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500字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1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500字

一直都很好奇林清玄的文字,在真正的阅读之前,禅意,冗长,人生哲理是我对林清玄笔下的三个看法。

最初,它吸引我的是它清雅的封面:一朵水墨的出水芙蓉静静地盛开着。再加上心中对林清玄的好奇,毫不犹豫就买了它。

翻开书,淡雅的就像是它的封面的文字展开。淡淡的禅意充斥在字里行间却没有晦涩难懂之感;一段段故事拼成的文章,没有让人觉得冗长厌烦。没有耳熟能详的人生哲理,有的只是生活中的琐事感悟。

静心平气的翻看着,陷入了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每看完一篇都觉得自己知道了什么,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明白了什么。

最喜欢讲老人茶的那一篇:古老的房子,没有特殊的雅间,只有简陋的大厅,简陋的柜台,简陋的桌椅,简陋的茶具;柜台上倚着一个颇为丑陋的老妪,这样的一切构成了这样一间茶室。但这样一间茶室却备受林清玄的喜爱,甚至因为它的消失而感到深深的惋惜。这是因为这家茶室是有着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平和、宁静与舒缓,流经这里的时间都仿佛慢了下来。一杯茶,一盘点心,坐在长凳上静静消磨掉一下午的时间,看着屋外的雨淅沥沥的下到地上,看着西方的天空慢慢被渲染成红色,朵朵云渐渐成为了火红的晚霞。

在快节奏生活中随波逐流的我,一直羡慕着,企盼着能有这样一个下午。曾经的一个下午,有着我最期盼的环境,本打算捧着一本书,坐在窗前听外面的雨声,享受悠闲时光。但横生出的各种事让我的计划彻底泡了汤。之后享受时光就成了我的一种奢望。

林清玄是佛学大师,但他不是寺庙里的老僧,满口“阿弥陀佛”令人厌烦,他文章中的淡淡禅意如花的馨香静静渗入人的心房,让人舒服平和。

拓展阅读

1、朱自的《经典常谈》1500

浩瀚的书海一直延展至天际,终于凝缩成一个点。在宇宙般无垠的书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精华凝成一本书,那就是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这巨大的工程,全凭一个人的努力来完成。这伟大的工程师,就是朱自先生。

如沧海一粟,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亦如灵气的人一般,乃浩瀚书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的,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开始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辞、、赋的经典内容,为者提供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其中所呈现的内容,我曾用心通过的,偶尔翻阅未曾细细品味的,还从未涉猎的。朱先生在中提到,担心一些人以为了这本书就不必再书中所罗列的原著了。我倒觉得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正如本书作者的写作宗旨——使经典普及于一般人。

人们若想从经典中汲取一定的营养,对此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书已将各类经典之精髓一一呈现,之自然受益匪浅;若是国学的一般爱好者,正能从此书中得些经验,激发一探原著的兴趣——我对其中一些已经粗略过的著作又提起了再的兴致,而某部尚未接触过的则已然排入我的书计划之内,这也应当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若要对其中某些或是所的经典内容进行研究的,那此书则更能助力研究人员,使其易于把握方向、紧扣主题,无论是研究前的热身、研究过程中的比对,还是研究即将出成果时的总结,都值得借鉴。由此可见,朱先生研究国学经典而凝成的这本精华巨著,对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人都会大助益,真乃善莫大焉!

在《经典常谈》的阅过程中,我不仅常被朱先生的研究精神、独到见解所动,也不时为书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成书过程以及精彩内容所打动。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在遭受污及先人、见笑亲友的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先业,综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历时十四年之久,终于写就一部大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先父遗志,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司马迁不轻言放弃,甘愿忍受屈辱,让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艰辛困苦谁知!

从朱先生的介绍中得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古人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不但背正,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这不无科学道理,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小学阶段即6到13岁,正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进行经典诵,加强知识积累,将经典内容存入大脑记忆,会烙印在潜意识里,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能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朱子认为,人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教人“四书”,为的是成人。滋养心根,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从先贤身上所获得的何止是知识,所受的何止是人格魅力,更一些永不过时的观念和方法。《经典常谈》,所获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另外,本书的附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在全书中也占了相当重的分量。朱先生以自己的博学多才,为我们一一呈现了泱泱诗海中的精华所在,如平仄押韵的诗歌创作方法,用典的优劣,唐代著名诗人的艺术风格、代表作,以及一些典型诗作的创作背景、意义、与相关作品的对比等等等等。这些,对提升我们小学语教师的学素养、教学能力都着很大的帮助。

过《经典常谈》,掩卷之余,慨良多。朱先生潜心研究的治学精神,为当代所稀缺;朱先生厚积薄发的学者风范,为我辈所景仰。愿你我在朱先生这位“资深导游”的引领下,能畅游经典之胜境,汲古代圣贤之智慧,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2、《森报》600小学五年级作

好的书不仅能给人类带来知识,也能给人类带来终生难忘的体会。

《森报》一书分为《春》、《夏》、《秋》、《冬》四本书,作者是维·比安基。书中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动植物!比安基以轻快活泼的笔调生动地展现了森中发生的一幕幕和农庄里发生的事情,让我受到森农庄里的动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五彩缤纷的生活。

趣的还是那“中大战”—云杉、白桦、白杨的战争。当高大、健壮的白桦和白杨在上层打打闹闹,大吃大喝时,底下的云杉们正在阴暗中默默的生长、发育。在这之后,云杉飞速的生长,在与白杨、白桦的这场肉搏战中,无数的云杉都死去了。可是最后,云杉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骄傲的胜利者—白桦和白杨,现在才意识到,它们是让多么可怕的敌人住进了自己的地窖里!

了《森报》以后,让我慨的是:现在的人们对大自然越来越陌生。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充分地了解大自然,了解飞禽走兽和昆虫是怎样生活的,让我们的知识更加渊博,也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住在间的森报记者对每一种生物都进行仔细的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动植物。我们也可以像比安基一样,做一个处处留心的人,我们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会发现生活是那么美好、趣。

维·比安基的《森报》使我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熟悉大自然,更加了解大自然。《森报》让我在这种快乐阅之中深深地体验到春的欢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它就像万花筒里

千变万化的图像,带给我们无限的启迪。所以说《森报》既是一部好的科学着作,又是一部优秀的学作品。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来哟!

3、《走向海洋》1200以上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中,将比在陆地上的农牧场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效,因为同面积的单位产量,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人们将大量养殖海藻和海草等,供应陆地上的牛、猪、羊等作饲料,从而获得更多的蛋白质、世界海底田园的总产量不久将会从目前的2000万吨跃增到5000万吨,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将由水下联合收割机来割取,然后由钢索吊装到船上。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世世代代捕鱼用的渔网将被强大的吸水装置替代,利用电场发出的光、一定频率的声音和溶于水中的特殊化合物,能够引诱和迫使鱼群中在一起,游近船上放下的吸水管道,吸水管道连水带鱼一起吸进船舱中。到那时,连同海底牧场向人类提供的各种鱼虾类一起,人们从海洋中所获得的海味将达10亿多吨,比现在向海洋索取到的多上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随着世界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使人们势必将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据估计.海底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世界用上50年。目前,己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陆架和深海石油的勘探与开采,己发现了500多个油气田,一个为期十年的世界海洋边缘钻探计划的实施已近尾声。探索和开采海底石油,并将把生产基地建在海底。对于海底石油开采后的运输问题,人们将用大型潜水艇。设想把巨型塑料筒沉入海底,里面装上10万吨原油,由潜艇拖带航行。也人设计用飞船装运。

海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量,人们称之为“蓝色的煤海”,它将转化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未来的海洋热能转化厂,将设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电缆供给城市用电。被誉为“未来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水高得多。从重水中可以提取氢的同位素,科学家们正在用它来进行热核反应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它将成为取之不尽的能源。

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建造“海底城市”,这己不是幻想,而是现实。目前,日本已为阿拉伯国家建造了一座海上游动的“小城市”。它大多用钢铁做成,中心是一座6层大厦。设室内小花园、电影院,水电全部自己供应。它可以满足海上采油工作人员化娱乐生活的需要。这个浮动“城市”是靠8根高大柱子托起的,把它们收起来,就可以当船行驶。将来许多海上工厂,将在原料生产地或市场附近的海域兴建起来,为海上城市居民提供物质需要。日本四国岛西南面的龙串湾,个“海中公园”,人们在海底透过16面直径60厘米的玻璃窗可以饱览海底奇景:奇形怪状的礁石,五彩缤纷的珊瑚,各种奇丽的鱼儿及奇趣的海星、海葵等。自从美国第一个建造了水下实验室以后,不少国家纷纷效仿,在海底建造“钢屋”和其他建筑,“屋”内气压和海面相同,人们可以在里面正常地工作,维修海底油气井,打捞沉船,海底勘探或为潜艇补给等。另据报道,日本一群工程师、建筑师。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域上,建设世界首座“海洋城”,以解决未来人类住的问题。海洋城将建于200米深的海底,4层楼高的钢骨平台,离海面约70米,面积23平方千米、全城由1万条坚固直柱顶住,直柱附近设应装置。可测台风、海啸及暗流,自我调整力度以抵抗这些外来压力,保持海洋城的平稳。海洋城除了住宅区外,还一个商业中心,400个网球场,8个高尔夫球场,两个棒球场,1个栽种水果蔬菜的人工田,还纵横相连的道路。海洋城的建设费用估计需要2000亿美元,这项巨大的工程可望在本世纪末完成。到21世纪,这座“海底城市”将居住万人以上,那时,深邃的海底不再沉默,将会跟大陆一样,变得热闹非凡,越来越多的人将去发掘它、建设它,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描绘这张硕大无比的宏伟蓝。

4、《走向海洋》1200以上作

我未曾见过海洋,但各种书籍无不赞叹它的美,是啊,海洋美。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走向海洋。

大家应该都知道海洋是地球上遍布最广,占地最大的,大约在占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占地面积大约3.61亿平方千米,多么惊人的数啊!你们看了是不是觉得很好奇呢?那今天我就来说说《走向海洋》这本书吧。

《走向海洋》这本书主要写了海洋的奥秘及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让人了不得不由衷地发自内心叹:海洋实在是太神奇了,并且和人类着密切的关系。

书中最令使我兴趣的在世界上的着名的四大洋之中,这里面许多驰名中外的大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都是物产丰富的。

当我到海洋与中华名族关系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平淡无奇的海洋竟于中国史上战争及物的流传具非常紧密的关系如:郑和下西洋,中日甲午战争及海上的丝绸之路。

大多数人在生活当中一定以为海洋只是一个固定的称号,可他们哪里知道海洋的名称着很大的意义,并且和他们是融为一体的,没海洋,就没他们的今天;没海洋,更没他们的未来。一句话,海洋是他们的母亲,一直在哺育着他们。所以我们的未来也在海洋的掌控之下,比如说:“跃进号”事件,“长征1号”下水事件。都需要海洋的帮助。不仅如此海洋更给我们的地球增添了蔚蓝的景色,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看,海洋一直在无微不至的哺育着我们,我们难道对这么重要的海洋无动于衷吗?

5、《走向海洋》1200以上作

这是一张以海洋为主题元素的封面:远处,海天相接。在苍茫蔚蓝的海中,两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戏,溅起朵朵浪花;放眼望去,一艘帆船迎风起航;碧蓝的空中,海鸥勇敢地在海面上翻飞盘旋……正是这具浓郁海洋特色的封面吸引了我,使我不由自主地翻阅起这本《走向海洋》。

这本书的作者是崔京生,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第二部分讲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种种复杂关系,介绍了中国悠久的海洋历史;最后一部分作者展望未来,发现“百废待举,起步艰难”,认为“海事兴”,便“万事兴,民族兴”,呼吁全世界的人们与海洋同行,维护领海主权,保护海洋。

了这本书,我的触很深,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小学时,我曾楚深刻地记得我们的祖国——中国,地大物博,着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面积,并且当别人问到我这个问题时,我肯定不假思索就会说出这个答案。可是现在,我终于明白,中国不仅着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这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片无比重要的蓝色疆域。

再仔细想想,在此之前,我未曾思考过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只是记得小时候听过一首歌《大海呀故乡》才懵懂的认为认为大海就是我们的故乡。所以每当欣赏科幻电影,看到神秘的天空,稀的植物,莫名其妙的闪电轰然划过,照亮油一样凝重,波涛汹涌的海面。一个动物缓慢爬上岸,艰难地站起来,发出一声长啸……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这证明了水是人类进化论重要的因素之一。海洋真是继女娲后我们的第二个母亲!

它不仅孕育了我们,还是化的摇篮。早在唐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海运贸易迅速增长,海上事业进入全盛时期。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传播了中华明。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直到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后,朝才开始注意海防。1894年又爆发“甲午战争”,结果军*,全军覆没。看到这里,我真为我们的先人到耻辱。不过中国近代海军所取得的成绩还是让我到一丝欣慰。如今,我国的海上防线也不容小视,一队队航空母舰、潜艇、小型水上舰艇,保卫着我们的祖国。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更使我们到无比的骄傲。

作为新时代小主人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更要担负起保护海洋的重任。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上面说道,海洋是个蓝色的宝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素“富饶的地球第六大洲”的美称。海洋使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海底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到目前为止,探明的海洋石油可开采储量约为3000亿吨。海洋还埋藏了形形色色的“发财梦”,海洋不仅超过全世界70%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沉睡者数以万计的沉船,每个世纪都至少沉没21700艘,船上的珠宝价值在6000亿美元左右。这不得不让人赞叹海洋真是个蓝色的聚宝盆!

人类对石油、天然气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这使人类的目光转向海洋,并贪婪地无休止地向海洋索取资源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人类要学会合理利用开发海洋,并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将来不至于导致海洋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最终成为人类生存危机的杀手。

长风大浪,任重道远!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

点击查看更多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500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9310.html

热门阅读

  1. 最新平安夜给情人的祝福短信
  2. 关于写服装代销合同范本
  3. 关于圣诞节散文
  4. 三服务一促进实践活动总结
  5. 古今爱情诗句的浪漫排名
  6. 简短的元旦祝福语
  7. 春节古诗20首
  8. 美容导师目标责任合同书模板
  9. 英文圣诞节祝福语
  10. 分手思念的句子
  11. 《野性的呼唤》优秀读后感1200字
  12. 有理数的乘法优质课教案范文
  13. 有创意的母亲节祝福短信2016
  14.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的教学工作总结模板
  15. 唯美失恋句子简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