好一派迷人的景象。
今年春节刚过,北方的天气还非常寒冷。我背着行李奔赴在打工的路上。在外边干活,对打工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身体所承受的苦,吃的都不如家里。但一想到家里生活还需要柴米油盐。孙子上学,老伴吃药等一切家庭开支,我便咬牙忍受着生活的苦难。整天在劳碌中度日。
正当我满心欢喜的时候,接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国家政策有规定:年满六十周岁的农民必须清退,回家养老。我接到这个消息,心里十分沉重。我们老了,不能干什么了。回家养老,有一种相恨时间过的太快的感觉,假如时光能倒流,重回三十多岁那该有多好啊!唉,那只是一种幻想,不能实现了。我在痛苦中收拾好行装,坐火车回家。
随着火车的一声长鸣,打断了我的思绪。我随着人流下了火车。我抬头一看,出站口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妻子在人群中四处睃寻着,寻找着,注意力是那样的集中,看到妻子日益衰老的面孔,我的心里就像流水一样,流去岁月的时光。时光啊真是残酷无情。三十年前,也是在这个出站口,我背着行李在前边走,妻子拎着包在后面送行。家乡也需要人来建设,你不打工不行么?妻子说着。
生活不但需要稻花飘香,也需要诗和远方。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月有阴晴圆缺,年有四季轮回。一接一送,前后三十年,岁月无情催人老,从青丝到白发,从年轻气盛到背驼眼花。从农民华丽转身到农民工。弹指一挥间,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为何有四季更替,却不能重回少年。
我和妻子坐上了通往家乡的*,我的思绪随着车轮的转动想入非非。我已浸入了幻想之中。这时*已经到站,我和妻子下了车,一股稻花香味飘入了我的鼻孔,进入了我的心肺。稻花香的味道和三十年的味道一样,看到了家乡的一草一木,我不禁感慨,还是家乡好啊!家乡能容下我高大的身躯,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能恋住我这颗游子的心。家乡永远是我的根,是我幸福的源泉,我的脑海里溢满了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家乡真的变了,垃圾集中清运,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局面,家乡更加宜居,自来水全覆盖,水龙头一拧水哗哗,厕所入户率90%以上。乡村文明,村容整洁,道路全部硬化。道路两旁花草鲜美,蜂嘤蝶舞,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我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的家乡么?
晚饭后,童年的伙伴来看我。妻子拿出水果香烟招待他们。唯有小时的亮子没来,有人说他查出肺癌,刚走不几天。还好亮子的儿子农大毕业后,回村担任第一*,亮子后继有人。如今儿时的玩伴都已老,但乡情没有衰。
夜幕降临,路灯照亮了整个小山村。小村沸腾了,人们载歌载舞,扭出了新时代农村人的精神风貌。人们在喜气祥和的氛围中进了梦乡。这就是当代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真是锦上添花。
夜深了,我推开窗户,一股浓浓的稻花香飘进了屋里。抽穗的稻田随风飘荡,稻浪翻滚。古田今人种,今月曾经照古人。是谁让稻浪翻滚?是我们的农民,是他们把中国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他们才是时代最可爱的人。当年,你弃我一片热情,今我还一片真诚。就像初恋情人,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散发着阵阵体香。今夜思潮涌动,今夜稻香满村,今夜乡情更浓。
第二天,妻子说:“给稻田喷洒农药,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曲病、稻飞虱。螟虫是钻心虫,防治不好将颗粒无收。”
我和妻子早早地吃了早饭,来到稻田。稻子长势正旺,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亮子的儿子带来几个人,拖着无机人也来到了稻田。用无人机喷药,我感觉到好奇。无人机喷药速度快,质量好。不到半天的工夫,药已喷完。如果用人工喷药,人累得够呛,效率低,效果也不好。我真正地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这时一股稻香随风飘来,飘进了我心灵深处,是那样的惬意和温馨。我心想敬仰稻香,就是敬仰粮食,敬仰粮食就是敬仰生命。粮食永远是人们的生命动力。
现在农村种地,都是群防群治。不像以前,各自为阵。农民种地不但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相信科学种田,科学种科学管,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
家乡的土地啊!你不但养育了我们,而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深爱这片黑土地,更爱这里朴实的农民。放眼望去,家乡美景尽收眼底,农民的希望未来永远都在稻浪滚滚稻花飘香的田野上。忽如一夜秋风来,又闻家乡稻花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2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