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6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背诵课文里的8个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成语故事内容的了解,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1、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培养语感。
2、积累成语,了解某些成语包含的故事。
教学难点: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积累成语的兴趣。
一、谈话,故事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都听过哪些故事呢?
这些故事你是从哪里听到的?(生汇报)
2、师:有些故事藏在成语里,非常有趣,你们愿意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有故事的成语》。
3、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朗读课题,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有故事”和“成语”。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出示课件一)
1、从课件《守株待兔》引出课文的八个成语。
2、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①老师示范读课文
②同桌齐读课文
③男女比赛读课文
④男女合作读课文
⑤开火车读课文。
4、师:戴上拼音帽子大家都会读课文了,那老师把汉字娃娃的拼音帽子摘下来你还会读吗?
(出示生字卡片,生读生字,并说出生字在课文中相应的成语。)
5、师:如果老师只说成语里的一个字,你能把这个成语大声地说给我们听吗?
三、熟读课文,了解某些成语中的故事。
1、师:你能通过看老师的动作,猜出它是什么成语吗?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
(游戏:师做动作,生说出在课文相应的成语来。)
老师适时地对当个成语故事进行点拨
愚公移山:愚公和他的家人下定决心要把门前的两座大山搬走,他们那种战胜困难的决心感动了玉帝,最后玉帝派*把那两座山移走了。
精卫填海:大海淹*精卫,精卫便变成了一只鸟,它立志要把海填平,小精卫那要填平大海的意志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夸父追日:夸父为了追上太阳,没日没夜地跑啊,最后他渴死在半路上,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树林。
刻舟求剑:楚国人在船上丢了一把剑,他在丢剑的位置刻了一个记号,想上岸时沿着船上的记号去找回那把丢失的剑,大家猜猜,上岸后他能找到那把剑吗?下来去读读这个成语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2、陈老师这里还有更精彩的成语故事,你们想读吗?
(发《卧薪尝胆》、《悬梁刺股》、《背水一战》故事卡片,学生先借助拼音自由读卡片,然后再抽生朗读卡片,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四、拓展延伸,激发读书兴趣。
1、师:老师这里还有更精彩的图片送给大家,每一个图片都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出示课件,生通过看图来猜成语。)
2、师:这些成语用图片就能表达出来,真有趣啊!这么多有趣的成语老师都是从这本书里找到的,而且书里面还有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同学们还想在课后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就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买上一本这样的故事书。
拓展阅读
1、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引导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这篇文章是小学四年级课文,老师们要怎么教这篇课文呢?下面为大家分享一篇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2、五年级上册《推敲》的语文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5、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推敲的含义。复述故事。
三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鸟宿池边树,僧(seng)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名,注意读准僧
(2)说说诗句的意思。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1)出示:唐(tang)朝贾(jia)岛
(2)指名认读。
3、简介贾岛。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在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认真,字字斟酌,被称为苦吟诗人。
(1)认读词语:和尚(shang)(尚翘舌音,读轻声)斟(zhen)酌(zhuo)理解斟酌。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适当。
(2)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11推敲)
二、听读课文
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默读,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里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
宽恕莽撞仪仗队犹豫不决簇拥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音,了解词义。
(1)认读生字词。
皎洁骑着妥帖避让韩愈
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2)指导理解词语。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而洁白。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宽恕:宽恕饶恕。
莽撞:鲁莽冒失。
幽居:隐蔽的或僻静的住处。
吟哦:有节奏地朗读诗文。
仪仗队:在古代,指帝王、*等外出时的护卫队。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议。
指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1、让学生根据字音、字形、字的书写注意点来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并上台来进行自主教学。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能根据课文表演这个故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酝酿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指导朗读这句话。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从拜访、找了好久、才、把一这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4)练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2、细读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画。
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只见他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正正做着推的动作,看上去很可笑)
⑵指名动作表演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读后讨论。
(3)出示句子。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①指名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里。(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边......一边......、不知不觉,就把贾岛斟酌字句时的那种认真专注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②指导朗读第2句。(要把贾岛此时那样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
(4)自由练读这一自然段,加上动作。
(5)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3、细读第4-6自然段。
(1)分组学习,提出要求。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怎么样,贾岛又是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
②读后讨论、练习表演。
(2)全班交流。
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觉闯进了仪仗队。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韩愈的话用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自由练读,分角色朗读。表演
4.细读第7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
(2)仔细读一读韩愈的话,理解其意。
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敲是有礼貌的行为,读起来声音响亮,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4)练习朗读、表演。
(5)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过渡:同学们,读完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三、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造句。
即使也.
3、分组排演课本剧
第三课时
1、巩固课文内容,指导复述。
2、表演课本剧。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的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课本剧表演,比一比,哪组演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先得把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让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按故事发生、发展、**、结局四部分的提纲,要求有顺序、有重点地讲。
(1)深夜访友,以诗相赠。(发生)
(2)一字斟酌,难以定夺。(发展)
(3)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4)韩愈表态,贾岛赞同。(结局)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组练讲。
(3)、每组选一名代表到前面讲。
(4)、集体评议,发给小红花。
四、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去把推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查一查,找一找,把题李凝幽居摘录下来,并背一背,体会推敲的妙处。
附板书:
以诗赠友(发生)
反复斟酌(发展)
11
冲撞仪仗(**)
确定用敲(结局)
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好汉查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课前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好汉歌》磁带。
一、谈话揭题
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书情况:
⑴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⑵ 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4、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质疑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⑴ 查理有哪些变化?
⑵ 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1、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⑴ 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⑵ 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⑶ 当然可以。
⑷ 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⑸ 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实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1、引导谈话:
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3、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七、拓展练习
1、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4、小班语言教学活动反思设计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而我在上阿文的小毯子的时候,我在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经发现有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其实现在来看,其实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以不用直观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没考虑到小班的水平,在上阿文的小毯子时,提了一个教不医回答的问题,我说:阿文在午睡的时候悄悄的对小毯子说了什么?对于提出的问题发现幼儿没有一个答的出来,因为问的句子什么意思其实幼儿都还没听明白,以至于幼儿都不知道。其实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智力较高的幼儿师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接受、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该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该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助幼儿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mkc.cn/articles/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