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诗词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注释】:
注:
1: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官槐,长安官街,夹道植槐柳。兔目,《续博物志》:“槐叶之生,入春季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更旬而始规,三旬而叶成。”
2: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言千里以身事人,不过为斗粟也。持我,一作持此。
3: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南云北云,谓二人一南一北也。灵台经络,犹心中情绪也。灵台,出《庄子》,心也。此句 ,或谓兄弟一南一北,家母思儿也。
4: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下国,京师以外之地。
5: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昆,兄也。此长吉自谓,而与其季言之。
6: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索米,领取俸禄也。《东方朔传》“无令但索长安米。”注云:“索,尽也。”
7: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拱柳,合抱之柳。蛴螬,《尔雅》云:“蛴螬有六名,在木中者,名蝤蛴。”《化书》云: “燥湿相育,不母而生蝤蛴。”
8: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幼客,游子年幼也。晚吹,晚之吹角。
附:
刘辰翁评曰:非深爱不能道此兄弟情。语自不同,读亦心呕。
阙名评曰:既无尊酒相饯,又无骊驹相送,一任小季远之,影落他乡,长吉贫困,和盘托出矣。非王孙手笔,谁辨得此神妙?
拓展阅读
1、李白《望庐山瀑布》小学生古诗鉴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
香炉:指庐山北部山峰,峰顶云雾如香烟缭绕。
生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气,在阳光照耀下呈现紫色。
三千尺:约数,很大、很高的意思。
九天:天的最高处。
李白的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这一点,他又超越了王昌龄。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神奇夸张的艺术特色。
从题目上看,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但首句却不写瀑布,而是描绘香炉峰的景色:美丽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耀下云气缭绕,紫色的轻烟袅袅升腾。次句“遥看”暗合题目的“望”字,引出了本诗所吟咏的事物——瀑布,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于山川之间。一个“挂”字化静为动,暗含了对大自然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第三句诗人极力描绘瀑布飞速流下、势不可挡的气势。“直下”不仅写出了山的高峻和陡峭,更写出了瀑布喷涌而下的气势。“三千尺”并非实指,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瀑布之长。可诗人还怕不够尽意,又进一步驰骋想象力,好像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把瀑布比作银河,大胆而又贴切,新奇而又生动,这样写,不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更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1]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语言清新自然。
[3]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进行描写。
[4]动静结合。
2、《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白》咏陕西山水名胜诗词
西岳峥嵘何壮哉②!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③。
荣光休气纷五彩④,千年一清圣人在⑤。
巨灵咆哮擘两山⑥,洪波奔流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⑦,翠崖丹谷高掌开⑧。
白帝金精运元气⑨,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⑩,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11),麻姑搔背指爪轻(12)。
我皇手把天地户(13),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14),东来蓬莱复西归(15)。
玉浆傥惠故人饮(16),骑二茅龙上天飞(17)。
①丹丘子: 即元丹丘,李白在安陆时所结识的一位道友。本篇写黄河的奔腾冲泻之势及华山的峥嵘秀伟。运用神话传说,驰骋想象,使山河更带有神奇色彩。②峥嵘: 山峰高峻。③盘涡: 指黄河的旋涡。毂转: 盘旋湍急的流水,如滚滚转动的车毂。④荣光: 五光十色的彩霞。休气: 美好的气象。⑤千年句: 黄河多挟泥沙,传说千年一清,黄河清时,定有圣人出现。⑥巨灵: 河神名。擘: 劈开。两山: 指华山和山西省的首阳山。⑦三峰:即华山落雁峰、莲花峰、朝阳峰。⑧高掌: 即仙人掌,华山东峰。⑨白帝:古帝少昊为白帝,配祀华山。金精: 指太白星,传为白帝之子。⑩阁道:栈道。窈冥: 高深不可测处。(11)玉女明星: 仙女名,华山中峰有其祠。(12)麻姑: 神话中的仙女名,《*传》载,东汉桓帝时,应仙人王方平之邀,降于蔡经家,年约十八九岁,能掷米成珠。她的手象鸟爪,蔡经曾想象用它来搔背一定很轻。(13)我皇: 即白帝。(14)九重: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15)蓬莱: 海中仙山。(16)玉浆: 仙人所饮之浆,此指华山玉井之水,传说饮之可成仙。傥: 假若。(17)二茅龙: 《列仙传》载: 汉代有名叫子先者,一天在酒店饮酒,突对酒店老妇人曰,快换衣,当与你共应中陵王,至夜果有仙人持二茅狗来,乘之,乃为龙,飞上华山,成仙。
3、萧涤非 刘乃昌《秋兴八首》爱国诗词鉴赏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在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感时伤怀,因秋发兴,故曰“秋兴”。755年的渔阳鼙鼓,惊破了李唐王朝的太平酣梦,大唐帝国由兴盛转向衰落,由统一走向分裂。与时代共呼吸的杜甫从此也亲历离乱之苦,饱尝家国之痛。经历三年干戈扰攘之后,从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客居秦州,到写这组诗时,他又已足足过了七个年头的飘泊生涯,然而时局并无转机,外敌侵逼、藩镇割据,又更加剧了艰难的国步。由于严武去世,他在成都失去凭依,这时正流寓夔州孤城。飘泊的生涯,凄苦的身世,壮怀莫酬的心境,值此萧飒的秋光,自然使诗人触目伤怀,忧思倍增。不管境遇如何艰难,诗人最关心的总是时代的兴衰、国家的命运。因而在这组诗中篇篇都融铸着诗人的缅想乡园、思念故国、关怀时事的深挚情思。
本篇是组诗的第二首,写身在夔州而怅望京华,殷殷怀思。首联直写依孤城北望,点题笔墨,提挈全篇。“夔府”,点所在地,“每依”,见出夜夜如此。长安城上值北斗,故依北斗为标准跷望京华。清徐增云:“‘落日斜’,装在孤城二字下,惨淡之极,又如亲见子美一身立于斜阳中也”。(见《而庵说唐诗》)“三声泪”来自渔歌,《水经注·江水注》载渔歌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句。昔闻其语,今日有了亲身体验,故下一“实”字。“八月槎”,化用传说故事,《博物志》记,天河与海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木筏)来去不失期,有人乘之至天河。《荆楚岁时记》则谓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而达天河,后至蜀见严君平。此处以张骞至天河喻指严武还朝廷。代宗广德二年(764)严武曾表荐杜甫为节度幕府参谋,杜甫当时有随严武奉使还朝的打算,故其《立秋雨院中有作》云:“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后严武病死成都,还朝的打算就此落空,故曰“虚随”。这一“实”一“虚”,写尽了诗人素愿难遂、飘流堪悲的重重心事,无限感伤。
第三联写长离京华、远羁夔府。画省,指尚书省,据《汉官仪》,尚书省皆以胡粉涂壁,画古贤人烈女,尚书郎宿直,有侍女执香炉熏香,杜甫原有检校工部员外郎头衔,属尚书省。“山楼”,指夔州白帝城楼。“粉堞”,城上白色短墙。这两句是说:因伏枕卧病违离画省、不得还朝,只有流寓山城聆听白帝城楼隐隐传来的胡笳悲鸣了。说自己因伏枕不能还朝自然是曲笔。第五句回应第四句,第六句拍合第三句,交插承接,进一步宣发出僻处孤城而系念京邑的情愫。
第四联以景结情,写石上藤萝梢头之明月,已移照洲前之芦荻花,山日落到月移,因思国之情切,故不觉伫望之长久。“藤萝月”承接“落日斜”,芦荻花暗合题面,倒煞秋兴。一“每”字见得年来常此不断,一“望”字引发如许忧思,全篇慨往伤今,感怆郁勃,体现了诗人执着的忧时思国的一片忠悃。
4、杨荣《送佥宪陈廷嘉之广西提调学校》即事感怀诗词赏析
(1)佥宪:明制,提刑按察使司设仓佥事。习惯上称爲“佥宪”。 陈廷嘉:名璲,浙江临海人。乡试会试皆第一,正统初督学广西。提调学校:**学校,监督学政。明代提刑按察使司有提学官,多由佥事担任,掌管一省学政。
(2)熙皡(hào浩):欢欣自得貌。
(3)声教;天子的声威与教化。
(4)西广:即广西。荒服:离王畿二千五百里的地区。
(5)涵濡:滋润,浸渍。喻恩泽普施。
(6)榛芜:本意指草木丛杂,比喻混入乱七八糟、不学无术的人。
(7)玉堂彦:翰林院的佼佼者。玉堂,翰林院的别称。彦,优秀的学者。
(8)擢仕:提升官职。
(9)煌煌:明亮,有光彩。 五色勑:帝王的诏书。
(10)风化:教育感化。
(11)纡(yū迂):曲折。
(12)蛮徼(jiào叫):旧指文化落后,偏僻的边境地区。
(13)絃诵:絃歌和诵读。古代学校裏读诗,有用琴瑟等弦乐器配合歌唱的,也有口诵而不用乐器的。后即用“絃诵”称学校教学。
(14)邹鲁区:孟子生于邹国,孔子生于鲁国,因此旧以“邹鲁区”代称文化教育兴盛之地。
(15)允:信。厥:其。
杨荣(公元一三七一——一四四O),初名子荣,字勉仁。明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建文进士,授编修。成祖时入文渊阁,更名荣。有才智,见事敏捷,最受帝知,每北巡出塞,必令扈从。仁宗时,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德中加少傅,与杨士奇、杨溥并入阁,时称“三杨”。爲“台阁体”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此派诗作形式典雅工丽,内容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卒群謚文敏,有《杨文敏集》。
朝代:明代
籍贯:福建建瓯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2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