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的简介

发布时间: 2025-08-03 12:43:54

全唐诗的简介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1] 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后为〈补遗〉、〈词缀〉。

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外编》,收集了日本人上毛河世宁(市河宽斋)的《全唐诗逸》3卷,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收诗104首,孙望《全唐诗补逸》20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等4种。另外,刘师培有《全唐诗发微》,岑仲勉有《读全唐诗札记》。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

编修过程

安排编纂《全唐诗》的康熙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编撰基础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所言较含混,且有所*。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历史背景

隋及初唐是诗歌史上的过渡时期。唐代诗歌达到全面繁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仅《全唐诗》所收,就有诗人2200余家,诗作48900余首。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隋代诗歌,齐梁影响根深蒂固,但隋初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他们的一些较好的边塞诗,反映了征人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具有某种清新刚健气息,透露出一点新气象。形式格律亦有进一步的发展,像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豫章行》,已粗具初唐七言歌行的规模。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已接近于唐代的七律。而无名氏的《送别诗》,其声调韵律,已是很成熟的七言绝句了。

初唐诗坛沉浸在"梁陈宫掖之风"里,宫廷诗人如虞世南、上官仪、杨师道、李义府等,诗风淫靡浮艳。沈佺期、宋之问两人虽未摆脱齐梁影响,但他们完成了律诗形式的定型,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继四杰之后,陈子昂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开启了一代新风。

盛唐诗歌发展了各种体裁和形式,风格流派众多,达到全面繁荣的**。除李白、杜甫外,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为主的山水田园诗人和以写边塞征戍生活为主的边塞诗人。山水田园诗人如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语言清新洗炼,意境深幽秀丽。但思想内容上带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把边塞的奇丽景色与建功立业的英雄壮志结合在一起,气势雄伟,情调悲壮,具有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热爱祖国,同情劳动人民,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表现出对*社会一切压迫和羁束毫不调和的叛逆态度。诗作想象奇妙,热烈奔放,色彩缤纷,飘逸不群,成为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的"诗圣",关心人民的疾苦,关心祖国的命运,对人民无限同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强烈憎恨。其诗作忧国忧民,沉郁顿挫,饱含爱国激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诗歌对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唐大历前后,元结、顾况等人的诗,继承了杜甫同情人民、批判现实的精神,诗风质朴,词意深挚。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练,皆自成一家。当时影响较大的"大历十才子",内容浮浅,实际成就较差。贞元、元和年间,诗坛又出现大活跃的景象。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倡导"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加以发展革新,以批判现实为主旨,写下大量*讽喻诗。其他诗人如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在艺术上也有各自创造。其中韩孟一派努力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或气象阔大,或思力深刻,或奇崛险怪,或笔力峭拔;有的有散文倾向,有的流于艰涩怪诞,对宋诗影响很大。贾岛以"苦吟"著名,李贺则在语言形象上精思独造,形成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元白和韩孟两派诗人之外,柳宗元的山水诗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刘禹锡的《竹枝词》富有民歌风味,开朗流畅,都有鲜明特色。

晚唐五代诗感伤颓废的情调和藻饰繁缛的风气逐渐增浓。杜牧、李商隐的诗忧时悯乱,感叹身世,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感。他们的七律和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贡献。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人的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的社会动乱和阶级矛盾。五代诗坛冷落,是唐诗的尾声。

唐诗完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言、七言、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无不齐备。这些形式,上承风**,下启词曲,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流传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诗体。唐诗的成就空前绝后,成为以后各代诗的榜样。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诗体。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文人词始于中唐,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的《渔歌子》,韦应物的《调笑令》,白居易、刘禹锡的《忆江南》等,是较早的作品。初期文人词题材较广泛,形式较短小,一般都具有清新、明朗、活泼的特色。词至晚唐,作者渐多,艺术上趋于成熟。以温庭筠影响最大。温词题材偏于闺情,内容娇娆柔弱,词句过于雕琢。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等。五代时赵崇祚编《花间集》,以温庭筠为首,西蜀词人为主,内容多闺情离愁,形式上追求藻饰。唯韦庄词语言清丽,稍有内容,如《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等。另有牛希济、李珣的词,也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受。五代时词家集中在南唐首都金陵,重要作家有冯延巳、李璟和李煜。冯延巳留词100多首,为唐五代词人存词最多者。多写闲情、春愁,语言清新流转,继承温庭筠婉约词风并有所发展,对宋代晏殊、欧阳修等人有很大影响。李璟遗词四首,具有浓厚的感伤情调。李煜原为南唐国君,初期词多写宫廷豪华生活,降宋后所写词大多为家国之恨,感慨极深。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艺术上以白描取胜,语言明净,意境优美,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言怀述志,抒写特定的生活感受,一变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词风,对词的创作积累了新经验,开拓了新境界,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拓展阅读

1、人温庭筠的名句句大

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2、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琉璃梳子抚青丝,画心牵肠痴不痴。——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4、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

5、千古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温庭筠《梦江南》

6、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温庭筠《梦江南》

7、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

8、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9、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綉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10、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温庭筠《菩萨蛮》

11、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12、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温庭筠《菩萨蛮》

13、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温庭筠

14、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

15、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16、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温庭筠《更漏子》

17、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

18、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一》

19、玉楼明月长相思,柳丝经枭娜春无力——温庭筠

20、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21、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温庭筠《菩萨蛮》

22、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心事竟谁知?——温庭筠《菩萨蛮》

23、南歌子词二首/添声杨柳枝辞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添声杨柳枝辞》

24、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

2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26、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温庭筠

27、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筠

28、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温庭筠《和友人伤歌姬》

29、嵇绍垂髫日,山涛筮仕年。琴樽陈席上,纨绮拜床前。邻里才三徙,云霄已九迁。感深情惝怳,言发泪潺湲。忆昔龙图盛,方今鹤羽。桂枝香可袭,杨叶旧频穿。玉籍标人瑞,金丹化地仙。赋成攒笔写,歌出满城传。既矫排虚翅,将持造物权。万灵思鼓铸,群品待陶甄。视草丝纶出,持纲雨露悬。法行黄道内,居近翠华边。书迹临汤鼎,吟声接舜弦。白麻红烛夜,清漏紫微天。雷电随神笔,鱼龙落彩笺。闲宵陪雍时,清暑在甘泉。耿非持禄,优游是养贤。冰清临百粤,风靡化三川。委寄崇推毂,威仪压控弦。梁园提彀骑,淮水换戎旃。照日青油湿,迎风锦帐鲜。黛蛾陈二八,珠履列三千。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

30、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温庭筠《咸阳值雨》

31、"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32、芳草无情人自迷。——温庭筠《经西坞偶题》

33、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温庭筠《苏武庙》

34、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寒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摇落使人悲,肠断淮得知?——温庭筠《玉蝴蝶》

35、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温庭筠《菩萨蛮》

36、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7、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桥上衣多抱彩云,金鲜不动春塘满。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颦。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温庭筠《照影曲》

38、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9、摇摇弱柳黄鹂啼,芳草无情人自迷。——温庭筠

2、《大李白:少年游》内容

一个身为星宿、发为仙音,却只剩下名字的人;一个号称盛世,却以虚荣摧残着的时代。

李白,改变了,却错过了时代;而整个大,又怎么错过了他?

作家张大春融历史、传记、小说、论于一体的浩瀚大作。

,文治武功的极盛之世,一个以无比的自信和激昂风采拥抱世界的时代。原本最自由的,却被赋予格律的法度,成为改变命运的手段。

飘然不群的李白,心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理想,却为何没有科考资格,甚至隐瞒出身外出飘荡,注定与整个繁华世道错身而过?既然无从追随时代的格律,写恰是随意的他,又如何作出无人匹敌的句以达天听,成就“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斟酒”的无上光荣?日后名满天下的他,何以还是迷失了最初的自我,以至千载以下,人们居然多只记得他的名字而已?

盛世背后、盛名之下,常常被忽略的,是自由的重负。后人所景仰、企羡、而追之不及的仙,不过是为俗世生涯所排挤在外的人;当现实的人生展开之际,句中的仙境,便也随着时代的种种前提、限制,一点一滴地凋零了。

李白,改变了,却错过了时代;而整个大,又怎么错过了他?

《大李白》系列是作家张大春现代小说技艺与古典文化素养之集大成作品,拟以百万字篇幅再造仙李白的一生、大盛世的兴衰。首部曲《少年游》透过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为读者解开人的身世、师从之谜,勾勒出盛时代的斑斓世相。作者在小说和历史之间捭阖出入,不仅以句推理出当时文人笔下心绪由来的内外世界,甚至大胆替李白“代笔”,对其作进行续补、改写。虚实难辨,却精彩叫绝,堪称理性和知识的完美狎戏。

我认为《大李白》这样的小说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它用了许多“稗的、野的、不可信的历史”去编织李白这个传奇人物的周遭故事,还因为它用了这种朦胧的材料去逆推回当时的创作情境,并且试着让那个情境(时代的、社会的、个人的)重新活现,这毋宁对小说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与满足。

因此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考据、一部论、一部纪录片,当然还是一部新形式的、极度考验读者的小说。

——吴明益(小说家、台湾东华大学教授)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盛世张皇,侧映出的却是人的出处两难。仰天大笑,终成蓬蒿,李白之悲,不亚于杜甫。而盛世张皇,不如说盛世窘迫,张大春竟以豪气写出了这种窘迫。

——廖伟棠(香港作家、人)

3、《历代歌别集·宋代部分·臞翁集》

别集,二卷,南宋敖陶孙撰。陶孙(1154~1227)字器之,号臞翁,长乐(今属福建)人。淳熙庚子(1180)被贡入太学,庆元五年(1199)进士,曾官泉州签判。因不满意权臣韩侂胄、同情赵汝愚而被韩追捕。侂胄败后复出,官至奉仪郎,晚年提举宫观。

敖氏长于七言古体,其多言志抒怀、感事伤时之作。敖陶孙《题三元楼壁》就是指斥权臣韩侂胄误国的长歌,在当时影响很大。《次韵冯孔雪中闻人簿乞碳》把揭露扩大到所有近臣权贵,“君不见朱门煌煌多近臣,豹胎煮米蜡为薪。庭中盛设泼寒戏,炙手欲近还嗔人”;《中夜叹》里更是表达了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道边俗子略满眼,举扇障尘不容却。正如白日杀快仇,草草九衢面皆恶。不应叔末皆鬼魅,世道如此我何乐?獐头鼠目动侮人,貌敬逡巡背轻薄。其余边幅缀周孔,汝身无苦何遭缚……”世道之上的熙熙攘攘皆被“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小人所充斥,而自己又不得不和这些人往来周旋,对此敖陶孙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无奈。

敖氏七古酣畅淋漓,在南宋江湖人中不多见;但又较为粗率,还是不离江湖人本色。敖陶孙的五古清丽,其代表作品有《佳人佩明月》《六月内喜雨》等。

敖集收入《清湖小集》“(四库”本)。顾修所刻《南宋群贤小集》“(读四斋丛书”本)都有《臞翁集》,均作二卷。三种本子大类相同,录不到五十首。《江湖后集》所收《臞翁集》也作三卷,是“四库”馆臣辑有《永乐大典》补八十六首,与上述三本皆不同。

4、《伯虎妙对点秋香》故事

话说明朝大画家、大伯虎,他玩世不恭又才气横溢,文并举,与祝允明、文徴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徴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但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他在华府担任书童,终日陪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

有一天,华太师带着两个儿子,还有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游得兴致正浓的时候,他突然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的学业。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都知道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一个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对出下联。佩服!佩服!”

伯虎听了师爷的话,不禁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但看见华安哂笑,顿时勃然大怒道:“大胆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试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口说到:“梅花桂花玫瑰花……”但念到此就卡住了,华太师说:“对下去!”

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非常尴尬,快要被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脑中灵光一现,于是他脱口而出:“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瞟了逢迎拍马的师爷一眼,讽刺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华太师哪里想到华安就是大名鼎鼎的伯虎,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的荒事。此后,华安就代替了师爷的地位,教导两位公子读书识字。由于得到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伯虎就选了早已相中的秋香,成为文坛的千古风流佳话。

5、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作者】:岑参(约715-770年),代边塞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解】:

1、紫陌:京都的道路。

2、皇州:**,指长安。

3、仙仗:指皇帝的仪仗。

4、凤凰池:也称凤池,指中书省。

【韵译】:

五更鸡鸣,京都路上曙光略带微寒;

黄莺鸣啭,长安城里已是春意阑珊。

望楼晓钟响过,宫殿千门都已打开;

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

启明星初落,花径迎来佩剑的侍卫;

柳条轻拂着旌旗,一滴滴露珠未干。

他的是曲阳春白雪,要和唱太难。

这是以咏“早朝”为题的唱和,内容只尽力铺设早朝的庄严隆重而已,无甚价值。围绕“早朝”两字作文章;“曙光”、“晓钟”、“星初落”、“露未干”都切“早”字;而“金阙”、“玉阶”、“仙仗”、“千官”、“旌旗”,皆切“朝”

字。末联点出酬和之意,推崇对方。表示谦卑,都恰到好处。

点击查看更多全唐诗的简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mkc.cn/articles/47803.html

热门阅读

  1. 3月日女生节优美祝福语精选
  2. 三七女生节经典祝福语大全
  3. 《鲁迅爱惜时间》读后感
  4. 初中元旦的新年贺词
  5. 猫的故事梁实秋读答案
  6. 重奖懒惰者故事
  7. 最新病人康复祝福语
  8. 《百万英镑》读后感范文550字
  9. 四年级足球手抄报内容
  10. 微商早安心语励志语录
  11. 人生的救赎美文
  1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13. 201年春节问候身体健康的祝福语
  14. 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浅析论文
  15. 高校就业协议书模板
← 返回首页