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故事
1.最适合的高度
一只麻雀立志要高飞,天天练高飞的本领。后来,它终于如愿,甚至能像雄鹰一样在蓝天下自由翱翔。
一群麻雀非常羡慕它,纷纷向它请教高飞的好处。这只麻雀说:“我想用事实证明,只要敢于梦想,麻雀也可以超越雄鹰。”其他麻雀对它非常敬佩,这只麻雀也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因此更加努力学习高飞的本领。一次高飞时,它忽然发现头顶有一只雄鹰,当然,雄鹰也发现了它。它吓坏了,记得老麻雀说过,遇见雄鹰要么钻进屋檐下,要么躲进草丛里。可它离屋檐和草丛都太远太远了!它匆忙逃窜,可哪里是雄鹰的对手,结果只能成了雄鹰的美餐。
雄鹰飞得高是为了更好地寻找食物,麻雀飞得低是因为低处更有利于自己生存。只有适合自己的高度,才是最好的高度。
启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任何事情都要看清形势,扬长避短。过犹不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狐狸与小鸟
有只狐狸很痛苦的躺在森林里,一只路过的小鸟看见它痛苦的样子,忍不住问:“狐狸呀!你怎么了?”
狐狸指指嗓子,好像是有什么东西卡在了嗓子上。
小鸟停在它面前向它的嗓子里看去,可是狐狸突然疼的满地打滚,小鸟不忍,它对狐狸说:“这样吧!你张口嘴,我跳到你嘴里看看是怎么了。”
狐狸立刻安静了下来,并且长大了嘴。小鸟慢慢是跳进了狐狸的大嘴里,它刚要细看狐狸的嗓子里有什么东西,这时突然一片漆黑。
“嘿嘿!还有送到嘴边的肉。”说完狐狸使劲的嚼着小鸟,发出一阵阵奸笑,原来这一切都是狐狸装出来的。
启示:对敌人过分的好心,往往会惹祸上身。
3.两条狗
主人养了两条狗,一只叫大犬叫声和样子都很凶猛,任谁听了它的叫声都得胆战心惊。都说大犬的凶样简直就像一只狼。另一只狗叫小犬平时不爱叫,经常打瞌睡。
主人很喜欢把大犬带在身边,因为有它走在前面主人就不害怕走夜路了,即使路过森林小路也不会害怕劫匪和狼了。
这一*人要去很远的地方,估计回来的时候天色已晚,为了防身主人就把这两只狗都带在身边。
主人办完事回来,天色果然很黑了。在路过森林的时候主人松开两条狗的狗链,让它们跑在前面借此壮胆。
这时大犬,突然大声犬吠起来声音异常凶猛,小犬却软绵绵的趴在了地上,像是吓坏了一样。
主人连忙走过去,发现有一只狼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主人很害怕,赶紧躲在了大犬的后面。狼看见人,猛扑过来,大犬见狼扑过来,惨叫了一声,夹着尾巴抛弃了主人,逃命去了。
主人大叫我命休矣瘫倒在地上。
突然小犬窜到主人前面,挡住了狼,和狼厮杀在一起。主人被这一幕吓呆了,他从来没看见过小犬这么凶的样子,连狼都不怕。
小犬不但凶而且勇猛,狼半点好处也没捞到,还被小犬咬伤了几处,不得不逃跑了。
主人简直不敢想象,竟然是自己一直不器重的小犬救了自己的命。
启示:不要低估任何人,也不要指望任何人。
拓展阅读
1、哲理故事为自己而写
从第一次上语文课开始,我们就被语文老师讲的语法知识、写作技巧还有无数的所谓优秀作文所包围。我们遵循着老师的思路和要求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有时还获得了高分和好评,可是你写出了自己想写的东西了没?你写得快乐吗?
有个男孩从小就梦想着要当一位作家,可是自从他上学以来,他的语文课经历就很糟糕,因为他觉得语法又复杂又枯燥,所以他讨厌冗长的、毫无生趣的写作训练,认为那样的文章既让自己难以落笔又让老师读着很烦。
尽管这样,小男孩的梦想没有变,他对语文课的态度也没有变,直到弗里格先生成为他的语文老师。一天,弗里格先生发给学生们一张家庭作业单子,上面列满了作文题,要大家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文章。
躺在家里舒适柔软的沙发上,翻弄着老师发的一大张卷子的小男孩根本没有要写的意思。然而,当他的目光停留在“吃意大利通心粉的艺术”上时,生动的记忆便从他脑海中倾泻出来:那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夜晚,窗外圆月高挂,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庭院,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静静地等着姑姑端来意大利通心粉;虽然这是姑姑第一次做通心粉,味道怪怪的,可是全家人吃得很认真,还不停地赞美和鼓励姑姑,其乐融融,乐在其中,银铃般的欢笑声响彻了整个屋子。
那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男孩突然想把它写下来,仅仅只是出于自己的喜欢,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于是,男孩以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着当晚的情形和感受,而将学校里学的那些作文技巧和语法规则统统抛在了脑后。写完之后,他觉得浑身舒畅,那是从来没有的写作经历,他也几乎忘了自己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二天,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文章交给了老师。
出乎男孩的意料,他的文章竟被老师当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听着他的文章,教室里只有老师浑厚好听的声音在回荡。老师读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的掌声。在称赞和掌声中,男孩悟出了写作的真理——为自己而写。
这个男孩长大后在一家地方报当上了记者,由于写作和选材敏感超人被主编派驻白宫,后又受聘于《纽约时报》,成为着名的专栏作家。他就是罗素贝克,两次普利策新闻奖的得主,后来又担任了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委。这个故事就来自他的获奖作品《成长》。
你知道吗:
普利策奖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由美国着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它包括14项新闻奖,分别是:公共服务奖、突发新闻报道奖、调查报道奖、说明报道奖、深度报道奖、国内报道奖、国际报道奖、特写奖、评论奖、批评奖、社论写作奖、社论漫画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7项文学艺术奖,分别是:小说奖、戏剧奖、历史奖、传记奖、诗歌奖、普通非小说奖和音乐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
哲言哲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美好的梦想,可是外在的压力,纷繁复杂的世界常常让我们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有的时候,越是认真、刻苦地去做一件事,越是适得其反,越是失落和怀疑。学学罗素贝克,尝试为自己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也许会有喜出望外的收获。有的时候,放轻松往往就能结正果。
2、哲理故事:心中的随想
谁也不知道巴金撰写华章浩繁的巨著《随想录》,竟然会起因于偶然。
1978年4月的一天,巴金忽然收到一封从香港寄来的信件。信是老朋友潘际写的。潘际供职于《大公报》,主持副刊《大公园》。潘际约巴金为他主持的《大公园》撰稿。巴金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在国内尽管已有了发稿的空间,然而有些话在上海还不好写,也不好发。而香港《大公报》无疑是一块理想的发稿园地。于是他写了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作《谈〈望乡〉》。
巴金之所以要为一部日本电影大发感慨,完全是针对当时国内的极左思潮。在巴金看来,《望乡》本来是一部如实再现日本战争时期妇女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他尤对电影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大感兴趣。那些死于南洋的日本军妓们的一座座坟墓,她们的墓碑竟背向着日本本土的方向。巴金感到这个镜头很具有特殊的影射意义,无声的画面让老人陷入良久的沉思。他知道这组镜头足以说明影片的拍摄者,是以正义作为全片基调的。然而当《望乡》在中国内地上映以后,那些在“文革”中看惯了样板戏和《春苗》等电影的人们,却无法接受这样真实的电影画面。
巴金的《谈〈望乡〉》在香港《大公报》*之后,马上就激起了一片叫好之声。于是潘际就再次约稿,而且他还希望在《大公报》上特别为巴老开辟一个随笔的专栏。巴金当时在翻译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他感到自己应该写一部同类的作品。当潘际听到巴金这一庞大的写作计划之后,当即把《大公报》上的专栏命名为《随想录》。
巴金的专栏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不久,就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有朋友从北方给巴老写信或者托人捎信,要他最好不要继续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随笔了。因为有些人已经把巴金当成“不同政见者”看待了。
巴金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写作计划。他记住了好友萧乾不久前的那句题词:“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巴金在反思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以后,悟到了这一真理:“晚年了,再也不能讲假话了。从前在那些无休止的运动中,已经违心地说了许多假话,现在再也不能那样做了!”巴金泰然处之,对自己的朋友道:“别人喜欢叽叽喳喳,就让他叽叽喳喳好了,我既然要写作,就要写真话了!”他说:“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也写不出它们,只有被人剥夺了自由,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我自己是个‘人’!”巴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是凝重的。他激动地把自己对《随想录》的真情写在一封寄给友人的信上:“整整十一年的时间里我发不了一篇文章,不过我自己有了思想准备,只要有机会就写,绝不放过,这一次我算对自己负了责,拿起笔我便走自己的路,我想说的,不需要别人给我出主意!”
于是,巴金继续给香港的潘际投稿。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巴金出于对鲁迅的热爱之情,动笔写了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可是,当这篇只有几千字的随笔在《随想录》专栏上发表出来的时候,巴金看了不禁暗暗一怔。此前他给《大公报》的任何文章,几乎都是全文照登,不差分毫。可是这篇小稿居然被删除了多处,有些话巴金是不同意删节的。
“我不能这样无声面对,我要抗争。”巴金决定马上就给在香港的潘际写一封信。老人一怒之下,决定再也不给《大公报》的《随想录》专栏写稿子了。在巴金的信上写有这样的话:“我不会再给你们寄稿了,我搁笔,表示对无理删改的抗议。让读者和后代批评是非吧!对于一个写作了五十几年的老作家如此不尊重,这是在给我们国家脸上抹黑,我绝不忘记这件事。我也要让我的读者们知道!”
巴金愤怒的抗议让香港《大公报》颇感吃惊。潘际作为巴金《随想录》的*和朋友,他当然不希望随便更动作者的原文,而是出于某种意想不到的压力,最后才不得不这样做。潘际决心要把老人重新拉回到《大公报》上来。他不希望因一时的不快就中止一部历史巨作的完成。
看了潘际的回信,巴金心中的火气也消了许多。决定不负对方盛邀,他再次提笔写随笔了。
不过,他写的《鹰的歌》寄出以后,居然又让老人大失所望。稿件寄到香港以后,竟然没有得到发表的机会。当然,潘际并非不想刊发此文,也不是他不赞同巴金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锋芒,而是,他把此稿编成以后,主编不敢签字。他对潘际说:“这样的文章还是暂且不要发表为好。”
主编自有主编的苦衷。他对潘际叹息说:“相信巴金先生最后会谅解我们的,但是,将来他的《随想录》一但集结出书,还是可以把他的《鹰的歌》加进集子中去的。这没有什么不好呀!”
巴金对此没有计较。他开始恢复从前的冷静与宽容。他仍然还像从前那样,以平和的心态写下自己心中的随想。
3、割舍的气度人生哲理故事
一对新人来到赌城度蜜月。
一次下注中,新郎无意将5美元的筹码押在了“17”这个数字上。那一局,轮盘赌台的小球落在了“17”上,他赢了175美元。第二局,他继续把筹码押在“17”上,好运继续,这一局他赢了6125美元。接下来的每一局,他都把筹码押在“17”上,好运气似乎就一直这样跟随着他,最后他赢的筹码已经积累到两亿多美元。
5美元的筹码,赢来两亿多美元,这样的回报已然算是奇迹了。这两亿多美元足够夫妻俩尽情挥霍,只是那一刻,新郎的脑袋里并没有转过这些念头。他押上全部,孤注一掷!
结果这一局好运没有再次眷顾他,小球停在了“18”上,巨额财富就这样被他瞬间输了个精光。
新郎无精打采地回到酒店。妻子问他:“你到哪里去了?”他说:“去赌轮盘。”妻子又问:“运气如何?”他叹了口气:“还好,只输了5美元。”
很多人认为,好运气总是反复无常。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当你生出贪欲,想要利用好运气为你谋得更多利益之时,也就是他跟你翻脸之时。
运气总是这样,他会帮助那些需要他的人。当他发觉自己被没完没了地利用时,他会连同之前给予的'一切统统收回。
有人说,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就是命运。命运也许是莫测的,但有一项规则是从未改变过的,那就是:当你不忍割舍“小”时,你就一定会失掉“大”。
执著,贪念,不懂放下,不做割舍,你就永远无法真正享有你所拥有的一切!
4、一把心锁哲理故事
星期日,大卫的儿子与同学出去玩了,大卫一个人来到儿子的房间,发现儿子的书桌上杂乱无章,就走过去想整理一下。此时,大卫打开儿子的抽屉。在抽屉里,大卫突然发现了一个蓝色的笔记本。
儿子在日记本的第一页上写道:“自从我上初中以后,我的心里就逐渐变得空虚与孤独,父母除了关心我在学校里的表现外,就是把我关在屋里学习,每天当我伏在桌前,永不停止地写那些永远写不完的该死作业时,我就有着说不出的痛苦,我多么想能有时间到外面去打打篮球,踢踢足球,轻轻松松地活动一下呀!”
读完儿子的`日记,大卫内心感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他原以为自己的心灵与儿子贴得很近,可万万没有料到儿子与自己竟有这么大的代沟。
傍晚,儿子回到家里,又关上房门独处。晚餐的时候,儿子突然问:“爸,妈,你俩谁动了我的东西了?”
“没有啊。”大卫假装糊涂地说。
儿子见大卫的态度如此坚定,什么也没有说,闷闷不乐地走开了。
过了两天以后,乘着儿子不在家,大卫又偷偷溜进儿子的房间,打算从儿子的日记里洞察他内心的秘密,令大卫吃惊的是,抽屉上不知何时被安了一把锁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晚上,当儿子回到家后,大卫鼓足勇气对儿子说:“儿子,爸爸犯了一个错误,你能原谅爸爸吗?”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冷冷地说:“不就是偷看日记的事嘛,我不想再谈这件事了。”
“如果你原谅爸爸,就请你把锁打开吧,别把爸爸当贼似的。”
儿子气呼呼地把钥匙抛给大卫说:“这是钥匙,交给你,这回你该满意了吧?”
几天以后,当大卫无意中再一次来到儿子的房间时,一心想走进儿子内心世界的大卫,又鬼使神差般地想看儿子的日记。可是令大卫失望的是,儿子的抽屉虽然没有上锁,可那日记本不知何时已无影无踪了。
有一天,儿子突然对大卫说:“老爸,你是不是很失落?”
“你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把日记扔了,并发誓不会再写日记了。”
大卫惊愕地醒悟到:儿子心里有了一把锁。
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谁也不应该侵入另一方的秘密生活,任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往往在无意中破坏了这种平等,因此,也往往在无意中自行了断了与孩子之间的信任纽带。可以设想,没有任何信任为基础,教育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3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