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唐诗

发布时间: 2025-08-13 09:09:51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唐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临洞庭上张丞相》这是一首干谒诗,写于开元二十年( 732)前后。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进入仕途,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但是为了碍于面子,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极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写湖水的壮阔。开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点出时间,并着意描状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浑(混太清)。它*浩阔,水天相连,润泽着万树千花,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极为阔大。第二联独运妙笔,以精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极形象地再现了八百里洞庭广阔雄伟的气势。前四句是在写景,但又并非纯然写景,否则下面的“端居耻圣明”就无落脚处了。同时,在景物描绘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宽阔*怀和昂扬奋发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写景转入自身,引发出不甘寂寞,积极盼世的思想。颈联五、六句,诗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发感慨,用欲渡洞庭没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见用于世而不可得的处境,以闲居无为,愧于圣世,透露出对朝廷的忠心。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写景的象征意义的注脚。这两句正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结尾“坐观”“徒有”作比兴描写,点明诗题,照应全篇,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界,以徒有羡鱼之情,反映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虽不难体味,但并不太露痕迹。

总之,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本来会很枯燥的陈述,又不卑不亢,婉转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拓展阅读

1、黄鹤楼送之广陵古原文及赏析

朝代: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这首送别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表现的是一种充满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意。

李白与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这时已经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中说:“吾爱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反地认为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意的神驰目注之中。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2、隐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纵观中国的文化史,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隐逸现象,作为这种现象载体的便是世人所称的隐士。

是盛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承六朝,受二谢、陶渊明影响较多,风清淡简朴,韵流后世。在他五十二岁的一生中奔走京洛,漫游于吴越湘汉之间共约八年,先后客说和九龄幕府共约六年,其余时间均居住于他在故乡襄阳郊外的别墅涧南园及鹿门山,是代著名人中罕见的以布衣终生的人。《旧书》说他“隐鹿门山,以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最后还是“不达而卒”,可见他基本过的是隐居的生活。盛时代是中国*时代的一个“盛世”,朝廷以科举取士,各阶层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获取官职,因此士人们大多对于出世充满了热情。但却终身未仕,且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篇,也正是因为其一生隐而不仕,所以被后世称为“隐逸人之祖”,并受到了无数人的赞赏与崇敬。

真的是一位超物外、自愿疏离*的隐士吗?笔者从其作入手,通过分析其心理还原一个真实的

入长安之前,一直在襄阳住了三四十年,历史传说他“隐鹿门山,以自适”,王士源说他在乡间做些排难解纷的事,研究学问,讲求道德修养,此外还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这些大约都近于事实,但我们却不能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贸得出一个结论,说他是为隐居而隐居。事实人的这一段隐居生活是有其目的性的。人是在企求“由隐而仕”的终南捷径和为入世做积极的准备。他在《书怀贻京邑故人》中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礼袭遗训,趋绍末躬。昼夜常自强,词赋亦颇工。”在《南阳北阻雪》中说:“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在《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贺侍郎》中也说:“若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点明了出生在一个薄有恒产的书家,从小便秉承家训,苦读儒家经典,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渴望有所作为,工于辞赋和属意章句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科举考试,可见他这三十多年是努力在为科举、入世做准备。但是这一时期也有许多因素在客观促使着人隐逸思想的潜滋暗长。首先,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趋向,这同入世思想一起构成了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的家乡襄阳是当时佛学繁盛的策源地之一,所以人从小就受到释道思想的影响。“幼生无常理,常欲观此身”、“法侣欣逢,清谈晓不寐”都表达了对佛老的倾慕。而到《云门寺六七里闻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中“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以及《宿终南翠微思》中“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时,已把三家联系在一起,这为人日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心理机制。人的故乡襄阳是历史著名的隐居胜地,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出对庞德公等先辈的敬仰之情,后期人长期生活在农村,面对的是一个静谧宁馨的世界,这无疑是对热爱自的一种美丽的诱惑。

苦学几十年之后,人自认“词赋亦颇工”了,于是才“中年废丘壑,国旅风尘”以不惑之年入京求仕。此时的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长安早春》)但现实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的进士考试失败,巨大的希望变成了巨大的失望,前一段时间隐居时乐观旷达的心情也逐渐黯淡下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田家作》)人并没有马离开长安,他希望留在京师显露才华,求得一个非科举途径的进仕机会,但仍毫无结果。人只好离开长安,转而漫游吴越。可以说吴越之旅在一定程度成了心中伤痛的平复剂,但同时也成了促使其隐逸思想发展的催化剂。优美的自山水使精神的伤痛大大减轻,与之应的是心里隐居的想法却日渐清晰起来。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表达出这种思想和愿望。“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愿言投此山,身世两弃”,“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等等。经过自洗礼的,郁闷的心情确实减轻了许多。从“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等句和《与杭州薛司户登樟驿亭》《与颜钱塘登驿亭望潮作》这样气势不凡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人那种逐渐开朗*怀。当虽说人已走出低迷情绪的笼罩,重又寻回做隐士的感觉与心态,但可以想见,这种旧梦重温已不会有太多昔日隐居时的快乐与从容,却多了几分狂放、无奈与酸楚。

吴越远游归来之后,便过了闲居家园的生活,抛弃了早年对现实与*的浪漫幻想,他深深感到“翻飞羽翼摧”(《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九龄》)的压抑,当他意识到“物情移势力”(《山中逢道士云公》)“一切是虚假”(《云门寺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之后,便提醒自己应该“迷心应觉悟”(《陪姚使君题惠人房得青字》)了,这种思想转变使的隐逸思想多了几分锋芒,少了几分闲适。“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知。”(《晚春卧疾赠八子容》)“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京还赠维》)“欲寻五斗禄,其如七不堪。”(《久滞秦中赠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与此同时,还写下了一些刺时之作,如“圣主贤为宝,卿何隐遁栖”,“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等。这充分反映出的思想已趋于成熟。但从另一角度看,又显示出人对仕途失意仍不能释怀,人的隐居是无可奈何之举,这种无奈的境遇又恰恰根源于仕途的失意。

现实挫折把“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拦腰折断,他深切地感到自我压抑而无法向外展开,于是转而寻求内心修养的提高与发展。在这个时候,晋代著名的隐士陶渊明便成了他新的人生向导,“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长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等都表达了的这种情感。他希望通过追寻先辈足迹,移情山水,放浪四海,达到在自中恢复真实的自我,并寻求自我人格的超越。正是因为这一点,最终使获得了无数好评,也确立了其在中国隐逸史中的崇高地位。

所述,我们对隐逸思想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早年为仕而隐,其隐逸思想十分微弱,仕途受挫后不得已而隐,其隐逸思想于山水洗礼中有了实质的发展,并且多了几分针对现实的锋芒,但人并未止步于此,在他效法陶渊明的努力中,其隐逸思想的格调又得到了提升,从隐到求仕到被迫归隐再到慕陶而真隐的经历,正体现了他从乐观到悲观再到扬弃悲观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迂回复始的人生轨迹。

3、四年级语文册《黄鹤楼送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之广陵》是李白为所作的一首送别,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情画意。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点击查看更多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唐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2805.html

热门阅读

  1. 最好金龟换酒散文
  2.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日记
  3. 希腊神话故事《俄狄甫斯和波吕尼刻斯》
  4. 用深山造句
  5.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0周年征文
  6. 用遗孀词语造句
  7. 小镇女人散文
  8. 凡尔纳小说初中读后感
  9. 朋友生日英文祝福语
  10. 中外劳务合同
  11.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
  12. 交通安全手抄报素材内容
  13. 经典冬至节气祝福语2016
  14. 2016大雪节气养生祝福语
  15. 小班家长会的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