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美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1

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美

引导语: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造了田园诗的新形式,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影响着后代诗人的创作。下文是他的诗歌中的自然美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篇。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他农村生活的情景,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仅就“田园诗的自然”的思想本质、田园诗自然美的内容、自然美的艺术特色以及陶诗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自然美。

一、“田园诗自然美”的思想本质

纵观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文学艺术家,我们常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不少人越是轻视社会现实功利,越是回避人生和生活,却往往更能引起后人的敬仰和顶礼膜拜,如晋代的陶渊明就是一例。在那个悲惨的,充满着野蛮的杀戮和*动荡的时代,他没有投身时代洪流,沉浮于*历史舞台,而是躬耕南山之下,倘徉林泉之中,忘情杯盏之间,老死户牖之下。与他这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处世态度相反,他获得了他同时代那些对功名利禄炙手可热梦寐以求的不朽的名声。

这种现象我们应作何理解呢?但有一点,肯定陶的处世哲学就等于否定社会历史的进步,而否定它又难以一笔勾销文学史上种种情感体验和美学观念。即使从“历史的合理性”角度去解释,肯定其历史合理性部分,扬弃其弊端,仍给人闪烁,模糊的感受。

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陶诗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多方面地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达到自然美的境地。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他的田园诗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把自食其力的劳动作为最符合自然的原则。他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人生所归,归向于道,但不管归向什么道,首先要吃饭穿衣,所以经营衣食是归道的起点,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之义的开端。

2、表现农村美和悠然自得的心情美。如《归园田居》其一:诗人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给人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恬静美好的风情画卷,令人驻足神往,仿佛将要置身于世外桃源。同时,我们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田园风物由衷喜爱和深深依恋之情。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给人无限遐想,留下无穷的回味。

3、一部分的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之美。这类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最为突出,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从中不难看到躬耕的极大热情,虽然是早出晚归,收获不丰盛,但诗人的心情是舒畅的,如果没有对农业劳动的热爱之情,就不可能如此坦然,而相反,牢**满腹。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日荷锄归夕露沾我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有农耕与*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4、还有一部分反映了农村的调蔽和自己的窘困。如《怨诗楚调示庞王薄邓治中》:“炎火要焚如,螟蛾姿中用。……造夕是鸡鸣,及晨愿鸟迁。”从这里就可以隐约地看到战争和灾害对诗人个人的困厄以及农村经济的破坏,农村美好生活的损蚀。

三、自然美的艺术风格――真、淳、朴

中国文学艺术家们认为天地万物的自然美才是真美。因而艺术创作要力求浑然天成,达到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它反对人为的娇揉造作,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制造人为的晦涩、浮摩、怪诞,崇尚真淳、质朴、清新。

“真”追求人性美 。老子说过“见素抱朴”,所谓绚烂归于自然、平淡,好的艺术真是不需要多费口舌,或者充满花哨的笔墨,重要的是韵味的流动,也许你看不见,却时时回荡你心间。

“淳”体现社会美。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田园诗的特点,是在描写农村景物中,不单纯着意于形貌的刻画,而是随意于神韵的点染,因而诗中的画面不现雕琢痕迹,自然而真实地表现出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语言自然朴素,表现出单纯自然、浑然淡远的新颖风格。

“朴”体现清新的艺术美,似癯实腴。陶渊明的诗,很明显的抒情,很朴素的描景,从不假手于辞藻的堆砌,也不乞灵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

四、陶渊明及其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对中国诗乃至中国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却大都令人难以置信,他对自然本体的回归,使他产生了与自然物态的审美投入关系。田园风光描写达到主客体合一的境界,自然景物染上了鲜明的主体色彩,有一种生命的充实感,表现了光明峻法的人格价格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加之他的诗又能“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显现一种既平淡自然,又朴实渊深的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苏轼认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貌似“枯淡”,而中实膏美(《东坡题跋·评韩柳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过之,而温丽精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尝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秦观亦云“陶潜之诗长于冲淡”(《韩愈论》:“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杨时《龟山先生语录》:“陶渊明所不可及者,冲淡深粹,出于自然。”曾纮曰:“余尝评陶公诗造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引)葛立方《韵语阳秋》:“陶潜、谢朓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吴澄《送袁用和赴彭泽教谕诗序》:“其为诗也冲澹,华而不炫,如絅里之锦,读者莫知其藏绚丽之美也。”(《吴文正集》卷二十一)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元亮得步兵之澹。”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阮、陶二公,抗迹尘寰,神致冲淡,妙寄笔墨之外。”

陶渊明诗文风格多端,题材丰富,但只有田园诗才能前逾古贤、后难继武,因此,谈论陶渊明作品,就应该立足于田园诗,其它题材的作品,如咏史、读书、行旅、赠答等,虽能丰富陶诗的内涵,却并不能代表陶诗的卓越品质。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风味,乃剥落繁华所致,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为之所能及。之所以会形成此种风貌,应当和他深切膺服老庄美学思想有密切的关联。

老子从其道论出发,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推崇“淡乎其无味” (《老子》第三十五章)的美学境界,所以会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认为浮华绚丽的事物往往使人心智迷乱,被蒙蔽而看不到大道之美。所以老子提倡“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庄子承续老子的哲学思考,也崇尚自然质朴的审美趣味。比如写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 庄子推崇自然朴素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虚伪的华饰。未经雕饰的原木是朴,没有染色的白帛为素。朴素是事物的天然本色、原始状态。庄子以朴素为美,正是取它的这种含义、“朴素”即未经雕琢饰染的自然之美。《天运》说:“夫鹊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天鹅自来白,不是因为**洗澡,乌鸦天生黑,也不是天天日晒的结果,两者都是出于本然,这就是朴,这才是美。因此庄子反对“饰羽而画”(《列御寇》),在天然美丽的羽毛上再涂以华彩,只会破坏朴素的美。“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刻意》)素是不受外界熏陶濡染,保持天然本色,犹如没有染色的白帛。

其实“朴”的观念在《老子》《庄子》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文艺观等诸多方面,在此单纯从美学观上加以考察。“朴”的美学要求就是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因此老、庄都对矫情做作的语言进行了批评。《老子》第八十一章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王弼注曰:“实在质也”,“本在朴也”。可知老子重视的是质实的内容而不是华美的形式。张松如说老子指明的是:“信实之言多尚朴直,故不美;甘美之言多尚华饰,故不信。”(《老子校读》)质朴的语言往往可传达简洁而准确的内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越简单的形式往往有越丰富的内容,所以老子提倡“朴”,与他尚真、尚自然的思想相一致。庄子也认为: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 华丽繁缛的语言只会遮蔽言说的真面目,无足取法。基于这种重内容而轻形式的思想,《庄子》一书进而形成了“忘言”的观点:“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言只是达意的一种工具,故“得意”才是目的,而不必在为达到目的而借助的工具上大作文章。语言都可以完全忘却,摒弃不用,因而对语言进行藻饰、雕琢更是毫无必要。

综上所述,老、庄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文艺观念:至高的美就是天地自然的本原,质朴无华,不烦绳削。语言所要表达的是大道之美,是真意,因此语言也要有真实朴素的风格,如果可以领悟到大道的意味的话,甚至言说也成为累赘。

陶渊明无疑认可接受了老庄所阐发的美学趣味,所以古今论陶均不离“素淡”,安盘言陶诗“冲澹深粹,出于自然”(《颐山诗话》);徐骏说它“淡泊渊永,复出流俗,盖其情性然也。”(《诗文轨范》)宋叶梦得《玉涧杂书》写道:“陶渊明真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也,此其所以不可及。”他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事象或感受,倾其所有,尽性发露,而无意于玩弄语言文字的技巧,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等。所有这些描述都带有着生活、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的痕迹,本色本香,却能够给读者带来美好独特的阅读体验。

又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其一)诗人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前四句生动地描写了田园夏日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中间十二句写平静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彻底摆脱出来,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真正意义上的解脱。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诗的内涵大大增加,整首诗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不凡意境,百读不厌。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宗白华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在艺术创造过程中,陶渊明或许并不排斥审美的加工,而只是加工得舟过水无痕,雁过空无迹。葛洪《冷斋夜话》这样解释陶渊明诗作平淡朴素的风格:“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则说:“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

再次需要强调的是,陶诗在平淡自然绝不是人们常说的单调乏味的平淡,只是寡淡无趣,面目可憎,其妙处高处在于寄至味于平淡,有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平却平得有趣,淡却淡得有味。例如《移居诗》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敝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首诗只是描述了移居南村及其与邻里交往的寻常情景,但其中汩汩流淌着至深至浓的人情。正因为陶诗意味淡而实厚,因此历代诗论家认为,读懂陶诗需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人生况味和生活阅历。黄庭坚《跋渊明诗卷》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一是反复咀嚼,领会其中的蕴涵。清伍涵芬《读书乐趣》写道:“陶渊明诗语淡而味腆,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

建安文学为中国文坛带来悲慨苍凉之美;西晋诗人贡献了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以自然平淡朴素为美的天地。吟咏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如展开一幅趣味盎然的田园生活画卷,只觉山清水秀,徐风拂面,但看炊烟袅袅,犹闻飞鸟啼鸣,令人忧烦扫尽,陶然忘机,不禁心醉意迷,心驰神往。

拓展阅读

1、我眼作文300字

,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做了80多天彭泽令就弃乡归隐,躬耕田园的伟大人物。

他喜爱恬淡的田园生活,他厌弃**的*、门阀制度深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辞官归隐。他归隐田园后家乡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世隔绝。

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笼的鸟儿此时重返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好难以企及时,便在于心灵的与悠;人生的永恒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的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开怀,洒脱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逢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2、我眼作文300字

“源水看花人,幽林采药行”的他因对*的厌恶,毅选择了离开世俗,而选择寄情山水。“境由心造,退一步宽;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由此看来,行为上是要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心态上却要宠辱不惊,得失从容。“竹影拂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襟怀坚韧,心胸豁达,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生活上,的这种隐居山林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生活上,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学习达观洒脱的心态,带着的性情来面对生活的荆棘与坎坷。

在学习,遇到难题,我们不应该轻言放弃,而应该不断探索,直至找到答案。学习路上,应该坚持不懈的探索更多的知识宝库,只要努力了,不论成功与否,我们不后悔。

我们不应该湮没己,而应该在人群展示己的才能。

3、我眼作文300字

放下顾虑,便与由接近了一点,放下顾虑,便与光靠近了一点,放下顾虑,便与快乐走近了一点。信的话,就向前迈一大步!

排比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你看,那无人山谷间的平地上,伴有落日余晖,茅屋一间,独影一人,在那……悠见南山处,与鸟儿云儿为友,与菊花山涧为伴,失意又如何?失败又何惧?即使不被重用,就算不能为百姓造福,也并未动摇他内心坚定的信仰,没有改变他那高洁的灵魂。当他已经放下了那些尘世纷争的顾虑,所有的失意和不满已沉寂,而他那颗为苍生的心早已化为不朽的文字,谱成了千古佳作,永世流传。因为放下了顾虑,才有了己,也是因为放下顾虑,才有了那么多流传于世的潜佳作。

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再现了的归隐生活画面;语句流露出高度的赞扬之情。

4、我眼作文300字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题记

在*,你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退隐江湖,归隐田园。你是一个*的人,怎会懂得农田的劳作。在南山下,你洒下一片豆子却草盛豆苗稀,但你仍乐此不疲。每天迎着朝阳出门劳作。在南山的巍峨下怀藏的是你那宁静而由的心。傍晚你背着锄头,行走在乡间小路,即使露水沾满你的衣角,也从不抱怨。也许这就是你所向往的生活,也许这样你的心才会慢慢沉淀下来,静静的享受这个世界。

多想和你一样,追随着内心最渴求的地方。多想和你一起奔跑在由与惬意的国度里。静静地享受着生活的好,静静地享受你带给我的一切!

5、2021年清节优现代

谈笑的人类渐渐离去

把鲜花留在了不该留的地方

被活人吓跑的乌鸦开始回家

灵魂的青苔

是从坟墓里溜出的呐喊

用生命的最后一层力量

传达着黑夜的笑声

尸体上从未开出的玫瑰

是一朵被拒绝的传说

夜里通向罗马的隧道

是蚂蚁用脚趾抠出来的

一声声冷笑是一具具棺椁

在嘲笑太阳的低贱

天空早已脱离了文

是谁仍在颤抖舞蹈

充满诅咒的.黄昏

永远熄不灭被撕扯的疼痛

如果天空是一座巨大的陵墓

那我们又将沦为什么

被腐蚀的光辉

碎裂成永恒的沉默

为那已经燃尽的梦想

在墓碑上雕刻昨夜的耻辱

句像枯叶一般被风扫落

泪水将是唯一可以残存的灰烬

用尽一切夸张的笑来掩饰空洞

用莫名的骄傲反推出的凯旋

是被绝望压碎的梦想

必将在琵琶的断弦上归于沉寂

年轻的爱情在泪水的滋润下

苍白如陀螺一般旋转

夜的眉头是一块贫瘠的土地

三月的夜光是一阵残破的**乱

时间与空间在这里都只是替身

那在月光下狂奔的骸骨来未来

我躲在己的帐篷里

用血染的刀子为荒冢添坟

点击查看更多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美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50295.html

热门阅读

  1. 幼儿园科学活动《趣玩扑克牌》教案
  2. 砼分项工程的分包协议书
  3. 节能环保口号集锦
  4. 201有关周末的祝福语精选
  5. 冬至快乐祝福语
  6. 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以及故事名字
  7. 描写西湖的诗句
  8.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范文
  9. 学生个人检讨书范文
  10. 冬至短信祝福语2016精选
  11. 村主任当选表态发言稿
  12.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范例
  13. 柳宗元《渔翁》译文及鉴赏
  14. 学校拔河比赛总结范文
  15.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