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诗词原文及译文
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
出自《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是金末元初词人元好问所作的一首词。
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
镜中冉冉韶华暮。欲写幽怀恨无句。九十花期能几许。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赏析:
此词描写的是暮春景色,暮春时节,春花已泻,狼藉满路,大好春光已逝去,只有那多情燕子,追逐着春光,飞翔于花丛柳绿之间。而铜镜前人儿不知不觉已韶华暮,容颜已老。花开花又落,人生几度春,词人不觉发出“九十花期能几许”的哀怨。此景无可追,此情无可待,只能对红饮酒,独自品尝这孤寂的雨季。全词塑造一种低沉幽怨的气氛,使人读来,无限神伤。
上片写暮春时节的景象,最典型的就是落红满路。“落红”后三句,起首描写满庭的鲜花被风吹落,似乎是说春天即将过去,这不由使词人想到花落花开,年复一年,自然之则,人力难为。“多情”三句,面对这春光消逝的场景,只有多情的燕子,不管花开花落,仍在执着的追逐春光。“燕”子其实比喻对生活充满乐观精神的词人。燕之于人更显词人高古的奇思梦想。
下片由落红转入词人对人生的慨叹。“镜中冉冉韶华暮”后三句,“韶华暮”指青春年华已走到暮年。“欲写幽怀”表明作者曾经满怀豪情壮志,但“恨无句”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因而作者只能哀叹“九十花期能几许呢?一卮芳酒”后三句。面对时光消逝,青春已逝的局面,作者又想起自身的痛苦。功业难为,而时其发妻英年早逝,给他心灵都带来创伤。眼见落花纷坠,红消香断,作者饮酒不是在哀悼落红的早谢,也会想起早逝的亡妻。情怀忧伤,寂寞之至,难以言表,只能以一卮芳酒,一襟清泪,来面一窗暮雨。含意之深,非细品难为人知。
这首暮春词原用贺铸的《青玉案》词原韵,但婉转曲折的笔调,幽怨难言的情怀,都非贺词所能比较。因而可套用况周颐的话来说:“有难状之情,令人低徊欲绝”。
拓展阅读
1、爱国诗词《文徵明·满江红》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拂拭残碑,敕飞字①、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
重,后来何酷。岂是功高身合死②,可怜事去言难
赎。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③。岂不念,
疆圻蹙④; 岂不念,徽钦辱⑤。念徽钦既返,此身何
属⑥。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
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注释】 ①敕(chi)飞字:皇帝所下诏令的一种,宋代常用于奖谕。此指石碑上刻的宋高宗信赖岳飞时的诏书。②合: 应当。③风波狱: 指杭州大理寺风波亭狱,岳飞父子被杀于此。④圻 (qi): 地界。蹙 (cu): 收缩。⑤徽钦辱: 指靖康二年 (1127) 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去之耻。⑥何属: 安置在哪里。
【鉴赏】 以 《满江红》为词调名的词大多激昂慷慨,文徵明这首词也是如此。作者尖锐而深刻地指出岳飞被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宋高宗贪恋皇帝宝座,以与金议和来保持自己的帝位。立论新颖,见解独到,深沉慨叹中充满悲愤不平之情。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开首几句由残碑上的文字把读者引入对宋代历史人物岳飞的缅怀中。当年岳飞倾尽心血抗金保国,却屈死于风波亭,而今只剩下后来所立刻有褒奖岳飞的诏令之石碑。但碑已残破,字已模糊,只能勉强辨认,不由人顿生慷慨悲凉之感。“慨当初” 四句,由眼前碑文引发对历史的回顾,揭示出岳飞被杀的悲剧,指出宋高宗的反复无常,并愤然质问: 难道是因为功高就应当被处死么?这一反诘与前两句相配合,对岳飞被杀之因提出质疑,形成层层紧逼之势,开启了下阕具体剖析冤案因由之端。“可怜” 句则稍作顿宕,拂拭眼前石碑,慨叹纵有褒扬之诏,然而事过境迁,君王初衷已变,岳飞遭诬被杀已属不可避免。写到此处,作者激愤之情难捺,“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便脱口而出,对岳飞被杀表示出极强烈的义愤。
词的下阕,通过层层剖析,直接指出这一历史悲剧是高宗和秦桧君臣罪恶默契的结果,而元凶就是赵构,其因由则是一个“欲”字。
开头两个问句提出了当时举国关注的事实——疆域缩小、二帝蒙尘,“岂不念”则表明这是应该 “念”然而并未为高宗所 “念” 的问题。高宗所念的是什么呢?“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一语道破天机,宋高宗之所以主张对金议和,在朱仙镇大捷之后以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并于次年下入狱中,就是出于父兄回来后自己难于安居君位的考虑。一个不顾国家民族利益,连父子兄弟之情也置于脑后的人,还会顾及一个臣子的性命么?更何况岳飞力主抗金,屡建战功,实质上危及了高宗的切身利益,以 “莫须有” 的罪名予以处置,就是必然的了。正因为此,千百年之后,人们也不要说南渡有错,因为高宗 “当时自怕中原复”,偏安一隅,苟且为帝实是他的本意。小小一个秦桧又有多大能耐敢于杀害抗金名将岳飞?其实不过是迎合了宋高宗的心意欲望罢了! 短短几句,揭露了宋高宗极端个人主义的丑恶心理,也校正了数百年来人们对岳飞屈死这一事件的错误认识。即便不能说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也可谓极有见地,真正理解了岳飞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性悲剧,其思想认识的深刻性是不容置疑的。
此词出语直脱,平实朴素,议论深警,感情浓烈,有豪健慷慨之气,在作者以娟秀为特色的作品中可谓别具一格。
文章作者:王翃,林心治
2、战国策五国约以伐齐原文及翻译战国策五国约以伐齐阅读答案
【提要】
威逼和利诱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制服他人、达到目的的手段。威逼是由于恐惧之心人皆有之,利诱是因为人人都贪图利益。利与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有大小之分,害有远近之别。诱之以利,让对方惑小利、忘远害而为我所驱;胁之以害,使之避危亡之近祸而就我之图谋。威逼和利诱,就是战国策士们在悟透人性的基础上,利用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弱点施展的最基本手段。
五国约以伐齐。昭阳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辅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
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图于齐。”
齐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赵、魏、韩、燕、楚五国联盟进攻齐国。楚相昭阳对楚王说:“五国如果打败了齐国,秦国一定会乘机向南进攻楚国。”楚王说:“这可怎么办呢?”昭阳回答说:“韩国韩珉在韩国独断专行,贪图私利,害怕危难。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害怕危难,可以对他进行威胁,我用重利去拉拢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一定会感到害怕,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楚王说:“好”。
于是他派大公事去韩国,会见韩相国公仲,说:“当初牛阑之役,马陵之役,都是您亲自见到的,大王如果不与五国联合攻齐,我们愿意献出5个城邑,不然,我们就出动全军来和齐国共同对敌。”
韩国与赵、魏解约以后,楚国果然没有割地给韩国,而五国联盟攻齐之事就落空了。
3、战国策孟尝君出行五国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孟尝君出行五国阅读答案
【提要】
孟尝君拥有的贤名,与他的高风亮节、清明理智的*作为是分不开的。凡真理都是古老的,在做人和*上,体恤民情、勤俭朴素、接受言论的监督是古今*家们遵循的不二法门。而若鱼肉百姓、腐化堕落、钳制言论,必然会造成*上的败笔。
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五国英杰之主,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为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孟尝君出巡五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以登徒为姓氏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与他商量此事。那人说:“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当班护送象牙床,以献薛公,可是那床价值千金,稍有损坏,即使卖掉了妻室儿女也赔不起。先生不如设法让我免掉这个差使,愿以先人宝剑为报。”公孙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应了。
于是公孙戌往见孟尝君,说:“贤公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点头言是。公孙戌劝他不要这样做。孟尝君向他询问其中的缘故。公孙戌说:“五国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绝的美名,五国君主这才以国事委公,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况且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巡行至其他小国,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万不可受人之礼。”孟尝君很爽快的答应了。
公孙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门,孟尝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来:“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床之礼,这固然是一项很好的建议,但为何先生如此乐不可支呢?”公孙戌见隐瞒不得,便婉言辩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宝剑。”孟尝君不解:“先生此话怎讲?”公孙戌说:“贤公门下食客何止百人,却只有臣敢于进谏,此喜之一;谏而能听,此其二;谏而能止君之过,此其三。而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愿意送床。他曾答应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宝剑。”孟尝君没有恼怒,反有嘉许之色:“先生接受宝剑了没有?”公孙戌说:“未得贤公许可,戌不敢接受馈赠。”孟尝君催促他:“赶快收下!”因为这件事,孟尝君在门扇上写道:“谁能传扬田文名声,而谏止田文犯过,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迅速来谏!”
【评析】
在高位者必须明白,社会的贫富差距是永远存在的,而且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并不是很好,与权贵们、与自己无法相比。如果自己的生活太过奢华,就会脱离民众、劳民伤财。所以怜恤孤贫、物质生活上只求过的去,不求奢华的品德是领导者保持自己道德影响力、感召力的基本准则。可贵的是公孙戌将此番道理能巧妙的告知孟尝君,既让君子避免了行为的失误,又使自己能有助于朋友,他敢于伸张大义,以正气来谏止权势者的说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